上海匡时2023春拍

147小编 67 2025-04-02

本次上海匡时春拍瓷器古董珍玩专场,涵盖了包括明清瓷器、⽟器、杂项、漆器在内等多个品种其中精⼼遴选了数⼗件器物,⾄臻⾄美,汇集了卓尔不凡的清代御窑珍瓷、独树⼀帜的明代珐华彩瓷,以及精⼯细作的宫廷⽟器、⽓质典雅的⽂房赏⽯、技法精湛的雕漆珍品,颇为亮眼,与君共赏。

Lot 925清乾隆 ⻘花折枝花果纹执壶款识:「⼤清乾隆年制」六字三⾏篆书款H:29cm估价:RMB 800,000-1,000,000此壶器型雅致匀称,胎釉澄净⽆瑕,纹饰妍巧精湛 ,属仿明初⻘花之佳作,可堪乾隆御窑⾄臻典范。

清宫瓷器档案将之命名为“⻘花仙桃盖执壶”,并有选出⼆⼗件之记载⽟壶春式执壶流⾏于元代⾄明初,以波斯⾦属制执壶为原型,带异域⻛情,明永宣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乾隆⼀朝将明代执壶原有纹样稍作更进,古为今⽤,翻陈出新,颇符时⼈审美,甚得上⼼。

清代纹饰愈加注重线条运⽤,刻画花叶、卷草曲折有致,清晰分明,流畅灵动,⽆半分刻板之感,搭配端庄之型,可谓相得益彰此外,能⼯巧匠以钴⻘点染⽠果、花叶,既拟明初⻘花特有之“铁锈斑”视效,⼜深浅晕散,彰显熟果丰硕之态,叶随⻛转之姿。

Lot 922清康熙 豇⾖红釉镗锣洗款识:「⼤清康熙年制」六字三⾏楷书款D:11.8cm估价:RMB 500,000-800,000镗锣洗为康熙朝新创的⽂房名品,传世品⻅有豇⾖红釉、天蓝釉品种,其中以豇⾖红釉最为著名。

拍品敛口,扁圆腹,器形规整,外壁满施豇⾖红釉,釉⾯莹润,耐⼈寻味豇⾖红为康熙红釉中最名贵的品种,因釉⾊似豇⾖⽽得名由于所施铜红釉敏感易变,经常呈现不同的釉⾯变化,按⾊泽深浅及斑块⼤⼩不同,有“⼤红袍”、“美⼈醉”、“娃娃⾯”、“桃花⽚”等不同美誉。

《饮流斋说瓷》中称“美⼈霁佳处在于淡红中显鲜红⾊与茶褐⾊之点,背光则显绿⾊”,仅限于太⽩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等⼩件器物,以⽂房⽤具为主豇⾖红釉烧造难度很⼤,专供宫廷御⽤,因此极为珍稀。

此镗锣洗⽆论从造型、品相、发⾊均堪称同类器形中的上品康熙朝豇⾖红制器,常为⼋件⼀套,为皇帝御制⽂房⽤品若⾊美者成套陈设,颇感震撼,其地位之⾼不亚于同时期诞⽣的珐琅彩器历代御窑制器中,惟豇⾖红者品相悬殊,且民国时期⼤量仿制。

可⻅其深受皇帝推宠,历史地位⾮同凡响

Lot 923清康熙 素三彩折枝瑞果暗刻云⻰纹盘款识:「⼤清康熙年制」六字双⾏楷书款D:25cm出版:《陶磁⼤系46卷——清の官窑》,平凡社,1974年,⻚89,编号14展览:京都国⽴博物馆,昭和45年(1970年)9⽉30⽇⾄昭和48年(1973年)6⽉30⽇,编号G-2377号。

来源:细川家族旧藏估价:RMB 1,200,000-1,800,000拍品撇口,浅弧腹,平底,⼤圈⾜,胎质坚硬细腻,器内外均施⽩釉,釉质光洁盘内壁和外壁均暗刻云⻰纹,⻰纹穿于云纹之间,凌空⽽起,张⽛舞⽖,神态凶猛,其鳞⽚颗粒可⻅,刻划⼗分细腻,并于外壁底端暗刻变形莲瓣纹⼀周作为边饰。

底以⻘花书“⼤清康熙年制”六字双⾏楷书款暗刻纹饰之上则饰素三彩折枝瑞果纹,以绿、⻩、紫、墨等⾊绘制⽽成内壁为折枝⽯榴、⾹橼、寿桃纹,枝叶缠连,果实丰硕饱满,⽯榴露出粒粒果籽,寓意多⼦,桃实寓意多寿,⾹橼谐⾳“元”,与其它两种果实构成“连中三元”之意。

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考试的第⼀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是称颂考⽣成绩优异的吉语,在明清时极受⻘睐康熙朝⼤兴⽂治,求贤若渴此“连中三元”盘亦是康熙朝开科拔⼠、偃武修⽂的体现

著录:《陶磁⼤系46卷——清の官窑》,平凡社,1974年,⻚89,编号14。

参阅:清康熙 素三彩折枝瑞果暗刻云⻰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

Lot 924清康熙 ⽩釉模印团螭纹太⽩尊款识:「⼤清康熙年制」六字三⾏楷书款D:13cm出版:1.《中国陶瓷——寇格尔收藏》,J.艾尔斯,伦敦和纽约,1985年,编号1392.《⻢钱特⽗⼦艺术品展卖图录》,伦敦,2005年9⽉30⽇。

3.《紫禁城的记忆——图说清宫瓷器档案·⽂房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46-47,图194.《⻛⾬游艺录》,中华书局,2022年,图18展览:杰克逊维尔艺术博物馆,1973年记录:伦敦苏富⽐,2012年5⽉16⽇,编号171。

来源:Koger旧藏估价:RMB  2,600,000-3,000,000太⽩尊为康熙朝新创的⽂房名品,因造型酷似李⽩饮酒之尊⽽得名,传世品⻅有豇⾖红釉、⽩釉品种本品侈口⼩巧,外翻如唇,短颈溜肩,⿎腹呈半球形,腹部模印三团螭⻰暗纹,⻰纹清晰。

底部浅圈⾜修整圆润,胎质润⽩坚致,以⻘花书“⼤清康熙年制”六字三⾏楷书款,其款字笔笔有神,顿挫皆⻅章法线条细腻流畅,⼩巧可爱,秀美怡⼈,素雅润洁,观之令⼈犹觉淡恬⽂静,赏⼼悦目,不忍释⼿整器神韵独到,皆为后世摹仿所不及,细细把玩,令⼈寻味不已,是为⽂房清玩之隽品。

Lot 928清雍正 仿汝釉钵式连座洗款识:「⼤清雍正年制」六字三⾏篆书款D:26cm估价:RMB 800,000-1,200,000本器作钵式状,敛口,腹部浑圆,下连六⾜器座,造型秀雅端庄,通体仅施仿汝釉,呈⾊天⻘,幽淡隽永,凝泽失透,宝光内蕴。

雍容⽽素静,⽓韵超然,颇得赵宋之⻛雅,其底内书⻘花“⼤清雍正年制”六字三⾏篆书款,为清宫⽂房御⽤之雅器此作品最为出神⼊化的是,花盆与外部的瓷座实为⼀体烧成,瓷座故意施酱⿊釉,外观看来像是敛口洗放于⽊座之上。

雍正⼀朝,御窑⼚所出之颜⾊釉,斑斓多彩,品类丰富,集历代之⼤成,摹古与创新并存,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与胤禛的喜好情趣密切攸关其对宋器的钟情源于独特的传统⽂⼈情怀,以宋⼈审美为⾃⾝品味追求的典范,仰慕之情往往体现在对赵宋窑器的摹仿之上。

作为⼀代君主,胤禛拥有古今天下⽂⼈⽆法⽐拟的内廷收藏,⼜因⾃⾝特有的际遇铸就出⾼雅⽽恬淡的艺术品味其摹制宋器的理念是好古⽽不泥古,诚如唐英所⾔“仿旧须宗雅则”,不是⼀味贴近原物为佳,⽽是取其最精华最⾼雅之处⽽临摹,更重视⽓韵神髓之相似。

因此,胤禛在摹古之中深深融⼊⾃⾝的审美要求与对古物本⾝的理解,所得摹作乃经其亲⾃化裁⽽成,⾃然流露出浓厚的赵宋遗韵本品化裁于宋之汝器,有“⾬过天⻘”之说,宋⼈孝天敬地,⽂品殊绝,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以天⻘为⾄尊⾄贵之⾊。

雍正继之,更趋完美,⾊雅釉润,⼀直深获清宫所喜,亦为当时⽂⼈雅⼠所推崇,诸类⽂房清供多尚其⾊,因为其延续赵宋⼠⼤夫阶层⼀⾊纯净不事雕饰的审美理念,⾃然可于⽂⼈内⼼深处产⽣共鸣

参阅:清雍正 仿汝釉钵式连座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时期御窑⼚烧造单⾊釉的技术,堪称到达了炉⽕纯⻘的境界,⽆论仿古还是创新釉⾊,均取得卓越成就,为后世所不能及本品古雅隽美,⾊古⽽宝光内蕴,质朴⽽莹润凝厚,魅⼒⾮凡,体现了雍正⼀朝御瓷⼯艺绝古烁今的艺术成就,其器⾝与底座上下⼀体天成,匠⼼独运,⽆不彰显出唐英⾼超的制瓷技艺,对于诸式⾊釉运⽤得⼼应⼿,同时更是君⾂⼆⼈⼼⼼相通,彼此审美取向⾼度融合的结果,可谓“⼀器之美,千古传奇”。

Lot 932清嘉庆 ⻘花九⻰闹海纹撇⼝⻓颈瓶款识:「⼤清嘉庆年制」六字三⾏篆书款H:27.5cm记录:⾹港中汉,2018年5⽉31⽇,编号135估价:RMB 500,000-600,000拍品撇口,⻓颈,溜肩,扁圆腹,圈⾜。

造型⾼雅,线条柔美,其外壁通绘⻘花祥云九⻰纹,九条威⻰穿梭于祥云、⽕珠之间,神态⽣动,⽓势磅礴,显得威严庄重九⻰⼜暗合《易经》中“九五,⻜⻰在天,利⻅⼤⼈”之“九五之尊”之寓,颇显皇家威仪整器布局疏密有致,繁⽽不乱,纹饰层次丰富,⻘花发⾊妍丽,釉⾊纯净幽雅,纹饰线条遒劲流畅,当为嘉庆宫廷陈设精品,可堪珍藏。

“⻰,鳞⾍之⻓,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能短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纹不仅是祥瑞的象征,更是作为明清两朝皇家御⽤的帝王专属之纹,满清帝王致⼒于塑造其正统性与⽆上皇权,在各类宫廷御⽤的艺术品上⼲泛使⽤⻰纹,特别是作为宫廷陈设和使⽤的御窑瓷器中,有如本器。

瓶⾝所绘祥云海⽔九⻰纹,海⽔波涛汹涌,九⻰形态各异,或正⾯威严,或腾空⽽起,或⽔中翻滚,⽓度⾮凡,于⼀瓶之祥云间腾跃的巨⻰描绘得极为威武⽣动,体现了⻜⻰在天的皇家威仪,皇家⽓派⼗⾜特别是本品尺⼨适中,是可以在皇帝万机之暇清玩品鉴之物。

Lot 937清道光 ⻘花缠枝花卉纹铺⾸⽿尊款识:「⼤清道光年制」六字三⾏篆书款H:25cm出版:1.《中华⼈民共和国现代美术》,唐⼈馆出版社,1977年,编号842.《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图录,2023年,⻚224-225,编号75。

展览:“慎修思永——清代道光御窑瓷器展”,北京,2023年2⽉25⽇⾄3⽉10⽇,编号75估价:RMB 1,000,000-1,200,000拍品敞口,束颈,兽环双⽿,丰肩,⿎腹渐收,圈⾜外撇,取法上古铜器为形化裁⽽成,古雅端庄,肩贴饕餮衔环双铺⾸,胎⾻细腻坚致,釉质莹⽩温润,为清代特有器形。

此⼀品种最初⻅于雍正官窑,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均有烧制,以道光朝数量最少全器装饰朴拙凝练,器外壁满绘⻘花纹饰,⾃上⽽下分绘海⽔江崖纹、变形芭蕉叶纹、缠枝莲纹、覆莲瓣纹等六层纹饰,纹饰层次过渡清晰绘画细致⼊微,⻘花⾊泽纯正。

其间以突起的七道弦纹相隔,使器型更富于变化,纹饰层次过渡更⻅清晰全器绘画流畅细腻,层次清晰,布局井然有序,疏密有致,⾜⻅制瓷⼯匠技巧之精湛,游刃有余⻘花⾊泽纯正,并以笔触点染之法追求永宣⻘花铁锈斑效果,颇⻅宣窑神韵。

器⾜内⻘花书“⼤清道光年制”六字三⾏篆书款,字体端正清秀清代御窑⻘花铺⾸尊⻅有两类作品,⼀为⼤尺⼨的⻘花莲托⼋宝铺⾸尊,另⼀类即为本品《清档》曾记载乾隆三年六⽉⼆⼗五⽇,乾隆皇帝命唐英以“宣窑收⼩⻘花双环七弦尊”为样本进⾏烧造。

档案中所描述即为本品这⼀类铺⾸尊铺⾸是古建筑⻔上的衔环兽⾯,兽⾯的⼝中衔⼀环,称“铺⾸衔环”,它由⻘铜器肩部装饰的衔⽿环兽⾸演化⽽来汉代铺⾸表现虎、螭、⻳、蛇⾯部形象,明、清铺⽿表现“椒图”兽⾯椒图者,传说中⻰的第九个⼉⼦,性好闭⼝,所以⼈们就将它的头部形象镶在⻔上。

此尊衔环铺⾸⻛格古朴,神秘威严,更增添了此尊端庄之⽓,以⻘花瓷器仿上古⻘铜器,虽材质不同,然意韵尽得,实为清代制瓷中仿古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釉⾯光亮,器形古朴,造型端庄,使得呈⾊效果格外夺目,极为珍贵,实为陈设佳器。

Lot 918明中期 珐华彩贴塑⼋仙祝寿纹⼤罐H:33.5cm估价:RMB 350,000-500,000该罐略作盘口,短颈,丰肩,⿎腹,腹下渐收,平底罐全器靛蓝地,其上以⻩⾊、孔雀蓝⾊及⽩⾊釉料堆饰纹饰,口沿颈部装饰云头纹⼀周,肩饰变形莲瓣纹及如意云纹,腹下近⾜处饰福⼭寿海纹,上下遥相呼应。

腹部主题图案为⼋仙祝寿故事福禄寿三星端坐对弈,⼋仙各持法器作祝寿状,所饰⼈物神情怡然⾃得,⾐带当⻛,袖袂⾶逸,周围辅以苍松灵⿅,仙鹤漫步,仙家之⽓尽显珐华器始烧于元代,流⾏于⼭⻄蒲州、泽州地区其⼯艺是在陶胎或瓷胎体上⽤泥料堆出装饰图案,采⽤壁画的沥粉装饰法,在其中刻画彩绘,通体施以珐华彩釉,极富装饰效果。

此件作品烧制精细华美,殊为难得

(左图)参阅:明15世纪 景德镇窑珐华花⻦纹罐 ⽇本重要⽂化财 ⼤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住友集团捐赠/安宅收藏),编号00561(右图)参阅:明中期 景德镇窑珐华群仙纹罐 美国⼤都会博物馆藏,编号61.200.18。

Lot 984清乾隆 ⽩⽟浮雕四仙象⽿瓶H:20cm估价:RMB 500,000-600,000此象⽿瓶以和⽥⽩⽟籽料为材,因形就器,其质致密温润,⾊泽匀净瓶盖与瓶体⼦⺟⼝相扣合,钮似宝珠瓶⾝形扁圆,直口⽽颈微束,两侧置⼀对象⾸衔活环⽿。

溜肩扁腹,腹微垂,线条优美流畅瓶下出圈⾜,但并不以圈⾜接地其⾜下⼜刻海⽔,海浪涌动之态与乾隆宫廷器座多有相似之处,其虽作浪花翻涌不⼀之状,但底⾯仍可平置于台⾯之上,设计巧妙瓶⾝之上,⾼浮雕⼀仙,左侧圆雕者刘海踏祥云⽽⽴,眯眼圆鼻欢颜,阔袍袒胸,缕缕发丝亦细刻⽽出,其⼀⼿持铜钱,⾯向瓶下海浪⽽笑,细察则⻅海中有⼀⾦蟾正欲腾⾝衔取铜钱,颇具奇趣。

瓶腹正中及右侧两仙,则为和合⼆仙⼆⼈散发不梳髻,笑容可掬,其⼀腾云⽽起,回⾸观望,右⼿⾼举如意,⾐袂⾶然,颇为⾃在;另者藏⾝瓶侧,怀中捧⼀盖盒如意、盖盒即谐⾳和合之意盖瓶背⾯亦刻⼀仙,可⻅其脚踏祥云与莲花,腾⾝舞袖回⾸相望,其⼿中持鸾帚及绳结,亦含吉寓。

清代琢⽟,有“图必吉祥,画必有意”之特⾊,此⽩⽟盖瓶即周⾝⽆⼀处不蕴吉祥寓意,有和⽓⽣财、节节⾼升之解其不仅⽤料上佳,雕⼯亦细腻,⼀器⽽集四⼈物,且皆刻画地细腻如⽣,颇为耗费⼯时物料,当时乾隆苏作巧匠精雕细琢之佳器。

Lot 973清乾隆 宫廷造仙⼈乘槎南红玛瑙摆件H:18.5cm(连座)估价:RMB 600,000-800,000玛瑙为佛教七宝之⼀,其“⾚珠”所指即南红玛瑙南红产量稀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度绝矿,故⼀块⽆裂⽆缺,⾊泽红艳的南红良材实甚珍贵,南红作器也往往被清代皇室所垄断。

此件南红玛瑙摆件,由整块南红玛瑙雕刻⽽成,采⽤深浮雕与透雕技法,巧借南红玛瑙红⽩相间的天然质⾊,分刻仙⼈与⽟瓶⻅朱红⾊的仙槎虬结盘曲,有洁⽩可爱的⼩花及寿桃点缀其上槎上⼀仙⼈盘发垂髫,双⼿持灵芝,仰⾯⽴于槎上。

仙⼈旁侧,有⼀⽩⾊宝瓶,作束颈丰肩样式,配有⼀盖,可充花插、⾹插之⽤其红⽩对⽐颇为鲜明,红⾊部分颜⾊鲜亮纯正,⾊调浑厚沉稳,⽩⾊部分亦莹润⽆暇,尤其仙⼈⾯部借⽩⾊部分雕琢,⾐着⾝躯则借红⾊,添其出尘之态。

此摆件⼈物刻画栩栩如⽣,雕琢细腻⽣动,其造型精致优雅,打磨精细,⼯艺精美,其⾊浓艳纯正,其质光华内敛,其形温润娇嫩,将南红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远观宝光浮现,红艳欲滴,实为⽂房陈设之佳品底配宫廷⽊座,镂雕松枝层岩,更添雅韵。

Lot 1016清代 英⽯⼭⼦H:28cm估价:RMB 320,000-420,000南宋杜绾《云林⽯谱》载:“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产溪⽔中有数种:⼀微⻘⾊,间有⽩脉笼络;⼀微灰⿊,⼀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

⼜种⾊⽩,四⾯峰峦耸拔,多棱⾓,稍莹彻,⾯⾯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采⼈就⽔中度奇巧处錾取之”英⽯⾃古即为⽂⼈雅玩,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将灵璧与英⽯、太湖等怪⽯同列,称“⽂房四玩”⾄明清,世⼈对英⽯玩赏之热再起。

明计成所著《园冶》中,曾详述英⽯的产地、颜⾊等,并强调了英⽯的作⽤:⼤者可置园圃,⼩者可置⼏案,亦可点盆,亦可掇⼩景此件英⽯尺⼨即颇为合宜,可置案头⽇⽇赏⽤其⽯状挺拔,交相叠错,有危悬崖壁之险,亦具祺云出岫之姿。

⽯体表⾯沟壑嶙峋,整体呈⽣⻓势,由下向上⼭势⾛向趋于平缓顶部似峰顶平岗,俯瞰群⼭中部则沟壑环绕纵横,似悬崖峭壁,恍惚如⻅悬瀑⻜涧,栈道复空,实具奇险妙质古⼈赏⽯,常以之⽐作名⼭,神游其间,仿佛以芥⼦⼊须弥境,观赏此⽯亦可得其中真趣。

存原配红⽊六⾜座

Lot 1001元⾄明初 剔红携琴访友图⽅盘L:22.5cm估价:RMB 400,000-500,000此⽅盘海棠式,作倭⾓⽅形,内外满髹朱漆,漆层肥厚,葆光莹润盘内满⼯作剔红雕刻,沿海棠四瓣作独⽴分区,其内刻牡丹纹,⻅花叶饱满肥厚,布局疏朗,承元代雕漆之遗韵。

盘⼼正中开光,内刻携琴访友图景,分别以不同锦地代表⽔天、地⾯,浮雕洞⽯垂柳、庭院楼阁,合为天朗⽓清之景致庭中有⼀⾼⼠骑⻢⽽⾄,后有童⼦携琴相随,⾼⼠交⼿回望,神⾊⻅吉⽇访友时的怡然⾃得屋中有⼀童⼦携书卷欲出,虽图中未⻅主⼈,仍可知其居处之清雅。

盘外壁刻⼀周卷草底⾯髹⿊漆为饰,上有断纹,平添斑驳古旧之感据明⻩成《髹饰录》载,剔红技法⾃唐时已有,⾄宋元则蔚然成⻛宋元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深刻影响了后世剔红漆器之⻛格明初宫廷漆器制作,出于张成之⼦张德刚主持的果园⼚,因⽽继承了元代雕漆构图疏朗、隐起圆熟的特⾊,⼜于细节写刻上更上⼀层。

其图样常⻅携琴访友、羲之爱鹅等具⽂⼈雅趣的故事题材,别具意趣此类剔红漆器制作亦甚繁琐,其制作须经制胎、髹漆、剔刻、推光等数道⼯艺尤其髹漆时,需待上道朱漆干后,再髹下道,如此反复数⼗次,⽅能形成肥厚的漆层以施刻。

因此剔红器在明代即为贵重之物,明末《帝京景物略》即载:“有物沉沉其名漆……剔红及倭漆,卖买时值⼗万钱”如本品这般,边缘刻牡丹纹,中⼼开光刻⼈物故事的剔红盘,是为明初宫廷漆器之制式,尤其作“携琴访友”题材者,存世⻅有数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件剔红携琴访友图菱花式盘,画⾯布局即与本品相仿,彼件剔红盘底部存“甜⾷房”三字刻款,可能暗⽰此类剔红盘,为当时宫中盛放甜⾷点⼼所⽤

Lot 942清康熙 郎窑红釉三足炉H:7cmD:9.5cm估价:RMB 120,000-160,000郎窑红这种特殊釉色的器物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

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中记载郎窑仿成宣之惟妙惟肖,“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

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郎窑瓷器中最为珍贵也是烧造难度最高的品种当属宝石红釉郎窑瓷器,以至于当时民间有谚云:“若要穷,烧郎红”宝石红釉瓷器历来难烧,自明初永乐、宣德年间创烧以来,至明代中叶工艺即已失传。

《大明会典卷二〇一》载:“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矾红”出版于万历十九年的《事物绀珠》也载:“嘉靖窑回青盛作,鲜红土断绝,烧法亦不如以前,惟可烧矾红色”到了嘉靖二十六年,有江西布政司呈称:“鲜红桌器均获高匠,重悬赏格,烧造未成,欲照嘉靖九年日坛赤色器皿改造矾红”。

可见,当时在朝廷重赏之下都无法烧好鲜红器,只能将用于日坛祭祀的红釉祭器改为低温的釉上矾红器,烧造高温铜红釉之难可见一斑,郎窑的杰出贡献正在于成功恢复了早已失传的宝石红釉瓷器的烧造,达到“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参阅:1.清康熙 郎窑红釉三足炉 大英博物馆藏 (左)2.郎窑红釉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00147054)(右)本拍品撇口,束颈,扁圆腹,三足为康熙郎窑红釉器物之精品,造型俊雅,胎质细腻,通体满施郎窑红釉,釉色鲜艳悦目,近足处垂釉,称玻璃质感,故乾隆御题诗中有“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的吟咏,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大英博物馆亦有类似藏品可供参阅。

Lot 926清雍正 洒蓝地留白沥粉折枝菊花纹葵口碗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D:19cm来源:法国私人旧藏记录:中国嘉德,2021年11月26日,编号3379估价:RMB 450,000-500,000 。

拍品敞口,口沿呈六瓣葵花式,深弧腹,圈足,整体工艺以洒蓝地留白装饰手法装饰,此类装饰手法始于元代,至雍正时期则更趋精致制作工序复杂,先于素坯之上沥粉堆塑出折枝花卉纹饰并覆上白釉,入窑素烧成为瓷胎,继而于素胎之处施上洒蓝釉,二次入窑烧成。

器外均洒蓝釉底色,淡蓝透白的斑点相间匀称,凸起的六葵瓣上留白六株车矢菊,菊蕊、瓣、叶均用玻璃白料精勾细点,胫部饰仰葵纹,与洒蓝釉面高底相间,富有层次和立体效果,极为养眼,而且蓝白相映,清新别致,深得雅趣风骨。

参阅:1.清雍正 洒蓝地留白沥粉折枝菊花纹葵口碗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左)2.清雍正洒蓝地留白沥粉折枝菊花纹葵口碗 徐氏艺术馆藏(右)《宋史·乐志十五》云:“千官云拥,群后葵倾”,杜甫诗云:“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此器取六瓣葵花形纹,更显“六合同春,众心所向”诚挚之意。

洒蓝釉,又称“雪花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清康熙时烧制成熟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清康熙、雍正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品种。

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准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以施釉技法而言,雍正年间对早明设计的模仿可谓唯妙唯肖,拍品上的蓝釉更是以覆盖细纱之竹筒吹洒上色,形成如此细致的洒蓝效果雍正皇帝对烧制瓷器一丝不苟,雍正曾多次亲自设计瓷器形制、规格等并命人依样烧造,由此可见雍正朝的器物堪称精品。

Lot 933清乾隆 绿地紫龙纹碗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D:11cm估价:RMB 180,000-280,000清代绿地紫龙碗自康熙时期开始烧造,为清代官窑经典品种,一直延烧至清晚期拍品撇口,弧腹,圈足,器形规整,外壁施绿彩为地,暗刻双龙赶珠纹并在其上绘以紫彩,隙地间以火云纹,胫部绘海水江牙纹。

纹饰描画精细,轮廓清晰,色彩对比强烈,白釉洁净细腻,彩釉均匀光润绿地紫彩品种装饰工艺复杂,需先锥刻纹饰,高温烧造成形,再以绿、紫彩填绘纹饰,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对窑火控制要求严格,传世品不为多见

参阅:清乾隆 绿地紫龙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为宫廷生产的瓷器,每种器物都有严格的规定,除了颜色、纹饰按品级有别外,数量上也有不同规定据《国朝宫史》记载,贵人用“绿地紫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绿地紫龙瓷钟二,各色瓷钟十”。

Lot 936清嘉庆 青花三清诗文盖碗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H:6cmD:10.5cm估价:RMB 350,000-450,000此盖碗器型规整,小巧别致,通体施白釉,以青花书御题诗文装饰整器,清雅简洁。

器盖及碗内外壁上下各绘饰如意云头纹一周,碗心内绘松树、梅花及佛手;外壁中间留白处以书嘉庆皇帝御题诗文:“佳茗头纲贡,浇诗月必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漂,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嘉庆丁巳(1797年)小春月之中澣御制”,钤二阳文印“嘉”、“庆”。

全器笔划工整隽秀,书写一丝不茍,胎釉洁白,青花纯正,清新自然碗底及盖顶亦以青花落“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官窑瓷器上书御题诗文多见于乾隆一朝乾隆时期所书御题诗文数目较多,题材广泛器形也十分多样,嘉庆一朝瓷器上书诗文的器物则仅见于茶具,诗文内容也仅此一首。

“三清茶”以江南早春时节的梅花、佛手、松实和以紫禁城中采集的瑞雪调制而成,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为喜爱的茶品,无论是在重华宫茶宴等重大场合,或是山斋闲居等处,都可见到三清茶的身影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秋巡五台山后,回程至定兴遇雪,于帐中饮三清茶,诗情勃发,遂作《三清茶》诗一首。

回京后,乾隆帝即传旨唐英,特为此制作茶具,用于茶宴,并赏赐群臣此件盖碗依乾隆御窑三清茶诗文盖碗为范本制成,丁巳为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皇帝时年86岁,早春时节恰逢重华宫茶宴之时,嘉庆帝于此时再咏三清诗新篇,并再次烧制三清诗茶具。

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晏驾,三清茶碗也伴随重华宫茶宴的停止而消失,从而成为茶史之绝唱据嘉庆五年(1800年)谕旨,要求不再烧制有乾隆御制诗之嘉庆款茶器,并明言“俟将来朕有发交御制诗篇,再行书成造”。

相对于乾隆同类作品,本盖碗数量更少,也更值珍视

参阅:清嘉庆 青花三清诗文盖碗 湖北省博物馆藏

Lot 938清道光 斗彩满池娇纹墩式碗款识:“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H:7.3cmD:16.7cm估价:RMB 400,000-500,000此碗侈口,深腹渐收,卧足,器呈墩式,胎质细腻,通体施白釉,微微闪淡青色,光洁莹润。

碗内口沿饰青花梵文真言一周,外口沿饰首尾相逐的青花赶珠龙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荷塘鸳鸯戏水纹,外壁上通绘莲塘鸳鸯,莲花盛开,三对鸳鸯唤归、寻觅、依偎,回首顾盼,相依相伴,颇具传神生动之态直叫人感叹“只羡鸳鸯不羡仙”。

斗彩即青花勾勒荷叶、荷花、鸳鸯等图案边缘,青花色泽淡雅,入窑高温烧成之后,再依据荷塘鸳鸯的色彩填绘红、绿、黄诸彩,经二次低温烘烧而成荷塘鸳鸯题材在宋元之际有专门之名称——满池娇,始见于南宋织物上满池娇与有明一代御瓷结合始于宣德时期,其后延烧不断。

参阅:清道光 斗彩满池娇纹墩式碗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此墩式碗,图案清晰,笔触精到细腻,越观越感恬静,实是赏心悦目;而荷塘鸳鸯颇具传神生动之态,更为此雅瓷添灵气如此一件佳品,清雅淡丽之下,见工匠高超绘工,果为道光年间追求至善至美之典型。

Lot 921清康熙 五彩百鸟朝凤纹缸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H:42cm估价:RMB 280,000-380,000拍品唇口,深弧腹至底渐收,形制硕大,器身通体施白釉,上以粉彩绘百鸟朝凤图,画面中一凤翱翔,一凰婀娜多姿的站立于突兀的岩石之上,旁衬以牡丹等花卉纹。

四周群鸟飞翔围绕,绶带、孔雀、仙鹤、春燕、黄莺等飞翔、穿梭于梧桐、月季、菊花之间,构图疏密得当,设色鲜丽典雅,绘画生动传神,气氛热烈,装饰效果极强

参阅:1.清康熙 五彩百鸟朝凤图盘 上海博物馆藏(左图)2.五彩荷塘白鹭鱼缸 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原旧金山美术馆藏),编号1995.51(右图)凤为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乃古之吉兆凤凰又象征明君威德,为百鸟之长,百鸟喻指君臣,具有君臣有序,江山社稷太平祥瑞之意。

此缸主题鲜明,繁而不乱,器形硕大,不可多得

Lot 919明嘉靖 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纹罐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H:24cmD:17.5cm估价:RMB 150,000-180,000拍品唇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圈足器身以青花为饰,肩部饰变形莲瓣纹一周,腹部饰四组折枝花卉纹,分别为月季、莲花、菊花、山茶花,代表一年四季,花朵硕大饱满,枝蔓轻柔舒展,花瓣俯仰有姿,近足处饰一圈蕉叶纹。

青花描绘细腻,布局舒朗清逸,极得文人水墨意蕴考据本品纹饰与器型之源头,显然系出自宣德一朝,可见一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折枝花果纹盖罐,其纹饰与本品极为接近,可作参阅

参阅: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纹盖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Lot 917明中期 珐华彩缠枝莲纹贴塑鼓钉双兽首绣墩H:39cm估价:RMB 100,000-150,000此绣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鼓,器形硕大恢弘墩面中心绘月华纹,腹部上下彭牙上做两道鼓钉,保留着蒙皮革,钉帽钉的形式。

腹中部饰以缠枝莲纹一周,朵朵莲花竞相怒放,枝叶纵横交错,婉转自如通体所施蓝釉为地,以黄、白、孔雀蓝彩设色,色彩层次丰富,工艺精湛,实乃明中期珐华器之精品

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始于元而盛于明,是一种以蓝、绿、紫、白等几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花器由于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故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之珐华器甚少,然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本器烧制精细华美,殊为难得。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珐华彩以黄、绿、紫三色居多,另还有蓝、白等色,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具有独特的山西地区风格和特殊的装饰效果

参阅:珐华彩缠枝莲纹贴塑鼓钉双兽首绣墩 法国凡尔赛宫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凡尔赛宫将于2024年4月在中国举办“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大展,该展览将汇集两馆极为丰富的藏品其中凡尔赛宫将展出一只镶嵌鎏金铜口沿与底座的珐华彩缠枝莲纹贴塑鼓钉双兽首绣墩,其造型与本件拍品一致,可作重要参阅。

Lot 916明崇祯 青花“春社醉归”图案缸H:15cmD:22cm记录:2014年伦敦邦瀚斯估价:RMB 180,000-280,000明末清初瓷质文房用品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青翠浓艳的青花发色颇能体现淡泊高远的文人意趣,故而这一时期的青花文房备受文人推崇。

本拍品唇口,颈部微束,圆弧腹,腹下渐收,承接平底,底无釉见旋纹,露胎处可见胎体致密紧实,通体内外施透明釉外壁主体青花绘“春社醉归”人物故事图,在山石幽径间,主人醉骑驴上,一童子搀扶着,其后有数名书童持扇、抱琴、挑着酒壶紧随其后。

画意直取唐人王驾《社日》诗意,“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又有南宋李唐《村社醉归图》:“村南村北赛田祖,夹岸绿杨闻社鼓醉翁晚跨牸牛归,老妇倚门见引路信知击壤自尧民,汉世龚黄不如古。

披图昨日过水南,县吏科徭日旁午”人物生动,姿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山石的表现手法为清代青花绘法发展打下基础,青花色阶丰富,饶富画意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村社醉归”画意与“知章醉酒”画面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知章醉酒”画片中绘有一口井,用以映衬“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一情节,观者应予以区分。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页238,图217(左);页239,图218(右)“春社醉归”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主题,描写的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乡村处祭神狂欢、饮酒晚归的场景。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注》中写道:“八月秋社,各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巧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巧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盛、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这段文字记录了民间春社热闹的场景,由是“家家扶得醉人归”也就可以理解了自村社制兴起之后,“春社醉归”这一主题也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的母题出现于瓷器之上,并通过这种土与火的艺术得以留之后世,古月依旧照今人,诚然。

Lot 915明 青花洞石牡丹纹梅瓶H:35cm估价:RMB 80,000-100,000拍品圆唇小口,颈部略束,丰肩,长腹下收,胫部微微向外撇胎质坚致,露胎处微泛火石红,青花色泽深蓝,肩部饰缠枝花卉纹一周,优美大方;腹部以青花通景绘洞石牡丹纹,洞石奇峻,花枝伸展,花朵饱满,充满韵动;近足处围绕波涛海水纹一周。

“梅瓶”,是一种形制极为优美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亦称为“经瓶”此拍品即是一款经典的明代梅瓶造型,肩上部圆润饱满,腹下蓦然内束,突出纤细隽秀,曲线的美感尽显无遗此瓶既有丰润大方之处又显隽秀典雅,线条勾勒自然优美,青花色泽浓郁,绘图爽朗,构图层次分明,笔触浓淡相宜。

青花之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

Lot 914明万历 青花魁星点斗笔插H:16cmW:12.5cm出版:墨一闲 笔筒渊鉴 收藏家的随心所悟《SAM MARSH Brushpots A collector’s view》页29,图9估价:

RMB 100,000-150,000此式笔插形制特殊,一面与独扇式座屏相同,但由于形体较小,故常置几案上,置于砚端以障风尘另一面则为笔插,留有三孔,作插笔之用,可谓一器二用此件笔插通体青花描绘,一面瓷塑魁星点斗,背面衬以鱼跃龙门即花鸟图案,寓意士子金榜题名。

魁星点斗的吉祥图案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而在明、清大为流行魁星原指北斗星,《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魁即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魁星点斗”、“魁星踢斗”也由此应运而生。

通常在画面里把魁星画成一角站鳌头、一脚向上后踢的形象,还有的祥瑞图案是采用会意文字的形式,画面上有一蓝面的小鬼,一手捧墨,一手执笔,单足站立在鳌头之上连鬼带斗,就是一个草体的“魁”字

出版:墨一闲 笔筒渊鉴 收藏家的随心所悟《SAM MARSH Brushpots A collector’s view》页29,图9

参阅:明魁星点斗笔插 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藏(B69P84L)

Lot 960明 龙泉窑青釉鼎式炉H:15.2cmD:10.5cm估价:RMB 350,000-500,000炉圆口微撇,短束颈,圆腹,下承三足,器身满釉,仅三足端略漏胎,露胎处微显火石红色口沿对置两个冲天小耳,古拙可爱之意油然而生,与底部三足遥相呼应,增加了器物的厚重感与实力感。

炉身通体施粉青釉,釉色青绿淡雅,釉汁莹润肥厚,具有一种素净幽深的文人气质通体无纹,淳朴率真,气质古拙,自然流畅的线条配以温润细腻的釉色,给人如玉般的观感此炉式仿自商周青铜鼎,因其造型气势雄伟,端庄沉稳,故而后世多仿古其型。

龙泉窑仿制的鼎式炉,其厚实的胎体在香熏时不至于骤热开裂,且体量轻巧,形态古雅,皇胄士族之家多用之,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香炉器型之一此炉小器大作,置于案间,做香薰之用,赏玩具佳,值得珍藏

Lot 995清乾隆 宫廷造巧作玛瑙五毒烟壶记录:Woolley&Wallis, 2013年5月23日,Lot.749来源:英国Bearsted子爵二世旧藏,由后人送拍释出H:7.1cm估价:RMB 280,000-380,000。

: 拍品为乾隆时期“苏作”之典范清代乾隆时期苏作工艺达到鼎盛,宫廷治玉征调苏州巧匠入宫,或发玉料至苏州织造制作,“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即为当时的写照苏作之玉雕往往纤巧精致,妙思独具,为清宫玉器添一股新风。

此品壶身浑厚饱满,取黑白双色玛瑙,巧雕五毒图,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烟壶盖为碧玺材质,与壶身相映成趣此种黑白相间的玛瑙材质,民间亦称“影子玛瑙”,盖以其黑色纹理透于莹白的玛瑙之间,似影子一般此类玛瑙的雕刻往往考验作者之巧思,须用纹饰借其黑色纹理,方能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质。

瓶身所刻五毒者,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物,民间以之为纹,有驱害避祸之意

Lot 1025清代 邓石如刻县妀簋金文砖砚款识:砚盖刻金文:隹十又二月既朢,辰才壬午,白屖父休于县妀,曰:乃任县白室,易女妇爵、戈、周玉、黄□县妃妦扬白屖父休,曰:休,白奰□恤县白室,易君我隹易寿我不能不眔县白万年保肆,敢(聿)于彝。

曰:其自今日,孙孙子子毋敢望白休落款:皖江释悟本收藏,完白山人弟十五钤印:石如L:23.5cmW:16cm估价:RMB 120,000-180,000砖砚之为用,随宋代金石学发展而兴起,至清时则蔚然成风。

因其用汉、晋古砖为材,且时常存年号印铭,被当时的文人争相引为书斋雅设,以至清末吴昌硕曾慨言“予嗜古砖,绌于资,不可多得”此件砖砚与木盒成套,即甚得清代癖金石文人之风雅,兼存邓石如及弟子铭款,颇为可贵

其古砖色乌黑,质色苍古,一侧存铭款,正、背两面皆有斜纹、涡纹印花。砚面凿砖为砚池,内里修磨平整,经年使用已现莹润之质。

砚存木盒,正面满刻金文,识之为西周中期县妀簋内所铭之金文,左下落“石如”阳文方印县妀簋为清宫藏物,现存台北故宫,其长篇铭文所言,为西周贵族伯屖父将女儿妀,嫁给县伯之事如此长篇金文,又载有西周贵族结姻之事,对于喜好金石的邓石如而言应颇为可贵。

金文之后,存收藏者刻款,识之为邓石如弟子,僧人悟本悟本为清嘉庆年间人,字云杉,其人见录于《枕经堂题跋》,为怀宁大观寺僧清人方朔曾言:“予于八九岁时,问隶法于吾乡云杉上人,盖完白山人及门弟子也”悟本收藏此方由邓石如题刻砚盒的砖砚,可见师徒二人之交游。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佛教文化的国家,宗教活动不仅仅是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皇家统治国家或者内安民心的利器皇权之下对于宗教的信仰和使用方式会更注重仪式感和权威性,更加严格遵守和对待宗教的一些仪轨章法,从而将佛教推上了另一个高度,其法器、礼器、贡器的地位自然而然是扶摇直上。

上海匡时春拍“云水禅心——佛像及铜炉艺术精粹专场”甄选数十余件精彩拍品,邀您一睹为快

Lot 569大日如来中原风格 明代高90厘米铜大日如来,又谓摩诃毗卢遮那,摩诃者大之义,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译大日又毗卢遮那者光明遍照之义,谓之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华名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

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此尊宝像头戴五叶莲花宝冠,肉髻高隆,宝珠顶严面目丰腴,双目垂俯,兼容和煦肃穆佩戴耳铛,宝缯飘带自然上扬,身着袒露式袈裟,左右肩分别覆搭衲衣边角尊像纹饰采用汉地写实技法,折叠曲复,质感较强,自然而流畅结跏趺坐于千叶莲台上,双手于胸前结毗卢印。

每一莲叶象征着一个佛的国土,整个莲台就表现了佛教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像分为佛身、莲台座两部分,以青铜铸造,衲衣边缘錾刻花纹,华丽而细密整像温寂大度,生动自然,更能表现出其沧桑而庄严在历年国内外的大型拍卖会上,此类汉地大日如来宝像十分罕见,而高度近1米的,更是少之又少。

本像衣饰生动自然,通体比例匀称,应当是15世纪我国中原地区铸造的一件城作,堪堪代表当时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Lot 556双身金刚总持北京宫廷 清乾隆高29.6厘米铜鎏金金刚总持是印度梵语意译名称,音译「伐折罗陀罗」,其中「伐折罗」意为「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合译就是「持金刚」、「金刚总持」,藏语称「恰那多吉」。

关于其身份和地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本初佛,即最原始的佛陀;一种认为他是报身佛;一种认为他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一种认为他总摄了五方佛的智慧与功德,称他为「第六金刚持」或「金刚总持」但不管怎样他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最高尊神。

披帛绕臂而出,尾端轻搭于莲座前台座上饰有两道连珠纹,束腰式仰覆莲座上层饰连珠纹一周,仰覆莲瓣宽肥饱满,优美生动整体做工精美,工艺细致,铜质精良,金色完美,特别是台座细密的连珠纹和规整的莲瓣,具有浓郁的乾隆宫廷造像特点,双身金刚总持较为罕见,堪称同类作品中的翘楚。

莲台莲瓣宽肥饱满,其头部都有卷草装饰,造型生动,手法写实

上沿有两圈连珠纹为饰,正面有铸出「大清乾隆年敬造」 款,表明它是出自宫廷造办处的作品可参阅北京匡时2007年春拍第1080号清乾隆铜鎏金金刚持双身像(参阅1)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乾隆铜鎏金金刚持双身像(参阅2),三尊造像整体如出一辙,都是出自宫廷造办处。

整体造型比例精准、装饰繁缛华丽,鎏金亮丽悦目,莲座工整大气,总体上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皇家气韵,是乾隆时期宫廷造像中的上佳之作

1.北京匡时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LOT1080清乾隆 铜鎏金双身金刚持像成交价RMB 3,850,000(左)2.香港翰海2017秋季拍卖会LOT0310 18世纪 金刚萨埵双身像

成交价HKD 11,850,000(右)

Lot 522释迦牟尼尼泊尔 13世纪高30.2厘米铜鎏金嵌宝石此种戴宝冠的释迦牟尼造型俗称宝冠佛,面相呈童子脸,表情憨厚,体态健硕,神秘又富有特殊的亲和力佛冠偏窄,简洁大方,仅正中及双耳上方饰以花朵,耳后有冠带垂到肩膀。

其冠饰与白毫嵌松石,精美考究,历经多年虽已斑驳,但更显苍桑味道,古拙大气,熠熠生辉金刚跏趺坐姿,左手腹前平伸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头戴五叶宝冠,方面宽额,大耳垂肩,耳边装饰束髪冠带垂肩五官刻画准确,带着少年的风采。

弯眉长目,沈静的双目半开俯视,面相祥和庄严身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边缘饰縧带释尊身材壮硕,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此像整体尺寸高大,比例匀称,造型端庄,铜胎结实厚重,鎏金淳明,金光灿烂,堪称佛教造像中之精品。

十二世纪末,由于受到伊斯兰势力的不断入侵,随着印度各地佛教纷纷消亡,尼泊尔成为影响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源泉元朝统治者独尊藏传佛教萨迦派,推动了西藏各势力的整合,近四百年的分封割据局面逐渐结束,西藏各地的艺术风格也相互吸引融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西藏中部的「西藏风格」。

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整个十四世纪,留居西藏南部的钮瓦尔艺术家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受尼泊尔艺术影响的西藏艺术风格,其中比较有突出的即以萨迦派的主寺为中心而形成的萨迦寺壁画即造像艺术风格其承袭了尼泊尔绘画及造像艺术的风格,但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是:脸形方正略短,五官较集中,眉额部显大。

四肢修长,手足较小,菩萨,度母头戴单层五叶冠,莲座平直,立体感强;主尊身下台座中间有扇形袈裟下摆等,此尊造像即为这一风格之代表其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中原等不同地域的多种艺术技巧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对元末明初西藏寺院绘画、造像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啓后的历史作用

Lot 535弥勒菩萨北京宫廷 明代永乐高18.5厘米铜鎏金弥勒是八大菩萨之一,也是广受信众供奉的重要尊神按照佛经记载,悠居于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常为天众说法祂左手以说法印握持龙华树之花茎,这种具有异域色彩的龙华树叶,从雕像肩膀的花蔓茎梗向下垂落,由此可辨弥勒菩萨的造像,其形态有别于永乐时期其他造像的肩花枝叶结构。

据称在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他在未来将下生人间,以太子装扮之菩萨身形显现于世间,于龙华树下成道,并举行三次传法,普渡天下信众,称为「龙华三会」其身右肩处花蔓顶端安置水净瓶,象征弥勒菩萨未来将转世成为婆罗门阶级之地位,也是弥勒的重要标志。

此尊弥勒菩萨像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佳作,其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挽,面形方正,面容慈悲,双目低垂,嘴角含笑,透露出菩萨悲天悯人之意耳后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团花大耳铛垂落肩头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身向右微倾,脐窝深陷,表现出肌肉的弹性。

菩萨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腰系宝带精美的项鍊和U字形璎珞连珠式挂于胸前,双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有钏躅装饰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天衣从两肩侧飘然而下,顺臂而走,落至双腿,再起绕臂,垂落身后座上,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特有的质感。

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两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各牵花枝,枝茎绕经双臂,贴身体外侧至肩头开敷,左肩头花蕊中置宝瓶,右肩头花蕊中置经书莲座造型规范是标准的永乐样式,上下缘施细密精细的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颇强的卷草纹,看似每瓣一样,其实在弧度和角度方面都有变化。

座面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楷书款,亦为明代永乐宫廷造像的标志莲座封底已失,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内膛光滑规范、底部边缘磨损自然整体造型端庄,形象生动,比例匀称,工艺精细,动态舒展,线条流畅,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做工,都代表了明代佛像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典型的明代永乐宫廷制作的标准造像。

Lot 541碧霞元君北京宫廷 明代高28.5厘米铜鎏金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坐镇泰山,能为百姓赐福,消灾去难,在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其道场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

「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是道教对女神的尊称

此尊碧霞元君头戴凤冠,尾羽向上,神采奕奕双手端于胸前,持握笏板,双腿自然垂落面型圆润丰腴,弯眉细目,唇线明晰,下颌饱满,满面福相整体工艺具典型北京宫廷造像风格,圆领长袍自然繁复,腰间束腰带,垂至足间袍袖宽大层迭,分为内外几层,质感垂顺。

衣纹密集精细,颇见功力造像铜质致密,凝集着厚重的艺术价值

Lot 550金刚无我佛母西藏 15世纪高23.5厘米合金铜嵌金嵌银嵌红铜嵌宝石金刚无我母乃藏传佛教密续重要的女性神祇,在《喜金刚本续》中,她与本尊喜金刚呈「双运」姿态,是无上智慧的化身同时,金刚无我母也作为萨迦派道果传承中的圣使之一而受到崇拜,其单尊形象应运而生。

在今西藏江孜县境内的白居寺集会殿二层道果殿中存有一组创作于15世纪左右的萨迦派道果传承祖师泥塑,金刚无我母便位居其中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现今保存于敏珠林寺、原属扎塘寺的一组创作于16世纪的萨迦派道果传承祖师铜像中。

在这两组造像中,金刚无我母形象具体表现为:头戴五骷髅冠,面容忿怒,上身赤裸,饰璎珞与披帛,左手持颅碗,右手持钺刀;下身着长裤,左腿弓立,右腿盘曲,坐于莲座之上

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的图像学特征与上述两例完全一致,其面容刻画生动,肢体塑造饱满有力,姿态闲逸洒脱同时,铜像于眼部、口齿及周身装饰错嵌金、银、红铜,这样的贵金属错嵌工艺不仅能使造像整体彰显华丽风貌,亦说明此像在制作之初便受到极大的重视。

造像底座下沿镌刻藏文题记,遗憾的是我们无法从题记内容中得出施造者以及造像出处的相关信息在存世的相近风格造像作品中,有一部分可通过题记与某个特定的教派或地理位置相关联,接下来我们将借助其中三件作品就此尊造像的产地及艺术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件作品为收藏于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的一尊阿閦佛坐像1,造像底座镌刻的藏文题记记录此像由一位名叫贡却沃色的古格僧人于「土兔年」,即公元1459年捐施,从而使其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产生了联系第二件作品为私人收藏的一尊祖师铜像2,通过题记我们得知,此尊造像所表现的是萨迦派「俄巴」传承祖师穆钦.衮却坚赞(1388-1469)的法相,其作为萨迦派「俄巴」支系开山祖师俄钦.贡嘎桑布(1382-1469)的法传弟子,帮助其师兴建俄尔寺并继承法座,成为该寺第二任座主,于创立「俄巴」一脉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此像应制作于后藏地区,且极有可能与俄尔寺有密切的关联第三件作品为日摩曼家族旧藏的一尊索南伦珠喇嘛像3,索南伦珠(1456-1532)是萨迦派历史上另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上师,在尼泊尔北部的木斯塘(Mustang)极具影响力。

通过造像所镌刻藏文题记的内容可以得知,此像由木斯塘当地的贵族家庭所捐施,使我们有理由推断此像很可能铸造于木斯塘当地

通过上述举例,可勾勒出关于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艺术流派及产地等问题的大致轮廓15-16世纪,此类风格的造像曾受到广泛的推崇,经整理发现,存世的相关作品大部分与萨迦派传承有关,虽然可以肯定,创作这些造像的工匠们同时也会为包括噶举派、本波派在内的其他宗教团体服务,但他们与萨迦派之间显然保持着更为固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萨迦派的影响,相关的艺术风格也在西藏西部、后藏以及尼泊尔北部地区流行而这些造像惯用贵金属错嵌的工艺特征则很可能与长期存在于西藏西部,受克什米尔影响的艺术传统有关此尊金刚无我母铜像,因其风格的典型性与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应被视为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

就目前而言,已发现的金刚无我母铜质造像数量十分有限,更使此件作品可称珍罕

Lot 554金刚总持西藏 15世纪高27.5厘米合金铜镶宝石嵌银嵌红铜金刚总持头戴五叶花冠,冠叶挺拔,花纹劲秀;冠叶中间饰以松石,极为华丽美观;缯带飘扬于耳际,极富装饰效果双耳垂肩,饰以圆璫金刚总持额头宽阔,眉骨隆起,双眉细长,弯曲上扬,曲线优美,与鼻梁相连形成Y字型;眉心白毫宛如棋子,极为醒目。

双眼微闭,双目瞳孔涂黑,眼白嵌银,显得生动鲜活,慈祥有神;鼻梁小巧挺拔,双唇嵌红铜,微抿,嘴形优美,嘴角露出浅浅的微笑面容秀美,双颊圆润,下颌饱满宁静慈详的面庞,流露出能够荡涤世间众生一切烦恼苦难的信念。

金刚总持双肩宽阔,胸脯厚实,腰部收束,身体极为健美双臂圆润,戴臂钏手镯,双手交叉置于胸前结印,左手持铃右手持杵,表示方便与智慧的圆满具足,亦象征世间一切教法之总集这一手梵语为prajnalinganabhinaya,译作金刚哞迦罗印,是金刚总持的固有结印方式,也是辨认其身份的关键。

双肩披帔帛,帔帛绕过双臂内侧,蛇行而下,垂于身体两侧,线条流畅优美,尽显衣物轻柔的质感手足灵活生动,手指灵动自然,似乎可触可动双足饱满圆润,脚趾有力,刻画清晰,十分逼真

在莲台前方下沿,刻有一行藏文题记,大意为:顶礼金刚持,愿吉祥。此尊金刚总持体量巨大,工艺精湛、身姿优美,肢体塑造饱满有力,姿态闲逸洒脱,呈现出西藏造像古典美学特有的艺术特征。

Lot 561杨柳观音立像中原风格 明代高29.4厘米铜鎏金观音立于莲花台座上,下承一六方开光底托三弯站姿,右手持杨柳枝,左手下垂持甘露瓶颈戴项链,腕穿手镯,下身裹裙,肩上披彩,发束高髻,中有一阿弥陀佛像。

背光富丽堂皇,上有二鸟相对,顶有阿弥陀佛立像

杨柳观音是唐朝非常受喜爱的造像题材,大约于八世纪初开始被信徒广泛供奉敦煌莫高窟320窟的西壁就画有一尊杨柳观音,是这种题材的一个早期例子与本尊一样,壁画上的观音也是右手持杨柳,左手拿甘露瓶另外上海博物馆有一件鎏金铜十一面观音,则是右手拿甘露瓶,左手持杨柳,著录于松原三郎的《中国仏教雕刻史研究》,东京,1966年,页262,图版a。

上海的例子与本尊有非常类似的莲花座和六方底托此类铜像的背光保存下来的很少,且本尊的背光底座系原配,且富丽堂皇,非常难得另比较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一件杨柳观音立像,其背光也非常精美完整,著录于金申编《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山西,2000年,页505。

Lot 568观音中原风格 明代高18.6厘米铜观音像开脸沿袭唐代风格,面相丰腴圆鼓,头戴毗卢帽,帽上有化佛眉目修长,双耳垂肩,释尊垂眸,尽显慈悲躯体不再如唐代般过分浑圆饱满,而是相对扁平,但胸肌仍隆起;上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双腿结全跏趺端坐,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施说法印,静谧慈悲。

吴越国的造像风格是继承唐代传统,因此在五代十国的作品中,很容易发现唐之特色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北方分裂割据,佛教却又一次出现了盛行的情况,众所周知,下一个王朝总是会受上一个王朝的影响,五代十国中的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

这些小王朝本来是唐朝的藩镇,但是到唐朝末期,中央的权力急剧缩小,地方权力逐渐扩大,很多地方统治者自立为王,就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情况

佛教在世界的长河中拥有2500年的历史,它本就产生于人对的不满,对痛苦的逃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产生原由使得百姓在饱受战争伤害的时候可以寻求精神和心灵的慰藉,故而在经历过安史之乱之后的百姓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战。

战争创伤,心灵创伤,精神创伤巨大,为了解脱自己,转而向佛教寻求精神慰藉,进而刺激了佛教的发展,这个时期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诚然短暂,却留下极具历史风貌与特色的造像作品,是帮助后世认知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载体,不得不道弥足珍贵。

Lot 581观音中原风格 明代高37.5厘米铜鎏金此尊观音面容丰满,神情安详宁静,颈戴项鍊,腕穿手镯,下身裹裙,肩上披彩,发束高髻,中有一阿弥陀佛像身躯优美的立于莲花台上,左手下垂持甘露瓶,右手持杨柳枝上举至肩,上身裸露佩项鍊,灵动的长缯带由双肩至足两侧,造像整体鎏金虽有脱落,但尺寸巨大,包浆莹润,古意甚浓。

这尊身姿动人、神情安详的观音像,呈现出中国中原地区造像艺术的气度与风格,西来的佛教于此时加快步伐走向汉化,堪称隋唐交接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明清铜炉无论作为祭祀礼器还是文房赏器,都表现出庄重、沉稳、内敛的气质有人说:这种由皇帝御造和御用的器物自有一种威严的帝王之气也有人说: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了铜炉的创作,所以明清铜炉具有一种文人气,显得大度雅洁。

Lot 559明代百子图方炉高41.5厘米铜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婴戏图在宋代广泛绘制。据宋史载,一个宫廷画师平均绘制婴戏图的数量是七十多幅,可想而知当时的力度之强大。

宋 佚名《百子图》 纵28.8厘米 横31.3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一节载,宋代婚姻,男方下聘礼时在送往女方装盛礼书的礼袋、套装上常有「五男二女绿盝」,结婚之日则要行「男女多寡之卜」。

而此件铜百子图方炉,即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艺术作品,炉身腹壁所饰百子图錾刻精细,人物众多,活动繁多,画面密不透风,而灵活有致百子所玩游戏可考者有曲水流觞、琴棋书画、百戏、折桂、蹴鞠、会审、钓鱼、奏乐、礼佛、状元游街等等,风土人情皆具宋韵。

此类儿童所玩游戏皆模仿成人,充满时仁对子嗣的美好期求

鼎炉所铸纹饰以百子闹春为主体,主题鲜明,且取以青铜鼎之典型造型,四婴孩做四足托举,服饰、发髻、圆脸皆符合宋画中的婴孩形象,在古人看来,「百子」象征的是对子孙繁盛的追求,同时更是对家国繁荣、物阜民丰的渴望,用意颇深。

或经数百年传世,其通体包浆自然熟旧,气息沈稳含蓄,堪称重器也

Lot 557明代信士孙维宁制款冲耳炉口径12厘米重1034克铜冲耳炉形制源出宋代瓷炉,宣德皇帝以其置于政务殿阁,盖因取其「敬天法相」之意也因其线条优雅流畅,故而被后世广泛应用于宫廷,文房,祭祀等诸多重大场所。

斯炉形制极美,为明代典型之器物,文人气度尽显炉身扁,薄唇外侈,上起双冲耳,薄俏直立,势外倾,中间厚,两端薄,耳洞腰圆,浑如卧卵,且较为开阔凹颈,扁鼓腹下垂三个倒三角形乳足分布于炉底,足尖着地面积极小,鲜活似妙龄,是为时代之特征。

器壁厚度由口沿至底渐厚,重量集中于器物下半部,压手感强,是为晚明所流行铸炉工艺特征

整体皮色经数百年之烧炼,精铜之变幻,四色沈冶,密融如膏,成就为熟栗皮色为基调,闪耀红霞之光芒,如幻如蕴,莹润如釉,绵滑似缎,可谓佳境,为民间藏炉中少见精良巨制有露铜质处可见铜质历经久炼,其色已如黄金,细密赤亮,比之清代铜炉用铜精炼多矣,此炉铜质,当为明代九练之铜质也,铜质精细,致持之坠手,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细密厚实,壁虽薄,然极其压手,实为精铜所制,当为上好精铜所铸。

底心开框,落「信士孙维宁供」六字楷书款,铸后直接缓缓刻出,地子不甚平整,显奏刀痕迹,字体雅拙有韵,魏碑风骨,张立十足,笔意甚浓,六字看似随意,然仪轨森然,也可读出造款者匠心独具,为典型明代款式明代宣德炉的极富盛名,自其面世以来就有各家纷纷仿铸,铸造者往往落自己名号,而其中质量精工者耗费颇奢,多为官宦富贵人家的定造之物,故而私款铜炉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不论铜质、款识、皮色、形制,较一般铜炉尤更精绝,并多为孤品,可见其珍罕之程度,有「私款多佳器」之说。

此炉底所镌私款,便是一例,定制之人,尚待研究考证

Lot 507明代宣德款方炉口径8.1厘米重1208克铜无论瓷器还是铜炉,方形器物的制作难度都远远大于圆形器物圆是以曲线表达,以相对的方式呈现造型,曲折有度,顺其自然,器型上的不完美可以被自然的过渡所掩饰;而方,是以直线条来呈现,直边、直角、平面,是否周道,一眼即可看出。

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金玉青烟》Lot235方炉。方炉制作不易,克服铜液高温浇铸的变形收缩,四足在一个平面上,需要高超的工艺。宽长合度,高低适中,四足规矩,体现出一种拙中带刚、方正耿直的气度。

此方炉即是如此,体型周正,平口直腹,四足而立,壁稍厚实,皮壳通体光素,包浆自然,色泽古雅,手感沈重,音质浑然,底款「宣德」二字篆书,更是端正规矩,平稳方正,拙中带刚,遒劲有力造型少见,一派巍然,见大家风范。

Lot 519明代宣德年制款戟耳炉口径8.7厘米重860克铜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戟耳炉仿照宋瓷款式而制,因其耳如兵器中的戟头而得名戟是古代车马作战时的长兵器,结合长矛和斧子的功能,又可利用枪头旁的缺口,远距离克制敌方进攻。

据载,宣德皇帝用戟耳炉御赐刑部尚书左右侍郎,刑者克也,与戟的特性相符凡戟耳筒式者多为铜炉精品,实为历来收藏家所求之物

此炉为筒式,炉身两侧戟耳为饰,为标准戟耳筒炉也。平口平底,下铸微撇圈足。炉身铸双戟耳,磨出金黄色边线,分外耀眼。耳若弯月,长方形耳洞。

明末清初“玉堂清玩”款戟耳炉收录于王世襄《自珍集》炉口、底边缘亦因长期摩挲把玩,出现金黄铜色,类若弦纹,沈静素雅,颇为美观炉之皮壳均匀近乎完美色近棠梨,莹澈闪金光,似枣初熟,其色之美,水天一色,通体光泽,莹润沈着,光影流涟,随亮漪动。

抚之柔滑,润如美玉,真皮色之美极也

平底方框内刻「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乃篆书柳叶一体款窈窕可爱,刀精工妙,虽浅且峻,镂刻峻峭,挺拔劲健,底平字峻,极为工整观此类型炉给人以沈稳庄重之感,造型不事繁缛而意蕴古拙,为宣炉的经典款式除讲究形制外,铜质亦追求精料精炼,赤铜成器。

此炉工精器美,捧之十分沈实压手,微抚即润,淡雅之间藏有奇光,若连续叩于不同方位,当有独到旋律萦绕于耳际,音秒如天籁,可谓难得之宝器相伴于文房,琴棋书画间,焚香一柱,沈烟裊裊,甚是雅致

Lot 537清早期毓霁轩主人置款鉢式炉口径8.7厘米重1265克铜此件鉢式炉,敛口,丰肩敛腹,线条收张富有极强的节奏感,起唇线边,腹圆鼓,自腹向下渐收,形成上阔下窄之势,形似僧鉢口沿一周起线,是为巧作,边缘过渡圆润考究。

据说僧鉢的形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形宛如倒扣的佛顶肉髻,把佛教的最高果位比作可以直接实现空性的智慧

平底,底中央刻「毓霁轩主人置」六字篆书款,款字清晰规矩,私款宣德炉传世稀少,可见珍罕通体光素无耳,款式古雅,铜质精粹,百鍊良金,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玉毫金粟,隐跃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撤,回非他物可以比拟,器壁厚薄适中,皮色沈穆润泽,抚之柔腻,盖因精铜炼铸所致。

鉢式炉据图谱卷十七记载为「鉢盂炉」,并分有大小两种尺寸,皆八炼洋铜铸成,系仿照宋代填漆款式铸造,为宣德炉款式唯一仿自漆器者鉢系佛门法器,释迦牟尼手托鉢盂,广种福田宣德皇帝曾专门铸造鉢盂炉,颁赐给天下名寺,以供礼佛之用。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政权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尤其是康雍干三帝,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采取了三教一家,圆融一体的对待,坚持了三教平等的政策,这在历史上都已是定论。

这充分说明清早中期帝王是崇佛、信佛的而彼时以精铜制如此鉢炉般体量大者,定非一般赏赐之用,必为庙堂之器中的精品

Lot 539清代宣德年制款桥耳炉(原座)口径20厘米高22.7厘米重9595克铜此炉体型较大,用铜甚丰,连座则双手堪堪可持铜质精纯,皮壳光润作枣红色,灿灿如蕴宝光,赏之悦目炉身甚大,唇口外侈,束颈下出鼓腹,腹身膨出较多。

圜底下出粗硕的三枚乳足,线条圆润丰满炉口两侧置一对桥耳,耳形粗硕,斜向飞逸越出口沿炉底铸「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方款,字形方正,铸磨圆润,有清初官款的典型风格炉下承有原配铜座,座为荷叶式,承三如意足炉、座皮色相符,赏析气韵一致,炉虽沈坠厚重,但置于座上提升了重心,使之不致呆板,更具雄浑端庄之气质,为案上香供雅设。

此式造型粗硕的桥耳三足炉,为清初铜炉经典形制,尤其附此「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者,更可断为官造之器,有精工细铸的恭谨气质与本品相类形制者存世见有数例,但完好地存有原炉原座者则不为多见,可参照天津博物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中一件桥耳炉连座,录于《吉金—明清铜炉特展》第23页,图10。

其铜炉连座,形制与本品完全一致,唯尺寸较小,不若本品之雄浑重厚重,可资参照

Lot 560清早期大明宣德年制款戟耳炉口径13.5厘米重2115克铜中国熏香文化起于战国,发于汉唐,盛于宋代炉作为香火承载之器,为华夏文化之精粹,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为世人推崇备至而仿古之风,自宋有之。

本品造型仿明宣德时期戟耳炉的样制,关于此炉的来历说法多样,或是仿自宋瓷的款式,或是仿自《绍兴鉴古图》戟本身就是一种兵器,所谓执干戈以卫邦国,宣德皇帝赏赐给刑部尚书之用,有「执戟护法,安邦定国」之意因此无论是祭祀门神,还是赏给刑部尚书,都是合乎情理的。

此炉呈梨式,口沿外撇,束颈,鼓腹下收至足腹部铸戟式双耳,耳孔巧为圆形铜炉周身皮色均匀,为沈稳的茶褐色铜炉轮廓线柔美流畅,美观大方,可谓精工美形香炉铜质甚好,细润精密,掂之沈重,比例协调,肥瘦适宜炉底铸「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字体方正有力,虽铸尤刻,更显庄重。

Lot  126天然原矿 绿松石 文殊菩萨挂件7×5cm54gRMB:120,000-180,000此作品从外观设计、手工雕琢到打磨抛光,皆由玉雕师严格把控玉雕师借物寓意,通过精心的设计雕琢,用作品表达出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愿景。

我们不仅可以从此件作品中感受到玉雕师赋予它的美好灵魂与非凡意境,还可以通过作品触摸到玉雕师的匠心与热忱

Lot  134邱启敬 和田玉籽料紫气东来 11×3.9×5cm116克RMB:25,000-38,000“老子出关”、“紫气东来”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文化题材,表现形式也多有不同邱启敬在这件传统题材作品中,巧妙利用夸张对比及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将牛的体量适度夸大,而老子骑在青牛之上,将牛的勇猛具象与老子的隐士风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一片祥云则增强了作品的稳重感,使得作品在视觉效果上十分平衡。

Lot  136邱启敬 和田青花籽料仁者寿24×6.5×1.3cm234.5克RMB:112,000-150,000龟在古人心目中是“介中灵物”,甚至把龟视为国宝《尚书》云:“宁王遗我大宝龟”古人还把龟玉相提并论:“铣曰:龟玉,为国宝也。

”在唐代,龟形佩物也是官员地位高低的象征《唐书》记载,唐初官员皆佩鱼,“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佩龟”,用金龟、银龟和铜龟区别官品龟被神话以后,其长寿的自然属性便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龟因此成了中国人的生命图腾。

人们借龟之名,效龟之行,以追求长寿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故龟者常静,其寿绵长在这件极具传统文化意涵的作品中,邱启敬融合了贾科梅蒂式的雕塑风格塑造出极具现代艺术特征的玉龟,夸大的体量与安于一隅的仁者对比鲜明,大面积的青花玉黑色和界线分明的白色玉质部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犹如一片混沌黑暗之中闪耀的智慧和仁爱之光。

邱启敬的作品不在于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对整体空间布置,作品主体与关联物之间的安排,超越了符号的组合意义上的运用,同时,又兼具了中国文人传统中的大意境和小意韵,让作品更加具有可品可赏性

Lot  138倪伟滨 鸭蛋青碧玉苍苍劲节插牌12.5×5.3×0.5cm88.5克题识:苍苍劲节款识:雅园RMB:166,000-180,000这件插牌即是以“三友图”为题材,玉牌正面以阴刻技法雕琢为修竹、兰花及太湖石,寓意着宁折不屈、傲然挺立、四季长春,中国玉雕大师倪伟滨以刀代笔,画面工整雅致,令整件作品流露出浓郁的文人气韵。

玉牌正面所表现出来的兰的清香、竹的坚毅,石的稳重颇具君子气度,傲骨清风,同时蕴含着冬去春来的寓意,玉牌背面阴刻“苍苍劲节”四字,富有金石韵味所配底座亦为不俗,由红木雕刻为竹节形制,并在底座上落款“雅园”二字。

Lot  145樊军民 和田玉籽料老子摆件 6.1×9.2×6.5cm468克RMB:606,000-800,000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樊军民在玉雕艺术创作时,并不过分地去追求写实,而是游离于现实之外,提炼出创作对象的关键性特征,挖掘出本质,并加以夸张放大,并结合和田玉的温润质地之美,来展示主题。

最大限度地表现材质的美和特点是樊军民玉雕创作的核心,他的玉雕创作有两个基本原则:挖脏去绺、因材施艺,前者是为了使作品更完美,后者是根据材质的特点去设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件作品即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樊军民践行“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典范作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玉料外形及皮色,以大拙不工的技法,极为流畅的线条与简约的弧面来展现老子的形象整件作品主题突出,厚重朴拙,工到之处既不刻意为之,也不端着,所有线条弧面均顺势而为,信笔由缰,意象造境,以形写神,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玉石之美。

Lot  154杜峰 和田玉籽料龙腾凤随手镯圈口:55.8mm,宽24.2mm,厚21mm110克RMB:400,000-480,000镯形工整端庄,环壁均匀流畅,黄沁籽料,沁色深厚,且颜色纯正,佩戴起来的视觉效果富贵大气。

取龙凤这一传统题材,施以巧艺,一头浮雕 为螭龙,具龙啸九天之势,一头雕琢为“S”形瑞凤,具凤仪天下之姿,龙凤相 望,游走于玉镯之上,生动古拙,别饶雅趣玉镯虽微,但整体阴刻、浮雕、立体雕等技法并用,古雅而温润,刀工细腻流畅,曲线自然婉转,是君子美人之间 互为信物的绝佳之选。

Lot  155杜峰 和田玉籽料致祥皆喜一套二件摆件86×42×21mm;84×35×26mm120.9克;110.7克RMB:780,000-900,000《致祥皆喜》为 2017 年中国玉石雕第三届玉英奖金奖作品,圆雕完成牌件之形,是牌件作品中耗费工时最大的精品之作。

作品取材同一件和田籽料随形琢磨而成,玉质滋润细腻,光泽悦目,外裹洒 金、聚红之皮,内蕴羊脂,更添天然之趣作品呈和合二仙呼应而笑之态,具有和谐美满、财源广进的双重寓意

作者对人物衣裙的表现十分精细,衣饰线条优美自然,更显玉质润泽细腻整体动势合理,镂空雕、立体雕、阴线刻等融会贯通,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毫不拖泥带水,尤为精致细腻整体气质吉庆祥和又不失端庄高贵,将白玉的天然形制和温润质地与充满海 派精工的图景结合得恰到好处。

海派文化的时代审美与传统经典融合在一起,赋予了这组作品崭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一件收藏级精品重器

Lot  156范民广 和田玉籽料太平有象 11.8×6×5.5cm383克RMB:310,000-380,000范民广,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海派玉雕大师,师从上海玉雕厂尤传山老师学习玉雕技艺,主攻玉雕动物件,人物仕女等。

2005年成立了“艺源堂”工作室动物件已经成为范民广运用最得心应手的题材之一,并屡获百花奖、天工奖等金银奖项他所雕刻的手把件不仅看上去透着一股浑厚、圆润之感,细节方面也考量的十分到位,上手把玩手感也极好。

其作品都清晰的传达出一种平和、自在的情绪,这是他的内敛、虚怀若谷的性格和心态直接反应

Lot  158吴德升 和田玉籽料裸女-遇贵人H:8.6cm130克附吴德升玉雕工作室证书RMB:500,000-580,000吴德升:上海人,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特级玉石雕刻终身大师。

裸女是吴德升的代表作,作品形态灵活剔透,人物的比例虽然较为夸张,但很生动,生动的形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使是细部的手指、动作都让人没得挑剔作品有个人明晰风格,尤为擅长人像在对中华传统玉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西方雕刻史,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师人物作品的精华,赋予中国传统人物雕刻更深的内涵。

Lot  166付雪飞 和田玉洒金皮羊脂白玉籽玉玉牌 千手观音85.5×50×13mm137.8克RMB:300,000-380,000玉质温润细腻,色白,丰盈油润,作品雕刻着一尊千手观音像,手持宝物有:金刚杵,三戟叉、宝珠,莲花、柳枝、甘雨及各种器杖。

整器雕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千手观音在民间,其神力广大“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大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

Lot  169付雪飞 和田玉洒金皮白玉籽料对牌 四大菩萨96×79×13mm335.8克RMB:900,000-1,280,000此对《四大菩萨》摆件作品,取自同一块顶级和田籽料,玉质温润细腻,灵气内蕴。

雕工细腻,刻饰流畅,自然逼真,层次递进的线条处理,双面满工,工艺精湛无比,四大菩萨立于山水之间,整体画面协和有序,美轮美奂,值得细细品味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海派玉雕名家付雪飞在创作时选用顶级原石籽料、块块甄选历时数年选料、设计、雕刻于2022年完工问世,付老师又一传世经典收藏级对牌摆件,牌型规整大气,精工雕琢,成就玉雕界传奇大作

雕刻四大名山,文殊菩萨(山西五台山)、观音菩萨(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安徽九华山),与牌面人物呼应,相得益彰整套作品四尊菩萨法相端庄自然,各具形态,持法器,禅意十足其细腻洁净的玉质,使作品极具立体感、生命力和画意禅境。

Lot  170付雪飞 和田玉籽料 黄沁独籽 三世佛215mm×110mm×81mm1980克RMB:2,600,000-3,800,000佛教有说法,三世佛为同一佛,只是为了救渡众生,而化现为不同化身。

玉雕作品《三世佛》的创作亦是如此,由海派玉雕名家付雪飞老师,亲自操刀设计雕刻,玉雕师依形设计,保留了料子的原汁原味,采用浮雕、立体雕、微雕等的技艺手法,在黄沁原石上随形就势勾勒出三世佛,雕刻技法得心应手,全方位展示料子的醇厚油润 细腻老熟,作品形态比例的优美、典雅。

Lot  171付雪飞 新疆和田玉黄沁独籽摆件 如是观长180mm×宽94mm×厚48mm1396克RMB:4,500,000-7,000,000新疆和田玉黄沁独籽作品,整件作品四面细雕,玉质致密油润,精光内蕴,灵性十足,它的形状从正面看就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体,外边呈金黄色,在设计上极大发挥了精、巧、灵,把黄沁皮色精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主体雕刻大日如来,左边雕刻弥勒佛——弥勒是未来佛,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把弥勒豁达开朗、宽容慈悲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右边浮雕观音菩萨,仪态端庄,慈祥庄严,雕刻线条流畅,工法细致,将观音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挖出来的白肉部分,雕刻众弟子端坐听法,使人犹如置身在敦煌壁画之中

背面有一些天然的小裂纹,在设计上,因材施艺,精雕巧琢,通过雕刻一些云纹修饰,使料子更具有立体感,大气磅礴不失精细背面留白部分刻以《金刚经》如来所说身相既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禅为喜,以玉为悦,才为玉佛,《如是观》表达这样的人生态度。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因其清、正、和、雅的音乐品格被尊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嵇康《琴赋》有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自古是文人雅士的艺术,被作为士大夫阶层品格修习的必修科目,可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亦可三五好友抚琴为乐,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左琴右书”之说。

本次上海匡时2023春拍“文玩雅趣”专场精选了98件拍品,其中4件古琴为元明时期名家之作以下视频来源于上海匡时拍卖有限公司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Lot 798元代朱致远款蕉叶琴长113厘米木蕉叶琴的形状来源于芭蕉科芭蕉属植物的叶子商周时期,青铜觚的颈部和鼎的腹部常出现两兽变体纹,如蕉叶一般汉武帝时代,岭南地区选择珍奇异果进贡,于是中原人味其状而定其名。

芭蕉果实可以实用,也可以药用,蕉叶纤维还可以织布,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生产蕉布的传统习俗中唐之后,尤其宋元明清,芭蕉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植物,蕉竹配植是最为常见的组合,有」双清「之称明清以来,瓷器上常见蕉叶纹装饰以及竹石芭蕉纹题材,在视觉上表现芭蕉的这种低调清雅高洁之品格。

蕉叶古琴早在唐代就出现(见明朝的《永乐大典》),相关记载首次出现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刊于1591年),「其取蕉叶为琴之式,制自祝始余得其一,宝惜不置,终日操弄,声之清亮,伏手得音,莫可逾美,何异古琴」。

蕉叶式是古琴中最难做的琴,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上等的蕉叶琴是各方面指标最完美的琴其一,蕉叶式琴的外形制作很难把握,琴膛的厚度不能太厚,叶边要薄,边缘的曲线要自然流畅,整体造型体现要有艺术感;其次是琴腹内的处理非常难把握,由于外部造型变化的复杂性使得琴腹的结构处理及其困难,可以说制作蕉叶琴是制作古琴的顶峰,所以古代斫琴师们为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技能,都把创作一张好的蕉叶琴作为目标和骄傲。

故宫博物院藏元朱致远制仲尼式琴现所见的蕉叶古琴多为明代、清代斫制,而宋代蕉叶古琴流传的极为少见,现存蕉叶式古琴实物全部来自元末和明清两代,且明代占绝大多数,最为著名的便是明代祝公望所制的蕉叶琴《琴史》所载:"形态旖旎秀逸,蕉叶卷边工雅生动,音色润匀透静,为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明代高濂《古琴新琴之辨》记载:"若祝海鹤之琴,取材斫法,用漆审音,无一不善,更是漆色黑莹,远不可及其取蕉叶为琴之式,制自祝始"除民间收藏外,官方所藏蕉叶琴,据有关资料披露有三张,分别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而其中确信为祝公望手制的,只有湖南省博物馆那一张。

以此可见蕉叶式古琴之弥足珍贵

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朱致远制仲尼式琴此蕉叶式古琴琴身修长,形似一片芭蕉叶,琴首蕉叶的叶柄向下弯曲,支撑首部,中生一茎,叶边起伏,如立庭院舞风承雨两侧似蕉叶的叶缘,向下略微翘曲,琴体形态旖旎秀逸,琴底仿若蕉叶之茎。

通体髹黑漆,鹿角灰,正面背面通体蛇腹断,琴面嵌十三个螺钿徽曲折的线条象流动的音韵,优美的身姿既表现了文人浪漫的情趣,又充满了艺术感音色圆润雅致,观之如飘然而立之仙人,抚之如人间有情之吟唱

元末明初之时,斫琴家以朱致远、严清古、施溪云最为有名,而朱致远为其首其所斫之琴,大气沈稳,浑圆中隐有唐风,为元琴之最精者朱致远所斫皆精,时人皆宝之,价比金玉其琴内款字不一,多署「赤城朱致远制」、「赤城朱远」、「赤城慎庵朱致远」等,阴刻朱书皆有,以仲尼式居多,蕉叶式更是稀世之珍。

至今海内外所闻见之朱致远款琴合乎规制者,其总数不过三十

今所见朱致远斫琴真器,无论是故宫藏无名仲尼式「赤城朱致远制」腹款琴、无名仲尼式「慎厂」腹款琴,还是俪松居藏「金声玉振」仲尼式「赤城朱致远制」腹款琴,都真当得起《考盘余事》「造琴精绝」,和《五知斋琴谱》「音韵超越」这样的评语。

固然,他的制器,并无唐琴的弘大,亦无北宋琴的文雅但南宋以降,所谓「薄而清」、「厚而古」、「耸而狭」等等偏颇,在他的琴上已荡然无存明朝琴器,也没有任何一家超过朱致远的,清以下更无论矣其所制作,纤悉无遗,至允至当,诚堪谓宗师之风。

有明一代,工艺水平整体较高,存世琴器几无失范者明琴隽秀之风,实开啓于朱致远不过,朱致远琴,其所斫制,于元于明,亦无法分别

款识“赤诚朱致遠制”古人称琴为雅乐,乃有德君子所为,常御之行不离身,以修身养性,故而可心地纯良,情操高尚抚一曲妙音,可赏于庭院庙堂,可游于山谷水滨,高山流水,琴声高雅悠扬此琴乃名家巨匠百年之器,蕉叶制式,且保存完好,不待弹奏取音,仅就其外形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实为收藏之佳品。

Lot 795元明鹤鸣长122厘米木琴仲尼式,桐木斫,线条硬朗清俊漆面的髹饰工艺用天然大漆与鹿角霜混合,质地坚实,色彩丰富细看灰胎中混有黄色颗粒物,应是鹿角灰胎,底层髤栗色漆,再髤朱红漆,漆层交相辉映,灿如霞云,露出灰胎的部分则若繁星点缀。

徽位以螺钿镶嵌七弦上起承露,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岳山、承露、冠角均为紫檀制琴头侧端,设凤眼及护轸琴底龙池、凤沼均作长方形,上山下泽分布,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琴体底部微隆,丰富的流水断纹中呈现琴铭「鹤鸣」,池沼间刻一圆一方两方印,印文「石氏珍玩」、「养德」,款印结构位置颇为规整考究,与琴器端庄气度相互映衬佳木良斫,其标准形制,已足以使人心怡,抚之音色纯厚,余音绵长。

Lot 796明代隐然长121.5厘米木古琴长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地板是平的,象征地,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暗合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徽、羽,据传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分别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古琴有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古琴下有两个出音孔,称为龙池,凤沼,象征太阳和月亮。

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称:「士无故不撤琴瑟」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标准配备古琴音色中正平和,意趣高远,符合中国文化中庸的精神,也符合文人淡远清幽的审美,经过历代「圣人、名人」们的推崇,古琴从一种乐器抽离出来,推崇到「道」的层面,作为王道教化和修身养性之用。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有言: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不仅文人士大夫阶层喜爱古琴,历代高僧、隐士也是古琴的爱好者。

该琴采《太音大全》所著录之仲尼式,为古琴最经典的琴式选材精良,栗壳色漆,遍体蛇腹断琴额上嵌青白玉螭龙佩,佩作长方形,一活泼螭龙正自佩心爬出,螭尾尚在佩上,未来得及收回,憨态可掬状惹人垂爱,妙趣横生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柄状雁足,池上镌楷书附名「隐然」。

佳木良斫,百年之器,不待弹奏取音,就从外形方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十分难得

Lot 797明代宛若长118厘米木琴仲尼式,方额,短肩,腰身匀称,尾部宽实整体小巧玲珑,而用斧之处,楞角凿然肩起二徽四分之三处,腰起八徽,收于十徽半螺钿十三徽,硬木岳山、冠角、龙龈及焦尾贴,青白玉额头,玉雕螭龙纹,玉质圆润。

琴髹朱漆,色隐而繁龙池上刻「宛若」二字,刀口锐利,线条刚健,填有金痕此琴体量轻巧,便于携带,而金石之声穿透力强,是高士山林论道觅知音之佳器

机制币的铸造量、存世量虽大,但却不可再生,并且由于稀缺性和精美度,使得它被很多收藏爱好者所喜爱和追崇同时,一定的存世量又保证了很多藏家可以参与随着喜爱人群的不断增加,它的稀缺性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尤其是处于塔尖的好品相钱币,会逐步沉淀到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手中。

此次上海匡时2023春拍中国历代钱币专场推出——“名家旧藏”专题,遴选出一批来源清晰的高品质钱币,与广大藏家朋友们共飨

Lot 26661914年 袁世凯戎装像中华民国共和纪念币壹圆银币人像铸模极为深峻,面庞高挺,人物生动传神,边齿马齿峭拔锐利,纤毫毕现,镜面底版,平整光洁,原味环形黄油包浆,如金光照耀,光泽丝滑柔美,状态品相顶级,极为难得。

Lot 26651912年 黎元洪像无帽开国纪念壹圆银币此币铸造精良,人像生动传神,底版光洁无伤,淡金色包浆带车轮旋转底光,色彩氧化极美,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641912年黎元洪戴帽像开国纪念壹圆银币此币铸造极为精美,打制压力十足,人像生动传神,立体感极强,版底细腻洁净,银光夺目,品相一流,甚为难得,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671929年 奥地利版孙中山像背三帆船壹元银样币维也纳造币厂总雕刻师理查德·普拉特(Richard Placht)刻模,杭州造币厂试铸,未发行;样币铸工精美,酱彩包浆,银光熠熠,底板洁净,保存完好,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621932年 孙中山像背帆船三鸟壹圆银币打制规范,人像图案高挺饱满,细节清晰,底版平滑光洁,原味黄油包浆,旋转底光,丝滑柔亮,状态极佳,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601935年 孙中山像背布图伍分镍币样币罕见,打制深峻犀利,极为规范,压力十足,图案文字挺拔饱满,人像生动,细节完美呈现,镜面感底板,光泽柔亮,十分难得,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631923年 曹锟戎装像宪法成立纪念银币极深打,人像高浮雕,服饰、勋章等细节呈现完美,通体黑色酱彩,包浆醇厚,色如墨锭,品相一流,近未使用品。

Lot 2571四川省造光绪像大卢比臆造银币打制十分深峻规范,轮廓挺拔,细节分明,底版光洁平滑,原味黄油包浆,旋转柔亮底光,少见之顶级状态,十分难得,NGC MS64,评级编号:2849767-010,此分数为同类评级分数中的冠军分。

Lot 2669民国袁世凯戎装像背飞龙中华帝国洪宪纪元臆造铜币人像铸模深峻清晰,生动传神,打制精美,底版平整光洁,光泽柔亮,状态品相极佳。

Lot 26681912年 中华民国壬子江西银币壹圆臆造币此币纹饰优美,铸造精美,原色银光轻薄氧化包浆,品相一流,品种极少见,十分难得,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51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壹圆“$1”奥地利维也纳造币厂设计制模,1910年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铸造,小批量生产并未发行;拍品系钢模初打,高边郭,内齿锋利,图文深峻精美,缎面版底细腻无痕,满溢亮泽车轮原光,其品相于水龙系列银币堪称翘楚。

Lot 26491907年 清吉林省造“丁未”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此币打制规范,图案立体饱满,淡金色包浆带车轮旋转底光,少见之名誉品,十分难得,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48清江南省造“无纪年”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俗称“老江南”,打制规范,图案清晰,淡金色包浆带车轮旋转底光,极美品。

Lot 2650民国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半两背双龙寿字臆造银币图案清晰立体,淡金色包浆,银光闪亮,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431898年 清光绪二十四年北洋机器局造壹圆银币打制规范,龙图清晰饱满,底版平整,灰色包浆,底光柔亮,近未使用品。

Lot 26441896年 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五角银币打制规范,龙图清晰饱满,底版平整,灰色包浆,底光柔亮,近未使用品。

Lot 2636清“福州船政成功大清御赐银牌”此银牌为清宫造办处御制,正面为双龙戏珠图案,镌刻阳文“大清御赐银牌”;背面为升腾云气纹样,双面地章凿细密吹珠纹饰,边缘饰以回形纹,设计精巧,图案优美,工艺极为精湛,充分显示清代皇家工艺之风范,为清代最早的奖牌之一;此银牌按记录仅颁发极为稀少,存世真品仅见数枚,极为珍罕之余,亦深具历史意义。

此枚银牌品相顶级,完美无瑕,光泽莹润,顶级银光,更显珍贵,乃清代徽章、奖牌之顶级名誉品,向来为国内外收藏家所珍视

Lot 26351908年 造币总厂戊申开铸三年记念牌铜质,背宣统二年大清银币水龙图案,铜光亮泽带车轮旋转底光,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331904年 “两广总督岑”双龙戏珠“八品功牌”系两广总督岑春煊铸发,光边,以未发行之广东“寿字壹两”样币改刻而成,完全保留“寿字壹两”币之双龙抢珠图案,铸工精美,原铸银光,极为罕见,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341908年 造币总厂戊申开铸三年记念牌银质,背宣统二年大清银币水龙图案,淡金色包浆带车轮旋转底光,色彩氧化极美,完全未使用品。

Lot 2670欧洲回流纪念样章一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各类铸币至秦汉以后各类方孔圆钱,铸期延伸至清末民初此外,夏商时代的海贝等实物货币亦在古钱范畴内古钱品种丰富,兼具历史学术与艺术收藏价值。

今珍选部分古钱精品,与广大藏家朋友们共飨五十名珍古钱又称古泉,古钱研究历史悠久,在南朝时便有专著《钱谱》,南宋有《泉志》,清代有《古金所见录》、《古泉汇》和《续古泉汇》等1930年出版《古钱大字典》,1982年成立中国古钱学会,出版《中国钱币》杂志。

后泉界收藏者及专家推出包含桥足半皇斤布、三孔布、博山刀等等名泉的五十种古钱币并称为“五十名珍”,深受收藏者的推崇

Lot 2751“授氏半斤”桥足布高:44.8mm宽:30mm厚:1.5mm重量:7.5g极美品桥足半釿布被泉界列为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首,此品“受氏半釿”桥足布就属于桥足半釿布,足见其珍罕程度;且其币文可与文献结合以证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

与上述各品对比,此品“受氏半釿”桥足布无论形制、品相、币文几近臻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而且是市场上不可多得的正常流通品,必将受到泉界、收藏家的青睐与追捧

Lot 2765“天德重宝”背上“殷”直径:33.6mm厚:3.6mm重量:16.6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6436596此币铸造精良,文字浑厚古朴,为中国古钱大名誉品,极为难得罕贵,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

907年,朱温灭唐,中国由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开创的闽国正是十国之一闽国占据今日福建一带,地寡民贫王审知自知实力薄弱,推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对外向朱梁称臣,对内削减税负,鼓励贸易,使福建地方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因福建缺铜,铸币多以铅铁代之,钱文则仍用唐制,称开元通宝,仅在背后以“闽”字区别然而好景不长,王审知死后,其子争夺皇位,相互攻伐,政局从此大乱审知第十三子王延政于943年杀死兄弟,在建州(今福建建瓯)称帝自立,改国号“闽”为“殷”,废“开元”年号,建元“天德”,以此鼓铸大钱。

是品天德重宝背“殷”正是这次政治变故的产物相传天德钱铜铁两铸,迄今却仅见铜品铜钱中又有“通宝”“重宝”之分方药雨先生曾称:“天德最罕见,通宝隶书背无文,重宝正书,背殷字”因天德政权在三年后即为南唐所灭,通宝重宝均稀若星凤,素为泉界所重。

《古化杂咏》中曾有诗云:“天德人间几个传?宝分通重各争妍盛世制作谁推重,乱世文章偏值钱”有趣的是,历朝发行货币,一般小者称通宝,大者称重宝,然而天德钱却正好相反泉谱所载天德重宝皆小于通宝,究其原因,亦如方药雨所言:“此通宝者转大,或即闽史之当百,乱世固不可以法制论也。

”原来发生在咸丰年间的混乱币制,千年前便有作俑者了

Lot 2766“永通泉货”隶书直径:40.3mm厚:1.6mm重量:10.5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6011617南唐中宗李璟所铸,隶书窄缘版,包浆醇厚,铸造规范圆整,铸造精美,章平整细腻,文字清晰挺拔,笔画流畅遒劲,钱体平整无伤,轮郭厚重,肉好俱周郭,极为罕见之大名誉品。

Lot 2767“永通泉货”篆书直径:33.5mm厚:1.8mm重量:8.2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7081634南唐中宗李璟所铸,篆书窄缘版,包浆醇厚,铸造规范圆整,铸造精美,章平整细腻,文字清晰挺拔,笔画流畅遒劲,钱体平整无伤,轮郭厚重,肉好俱周郭,极为罕见之大名誉品。

Lot 2768“永安一百”直径:31.5mm厚:2.2mm重量:9.8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6996962“永安一百”为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极少,铁钱存世亦不多,多于铜钱。

此外“永安一百”面文形制独特,面文按照右左上下顺序念,颇为独特另铸有“永安一十”、“永安五百”、“永安一千”钱永安系列钱制作精整,体大厚重,面文按照右左上下顺序念,和一般钱币大相径庭,颇 为独特,面背肉好皆有周郭,钱文真书,微带隶意。

永安钱币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其中的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三个皆被录入“中国古钱币50名珍

Lot 2766“天策府宝”直径:42mm厚:3.5mm重量:28.4g公博 85评级编号:1116638668我国的钱币史在所有的古钱币中,专为纪念天策府而铸造的钱币,除“天策府宝” 钱币外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天策府宝”钱币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纪府钱币。

据考,由于马殷才智过人,作战勇猛,在潭州(今长沙)、浏阳、朗口(今常德)等地的战役中,屡建战功,曾被唐任为潭州刺史武安军节度史,不久,后梁灭唐,马殷又被后梁太祖册封为“天策上将军”,建都长沙,开天策府,辖湖南八州及广西东部地区,始建楚国。

按照历史惯例,改朝换代建元时,都要铸造新钱币,楚国也不例外,但楚国缺铜,但辖区内,湖南地区有丰富的铅、铁矿资源,马殷听从高郁的献策,于干化元年(公元910年)开铸“天策府宝”铜钱和铅、铁钱,据《十国纪年》 载;“时城中(辖区内)行铅铁钱,城外(辖区外)持用铜钱。

Lot 2796元“至正之宝”背“吉权钞伍分”直径:42mm厚:2.2mm重量:16.5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6436663此币文字优美流畅,大气端庄,清晰可辨,品相自然上佳,开门见山,罕见之名誉品,位列中国古泉五十名珍,历来深受泉家青睐,传世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Lot 2797元“至正之宝”背“吉权钞壹钱伍分”直径:60.7mm厚:3.5mm重量:57.7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6881457文字优美流畅,大气端庄,罕见之名誉品,存世极稀,位列中国古泉五十名珍,历来深受泉家青睐。

Lot 2798元“至正之宝”背“吉权钞伍钱”直径:80.6mm厚:7mm重量:172.7g公博 88评级编号:1116881466文字优美流畅,大气端庄,清晰可辨,罕见之名誉品,是权钞钱中面值最大、中国行用方孔钱尺寸最大者,存世极稀,位列中国古泉五十名珍,历来深受泉家青睐。

刻花嘉泉古时人们在流通的古钱币上刻花,称“刻花钱”这类型的“刻花钱”不同于铸花钱,因为“刻花钱”本身是流通货币,而铸花钱是非流通货币根据实物内涵看这两者所起到的作用基本相同, 都带有压胜性质, 这就是“刻花钱” 和铸花钱的主要异同点。

“刻花钱”的花纹,是在已铸成的金属钱币上进行再加工,用手工雕刻各式各样的图案花 纹,由于阴纹刻琢比较方便,所以“刻花钱”上的图案花纹以阴刻为多流通钱币“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货币使用,往往充当佩饰或观赏之用。

“刻花”者结合当时当地民俗民风,在钱币外轮、 内廓、地张上刻琢各种细巧的花纹、精美的图像和吉语文字, 内容多为吉利、生财、喜庆、 万福、太平、如意和祛魔避邪等

Lot 2894清“咸丰重宝”宝泉当十母钱刻花直径:34.7mm厚:2.3mm重量:14.9g闻德 90原评级编号:AAS20711015010钱体铜质精良,字口深峻挺拔,书法俊秀,穿口干净,外缘平滑细腻有镜面感,铸造工艺精湛,币面状态原始,包浆温润熟美,品相顶级,完美无瑕,通体满刻花,刻工精美,线条细腻,外缘正背满刻几何纹与花蕊纹,地章正背花卉纹与草叶纹遥相呼应,使观者赏心悦目。

Lot 2895清“咸丰元宝”宝泉当百母钱刻花直径:49.2mm厚:3.8mm重量:40.2g轩德 85评级编号:788544288通体满刻花,地章刻八宝纹,刻工精美,纹饰灵动立体,八宝纹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具有吉祥之意。

Lot 2897清“咸丰元宝”宝泉星月当千刻花直径:60.4mm厚:3.9mm重量:62.9g钱体硕大,通体满刻花,穿口平整,字体挺拔俊美,纹饰精美优良。

Lot 2898清“咸丰重宝”  宝源当五十大样暗八仙刻花直径:55.4mm厚:4mm重量:57.5g极美品钱币边缘满纹饰,地章八仙法器“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道筒、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箫、曹国舅的响板、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纹饰精美绝伦,因为直接采用神仙所持器物,未出现仙真本身,故称“暗八仙”,并用其代表道教八仙,其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

八种宝物组合在一起即八仙齐来,吉祥纳福其表达的八仙庆寿”之意也增添欢乐吉祥、喜庆祝寿色彩

Lot 2896清“十二生肖”背“八卦”刻花花钱直径:51.2mm厚:2.7mm重量:32.6g闻德 88原评级编号:AAS220531001002尺寸硕大,包浆熟美,状态自然,十二生肖纹栩栩如生,八卦文立体如刀切,通体满刻花,刻工细腻,外缘的葵花纹、荷花纹与主纹饰相呼应,使整体颇有意境,内穿的几何纹更添色彩。

Lot 2948清浙炉四字吉语花钱钱树轩德 88清浙炉四字吉语花钱钱树,一套共十四枚左右正反面成对,依次为:受天百禄,锡尔繁禧;太平通宝,招财利市;福禄寿喜,福禄寿喜图;鸿图燕喜,紫气东来;龙凤呈祥,龙凤呈祥图;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万事如意,和合生财。

见到单枚铸造时,可能有见边有浇铸口,其实为钱树所摘因此完整保存至今的十四枚的钱树,已经寥寥无几,且均为全品浙炉书法神采奕奕,吉语都为民众祝福之意

6月23日,上海匡时2022秋季拍卖会于上海大剧院正式开启首日预展,四方藏家往来品鉴,无论是中国书画的人文演绎,还是瓷器佛像所展现的匠心别具,古董珍玩的各具特色,均得到了藏家友人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或赶到现场专程报道,或远程连线密切联系。

在这个端午假期,大家的关注与陪伴给我们注入了坚定的信念,感谢广大朋友们的信任与支持,明日(23日)预展继续,25、26日举槌开拍,我们在上海大剧院恭候您的莅临。预展精彩瞬间06/23/2023

点击下图查看电子图录

中国书画专场Chinese calligraphy andpainting session

云水禅心——佛教及铜炉艺术精粹Free flowing meditation spirit-buddism artand copper censer session

瓷器古董珍玩专场Porcelain antique rare curios special show

文玩雅趣Traditional Chinese Handicrafts asElegant Taste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纸币)Chinese coins in ancient times(Paper money)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金银锭、机制币)Chinese coins in ancient times(Gold and silver ingot、Machinecurrency)

美好生活专场A special show on the good life

欢迎关注宫廷藝術

上一篇: 华艺国际2023秋拍
下一篇: 虎年6月文创协会上半月悦读书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