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人了解市场信息的7个渠道
96 2025-04-03
在辞旧迎新之际,华艺国际2023秋拍以3.5亿元圆满收官,全年春秋两季拍卖总成交约8.08亿元弱势经济环境下,这份不算惊艳、却是稳打稳扎的实战答卷,是华艺国际在市场新常态中的无畏坚守,在不确定性中的适时应变。
感恩新老家藏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与厚爱,共同为华艺国际成立30周年纪念刻下美好印记新元肇启,万物生机潜藏,待春而跃动——华艺国际2024春拍征集正式起航不忘初心,精进前行,愿漫漫征程与您继续携手同行,与珍稀艺术不期而遇。
在此,华艺国际全体同仁恭祝广大藏友:福启新岁,平安喜乐;祥龙呈瑞,万事顺遂!2023秋拍回顾
中国书画·古籍善本
中国书画版块精心臻选了228件拍品,斩获约1.28亿元成交额从《石渠宝笈》著录珍品,到二十世纪巨擘力作,再到古今岭南名家的艺术佳构,均有出彩表现其中,乾隆皇帝御题徐扬《归庄图》以2461万元成交,充分印证了这幅颇具皇家风范的石渠重宝,其文人意趣与市场价值皆获藏家推崇。
另一件备受瞩目的手卷《蜀山图》,为目前所知清代潮汕地区唯一被载入绘画史的画家黄璧传世最早作品,448.5万元成交成为其在拍场中的并列最高价近现代版块亦毫不逊色,孔祥熙家族旧藏之张大千敦煌时期力作《飞天图》4830万元成交拔得全场头筹;陆俨少《山水清音册十六开》563.5万元成交。
“南风”专题历经两年策划打造,在学术与市场、公众认知等多维度助推了岭南美术发展,此次拍卖亦表现亮眼,其中岭南画派代表之一黎雄才《峡江帆影》86.25万元成交领衔“南风”专题
古籍善本版块在此次秋拍中,尝试以“文人”概念为主线,呈现更丰富多元的拍品,包括文人旧藏古籍碑帖、文人手札与书画、文人藏用文房及宫廷藏品,200余件拍品汇聚成“寄畅——信札写本 金石书画”专场,共收获1284.09万元成交额。
其中,文人旧藏古籍碑帖中“梁启超论孟子遗稿附梁启超自用印章”在长达半小时拍场拉锯、数十轮竞价角逐后,最终以485.3万元超出最低估价3倍成交;另一套重量级拍品“吴湖帆、陈子清旧藏手拓金石册”112.7万元成交,为金石研究与收藏领域释出珍宝。
此外,“民国时期的百衲本二十四史附木箱”以37.95万元成交,“左宗棠行书七言联”以25.3万元成交,“吴大澂、吴湖帆书画祖孙扇”以21.85万元成交等,均为古籍善本拍卖增光添彩。瓷器·玉器·工艺品
瓷器·玉器·工艺品在此次秋拍推出了“争鸣——明末清初文人艺术珍品及历代陶瓷”、“风华——宫廷及重要器物”和“朝花夕拾——广雅斋藏中国古代艺术品”三大专场,共取得逾1.03亿元总成交额佳绩承载着特殊缘份与故事的“朝花夕拾——广雅斋藏中国古代艺术品”100%成交,喜获“白手套”。
,专场中的耀眼明星、山中商会旧藏“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672.75万元成交,可见收藏界对研究雍正时期瓷器烧造技术和文化历史重要实物资料的重视呼声最高的当属“风华——宫廷及重要器物”专场,一对传承有序的“清乾隆御窑青花缠枝莲纹贯耳大尊”1334万元成交,曾为名流士绅的宝藏精品,如今圆满易主,开启新一段旅程。
专场中其它重要器物表现甚佳,一组5件的“明万历 铜胎掐丝珐琅文房”珍宝以169.7万元成交,再现当代人对文人意趣之喜爱;“14/15世纪 铜鎏金阿弥陀佛”172.5万元成交,恭喜藏家成功请到这尊尼泊尔和西藏艺术融合的佛像精品。
“争鸣——明末清初文人艺术珍品及历代陶瓷”专场人气颇旺,其中“清康熙 釉下三彩高浮雕穆王八骏图大缸”184万元成交表现不俗。现当代艺术
以市场前瞻和学术深化为核心的现当代艺术版块,此次秋拍提质减量上拍近80件佳作收获4286.4万成交额拍前策划“前探——当代艺术的超维景观”主题展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展出,为这场拍卖带来更严谨的专业梳理及市场热度。
当聚光灯再回到拍场,美术馆与机构为完善收藏体系暗暗发力,成熟藏家与新晋藏家相互角逐,推动现场氛围上涨曾梵志创作于2008年的《火(双联作)》以977.5万元成交,见证其乱笔成熟期翘楚之作的市场实力;张恩利早期风格巨制《交流》及转型后力作《管子、铁丝和盒子》分别以322万元及230万元成交,为艺术家年度艺术战绩再添新彩。
“70后+”亦有不俗表现,宋琨二级市场最大尺幅作品《花与蛇-昔珈》345万元成交;首次亮相拍场的黄宇兴《巴塞罗那印象》255.2万元成交此外,“中国新水墨”专题、国内当代艺术中流砥柱罗中立、庞茂琨、刘庆和、沈勤及青年艺术家作品皆有精彩表现。
名酿·陈茶·养生
极品名酿·陈香茶韵专场此次推出350余件精选酒类、陈茶及养生拍品,成交额达3422.98万元西洋烈酒类精心挑选多款来自大洋彼岸的珍酿,其中,配以精美艺伎题材浮世绘作为酒标、限量160套的轻井沢1981—35年 锦瑟年华(第1-8版)126.5万元成交;诞生于2006年、存世量仅200瓶的山崎35年57.5万元成交。
众所周知,越陈年的茅台味道越佳,而老年份的珍藏版茅台酒更是一瓶难求1971年贵州茅台酒(矮盖/棉纸)以41.2万元成交,1995年贵州茅台酒(飞天/铁盖/原箱)46万元成交,足以见证岁月沉淀之魅力陈香茶韵与食疗养生一直是本专场的特色版块,约30-40年代鸿华陈春兰草席原包上原度六堡茶以920万成为本专场成交额之冠,民国时期吉昌杨记号圆茶拍出69万高价,本港石肚鱼胶(公肚)14.95万,尊贵清雅的“锤目纹·金急需”壶20.47万元成交。
邮品钱币徽章
邮品钱币徽章版块延续“丰碑”专场理念与优势,拍品诸多征集自海外资深藏家及历史名家后人,汇聚中国历代银锭、名家遗珍历代钱币、金银币型章、金锭、徽章及文献等多个专题呈现,1200余件拍品斩获2817.84万元成交额。
其中,一枚“1890年 广东省造喜敦版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质样币”以69万元成交,一枚“民国三十二年孔兼部长就职十周年纪念金质样章”40.25万元成交;一套两枚的“清代一等第三御赐双龙宝星勋章主附章”23万元成交……一章一币,铭记历史,是盛世之下值得珍而重之的重要收藏。
珠宝钟表尚品“天姿风华——珠宝钟表尚品私享会”在短短4天展期里收获旺盛人气,展洽成绩喜人顶级翡翠、彩色宝石与钻石璀璨夺目,罕见珍稀皮名品手袋及世界知名品牌腕表演绎奢华,球星签名等运动系列致敬偶像与青春理想……每一件珍品的成功交易,或成为购买者一生中的重要瑰丽收藏,或成为新年赠予亲朋好友的年度之礼,亦或成为岁末犒劳辛勤自己的心头好,愿终得所爱,美好绽放。
预展现场
三十周年秋获季,华艺和广东结了一个很特殊的缘分: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藏家将在此散出其近三十年的收藏,而这些珍品又将和什么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只有时间知道再三思索下,我们决定把这个有着特殊意涵的专场命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在字面上,是对时间的描述。早晨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和希望;而傍晚捡拾花朵,则象征着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这其中蕴含了对时间的敬畏和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但更深层次上,“朝花夕拾”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感悟当我们回顾过去,捡拾那些曾经的记忆和经历,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会发现,生活就像那早晨的花朵,充满了希望和美好;而我们也像是在傍晚时分,捡拾那些曾经的记忆和经历,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开启本次“朝花夕拾—广雅斋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美好旅程吧!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备注:1.山中商会旧藏2.1943年美国纽约,山中商会(中国及其它东方艺术收藏)专场1ot.12723.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季拍卖会1ot.345H:49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此瓶直颈,圆腹,敦厚有力,为典型的天球瓶造型白釉底色纯净洁白,犹如美玉般温润,散发着强烈的玉质感青花发色纯正,铜红色也标准,这两种色彩烧造条件不一,却能同时烧出如此纯正的色泽来,实属不易铜红色里面点点苔绿,十分自然。
放大镜下见气泡疏朗通透,大小不一,海水纹线条老练流畅,层次极为丰富龙的造型生动,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鳞纹画法很见功力,起笔浓,运笔淡,笔笔如此,富有弹胜口沿一周落有“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
本品器形、纹饰均自永宣御窑化裁而来,此种腹部浑圆的大瓶创烧自永乐,当是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纹饰见有绘缠枝花卉、穿花龙纹、云龙纹及青花留白海水龙纹四种,所绘龙纹布局大致相同,皆作回首状,龙身粗壮健硕,爪为三趾,宣德御窑出现属“大明宣德年制”款识者,亦为楷体,自右至左一行书写于口沿。
(图一 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清宫内府典藏丰富的永宣佳作(图一),以致雍正皇帝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去领略永宣御窑之风采,从而对永宣御窑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取得深刻的认识,如此所凝积的美学思想使得他们由钦慕古物转入摹古抒情之际,更具独特的艺术视野,往往撷其最精华之处组合化裁,既保留经典元素,又另见新意。
而青花加釉里红的表现形式则是“摹古而不泥古”的创新。
(图二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除本例外,北京故宫收藏数例雍正御窑佳作,其设计理念亦是如此,如“清雍正 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图二)、“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天球瓶”,纹饰、布局相同,母本皆自永宣御窑而来,创新在于白龙采用剔刻工艺,红龙以铜红绘就,两相对照,令人耳目一新。
(图三 南宋陈容九龙图局部)宋代龙纹多为仿古三爪螭龙,躯体卷曲如钩,颇具震慑力南宋画家陈容尤善画龙,笔下云龙灵动矫健,威慑四方,制瓷匠人显然受陈容的艺术风格影响,将龙的威严以浓墨重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参考一幅来自日本藤田美术馆的陈容佳作(图三)。
(图四 山中商会记载此拍品资料)从来源递藏来看,此件拍品来源显赫,为日本山中商会旧藏(图四)山中商会创立于 1910 年,曾经是横跨欧美亚三大洲的古董大鳄,亦是 20 世纪初外国人开设于中国境内的最大古董商,其核心人物就是山中定次郎。
山中定次郎是日本山中商会创始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他和他的山中商会进入中国,开始了收集并倒卖中国文物的经营活动,成为当时在中国最大的日本古董商1912 年,山中定次郎抓住小恭亲王溥伟没有生活来源,又企图复辟满清政权因而急需大量资金的机会,从溥伟手中收购了恭王府除书画外的大批收藏品。
这批文物被迅速运回日本分类整理,并被分为三批,一批运往美国拍卖,一批运往英国拍卖,一批留在山中商会设在日本和美国的古董店中零售本品极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雍正青花釉里红龙纹天球瓶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就开始烧造,成功器不多,特别是青花釉里红,更是难烧之后长期停烧,直到康熙时期才恢复到了雍正朝,青花釉里红烧造得越来越完美,是青花釉里红烧造史上的鼎盛时期。
民国 徐仲南绘四季花鸟图瓷板(一套四件)87×27.5cm×4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 (印文:映日荷花别样红 辛未秋月仲南氏作 ,之印。)
◇ (印文:秋江冷艳。仿白阳山人笔意,仲南写 ,仲南。)
◇ (印文:请云冬不如春意,占得梅花骨也香。仿白阳山人笔法,仲南徐瑛写于珠山 , 仲南。)
◇ (印文:不将脂粉迎人趣,间泼瑜糜画牡丹。辛未秋月徐仲南写 , 之印。)
徐仲南(1872 - 1953),名陔,字仲南,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 “珠山八友”之一尤擅竹石,松鹤少时瓷店学徒,毕生从事陶瓷绘画,所学甚广,博采众长其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无所不精早年攻人物画作,与王琦同路,有黄慎遗风;继之改习山水,博历代名家之长,多显米氏云山;晚年又偏重于竹石虬松,得戴熙、文同之神韵,自成一格。
该系列花鸟四条屏为徐仲南 1931 年所作,正是他创作顶峰时期,极好的体现出了他的花鸟绘画水平该系列作品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描绘的景色皆取材于生活小片段,寓意美好,或富贵白头,或安居乐业,或鸳鸯双栖,或喜上眉梢,这些小动物被描绘的活灵活现,动势传神。
画面清新雅致,构图简约有韵味,与今日的摄影特写如出一辙,虚实空间感强烈,显示出清逸古雅的艺术风格设色清新淡雅,笔法细腻,细节刻画精到,法度严谨,恬润华滋,寓意吉祥从艺术风格上看,他博学众长又具自我专门一派可谓当时瓷艺创作之大家风范。
书法行笔稳健圆浑,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为研究八友之间及同时代其它彩瓷名家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实物依据
清 许云麟作德化观音像背款:许云麟制、德化备注:2004年5月旧金山邦瀚斯亚洲艺术周1ot.4357H:37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尊观音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一手持宝瓶,一手搭于膝上。
观音面相圆润饱满,双目微闭,头顶高冠,上置阿弥陀佛,为观音象征,双耳大而垂,法相庄严秀美,神态肃穆、慈祥、温和,使观者内心平和安静,自然升起崇敬之感身披袈裟,饰璎珞,衣褶流畅自然,装饰典雅,颇具质感莲花座制作亦极为精细,花瓣、莲叶纹理清晰可见,生动逼真,极为传神,细节处凸显匠心。
整器比例匀称,釉质洁白温润如凝脂,实为德化白瓷上品拍品出自清末民初雕塑大师许云麟之手,工艺精细繁复,保存不易,较为难得许云麟即许进勇(1887-1940),字友义,号云麟,清末民国时期的雕塑大师毕生从事瓷雕,并经营“裕源”商号,为当时德化瓷雕艺术新流派。
清早期 五彩龙凤纹大罐H:36.5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两行六字楷书款此罐为瓜棱形,每一面都以青花五彩描绘龙凤纹,运笔粗犷豪放,笔笔精准,绘画栩栩如生此拍品胎体敦实厚重,釉面肥润,以五彩填色,青花色调深沉蓝艳,深入胎骨,构图繁而不乱,以红绿二彩炽烈取胜,对比强烈,夺人心魄,十分难得。
民国 何金海作粉彩孔雀图观音瓶H:25.4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龙瞑山樵」矾红四字款何金海:著名陶瓷艺术家,名“处人”,活跃于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雪景大王何许人之弟,深受其兄影响,作品多以雪景及青绿山水为多,梁园飞雪为其代表作。”龙瞑山樵”为其常用之款识。
观音瓶为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瓷质细腻白皙,绘画自然和谐,孔雀置于百花间雍容华贵,整体颜色沉稳何金海为光绪至民国时期青绿山水名家,粉彩花鸟也是善绘题材之一何氏花鸟画传承传统花鸟技法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后以诗文相配,给人一种新颖、超脱、冲击传统又耳目一新的激情,用彩古朴素雅,属民国初期花鸟山水之上品。
清乾隆 豆青青花釉里红佛手双耳海棠瓶备注:2011年旧金山邦瀚斯亚洲艺术周1ot. 2313之一H:17.5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海棠形口,口微侈,直颈,溜肩,鼓腹,圈足,侧身一对象鼻为耳,耳两侧边各有一条棱线,积釉明显此瓶造型独特,意仿古代铜器样式瓶身满罩素雅之豆青釉色,呈明快海绿色调,青花釉里红折枝佛手纹饰主题,发色成熟,青红华发,显色鲜明,。
笔法苍劲,与豆青釉色相映成趣,清新宜人圈足处露胎,胎白细嫩,抚之亦滑润豆青釉青花釉里红为高温釉彩品种之一流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在胎坯上用钻料绘花纹,用铜红料点绘红彩,罩豆青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它是对元代青。
花釉里红瓷器的突破和创新,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一身,其画面色彩对比鲜明,立体感强烈,视觉效果独特,以大瓶最为多见,此掌玩件难得。
清 青花巴洛克风格洋花六方长颈瓶H:31.4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撇口,长颈,鼓腹,高圈足,瓶形为六边形全器内外施透明釉,外壁以青花描绘纹饰,青花发色浓艳口沿绘画海浪纹、颈部绘画蕉叶纹及足端绘回纹,腹部描绘西洋花卉,为乾隆时期不可多见精品。
清道光 粉彩“金玉满堂”纹碗备注:旧金山XANADU GA11ERY画廊D:15cm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大清道光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此碗胎体洁净,釉色滋润,制作规整,造型秀丽,代表道光朝粉彩的最高水准外壁饰以矾红、绿彩及墨彩等绘金鱼水草为饰,金鱼或为全身红艳,鲜丽可爱,或为以矾红勾线填墨彩,端庄雅致,尾尾金鱼在水草间嬉戏游弋,姿态各。
异,自得其乐,舒展灵动鲜活,极富情趣金鱼相对嬉戏,其景恰如:“忽见轻条初出水,落花为雨过癹塘逐队随群乐自如,桃花浪暖变形躯”内壁以青花绘制荷塘图,与外壁图案相呼应,正合“鱼戏莲叶间”的意趣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金鱼”与“金玉”谐音,寓意金玉满堂,表达了对富足生活、吉庆有余的美好祝愿此种金鱼水藻纹的画片传承自乾隆时期,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 粉彩山水鱼藻转足碗”之碗心及瑞士著名收藏家鲍尔收藏“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山水鱼藻纹碗”之碗心,纹样有“金玉满堂”之寓意,富贵吉祥,体现了清代御窑“饰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设计理念,对清代中期以后的御窑产品深远影响。
清乾隆 缂丝龙纹挂屏L:142cm(画心)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件清乾隆缂丝龙纹挂屏是一种精美的丝织艺术品,集结了乾隆时期中国丝织工艺的精华,展现出皇家富丽堂皇的气派挂屏的主体部分以缂丝工艺制成,画面中金龙腾云驾雾,姿态威猛,龙爪坚硬有力,龙鳞细腻入微,龙的须发随风飘动,灵动自然。
挂屏的背景以云海为主,蓝绿色的云海翻滚起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感挂屏的边框以金色丝线织成,这些图案同样以缂丝工艺制成,线条流畅,色彩斑斓,与主体画面相得益彰整个挂屏的尺寸适中,适合挂在墙壁上作为装饰其精湛的工艺、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使得这件艺术品成为清乾隆时期丝织工艺的代表之作。
( 清,郎世宁绘《弘历平安春信图》,雍正与少时乾隆汉服像,故宫博物院藏)雍乾两朝宫廷仿古艺术思潮兴盛,体现着雍正,乾隆父子二人对圣王时代的顶礼膜拜,是有意识地倡导一种理想的工艺审美格调的结果,于瓷器一项,无不以赵宋名器、永宣二窑为典范,致力摹古求真,同时却不拘于纯粹的摹制,注重在传统构成因素中创新,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和纹饰进行抽绎,组合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样式,从而。
确立新的古典主义审美品格,并成就了十八世纪清宫艺术文化的复古风尚,本品青花缠枝花卉海浪纹贯耳大尊正是诠释该艺术理念之佳例。
清乾隆 御窑青花缠枝莲纹贯耳大尊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H:50.8cm; 51cm
备注:其一:1.Dr William Seri 绅士收藏2.香港佳士得 1989 年 1 月 16 日,lot.6433.纽约佳士得 2000 年 9 月 21 日,lot. 3494..香港佳士得 2005 年 5 月 30 日,lot.1480
其二:1.香港苏富比 1993 年 4 月 27 日,lot. 1742.香港苏富比 2003 年 4 月 27 日,lot 2213.香港苏富比 2006 年 10 月 8 日,lot. 10744.重要亚洲私人收藏
华艺国际(广州)2023春季拍卖会
(故宫重华宫藏原状陈列瓷器之乐善堂,最左侧即为乾隆仿宣贯耳尊)在瓷器中,尊和瓶的差别表现在器物的口部,一般将口径较大的立器称为尊,反之称作瓶贯耳尊这一造型流行于清乾隆时期,系取形自商周尊彝,古朴典雅,端稳大气,颇得清朝上层贵族之青睐。
比如重华宫中就摆放着此类仿宣窑青花缠枝莲纹尊,作为珍存乾隆美好记忆的潜邸,自乾隆登基以来,重华宫就不仅仅是其宴请大臣、闲暇休憩的重要场所,更是皇帝的“大书房”、“珍宝库”,可见乾隆帝对此类大尊的喜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造型恢弘俊伟,气质端庄大方,甚宜殿堂陈设线条优美饱满,胎釉莹白温润,颈部左右附饰贯耳,内壁施白釉,外部青花纹饰为多层主辅式构图,共有十层之多,由口部至底部依次为海浪纹、花叶纹、缠枝番莲纹、如意云头纹、缠枝番莲纹、海水江崖纹、如意云头纹、主题缠枝莲纹、海浪纹、莲瓣纹。
贯耳上亦饰海浪纹花枝缠绕,画工繁缛精美,青花线条清晰,层次丰富,笔触轻松而富有弹性,以手工绘制如此繁复的图案而又游刃有余,实属鬼斧神工
釉面平整光洁,玻璃质感极强,观其青花发色,浓艳而不炫目,秀敛亦不蒙滞其用点青法上色,系仿永宣苏麻离青结晶斑之效,故纹饰有深浅之别,浓淡相宜,层次宛然内足较浅,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此尊式不同于一般圆器可拉坯成型,必须分块连接,制作工艺殊为复杂,遂存世量甚少,成对保存存世珍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宣青秾美苍妍,宝光内蕴,历数百年而风采依旧,是为中国青花瓷之典范明人张应文《清秘藏》赞誉“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
田艺蘅《留青日札》则惊叹“宣德之贵,今与汝敌!”正是如此,宣德御瓷一直备受历代好古者推崇,乾隆皇帝正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乾隆三年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翻阅乾隆朝清宫内府档案可知,对于宣德青花瓷器的摹古曾在乾隆初年出现一个高潮,乾隆皇帝按照自己的审美品味对宣窑原有造型和纹饰略作改动,往往喜欢将器物尺寸变大,使得原先属于宣窑的把玩之物,转变为厅堂大器,恢宏大气,符合其使用陈设之需,例如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内务府造办处秉承乾隆皇帝的意旨下发江西御窑厂摹古烧造的器物清单之中, 对摹仿宣德青花琢器进行加大尺幅烧造的例子就有“宣窑放大双管大汉尊,宣窑放大天球尊, 宣窑放大兽面双环大汉尊,宣窑青花放大马挂瓶,宣窑放大双管直口尊,宣窑放大铜鼓尊,宣 窑放大青龙天球尊,宣窑放大天禄尊,宣窑放大纸搥瓶”,共 9 种之多,皆得以与今日传世实 物一一对应。
参照文献记载与今日所知实物之特征,本品之形制即属于乾隆皇帝摹造“宣窑放大双管大汉尊”
(南京博物院藏品)乾隆朝对此摹造亦仅见于乾隆三年,往后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再也未见同类记载由于此式大器高近二尺,烧制颇为不易,当时制作数量应该极为有限,存世数量至今所知亦仅仅数例,其中源于清宫旧藏的一例现典藏于南京博物院,参见南京博物院编《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年,页 236。
本品之原始造型最早应来自周汉铜器或陶器,其古朴的气息成为乾隆皇帝仰慕圣王时代造器的精神反映,装饰方面则致力摹仿宣青的风韵,以期达到宣青静穆而高贵的气质,故此乾隆皇帝此番摹古之举,正好试图向世人述说着高宗一朝的工艺之美,传颂着彼时之文艺精神,从而证明满清统治下的九州岛大地依然可以重现圣王德政,再铸艺术之辉煌。
此对大尊来源传承有序,既有早期顶级拍卖记录,又曾为名流士绅宝藏精品,成对完好流传至今,甚是难得纵观此次华艺国际此次秋拍中所征集到的重要明代瓷器,除彰显了大明王波澜雄伟的大国气韵及强盛国力之外,反而更多的表现了明代帝王们本身除开政治因素外的那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天性与情怀。
《明宣宗行乐图卷》(局部)“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文出自唐代诗人李翱所著的七言中,原文为“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唐代高僧惟俨所言,被李翱融入诗中。
李翱得到药山禅师的点化,茅塞顿开潇洒作云,恬静作水,淡泊名利,修身正道原来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间一切事物当中观之本场明代御窑瓷器,这种相似的审美逸趣,系统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自然:明代帝王喜欢自然之美,常常在瓷器上描绘花卉、宗教、高士、山水等自然意象。这些描绘不仅体现了明代帝王对自然的执着热爱,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和谐、平衡的追求。
1536明宣德 青花外莲瓣内缠枝瑞果纹莲子碗D:21.6 cmRMB:1,000,000-1,500,000备注:香港佳士得2005年秋季拍卖会lot.1416展览:2022年香港回归25周年珍藏大展参阅:
《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页362、363,图154;页364、365,图155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明宣宗朱瞻基为史上寥寥可数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执政十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
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史称“仁宣之治”明代宣德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以其古朴典雅之造型、莹润如玉之釉色、多姿灵动之纹饰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此碗直口微撇,深弧腹,小圈足,碗心内凹呈尖底状通体青花纹饰,内壁口沿绘一周回纹作为边饰,内腹绘六朵缠枝花卉纹,碗心双圈内绘折枝果纹底青花书「大明宣德年製」双行六字双圈楷书款圈足内落款标准,楷法颇具晋、唐小楷风韵,尽显宣德青花之精美。
本品青花发色浓艳深沉,整体釉面蕴净温润,是为宣德朝莲子碗之罕见精品
1588明宣德 祭红盘D:19.7 cmRMB:1,000,000-1,500,000备注:2016纽约佳士得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三年,明廷规定“服色所尚,以赤为宜”,明太祖推翻蒙元统治建立汉人主导的明朝,延袭唐、宋为考,重立宫廷新规明代帝王以赤色为尊,更代表着从礼制方面,皇家对这一朱红颜色的专有权据《大明会典》,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
洪武朝祭祀用瓷还对颜色作了规定,其中“日坛赤色”指日坛祭祀用红色瓷器,并且明确指定了由饶州府烧造因此明代瓷器饰以朱红,皆为帝王宫廷重要器物景德镇瓷器的单色铜红釉首现于元代,但并未达到明亮的鲜红色直到明代洪武年间,陶工们依然在改进铜红釉的工艺,但釉色并未达到色泽鲜明均匀的红色,而是倾向于半透明的橙红的釉色。
其后历经工匠多番改良色釉、调整烧制条件及窑温,直至永宣时期,铜红釉美器方才始成陆廷灿在《南村随笔》中有“宣德祭红,以西红宝石末人泑,凸起者,总以汁水莹厚如堆脂,汁纹鸡桔,质料腻实,不易茅蔑”说的是因宣德时期红釉中配入红宝石、玛瑙等珍罕矿物,其釉色如红宝石般晶莹,色调庄重凝润且不易变形开裂,彰显其名贵特质;成书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所着的《窥天外乘》中称“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且因其烧造技术极难掌握,故而后世也有“千窑一宝”之说本品撇口、弧壁、圈足,通体罩施宝石红釉,色泽娇红欲滴口沿展现「灯草边」,此现象是由高温熔融使铜红釉向下流动而露出白色的胎骨。
圈足内施白釉,暗刻「大明宣德年製」六字双圈楷书款
1538明成化 青花亭院仕女婴戏图宫碗D:19cmRMB:100,000-200,000备注:美国罗伊和伊尔莎伯恩斯庄园遗产著名历史学家Orange County和环境保护主义者Ilse Byrnes旧藏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拍品撇口,收腹,圈足,碗胎体轻薄,釉水滋润,如脂似玉,青花发色雅致宜人,通体青花描绘庭院仕女婴戏纹饰,侍女手执团扇坐于亭榭之中,周围草木阴翳,小童正于柳荫下玩耍,整个画面一片悠闲安详的午后景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成窑青花一改永宣御窑敦睦厚重、恣意豪放的风格,以其轻盈秀雅、精巧雅致的时代特征受到世人的推崇,如明人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即有载“宣窑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此只仕女婴戏碗即为成窑精心之作
1525明万历 青花五彩神仙故事图压手杯D:6 cmRMB:200,000-300,000备注:日本私人旧藏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万历年间的御窑五彩瓷器系承继嘉靖五彩而来嘉靖时期五彩瓷器烧造兴盛,嘉靖皇帝生平沉迷修道,嘉靖帝即位后屡次在宫中兴建祭坛道场,亲自参与斋醮祈祷和烧丹炼药等道教活动,还自封道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等,中年以后更是“一心玄修”,弃国事于不顾。
景德镇御窑场曾为嘉靖帝大量烧制设斋打醮用的瓷器,《明史·食货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遣官之江西,造内殿醮坛磁器三万,后添饶州通判,专管御器厂烧造”在道教常中以“五色”对应五方和五行,是修炼中常见的概念,斋醮做法要立五色旗,烧丹炼药也讲究五色齐备。
传世嘉靖御窑瓷器中,为斋醮修炼所用定制了大量器型与前朝迥异,道教纹饰鲜明的五彩及青花瓷器另外嘉靖时期的瓷器装饰也多具道教色彩,常见八仙、八卦、葫芦、仙鹤、仙鹿乃至符箓法篆等图案这件万历五彩人物龙纹碗,承袭了嘉靖五彩的仙道之风,异彩纷呈古艳缥缈,格外动人心魄。
明永乐 青花一把莲纹折沿大盘D:44.5cmRMB:800,000-1,000,000备注:1.日本藏家旧藏2.嘉德香港2013年春季拍卖会lot.426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盘直径超过40厘米,尺寸较大,烧成难度大。
板沿,浅腹,圈足板沿上绘海浪纹,内外壁各一周缠枝花卉纹,相互呼应盘心为一把莲纹大圈足底不施釉采用苏麻离青作为青料,发色浓艳,铁锈斑点明显,绘工舒展流畅,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尽展永宣青花之神韵目前所知的有两例:参阅《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窑瓷器》,页20,图1-19;《苏富比香港二十周年》,页92,图76。
两件器物均与此器相同,都为青花一把莲的折沿圆口大盘2. 重视工艺本身:明代帝王非常重视瓷器工艺的发展,他们不仅要求瓷器制作精细、美观,还要求工艺创新、独特因此,明代瓷器工艺在不断创新和提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宣德 青花牵牛花纹兽耳倭角尊H:14cmRMB:900,000-1,200,000备注:老户出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页158-159,图832 《中国历代选集》 台北鸿禧美术馆,214页,图88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拍品圆唇口,直颈,方腹委角式,圈足外撇,颈两侧对饰兽耳通体青花装饰,外壁绘青花缠枝牵牛花形制独特,纹饰少见,为宣德青花之名品查阅公私收藏机构相同藏品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及台北鸿禧美术馆藏有一对,从器型比例,绘画风格,尺寸大小均为一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参阅英国戴维德基金会和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雍正六年(1728年)宫廷画家所绘《古玩图》手卷(仅存卷六、卷八)绘录了不少宣窑佳作,其中青花缠枝牵牛花倭角双耳瓶最为独特,前后收入三件之多,由此可见该品早已被雍正皇帝视为珍宝,格外重视,而且因钦慕而致力摹造,现存于各大公立博物馆不乏数例雍正御窑摹造的实物。
明万历 青花梵文碗D:12.8cmRMB:300,000-400,000备注:日本重要私人旧藏参阅:天津博物馆收藏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拍品整体以青花梵文作装饰,碗心为一巨大梵字,藏语音译为「朗久旺丹”,中文称为“十相自在”,由七个梵文和三个符号组合而成碗底落“大明万历年製」款瓷器上出现梵文,始自明代,梵文原系古印度一种书面语文字,后用以书写佛经。
明代御窑为配合朝廷的佛法活动以及与信奉佛教的藏族上层贵族交往,烧造出了以梵文作纹样的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相同纹饰之万历青花碗品种,另清乾隆《精陶韫古》之五中亦有相同纹饰之万历青花梵文盘之收录拍品青花发色浓艳雅致,绘工精细,釉面莹润,属万历官窑精品。
据《清档》可知,清宫对于文物的保存典藏,颇见用心之处其中尤以乾隆汇聚廷臣艺匠合编《精陶韫古》《吉笵流辉》等典藏图册一举最为突出万历朝此式青花梵文类即辑录于《精陶韫古》册中,册中绘图写实,设色考究,并手书强调“足底有楷书大明万历年製款,器中梵书大字,周画梵书小字,质釉纯洁青色匀净,系官局进用之物,与民窑器不同”。
据《嘉庆十三年分对瀑方亭、得一书屋、琢情阁…等处陈设清册》记载:“对瀑殿南间…床上设紫檀香几一件,上设…青花磁番书七寸盘一件,紫檀座”,可见此类器皿在宫中陈设状况3. 崇尚简约:明代帝王崇尚简约之美,不喜欢过于繁复的装饰和设计。
他们注重瓷器的质地和工艺,对于单色釉的挖掘尤为执着,追求简洁、明快的风格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刻缠枝纹高足碗D:14.2cm; H:11cmRMB:180,000-280,000备注:美国罗伊和伊尔莎伯恩斯庄园遗产著名历史学家Orange County和环境保护主义者Ilse Byrnes旧藏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拍品胎体厚薄合宜,圆口微外撇,弧腹,下承中空高足。胎体暗缠枝莲纹,碗内外壁施白釉,其纹饰规整,釉色肥厚而不失莹润,白中闪青,令人爱不释手。
高足杯又称“把杯”,本为继承金银器造型而来,在元代非常流行,属饮器,兼作供佛器见有青花、雾蓝、枢府、卵白等诸般釉色,尤以白釉器为多,此盖因蒙古人尚蓝崇白,明代皇室也继承了这一审美观,故而明代白釉器烧造极多,造型也基本继承了元代的样式。
历代官窑均有烧造
明弘治 甜白釉盘D:21.5cmRMB:600,000-700,000备注:欧洲私人旧藏参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弘治款甜白釉盘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明朝时期景德镇窑工尝试使用较多高岭土,并在瓷釉中改用钾长石做助熔剂,使胎更见洁白细致,同时避免瓷釉白中泛青,其成品与白糖颜色相似,釉色酷似奶白、糖白,故有“甜白釉”之称,为白釉瓷器中的精品弘治时期,单色釉以黄色烧制最为着明,而其甜白釉色,于永乐朝还原度颇高,亦是赏鉴佳器。
白釉瓷器于明代可被用作祭祀月坛用瓷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据《大明会典》卷二百一记载:“(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因而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令行禁止使用。
此盘盘形规整,盘敞口,浅弧腹,圈足底部「大明弘治年製」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端庄工整,青花色泽明艳,颇具时代特征釉质温润精细,釉面白晰柔和而无修饰纹,胎体细腻平滑,洁白坚致釉质匀净洁润,迎光透视能见手影。
抚之,光润细腻,宛如美玉甜白釉一直深得帝皇所爱,永乐帝赞叹其“莹然素洁”,此后历朝均有烧造
明 龙泉菊瓣暗刻花卉碗D:21.2cmRMB:120,000-180,000备注:1.英国收藏家尼古拉斯·汤姆森(1928-2010)旧藏2.2016香港邦瀚斯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碗敞口,弧壁圈足,造型周正大气。
通体施青釉,釉质莹厚如脂,色泽澄碧如水外壁尖首莲瓣纹,为永乐、宣德御窑青花或龙泉釉纹饰中较为少见的双层莲瓣纹,时代特征鲜明;内壁满饰刻花花卉纹,刀笔流畅,枝蔓曲绕自如,朴拙古雅;足内见一圈不规则无釉支烧痕,亦是鲜明明初龙。
泉窑青瓷特征处州窑又称处窑,是明早期龙泉烧造的重要窑口,近年考古发掘证实明初处州龙泉官窑承命为朝廷烧造需用器皿,期间所出多为大盘大碗、瓶、执壶等,大部分用于出洋赏赐海外国家,一部分传统器皿则贡至宫廷服务于。
帝王生活,成为御用器皿,传世数量不多,拍品即为其中之一,甚是珍贵17世纪——明万历末期至清康熙早期的这一个世纪里,无论在中国或世界范围,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西方,经历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海外扩张也进人了高潮期,开启了东西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正接触。
在中国,除了经历明清政权的更迭以外,还出现了源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一方面在技术上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另一方面,彩绘瓷在绘画题材和绘画风格等力`面都有了明显的创新。
此期的景德镇瓷器,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惊人的发展,而且在工艺、艺术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显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明末至清初,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在社会思想领域出现了一股类似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思潮,人们试图从儒家及程朱理学以外的传统,即在老庄和佛教玄学的基础上寻找灵感,重建新的哲学思想体系。
因此有西方学者称这一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此期的哲学思想主潮是反对封建纲常对人性的抹杀,主张个性解放这种哲学思潮波及到美学领域,促成了重个性、独创,重主体情感自由抒发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流行晚明大思想家李赞(1527一1602年)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源于真情、源于真实的审美情感体验,他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他所提倡的真心说、真情说,可以说是明末美学思潮的代表
而明末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潮,是人世的、积极的,它因资本主义萌芽而导致的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崛起而带有强烈的世俗性和消遣性这与魏晋时期玄学所追求的逍遥物外、放浪形骸有着天渊之别,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这个时期的戏剧、小说、绘画、版画等艺术门类空前繁荣。
此期青花瓷器在绘画题材上,大量出现的富于个性和真情流露的戏剧故事、小说人物或日常生活场景,正是这种局面的体现
此次华艺国际2023年秋拍,特别为各位藏家同好推出了“争鸣——明末清初文人艺术珍品及历代陶瓷”专场,为您精挑细选、系统呈现出明末清初百余件精美的艺术珍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期待各位关注!
1363清康熙 釉下三彩高浮雕穆王八骏图大缸H:47cm; D:65cmRMB:1,600,000—2,600,000备注:1.美国宾夕法尼亚之私人旧藏2. 2008年纽约佳士得义拍,善款捐予美国匹兹堡之卡内基艺术博物馆购
置基金会(The Acquisition Fund Carnegie Museum of Art)3.古月堂旧藏4.2009年北京拍卖会《康熙朝》专场封面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是缸口部折沿,圆腹,宽圈足,足内砂底无釉。
尺寸硕大,造型沉稳,胎体厚重,釉面莹润绘周穆王捧书而阅,旁侧为御八骏之景八骏其色各异,以青花、豆青、釉里红等原料,以高浮雕刻,且各色亦有变化,展现八骏之英姿飒爽所绘之情景,生机盎然;山势磅礴,气势雄浑,人物神情自若。
典型的康熙披麻皴之技法,在画面上显得痛快淋漓,老笔纷披,奔放有力,收放自若,大气磅礴
周穆王画像此缸纹饰典出《春秋左氏传》:“穆王欲肆其心志,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竹书纪年》云“穆王名满……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王母来朝,宾于昭宫”,《列子 · 周穆王》记载了穆王神游昆仑之异事,谓西极化人来宗周,施化术携王游于仙境。
《穆王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喜好游历,化人语之周穆王;昆仑山乃神仙所居,可往之但路途遥远,需神驹方可行之;又曰:夸父山有神驹,乃武王伐纣所遗,可日行千里穆王张榜求之,久而不得造父,从师泰豆氏学御,学而有成,后知晓此事,亲往夸父山,得八骏。
八骏皆有其名,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野行万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造夫乘以献周穆王,周穆王大喜,便由造父御之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之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会王母于瑶池,饮酒唱和,忘而返之。
未果,朝纲松弛,徐偃王起兵反之造父见神驹异常,料有事变,劝穆王登舆回朝穆王告别西王母,造父舆驾八骏,一日便返京城,隔日平息叛乱穆王喜之,赐造父以赵姓,封赵城为邑,造父又为天下赵氏之祖也《庄子 · 大宗师》又云: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得之”意指“得道成仙”,“少广”意指“神仙居所”
此缸为当时贵族所定制,制作极其复杂,高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品种高级,尺寸硕大;釉里红发色浓淡有素,或艳丽如血,或如深褐如枣皮,青花发色老辣沉稳,豆青发色上乘烧成此缸,其代价极其昂贵,定烧者必然是不惜工本而烧造。
江西巡抚刘坤一在奏折中提到:“民窑均不甚大,窑门按瓷尺仅宽二尺四寸,瓷尺只合营造尺八折匣体过此尺寸即不能进窑(营造尺32 厘米,瓷尺25.6 厘米)”此缸烧成后的直径为64.5 厘米,未烧造前的尺寸大致在80 厘米,如果再加上匣钵,至少达到了100 厘米,大大超过民窑的窑门。
更显其烧成难度极高,珍罕难得
1371明崇祯 青花韩康采药图筒瓶H:45cmRMB:1,000,000—1,800,000展览:1.《神采飞扬: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之巴特勒爵士纪念特展》,景德镇2016年;2.《浮生万象——17 世纪的文人艺术》,广州2023年。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明末清初之际,动乱频繁,文人雅士间流行起避世隐遁的思想,向往世外桃源的精神境界于是,各种艺术创作中,隐士题材者多见,其中常见五老观画、竹林七贤、香山九老等,韩康采药图者罕见。
拍品外壁以青花绘韩康采药图,人物神情生动自然,笔触自然流畅,画法精准爽落,青花发色明亮绚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韩康采药,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韩康传》: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
后人常借此比喻隐士避世
1369明崇祯 青花罗汉图三足筒炉D:20cmRMB:800,000—1,200,000参阅:《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博物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展览:
《浮生万象——17 世纪的文人艺术》,广州2023年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明代中晚期文具创新兴盛,由商贾兴起的装饰书房的时尚风靡江南,延及宫外,因此,各种式样精美的筒炉应运而生,其中五彩瓷、青花瓷筒炉最为流行。
时至明末,瓷笔筒制作工艺更为讲究此件青花罗汉筒炉,端庄俊逸,制作有度,绘制精湛,体现出崇祯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准与鲜明的文人意趣,置于书房案头,更添清雅
此件筒炉呈筒状,上宽下窄,直壁微斜,端庄之中富于变化,线条洗练流畅下承三足,底心微内凹,底部露胎,有细密弦纹口沿及近底处暗刻纹饰装饰,白釉泛青,青花幽蓝,为明末崇祯年间瓷器的典型特点胎体厚重,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肥润,通体以青花绘降龙伏虎罗汉故事图,画面中罗汉体态飘逸,面部丰满,镇定自若;怪石林立,水波荡漾,林木茂密;龙吟虎啸,风云变色,却已面露怯色;另有一组罗汉讲经图。
整体画面受明代晚期画家丁云鹏《罗汉图》影响,绘画生动传神,深具晚明文人画绘画风格的影响,飘逸灵秀,饱含禅意青花发色悦目,醇雅明艳,布局疏朗有致,笔触细腻,人物传神,以钴料代笔墨,渲染勾勒,极具观赏效果
1368明崇祯 青花西王母祝寿故事图罗汉炉D:21.6cmRMB:250,000—3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件西王母祝寿炉是崇祯时期青花文房器的代表之作,西王母祝寿故事图是明清时期流行的纹样之一,主要描绘西王母乘坐凤凰或仙鹤,与众多仙童仙女一起祝贺寿辰的场景。
这种图案寓意着吉祥、长寿和富贵,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则将这种图案描绘得更加细腻生动
香炉器型规整,口部呈微撇状,腹微敛,青花颜色深浅相间,线条流畅,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在绘画方面,西王母形象栩栩如生,凤凰展翅高飞,前有仙女引路,众仙手持笏板、寿桃等物祝贺寿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王母祝寿的场景。
这种香炉在当时多用于祭祀、供奉神明等场合,是人们祈求神明保佑的重要器具不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展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水平
1379明崇祯 青花五彩折枝花卉纹筒瓶H:48cmRMB:750,000—850,000备注:玫茵堂旧藏出版:《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 年,卷4(2),编号1837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口微撇,束颈,溜肩,筒腹直筒形长腹,砂底无釉通体施白釉,胎体厚实通体釉下青花加釉上以五彩满饰四季花卉纹饰,上绘五彩折枝花纹,牡丹、兰花、菊、萱草等各式花草散步瓶身各处,笔触细腻,画面清新,青花发色素雅,分水沁人心脾。
笔触老到,线条柔和,勾描、平涂、泻染,娴熟洒脱
此类装饰纹样,时代风格鲜明,整体秀气大方,于同等器物中别具一格筒瓶是崇祯至顺治时期的典型器型,亦称象腿瓶崇祯时期,国势衰退,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政权于风雨飘摇之中,此种造型的流行也寓有期盼“天下一统”的良好祝愿,故亦称“一统瓶”。
《饮流斋说瓷》载:“截筒之瓶形如木桶,近口处微凹,明制最多,青花尤伙,花甚粗率而殊有野趣,清初者亦然”《陶雅》亦载:“有明截筒之瓶……而彩画恢奇极亦,望而知为胜朝物也”本品采用上等青料绘画纹样,青花发色明快,五彩设色艳丽,所呈现花卉图案层次清晰,细节处尤见笔力之强劲,纹饰时代特征鲜明,是为崇祯至顺治时期青花五彩筒瓶代表之作。
1373清康熙 五彩山水图天圆地方尊H:51cmRMB:200,000—300,000备注:香港佳士得此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本瓶敞口短颈,平肩下折,四角圆弧,长方形直腹由上至下渐收,四方宽底足,底心内凹成方形,整器造型挺拔俊朗瓶颈部满绘五彩山水,肩部四角饰锦地花卉纹,瓶身四方绘五彩山水人物图,山石耸立,斜松侧柏,小童搀扶老人行走于桥间,色彩淡雅清新。
画面整体布局繁密,层次清晰主要以绿、矾红、黄、赭石等色彩描绘,典雅清新,是一件标准的康熙时期五彩,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器底方脐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款识字体纤细隽秀,为同类器所少见。
方瓶又称“方棒槌瓶”,是康熙时期特有的瓷器造型之一,目前所见同类作品以落宣德或嘉靖寄托款为多,康熙本朝款则甚为少见本瓶造型端正,整器纹饰运笔大气流畅,精工古雅,色彩古拙厚重,艳而不俗,颇具康熙瓷画精髓
1375清康熙 五彩郭子仪拜寿图棒槌瓶H:42cmRMB:280,000—38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本品盘口,折肩,筒腹,下承圈足,通体以五彩装饰,口沿绘回纹,颈部绘山石,肩部饰锦地花卉开光图。
腹部为主题纹饰,通景绘郭子仪祝寿场景,只见汾阳王慈眉笑目,端坐于上,其众子婿聚于厅堂之中,拱手而贺本品无论胎釉造型、丰富设色还是纹饰描绘,均可作为康熙时期典型器物,康熙五彩冠绝一时,为世人所重,画法独特,风格一绝,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制作规整,体量硕大,实为康熙时期五彩器物之尚器,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
郭子仪为中唐名将,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 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之后又再平仆固怀恩叛乱,联合回部大破吐蕃,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代宗晋其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年八十五寿终, 赐谥忠武,配飨宗庙。
相传郭子仪有七子八婿,均在朝为官,其中一子还是当朝驸马,每逢寿辰,七子八婿均携子来贺,可谓官高位显,子孙满堂世人遂将此场景绘成画作,以祈富贵长寿、子嗣兴旺,亦称“大富贵亦寿考”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画师常取材唐宋传奇故事作为纹样绘于瓷器之上,本品即为其中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1]黄静.对转变期青花瓷器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8(06):79-84+97.[2]翟杰. 明末清初南、北方士人对待西学态度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5.[3]周天. 明末清初转变期瓷器的装饰元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6.
在中国古代近3000年的瓷器生产史上,单色釉瓷器不仅是出现最早的釉色品种,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占居瓷器生产主流的地位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总体上看是一个世俗的时代,无论是在御窑还是在民窑产品中,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占比最大,它们因为装饰手法和图案都更贴近生活而盛行。
然而,单色釉瓷器却反世俗而动,在釉色品种、仿古与创新、器物类别和器物造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成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清新、质朴的亮点
《胤禛美人图》之博古幽思(局部)
此次华艺国际2023年秋拍即将为诸位奉上一批来源清晰、著录累累的明清御窑单色釉瓷器精品,其中不乏同类颜色釉中佼佼者,形色兼具,期待您的关注!
“鲜红为宝”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青花与单色釉如同明代早期官窑中的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步发展其中永、宣鲜红釉瓷器的诞生,更是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创举。
1588明宣德 祭红釉盘备注:2016纽约佳士得
D:19.7 cmRMB:1,000,000-1,5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明宣总朱瞻基明代永宣时期红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景德镇红釉烧制技术的长期积累;另一面方面则与国家制度和政治需求的推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从之。
”崇尚火德,以红为尊,以及明室对朱红的专有权,催生了釉里红和红釉瓷器的大量烧造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红釉瓷器埋藏坑同样,宣德红釉瓷器烧制的高度成熟,除了永乐御窑奠定的基础外也与国家制度和政治需要的推动有着密切联系“服色所尚,以赤为宜”,这不仅标志着新王朝对赤色的偏好,更代表着从礼制方面,皇家对这一朱红颜色的专有权。
故举凡瓷器,饰以朱红,则必非常物
在宫廷藏品中可以找到少量宣德铜红盘此类宣德宝石红釉盘分刻款及青花款两种,然而,刻款者或稍早于青花款者,且更为珍罕而与本品相同刻宣德六字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中有一例,并载于《明代宣德御制瓷器特展目录》,1998年,第394-5页,编号170;同书尚有一件青花年款者,编号168;上海博物馆藏三例,其中也有一刻款例,载于陆明华,《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窑瓷器》,图版3-42、3-43及3-44。
故宫博物院藏品“雨过天青”相传宋徽宗一日上朝于紫宸殿外赏景,见秋风秋雨初霁,日光透过逐层云霭,于天上扯出一片鲜丽的深蓝色,因此手指头天上,作“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句嘱咐汝州瓷工照此色调烧制
1576清乾隆 汝釉三孔葫芦瓶出版:《香江雅集—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展》,文物出版社,2017年展览:2022年香港回归25周年珍藏大展
H:20.5cmRMB:600,000-1,0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参阅著录此件仿汝釉三联葫芦瓶,器型优美,修胎自然,线条秀婉婀娜,制作考究有度,俊逸挺拔,静穆之中透出高贵典雅之气,落“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此瓶通体施仿汝釉,釉面莹洁温润,色泽淡恬幽靓,厚若堆脂,温润似玉,内蕴光华,颇具旧迹,宋人崇尚一色纯净之美学理念在此器中得以完美展现。
加之瓶体造型别致,隽雅端丽,古釉之美与当朝之器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达到了师古而不泥古的艺术追求
三联葫芦瓶是清中期官窑的典型器雍干二帝秉承宋明花道,皆好瓶花之艺,目前所见清宫遗存对二帝日常生活的绘画多能反映其此番爱好其中花器当为瓶花之首要,其式样异常丰富,既继承传统经典式样,又有创新发明,当中多孔花瓶即是一例。
1577清乾隆 仿汝釉穿带琮式瓶备注:1.日本藏家1980年入藏2.香港苏富比参阅:香港佳士得2015年春拍“孔祥熙家族珍藏”lot.3108,成交价:HKD 6,040,000
H:29 cmRMB:1,200,000-1,8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本品为琮式瓶的一款,器型呈圆口、方形身、直腹、环足,口和足的大小相同,因其形状酷似玉琮而得名为“琮式瓶”整个瓶子都施以仿汝釉,釉质丰润,制作工艺精湛,相对较为稀有。
在瓶背上部,有两组对称的象鼻穿眼,两侧足墙上有方形的穿带,这些穿带的设计灵感源于古代器物,用于固定皮带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官哥制瓶下部有两个方形孔洞,用于穿过皮带以固定器物,以免破损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穿带部细节图这种琮式瓶的造型对称而古朴,表现了古人的宇宙观。这件琮式瓶的象鼻穿眼源自古代玉器,此类设计在清宫御用瓷器制作中得到了模仿。带穿眼的琮式瓶非常罕见,这件作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例子。
“艳于花,美如玉”“茶叶末釉”一词始见于《陶雅》:“茶叶末釉,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茶,美如花,范为瓶,最养目”最早的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起源于唐代黑釉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
1574清雍正 茶叶末釉葫芦瓶备注:1.日本关东重要藏家旧藏2.北京保利拍卖2018年秋拍瑰映如茵Ⅲ—玫茵堂 十面灵璧山居暨海外名家旧藏元明清御窑雅蓄专场Lot.5495参阅:1.香港苏富比1983年5月11日&12日,lot139
2.2007年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lot2377,成交价RMB:2,016,000
H:20.5cmRMB:1,600,000-2,2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雍正一朝宫廷艺术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脱俗着称,御窑瓷器也最能直接体现雍正皇帝本人审美理念,其性格内敛,品位超绝彼时唐英秉承圣旨悉心烧造,仿古却不泥古,更多追求的是意象而不是具象,并非在外形上追求毫厘不差可谓崇尚古器,兼容本朝风貌,使此一时期的御窑品质达到了至美至善的境地,成功地以后仿之器诠释宋人崇尚一色纯凈之美学理念。
拍品置于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殊为难得
本品形制秀美雅致,呈葫芦形,束腰。通体施以茶叶末釉,釉面润泽,色泽黄褐,静穆深沉,曲线变化丰富,优美高雅,增添器物的视觉美感。
1578清乾隆 祭蓝釉大天球瓶参阅:《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页247,图268.备注:1.美国藏家旧藏2.中国嘉德2014年11月20日,Lot3101
H:56cmRMB:2,200,000-3,0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雍正御窑厂对宣德霁蓝釉的摹仿曾有明确记载,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记录五十七种釉色当中就有“仿宣窑霁青,色泽浓红,有橘皮、棕眼”。
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爱珍瓷雅器,对天球瓶的摹制,延续烧制雍正时期的品种,存世实物较多,文献上亦见多处档案记载,如《造办处各活记清文件》记录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奉旨烧制一大批摹古瓷器其中便是“宣窑放大天球瓶一件”、“宣窑放大青龙天球瓶一件”,前者没有指明为何种品类,会否有霁蓝釉不得而知,如果有亦是情理之中,而后者则是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目前尚见到传世的乾隆摹制品与之对应。
“中和美色,黄承天德”
1519清雍正 黄釉暗刻龙凤纹茶碗备注:香港户出
D:10.5 cmRMB:300,000-5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香港故宫展览中的清代各等级宫碗据成书于乾隆初年的《国朝宫史》所载,里白外黄釉器为皇贵妃所用,级别仅次于皇太后、皇后所用的里外黄釉器查阅资料可知,雍正皇帝嫔妃之中共有两人曾被立为皇贵妃,其中敦肃皇贵妃年氏为病重时晋封,当月即病逝;纯懿皇贵妃耿氏为乾隆时期尊封。
按照《国朝宫史》之规制,此二人在皇贵妃位上均不具备使用此类里白外黄釉器的条件而本品所绘龙凤呈祥纹样,其寓意后宫和美的意义极为明显,因此必是御窑为后宫高等级后妃所订制
孝圣宪皇后朝服像进一步查阅资料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立为皇后和贵妃的共有三人,分别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逝前被立为皇贵妃的年氏,以及雍正八年被立为熹贵妃,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之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其中年氏雍正三年已殁,时间较短。
因此这件玲珑精致的茶碗很有可能是御窑厂在雍正皇帝授意之下,为正宫皇后乌拉那拉氏或是母凭子贵的熹贵妃钮祜禄氏所订制,具有特殊的意义,为庄重威严的御窑瓷器增添了一抹温婉雍容之气,龙凤呈祥,琴瑟和鸣
1572清雍正 金釉小盘参阅:香港苏富比2018年春季拍卖会编号3602,成交价225万港币。
D:11cmRMB:350,000-5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此盘敞口,浅腹,圈足,造型清秀宜人,小巧可爱清康熙时期,皇帝致力恢复景德镇御窑发展,创新品种涌现,名冠后世金釉为其中名贵品种,其制作工艺繁复,先高温烧制白瓷,于器面涂刷金粉,再置低温窑炉烘烧成器雍正年间,承前朝遗风,延烧金釉名品。
1586明初 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备注:日本天龙寺旧藏(标签)
H:32cmRMB:200,000-3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瓶口外撇,细长颈,器身修长,鼓腹下垂,圈足,足墙微外展通体施青釉,釉色有如梅子初青,娇嫩欲滴圈足露胎,火石红明显,胎体白而坚致。
玉壶春瓶作为酒具在元代颇为盛行,在墓室壁画中常与梅瓶、注壶、温碗、酒盏等搭配出现,亦可用于插花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
参考文献:[1]木子.颜色的“釉”惑——大朴尚简之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J].收藏家,2018(11):29-32.[2]万镇华,万如辉.响谈五色观影下的中国瓷器五色釉体系[J].陶瓷研究,2011,26(01):104-105.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11.01.050.
[3]王京.流光溢彩 人造宝石—清代雍正御窑色釉瓷之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6(05):11-12.
在世界古代文化艺术中,佛教造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是研究世界佛教史以及佛教美术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欣赏和收藏价值造像不但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还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与当地风情民俗相融合,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在印度地区形成的帕拉风格,在尼泊尔地区形成的迦舍末罗和马拉风格等,在西藏地区形成的藏东、藏中、藏西等风格,在中原地区则有宫廷汉藏和中原汉地等更多门类,在此特选2023华艺三十周年秋拍中各个时代和地区造像及唐卡,以作赏析。
雪域神韵
162714/15世纪 铜鎏金阿弥陀佛H:35cmRMB:1,200,000—1,6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十四世纪的西藏地区,本土佛教造像风格受到多重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尼泊尔地区造像风格对西藏本地的造像影响较深,是西藏本土艺术吸取尼泊尔等外来文化影响、并走向独立成熟的重要时期此件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了尼泊尔艺术风格影响,尤其是佛像的面部和衣纹表现具有尼泊尔艺术的鲜明特点,在整体造型和局部细节上又融入了西藏本土的艺术审美元素。
因此,可以判定此阿弥陀佛像是一尊尼泊尔和西藏艺术融合的佛像艺术作品元代时期,在当时西藏政治、经济和佛教文化的强大势力影响之下,尼泊尔造像风格逐步被西藏各大佛教寺庙学仿和吸收,并由此在西藏藏中地区形成以夏鲁寺、丹萨替寺为宗教和艺术中心的艺术风格。
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代表着光明无边,寿命无限佛教传入中国后,阿弥陀佛以宏大的悲愿、美妙的净土世界和方便易行的修行法门,深受我国人民的普遍崇奉特别是在唐代形成了专修阿弥陀佛净土的佛教派别—净土宗,明清时期更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信仰盛况。
(2015年香港苏富比 十四世纪 西藏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H:34.1cm,估价:HKD 3,000,000-5,000,000)此尊造像头饰螺发,肉髻高耸,顶饰髻珠,头部略低垂,法相庄严慈悲身着厚重的袒右肩袈裟,衣纹刻画采用写实手法,曲走婉转,自然流畅。
阿弥陀佛身体饱满健壮,双手结禅定印,全跏趺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之上,莲瓣尖有清晰的卷草纹整像硕大,通体鎏金且金水饱满,端庄大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14/15世纪藏传佛教造像之精品2015年香港苏富比曾拍过一尊十四世纪 西藏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高度与制式与本尊相类,或为一组五方佛之二。
参阅:
1.2023年10月香港邦瀚斯克劳德•德•马图珍藏专场lot.0012,西藏14/15世纪 铜鎏金金刚座佛陀像 成交价1,500,000港币
2.首都博物馆藏 14世纪铜鎏金佛陀像
162815世纪 铜鎏金文殊菩萨H:20.2cmRMB:380,000—48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这尊造像头戴五叶花冠,束发塔状隆起,耳下坠圆环状耳珰面相端庄,额头宽广,五官秀美,神态祥和造像体态匀称,肢体圆润饱满,具有尼泊尔造像风格的影响上身袒露,胸前饰项圈璎珞,下身着长裙,腰系珠宝腰带,手、臂、踝处饰有钏环。
下承双层仰覆莲座,上缘饰有细密连珠纹,莲瓣层次丰富,秀长挺拔,排列整齐身后有葫芦形的头光和背光,帔帛自双肩弯曲自然垂落,与背光相连通体鎏金的文殊菩萨坐像,结构匀称、工艺精美、装饰华丽花冠、耳珰、缯带、璎珞及钏环镶嵌了各种精美的各色宝石,使得整尊造像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尤其是项圈、腰带、裙褶及花冠和正中冠叶边缘皆为多层连珠纹,具有很强的装饰艺术效果,乃明代早期西藏佛教造像中的经典之作。
皇家宝相
1610清乾隆 铜鎏金吉祥天母H:24.5cmRMB:250,000—3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吉祥天母三目圆睁,头戴五叶式骷髅叶,形容狰狞;冠后火焰怒发,天衣迎风飘扬、垂于身后坦胸露乳饰缨络,胸前挂人首鬘、蛇鬘,腹有日轮,腕、踝戴带宝钏腰縏蛇鬘、人首鬘、虎皮裙,扬右手施威慑印,左手持涌血嘎巴拉碗举于胸前,侧身坐于黄骡背上。
骡颈有蛇鬘人首项圈,背搭人皮,人首悬于腹下,近尾处开有眼骡首旁立摩竭首空行母,骡尾旁立手持嘎巴拉碗与金刚钺的狮面空行母,皆披人皮下承峰峦血海座
1614清乾隆 铜鎏金上乐金刚「大清乾隆年敬造」单行楷书款H:16.8cmRMB:350,000—4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整像造型比例准确,形象生动优美,面容身躯十分饱满,饰物细节刻画精致,工艺细腻精湛,金刚足下所踏神皆生动鲜活,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造像通体鎏金,分体浇铸,铜质精纯沉重,工艺卓越,富有艺术感染力,底下莲座背面刻“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款,乾隆宫廷造像造像无疑。
此上乐金刚造型复杂,铸造难度极大,因而流传下来的精品并不多见,此尊上乐金刚更为殊胜之处为其两侧衣纹飘带,极富丹萨替寺造像的动感,映衬得躯体线条更为舒展,富有蓬勃的力量感,极为少见;底板所刻太极金刚杵的样式也极为罕有,这类结构复杂、工艺精细的密宗双身本尊造像极有可能是单独定制,既追仿丹萨替风格的力量又融汇中原传统文化,象征佛法善巧与智能的最高意境,揭示乐空无二的心之体性。
1613清乾隆 铜鎏金上乐金刚H:18cmRMB:300,000—4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上乐金刚是藏密中瑜伽部的母续本尊,也是藏密四大派共修的本尊其艺术形象复杂,共有七十二种身相此尊上乐金刚像,头戴三骷髅冠,四面十二臂,面相方圆端正,神态威严,四面分别代表增益、息灾、敬爱、降伏四种事业和功德,每面三眼,象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舍一切有情众生。
主臂双手以金刚吽迦罗印握持金刚铃和金刚杵,并交臂怀抱金刚亥母,象征悲智双运其余各手伸向两侧,手中持斧、钺刀、戟、骷髅杖、金刚索、金刚钩、人头等法器右展立姿于莲花座之上,足踏黑夜女神和威罗瓦项挂五十人颅鬘,表佛教全部经典。
腰围虎皮,璎珞繁缛细密,制作精当所拥明妃金刚亥母,头戴骷髅冠,右手拿金刚杵,左手托着颅碗,双腿夹盘于主尊腰间下承单层覆式莲花座,莲瓣宽大层次感强整尊造像体型高大,造型优美,巧夺天工,金色浓郁,是清代乾隆时期北京地区汉藏佛教造像中的精品,弥足珍贵。
1612清乾隆 铜能拘天母H:14cmRMB:350,000—450,000款识:德行根本、能拘天母、大清乾隆年敬造参阅:《梵华楼》卷三,故宫博物院编,王家鹏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图867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六品佛楼供奉的铜像,集合了藏传佛教显密主要神像,展现了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能拘天母这一神祗,就是在宗教艺术品中非常罕见的造像题材,本尊在造型装饰及三道标志性的款识上均表现了清宫六品佛楼供奉的突出特色。
佛母为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宝冠,束葫芦形高发髻,缯带在上耳际打横结,于耳后上扬,面相清秀,寂静相佛母袒露上身,仅身体裸露部分泥金,肩披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双手于胸前各施说法印,作捻物状,应持念珠,已失。
半跏趺坐于半月形覆莲底座上,莲座莲瓣层次清晰,三层连珠纹细腻工整,彰显着标准六品佛楼造像细致、端庄的风格,没有任何疏于刻画的角落底座下沿阴刻佛名“能拘天母”,底座正面中央浮雕“大清乾隆年敬造”七字款,底座背面阴刻“德行根本”款,表明其具体供奉位置。
此像与供于故宫梵华楼德行根本室西壁第三层第七龛的颦眉佛母像极为相似,故应为散落于民间的,原属皇室某六品佛楼供奉的铜像
清乾隆 铜灵猴献蜜香插H:9.3cmRMB:100,000—16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灵猴呈栗壳色、双腿蹲踞坐于佛台之上、沉肩坠肘、双手合十捧蜜罐,面部表情沉静、淡定,似为仙风道骨、常年修习瑜伽禅定的老修行者,应为佛前供奉之灵猴。
这件乾隆官造的灵猴身份非同一般,它代表的并非自然界的生物,而是观音的化身
1616清乾隆 半托迦尊者唐卡北京宫廷风格 棉布矿物胶彩83.5×57cmRMB:800,000—1,2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故宫博物院藏18世纪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清代宫廷传统供奉二十三幅一堂组成的罗汉画唐卡,这些唐卡主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但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也有零星发现在藏传佛教中,虽然罗汉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图像特征也不统一,但基本上还能找到有些文献记载了罗汉手持法物和侍从的特征。
比如,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常见的形象是手持经书,有时还托香炉,座前(或侧面)有林中的山神前来供献,表示敬意如此尊般左手持经书,右手做说法手印左上方为萨迦五祖之第二祖索南孜摩,右上方为大孔雀佛母,应为第十三位半托迦罗汉。
故宫现存的藏品中,这种完整的罗汉唐卡组合达10套之多,如颐和轩、佛日楼、吉云楼等处的佛箱,均收供了二十三幅一堂十八罗汉的唐卡此罗汉画的风格与故宫所藏乾隆五十六年的一组罗汉画极为相近,均是清宫后期罗汉画的代表性作品。
罗汉周围的青绿山水则完全借用了汉地绘画的元素,可以说,清宫的十六罗汉组画是汉藏结合的形式罗汉与其上方的本尊皆端身正坐,神态寂静,而下方和周围的侍者则生动自然,活灵活现,达到了动静结合的和谐与统一陪衬的风景在汉地青绿山水画法基础上大胆创新,有高山瀑布、岩石花草,还有唐卡中少见的热带动植物,山岩及树木用浅绿、深绿层层渲染,罗汉身着宽袖大袍,内衣外衣描绘不同的花纹和颜色,富丽绚烂,这些明显来源于汉地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
而罗汉面部画出了明暗的高光,头部毛发的描绘细致入微,突出质感,又明显具有西洋绘画的特点综观此幅唐卡,虽然采取了西藏地区的传统形式,表现的是藏传佛教崇尚的题材,但是在构图、设色、表现技法上则大量吸收了汉地艺术因素,体现了历史上汉藏之间深度的文化艺术交融,充溢着汉藏民族的深情厚谊。
在佛教传统中,将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与未来佛弥勒佛下生此世之前的佛法传播的空白填补起来的传教者是十六罗汉罗汉具有神通,有住世救度众生的思想,对于乾隆帝影响深刻乾隆帝非常喜欢罗汉题材的唐卡,不断下旨绘画成套的罗汉唐卡。
故宫现存这种供奉例证很多汉地造像
1620明 铜鎏金关公坐像备注:1.纽约佳士得,2016年3月17日,Lot.14232.纽约画廊The artman Galleries Inc.,1969年5月13日3.美国巴斯美术馆(Bass Museum of Art)旧藏
H:28.5cmRMB:850,000—1,1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关公,名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由历代朝廷褒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在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由汉至清,历代皇帝多将其作为忠义勇武的表率,加诸封号无数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帮会、行会和社团多供奉此相的关公像关羽是忠义的象征,由汉至清,历代皇帝多将其作为忠义勇武的表率,加诸封号无数汉传佛教天台宗将其作为伽蓝菩萨供奉,道佛奉祀其为护法天神关圣帝君,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则将其视为格萨尔王、噶玛汉神等护法神。
而其忠义气烈的特征又尤受到民间百姓之爱戴,成为民间家中供奉的门神与财神,以求驱魔纳福,安康和顺
关公造像长须美髯,双腿张开呈右倚之势,双手置腿上,右手握拳,左手食指微抬,胸背笔直,耸肩颔首,眉头紧皱,眼尾上扬,作沈思状里层着铠甲,外层罩以袒右袈裟,以腰带紧勒前胸,袈裟内显露僧祗支边缘皱折尊像造型深具美感,技巧精湛,刚柔并济,以阴阳双刻表现出流畅的衣纹、裙边上的花纹和层层凸起的鳞甲,呈现出不同物料的质感,且躯干造型无一处重复,其右肩兽头怒张大口,手肘铠甲线条硬朗笔直,左肩袈裟光滑简洁,手肘下垂衣纹畅顺。
右膝铠甲露出,左膝袈裟垂落,虽为坐姿,却仍气宇轩昂,难挡英武之姿,显现出关羽智慧与勇武并存,是忠义两全的化身配木雕莲池底座本尊造像鎏金饱满,铜质厚重,雕工精细,造型考究,或为官造,是关公造像中难得的高品。
1621明 铜鎏金自在观音H:56cmRMB:1,200,000—1,5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自在观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语 “阿缚卢多伊伐罗”,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代表着面容俊美、姿态典雅的观音形象也是明清时期世间崇奉的常见造像题材。
在诸多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中,都有关于其的记述、可见信仰之广泛此尊观音呈现舒坐的自在妙相,左臂肘部支于左膝之上,姿态优美,闲情逸致头上高髻,上别叶冠,冠上一化佛,为观音身份的象征。
观音面相方圆端正,眉目细长,神态安详,是明清内地造像常用的装饰手法手脚刻划写实,上身袒露,胸前饰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裙褶自然流畅,生动自如,采用了汉地造像的写实性表现手法造像造型优美,制作工艺精湛,衣饰飘逸跌宕,层层卷起于舒缓寂静中,反映了明代杰出的制作工艺特色。
全像造型完美,形象生动,观音舒展自在的坐姿与佛性自如的内涵结合,创作上的和谐得到了精准的把握,既充分表现了观音菩萨慈悲睿智的宗教内涵,又彰显出雍容华贵的艺术气派。
1624元/明 铜站姿风帽观音H:56.5cmRMB:850,000—1,2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元代,我国重新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也带动了佛像艺术的新成长。
元代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而对其中的佛教尤其崇重,使得佛教与佛教美术再次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元代藏传佛像艺术的传入为内地佛像艺术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内地佛像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也极大的促进了汉藏佛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这一时期的内地传统造像延续了宋代的写实之风,但在整体造型上比宋代有气势,躯体浑厚,肌肉饱满,姿态舒展,体量硕大,雄浑中体现了元代强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进而影响了明代内地造像的风格,成为其雕塑语言中重要的范本,此尊造像即为这一时期雄浑气势的代表作,从其铜质与风格看,应为南方作品,而考虑其材质与体量,非一般民间所能为,应当为重要寺庙专门铸造。
其面相饱满,躯体修长,汉地风格十分明显,如与开封博物馆藏水月观音菩萨像相比,二者在面容与气势上当属同一时间之创作,而开封博物馆造像则带有更明显的藏式风格,此尊在帽冠、衣纹、璎珞等处仍保有较为强烈的中原特色。
观音双足站立于莲花台座之上头披风帽,冠叶正面端坐一化佛面相方圆,表情沉静躯体挺直,体态匀称,手脚刻划细腻写实身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胸前饰有璎珞下身着长裙,采用了汉地造像曹衣出水式的写实性表现手法,衣褶自然飘逸流畅,厚重写实。
参阅:胡惠春旧藏元代漳州窑大观音。
1632明 铜漆金大势至菩萨H:31cmRMB:600,000—1,0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1138—1227年),其主体民族是党项族,当时称为“番”,境内又有汉、吐蕃、回鹘等民族其地域在宋、辽(金)、回鹘、吐蕃的中间,形成了西夏文化的多民族色彩西夏境内流行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其中以佛教信仰最甚,势力最大,地位最高。
西夏统治者在提倡佛教时,开始主要吸收中原佛教,译经时又得到回鹘僧人的帮助和支持西夏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积极宏扬佛学,形成具汉藏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创立了自己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在壁画、唐卡和法器艺术中独树一帜。
此尊大势至菩萨右手无畏印,左手禅定印,盘坐于莲台之上,宝冠上有一宝瓶,这是大势至菩萨的重要标志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菩提之力菩萨开脸明显有别中原地区;突起的眉骨,颧骨以微睁的双眼,神情悲悯,具有宋代拟人神韵。
紧抿的双唇线及直挺的鼻梁,上眼睑略隆起在眼眶上方形成一细褶似闭,刻划出地域特色略窄的额头,丰腴多肉的双颊及小下巴甚至带有唐宋余额双耳装饰有花钉,呼应全身上下的缨络,与其它在黑水城发掘的文物如出一辙;整个造像饱满敦实,造型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面形丰满、方圆适中。
衣纹流畅,生动而有活力,表现了佛坦荡的胸怀和超脱的内在精神菩萨头微俯,显得温柔、文静,与其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身份正相吻合参阅:
1. 西夏 铜鎏金狮吼观音,1986年宁夏银川市新华街出土,现藏于西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2.宋代观音木雕,荷兰国立博物馆。3.北宋木雕彩绘自在观音像,故宫慈宁宫。
1623明早期 铜释迦牟尼佛H:28.7cmRMB:320,000—4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释迦牟尼在悟道之前,魔王十分惊恐,派魔军前来侵扰以阻止释尊成道,释迦牟尼右手轻轻触地,霎时山崩地裂,魔军纷纷坠入地缝,此即佛陀右手降魔触地印之来历,这也成为塑造释迦牟尼的最常见造型。
证悟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者,民间信仰信徒也常称呼佛祖此尊铜合金释迦佛身材比例匀称,肢体圆浑宽厚,给人一种力量之美,手脚刻画细腻写实面相饱满方正,双颊丰腴,却又五官刻画清晰,棱角分明,符合汉藏风格的造像特征,双耳垂肩,神态宁静内省。
顶髻宝珠顶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纹层迭有致,衣缘錾刻细密的花纹右胸及右臂袒露,袈裟一角搭右肩,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双腿结跏趺坐下承束腰式仰莲花座,莲瓣修长挺拔,瓣尖饰卷云纹,上下缘皆饰细密的连珠。
作品久经沧桑,包浆醇厚,神彩不减,实为明代佛造像的精品
1622明早期 铜阿弥陀佛H:28cmRMB:250,000—3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
此尊阿弥陀佛宝珠突起,发髻呈螺旋纹状,面宽耳阔,双目下敛,大耳垂肩,形象端庄,面容静谧,身披袈裟,袒露上胸,双手结禅定印,袈裟衣褶流动,线条流畅,双腿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瓣尖端装饰有卷草纹,台边有两圈连珠纹,雕刻工艺精细,鎏金厚重华美,装饰纹样有永宣宫廷造像遗风,制作年代当距其不远。
1626元 铜鎏金药师佛H:22cmRMB:280,000—38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此尊药师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左手置双膝结禅定印捧钵,右手持诃梨勒药果,为此尊形象重要标志,表明其消灾延寿之威能。
头饰螺发,肉髻高耸,顶饰髻珠,象征菩提智能面形方圆,额际宽广,弯眉低睑,法相庄严身躯挺拔,双肩宽阔,肌肉健硕饱满,富有力度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衣褶流畅自然,线条柔美大方,衣缘较宽身下莲座莲瓣宽大饱满,尖端翘起,上下缘一周联珠纹。
整体端庄大气,铜质莹润,胎体厚重,做工精细,其莲瓣莲台样式、衣褶衣纹的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元代佛造像特征
1630元 铜鎏金无量寿佛H:24cmRMB:300,000—4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无量寿佛代表着智慧长寿,意思是光明无限、寿命无限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都祈望健康与长寿,因此无量寿佛作为西方净土阿弥陀佛的另一种身形,备受推崇,本件元代无量寿佛这般精致的佳作,相信更会倍受珍视,极为推荐。
此尊无量寿佛装扮华丽,身披繁复的璎珞,佛陀头戴精致宝冠,花朵状耳珰雕刻精细,自然下垂,眉眼细长,面相肃穆,给人以威严安祥之感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双腿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多层莲瓣雕刻饱满立体此尊无量寿佛整体雕工细腻流畅,雕刻细腻,保存状态极佳,值得珍藏。
元 铜鎏金绿度母备注:天津文物H:10.5cmRMB:150,000—2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元代大都风格宫廷造像以其稀缺性、受到尼泊尔、西藏影响的特殊文化特征,以及与其后明代永乐宣德风格造像的传承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藏家的重视。
本尊的开脸、肢体,以及自头冠以下、璎珞、臂钏的装饰模式,以及脸部泥金、通身鎏金工艺,皆反映元大都宫廷造像的特点,不论从艺术性抑历史性来说,价值不言而喻
晚明 铜鎏金风帽观音H:32cmRMB:120,000—18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明代中晚期,在当时流行的凈土造像题材中,观音菩萨表现尤其突出,他多以单独的形式流行,是当时社会崇拜的主要题材之一。
观音菩萨具有寻声救苦、随类化现和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当世和来世双重救助功用,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此时又受到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特别推崇,所以更加盛行观音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与鼻梁相连,眼睑较宽,神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
双眼微合,俯视前方,仿佛正在冥想之中,又似在出神聆听,寻觅众生求助的呼声,应声前去解救头戴花冠,冠中端坐阿弥陀佛化佛,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式风格略有不同,融合了内地造像的审美情趣身躯雄健,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又慈祥亲切的宗教美感。
袈裟自头顶披下,衣缘处饰以精美的花朵纹饰,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高束腰及胸长裙,此为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衣纹厚重写实,刻画自然流畅,衣缘上錾刻花纹,纹饰清晰,雕刻精细,鲜明的汉地造像装饰风格整体形态端庄,雕刻细致入微,时代风格鲜明,为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经典之作。
《说文解字》“玉”部开篇便称赞:“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能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运闻,智二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中华民族对玉的称许和推崇,并不在其“黄金有价玉无价”的高昂,更在其“九德早扬馨”的祈盼。
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完善人格、高尚境界、清平世道的探寻求索
《弘历是一是二》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玉,上,可以是“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的历史大事件载体;下,可以是寻常妇孺、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品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玉,就这样走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散发出温润而近人、缤纷又雅洁的光华。
从“礼天地四方”的古玉六器到“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的制度典范,从“君子比德于玉”的品质象征到“干金易得,美玉难求”的财富与艺术载体,从“宁为玉碎”的士人风骨到“佩玉鸣峦罢歌舞”的案头之趣,从“玉器”到“玉文化”,“玉”早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生活、认知和信仰。
此次华艺国际2023年秋拍为诸位藏家奉上有一批品质极佳、类型丰富的古代玉器集萃,其中大多均是来源清晰可靠、玉质温润如脂的上乘佳作,专场中另还有不少来自港台私人藏家的古玉珍藏,自蕴典雅顺以此为契机,期与各位能共话玉事,探寻玉中五德。
“干金易得,美玉难求”的艺术与财富载体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平定新疆准格尔回部后,原料采运之路被打通新疆每年春秋两次的贡玉成为正赋,采玉成为新疆回民的赋役之一,采玉由驻疆官员督办,据《新疆纪略》载“远岸官一员守之,近河岸营官一员守之。
派熟练回子,……遇有玉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朱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由此可知,玉的开采已被严密监控在权力系统中,这意味着这种资源实际已被皇帝垄断,别人是不能随意触碰的而乾隆表现出的对玉器日益旺盛的需求,除个人喜好之外,还与新疆平定之于乾隆的重要政治意义相关,从而使得乾隆玉器的生产制作也来到了玉器历史上的巅峰。
1557清乾隆 白玉留皮童子洗象摆件备注:1.英国Dumas收藏(Willis.Faber.and Dumas保险公司高级合伙人)2.伦敦S.Marchant&Son Ltd.3.香港苏富比展览:伦敦,2000年,S.Marchant&Son Ltd. 私人藏明清中国玉器,lot87
参阅: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末清初童子洗象H:9.3cm; L:14.5cmRMB:2,600,000-3,6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后视图
拓片图此白玉作童子洗象圆雕摆件,局部留皮,象身庞大,四足立地,皮带褶皱,象尾向左微微弯曲,象背披挂装饰“寿山福海”图案,并作回纹边框,织锦下饰缨珞流苏纹象背卧伏一童子,右手执一柄如意,作喜笑颜开状象亦双目弯弧,似在微笑。
象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即有吉祥之意,而童子亦有多子多福之吉祥含义又如南宋诗人陆游诗曰:“太平有像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即同为太平吉象之寓意此洗象题材在乾隆宫廷是倍受皇帝本人喜爱的吉祥纹样尤其玉雕摆件,作器时多由如意馆照前人洗象图作样雕刻,故童子、白象的造型皆极富画意。
细节图
故宫参阅图此类器型在今两岸故宫亦多有存例,可参照《故宫玉器图典》,故宫出版社,2012年,266页,图202。其童子洗象的造型、雕工、乃至白象与童子的形貌皆与本品有相似之处,可为参考。
1554清乾隆 白玉伯乐相马备注:1.1994年香港苏富比,lot5212.仇炎之旧藏(据标签)H:10cmRMB: 320,000-42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后视图
该玉雕置于木座之上,作者巧妙地用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伯乐相马之情境伯乐于侧,宽衣大袍,轮廓修长千里马鬃毛柔顺,明如星辰,前蹄抬起,意态生动伯乐手扶马尾,表情专注,凝神而视,似在为马验身,又似在倾听马语作品工艺十分精湛,写实而传神。
线条圆润,富有张力,以神韵取胜,细品则回味无穷
1561清乾隆 碧玉雕太平有象插屏一对(配掐丝珐琅座)备注:法国藏家旧藏展览:慈溪保利艺术馆,2023年7月28日——10月25日H:37.5cmRMB:1,200,000—1,8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细节图此组碧玉雕太平有象插屏以新疆和田碧玉为原料,经过精心设计和精细雕琢,呈现出一种深沉而亮丽的绿色整个插屏的外观呈现出长方形的形状,尺寸适中,适合摆放在书桌或案几上作为装饰插屏的正面雕刻着太平有象的图案,这是一幅非常吉祥的图案,寓意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画面中的大象栩栩如生,屏身雕刻出复杂的纹饰,山石树木、层次分明,以及童子献瑞等吉祥图案,展现出乾隆时期玉石雕刻工艺的高超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碧玉雕太平有象插屏的座子采用了掐丝珐琅的工艺,这种工艺在清朝时期非常盛行,是将铜丝掐成图案,然后粘在器物上,施以珐琅彩釉料,经过烧制而成座子的造型与插屏的造型相得益彰,掐丝珐琅的工艺使得整个座子显得更加华丽和精美。
实拍图
1555清乾隆 白玉凤鸣岐山摆件备注:1.旧金山Bushlls旧藏2.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lot0128L:16.5cmRMB:800,000—1,2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摆件选用和田籽料,致密白皙,局部留皮。
立体圆雕,一处山崖之上,怪石垒叠,玲珑镂空,蜿蜒嶙峋旁边凤凰高亢鸣叫,双爪着地,曲颈昂首,双翅正欲归拢,尾羽朝上,飘逸洒脱,似刚从天而降对面一只麒麟蹲坐在地,两前肢斜伸支地,两后腿蜷缩,后仰望天,呈现出瑞兽来临的画面。
麒麟和凤凰同为古代天降吉祥的象征,级别甚高,出现在玉雕图案中,可以推定是皇家官造之物《礼记·礼运第九》描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地位与龙平起平坐在儒家经典中,多次记载麒麟出现带来社会的重大变革《孔子家语》言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院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提及“西狩获麟”并为此落泪,表示“吾道穷矣”。
他又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在后世独尊儒术的理念中,麒麟被视为儒家的代表,主太平长寿《明会典》中,洪武二十四年即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这一传统贯穿明清两代,并以之比喻德才兼备的杰出贤良。
凤鸣岐山之地便是宝鸡岐山岐山乃西周的发源地,传说曾有凤凰栖息于斯,起飞时高声鸣叫,形成凤凰山——岐山民间认为正是周文王的德政才带来了凤凰降临,开辟周代数百年的天下凤鸣岐山和麒麟现世常一同使用,预示圣王时代的到来,天下必然安定昌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1553清乾隆 白玉执瑞童子参阅:“张宗宪珍藏中国玉雕” 展览,清 白玉持瓶童子来源:德国Lempertz 拍卖公司2008年6月 458 号H:16cmRMB:250,000—350,000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以白玉圆雕而成,玉料质地匀净细腻,光洁温润,堪比羊脂童子洋溢着嬉戏快乐之态,身着宽大过膝外套,衣纹柔顺,双手执瑞果雕刻技法流畅娴熟,造型精准传神,执瑞童子是明清时较为常见的题材,寓意生活美满如意,太平盛世吉祥。
此器玉质洁白,体量比一般的大,纹饰细腻,雕工精湛匠师设计巧妙,造型独特,难能可贵,是清代玉雕中的把玩佳品2023年5月香港佳士得举办张宗宪藏玉展上一件白玉童子持瓶像和本件执瑞童子尺寸相近,玉质及风格也相似,应为同一时期作品。
张宗宪旧藏参阅图“君子比德于玉”的文人之趣《天工开物》有言: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江南不仅有消费玉石的市场,而且有着不输于宫廷的生产能力,由此形成了一种围绕在士人和平民阶层间的相互追逐玉器在市场自由流动,变成了贵价商品,传统玉文化中的礼仪及尊贵地位遭到践踏,仿佛一切都可通过金钱获得。
而那些被腐化的官员不仅利用暴利纵身享乐,其圈层内所推崇的文化生活风尚,也使得民间玉器出现迎合文人山水审美趣味的创造趋势
1424清早期 白玉龙钮印备注:1. 苏富比2. 法国波尔多私人收藏(传)H:6cmRMB:160,000—2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件白玉盘龙钮印采用上等白玉精心雕刻而成,玉质细腻,光泽温润,表现出精巧绝伦的工艺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上钮巧用沁色部分镂空雕盘龙钮,昂首前视,身体肌肉丰满有力,形态威猛,纵横交错,气势逼人,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尺寸虽小,却刀工遒劲有力,雕刻工艺极为高超,为宫廷气象,颇为难得
印文印文“久道化成”中,“久”代表时间的长久,寓意着统治者的统治时间长久,也寄寓了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道”代表道德、道理,寓意着统治者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先,以公正的道理来治理国家;“化”代表变化、转化,寓意着统治者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成”代表成功、成就,寓意着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宏图大业能够取得成功。
这件白玉盘龙钮印代表着清早期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
1552明 白玉马上封侯带扣备注:国内重要藏家旧藏参阅:1.清 白玉马上封侯带扣 山西博物院藏2.清 马上封侯玉带扣 河北博物院藏L:7.8cmRMB:180,000—2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带扣主体部分为一匹骏马,骏马四肢健壮,肌肉线条流畅,马尾飘逸,神态生动逼真骏马的身上则巧妙地雕刻着一只灵动的猴子,猴子攀爬在马背上,一只手紧紧抓住缰绳,如绶带般灵动,这种独特的构图使得整个带扣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细节图骏马和猴子的组合,构成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马上封侯”在古代中国的习俗中,“马上封侯”寓意着升官发财、事业有成这款带扣以白玉为载体,将这一吉祥图案巧妙地雕刻在上面,既体现了明代早期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细节处理上,骏马的肌肉线条、猴子的寿星头以及马鬃的质感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赞叹匠人的手艺之精湛此外,白玉本身的温润质地也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份典雅和高贵的气息
山西、河北博物院馆藏参阅图“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的制度典范《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正因为玉器是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玉器造型也具有神圣性的一面。
1559清乾隆 白玉兽面活环觥参阅:《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北京,2004年,卷4,页180H:22cmRMB:500,000—7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觥为古代青铜器,用来盛酒和饮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
《说文》解:“觥,兕牛角,可以饮者”此玉觥即是仿照商周青铜觥而作此玉觥玉质通透,均匀无暇,宝光蕴泽,温润细致整器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法,完整地展示出奇特的造型和优美的纹饰通过宫廷玉器的承做,使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宫廷风尚与长久积累起来的苏州高超制玉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就了清代乾隆时期中国玉器雕刻艺术的主流。
通过各种样稿,乾隆皇帝将自己对玉器的理解、喜好、情趣有效地传达给苏州的玉工乾隆有感于“新样”之繁复淫巧,认为需要恢复三代古器之肃穆在专为一件和阗玉夔首匜而作的诗中他写道:“和阗玉来伙,巧制颇纷如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
为匜肖周代,作器戒虚车流鋬考工合,敦牟介绍诸”此诗颇为详尽解释了乾隆制作仿古玉器之原由及设计初衷
上行下效,臣工得悉皇帝尚好之后,便也开始搜罗进贡此类仿古玉器,如清宫旧文件中记载干隆十九年贡档进单便有“白玉龙凤呈祥花匜”一件整器构思巧妙,布局和谐,雕工精细,造型古朴端庄,工艺精湛绝伦,用料硕大,极为难得。
543清乾隆 紫檀镶玉雕福寿如意备注:邦瀚斯L:37.5cmRMB:68,000—88,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三镶如意”是以竹、木为主题,首、腹、尾三处镶以玉器为师,尤以装镶古玉为贵,随后为了精简用料又发展出首、尾两镶和只饰柄首的单镶如意。
此次拍品即为“两镶如意”,以紫檀为器身衬托,首尾两端镶嵌白玉装饰,布局考究,线条优美顺畅,做工精细,装饰富丽华贵,为乾隆时期精品之作此件如意以紫檀为材,精雕细刻而成,首尾皆镶嵌白玉装饰,玉质白润,肌理坚密光洁,精光内蕴。
如意首作如意云头状,其上以浮雕技法巧雕寿桃,上伏蝙蝠,寓意福寿,尾部白玉雕刻蝙蝠纹柄身正面满饰云蝠纹纹,背面满工雕刻“万”字纹整器制作精妙,纹饰雕琢细腻,雕刻技法纯熟,所雕纹饰祥瑞,寓意吉祥
1544清乾隆 紫檀嵌白玉灵芝纹如意参阅:故宫博物院藏紫檀嵌玉灵芝式如意L:37.2cmRMB:110,000—16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如意,寓意“如人心意”,又因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赋予“回头即如意”之寓意。
因其吉祥寓意历来为人喜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就得到普遍使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乾隆皇帝曾写下诗句“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可见清代宫廷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各式如意,亦彰显如意于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藏紫檀嵌玉灵芝式如意如意独木紫檀雕琢而成,柄打磨光润,不事雕饰,装嵌单片白玉瓦子作如意首白玉如意头浮雕灵芝图,玉质白而莹润,刻工简练,层次分明整体结构简洁和谐,象征多福、多寿,彰显古朴素雅之气。
参考文献[1]《玉润中华》南京博物院,凤凰传媒出版社2023年.[2]刘婷婷,李昌舒.玉的隐喻:乾隆玉器的政治美学意蕴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47-157.
景泰蓝是在宫廷中孕育传承的皇家贵器,所代表的是珍奇与华贵现今收藏界对景泰蓝极其推崇,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由于景泰皇帝在位时间较短,真正传世的景泰款掐丝珐琅器多为后期改制,或是带追摹前朝的寄托款。
清代皇帝自幼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并真心地热爱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慕古之情,其中乾隆皇帝绝对是其中集大成者,本朝的景泰蓝更可称历代中最为精美而华艺国际三十周年秋拍中将呈献一批年份佳、流传有序的宫廷珐琅器,其中的一件重磅拍品: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文房一组五件,早年为鸿禧美术馆旧藏,即为时代特征鲜明、难得一见的乾隆朝掐丝珐琅器。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文房一组五件备注:鸿禧美术馆旧藏
出版:1.《中国美术の精华•台北鸿禧美术馆所藏品展》,P95,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北海道立带广美术馆、下关市立美术馆联合编集,读卖新闻社美术馆联络协议会出版发行,2001年2. 《闲居养志 传统文人雅玩清赏》,P167,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出版发行,2004年
展览:《中国美术之精华—台北鸿禧美术馆所藏品展》,分别在东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北海道立带广美术馆、下关市立美术馆展出瓶1:H:11cm;瓶2:H:7.3cm;炉:D:9.5cm H:9.3cm;盒:D:6.1cm
RMB:1,200,000—1,6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于元朝传入中国最初或许是伴随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而来,元末吴渊颖曾写过一首咏大食珐琅瓶的诗:“西南有大食,国自波斯传,……素瓶一二尺,金碧璨相鲜,晶莹龙宫献,错落鬼斧镌”自元朝建立以后,元朝同西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在此背景下,这种华丽的工艺与元朝的能工巧匠之巧思相融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掐丝珐琅艺术,因为从明景泰年间开始盛行,当时釉色又以蓝色居多,故名景泰蓝。
明清时期,因景泰蓝典雅华丽,大量地被运用在皇宫中的器具上景泰蓝的作法系将扁细的铜丝或金银丝掐成精巧的花纹,嵌粘在铜胎上,再充填各种不同颜色的法琅釉料,然后经四、五次反复高火烧结,最后磨光、镀金而成。
乾隆时,景泰蓝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所以传世的官窑不多,而其中绝大部分目前珍藏在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流传的精品是寥若晨星,因此此套香事三式五件套极具收藏价值。
乾隆帝对于文房器具有着特别的偏爱,曾数次特意设计并诏令造办处制作成组成套的文房用具,陈设于宫宇之中此组文房陈设是有清掐丝珐琅工艺达到顶峰时期的作品,共一炉、二瓶、二盒,全组纹饰以莲纹为主、如意纹为辅
(拍品细节)在长颈瓶肩部还以蕉叶、覆莲瓣为饰,较特殊的是出现了粉色彩料点缀在花叶之间,加上不同色阶的绿彩,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华丽;
(拍品细节)另一扁瓶非常规形制,连座一体,腰部一圈围铜鎏金仰覆如意云头纹,显得华贵非常,此种装饰在宫廷珐琅制器中较为少见,类似如意云头仅见于清宫旧藏的一件象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掐丝珐琅象足炉)
(拍品细节)
(拍品细节)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筒式炉)作为整组香具中唯一一件炉子,其口沿底部都鎏金,炉身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地,以红、黄、蓝、白等彩釉填盛开的缠枝莲纹,花朵充实而饱满,花筋叶脉转折流畅活泼,底承三鎏金云纹足,弧线简洁明快,平底下是三朵莲花缠绕款识。
整体形制与故宫所藏一件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筒式炉如出一辙,或为同一时期作品整组器物细腻精巧,做工精良,大不盈掌,放置于案头平添雅韵。
炉底款刻“乾隆年制·长”;长颈瓶底款刻“大清乾隆年制·问”;宽口瓶底款刻“乾隆年制”;小圆盒底款一刻“乾隆年制·廉”、另一刻“乾隆年制·连”,其字分别摘取于千字文中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取千字文做掐丝珐琅器之标记乃乾隆时期之规定,为乾隆宫廷标记之用,以区别紫禁城中不同宫殿内的所属陈设物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当时珐琅炉瓶盒三式上携刻的千字文号有50多种,每种编号只做一套由此看出组炉瓶盒上的千字文款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凤鸟纹提梁卣H:39.5cmRMB:600,000—1,0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作为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从入主中原至清中晚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方位吸收汉文化的过程清王朝建立后,面对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清廷逐渐认识到,武力征服只能奏效于一时,人心归附才能得益于长久。
以康熙帝独尊理学为标志,清廷确立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雍正帝为摆脱帝位合法性危机的阴影,也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武库中找出“天人感应”的武器,并利用佛教、道教,力图将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对儒、释、道三家采取了并行不悖、各取所需的政策。
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又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大力提倡文治,“帝王敷治,文教是先”乾隆年间仿《宣和博古图》编纂宫廷收藏古器1436件为《西清古鉴》四十卷,复出《西清续鉴》二卷,后又出《宁寿鉴古》十六卷,这三部书对于推动宫廷和达官显贵的青铜器收藏起了很大的作用。
(参阅:国家博物馆藏西周凤鸟卣)
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称掐丝珐琅为“大食窑”入中国起便被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清王朝建立后,清宫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制作珐琅器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乾隆嗜古成癖,经常下旨命造办处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运用到掐丝珐琅器的制作中,本品即是这一类器物的杰出代表。
此器仿商周青铜卣形制,造型规整,卣盖以仿古兽面纹为装饰主题,卣身四面出脊,掐丝纤细,工整流畅,为仿古铜器之杰作卣是一种古代的盛酒用品,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明 铜胎掐丝珐琅盘龙钮熏炉备注:香港重要藏家旧藏H:11.7cmRMB:250,000—35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这件明早期掐丝珐琅缠枝花纹香炉,图案布局舒朗,花朵硕大,枝叶辗转自如,在盛开的莲花之间衬以小而饱满的叶片,红、蓝、黄三色辉映,浓丽鲜艳,釉彩如玉般光泽。
此炉大量采用鎏金工艺,做工精细,釉面光亮,鎏金浑厚,掐丝匀细,给人雍容华贵之感,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器型端庄、饱满釉色莹润,设色淡雅以经典的天蓝色作为底色,加饰墨绿、紫色、松绿等冷色调珐琅,给人一种清新而淡雅、高贵又沉稳的感觉。
少许的红色珐琅凭添不少活跃,使整体色调不至沉闷紫色和墨绿颜色深邃,质地透明,似翠玉、像紫晶这一经典配色,在这段时间极为盛行沿口深雕一圈极为规整的回纹,鎏金天鸡耳饱满有力,炉底安置三个兽形小足,简练厚实,古拙沉稳。
盖子镂雕出烟口,雕工俊秀、精美盖钮镂雕盘龙纹,生动形象,动感十足精致而华美的鎏金部件是香炉画龙点睛之作,是其皇室尊贵身份的证明
明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天鸡耳香炉
「景泰年制」四字款备注:1.2002年伦敦佳士得春拍,lot00912.上海大众2010年春拍新海上雅集,Lot273H:12cm; D:19.8cmRMB:300,000—4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香炉以铜胎垂碟而制,掐丝缠枝莲花纹,底色以纯净无瑕的蓝色嵌填打磨,色彩匀称饱满,缠枝莲花以红、白、黄等数色嵌填,色彩明快艳美,香炉两侧已铜鎏金凸塑天鸡耳,下承一周莲瓣纹,三足敦实硕大,足身刻绘有典型的宝相花纹样,整器掐丝均匀得当,填饰的花纹轮廓清晰,打磨平滑,砂眼较少,珐琅釉色艳丽纯正,色彩搭配讲究画理,浓淡相宜。
其鎏金醇厚,光可鉴人铜质厚重,纹饰简约流畅,时代特征明显,为不可多得的掐丝珐琅佳作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足炉
清中期 铜胎掐丝珐琅出戟方觚一对
口沿:「余庆堂归宗器」楷书款H:56.5cmRMB:300,000—4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此器造型系仿商周青铜觚之样式制作而成,是清早期一件颇具特色的掐丝珐琅仿古器皿整器胎体厚重,其为方口厚唇、口沿落“余庆堂归宗器”楷书款,中腹鼓出,底足外侈,四面出戟,周身分布蕉叶、回纹等古铜器纹饰,造型端庄古朴。
整器外壁以掐丝珐琅之法装饰,模仿上古青铜制,器通身以浅绿釉为地,填红、蓝、黄、紫、白五色釉作花纹余庆堂之名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高足供盘一对备注:1. 佳士得香港春拍,1997年4月27日,Lot5492. 佳士得伦敦南肯辛顿,2013年5月17日中国陶瓷、工艺精品与纺织品,Lot1485H:10.9cm; D:19cm
RMB:120,000—200,000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底部刻铭:大清乾隆壬子岁男明保恭制供奉先考嘉公祭器
此对掐丝珐琅托盘,分上下两部分柱足外撇,上承浅盘,整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器身饰如意云头纹,足腹饰蕉叶纹盘口沿饰彩色如意云头纹,盘心饰缠枝莲纹胎体厚重,端庄古朴,设计巧妙,可转动分离;鎏金纯正,色彩绚丽外底围绕圈足刻“大清乾隆壬子(1792年)岁男明保恭制供奉先考嘉公祭器”二十字楷书款,表明了作品的制作年代、制作者以及用途,可知其为乾隆五十七年,明保为先考嘉公订制祭祀用供盘,十分特殊。
明保,或为军机大臣和珅之舅父,曾任大同、汉阳知府又一说明保或为杭州太守明希哲,与袁枚为故交,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袁枚重游天山路过杭州之际,曾作诗一首赠与明保《石渠宝笈》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的旷古巨著,收录了清廷内府最鼎盛时期所珍藏的历代书画珍品,历来为收藏界奉为圭臬。
此季倾心呈献之《归庄图》卷系清代重要宫廷画家徐扬所作,为乾隆帝御题,诗书画一体,是乾隆时期君臣合作的典型作品此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历经乾隆、嘉庆、宣统等历代帝王递藏钤印,出版著录累累,殊堪珍重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徐扬 归庄图手卷 设色纸本29×180 cm著录:1.《石渠宝笈三编》,见《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第10册,P2447,北京出版社,2003年2.《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见《清高宗御制诗第四册》P99,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
3.《国朝院画录》五十二至五十四,见《国朝院画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4.《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见“赏溥杰书画目二十三”,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1934年5.《历代著录画目》P239,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6.《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见《书画总目简注》P669,杨仁恺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1.《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P412-413,杨仁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刘益谦、王薇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精品集》p45,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3.《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p432-433,龙美术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8月4.《国宝沉浮录(手稿彩图典藏本)•下卷》P2036-2037,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3年。
展览:1.“艺海撷珍,翰墨常馨—刘益谦、王薇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12月7日-20日2.“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龙美术馆,2015年8月19日-2016年1月3日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摇摇春水 归去来兮读乾隆帝御题徐扬《归庄图》卷文|大庸从江南文人到宫廷画家清代宫廷绘画在乾隆时期渐臻鼎盛,作为重要宫廷画家的徐扬深受皇帝的赏识和宠渥,主持过一系列重大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
徐扬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世居苏州阊门内专诸巷,是明代“江东三才子”之一徐霖的裔孙,监生出身,曾候选主簿,并参与了《苏州府志》的修撰,可见其并非是职业画家,而是文人画家
徐扬《归庄图》 局部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第一次南巡,行至苏州,徐扬和张宗苍恭进画作,极得圣意,遂召命二人进入宫廷供奉,同年六月,徐扬抵达京师,开启了宫廷画家的生涯七月十二日的《内务府活计清文件》中记载:。
六月初二日员外郎郎正培奉旨:画画人张宗苍、徐扬每月钱粮公费照余省、丁观鹏一样赏给,于六月起。钦此。余省、丁观鹏在宫廷画师中待遇已是最高。徐扬一入宫便得到如此重视,是极为特殊的恩典。
徐扬《归庄图》 局部根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皇朝文献通考》《读画辑略》等文献资料整理可知,后来乾隆曾让徐扬以太学生身份两试北闱,并在皇帝御题此卷的当年,即乾隆十八年(1753),也就是在徐扬绘制了这幅《归庄图》之后,特赐徐扬为举人。
二十五年(1760),又钦赐了内阁中书之衔四十年(1775),任命徐扬为刑部山西司主事从三十九岁至六十五岁,徐扬在宫廷供奉长达二十六年,深得圣心对于宫廷画家来说,已是极高而难得的成就,可见乾隆对徐扬的喜爱和对其画艺和才学的肯定。
从田园隐逸到康乾盛世徐扬的创作横跨乾隆朝初期到中期,这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作为康乾盛世背景下重要的宫廷画家,徐扬绘制了很多重要作品,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中称其作品“石渠著录三十有五”。
其代表作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规模浩大的《乾隆南巡图》卷、辽宁省博物馆的《盛世滋生图》卷(又名《姑苏繁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京师生春诗意图》轴,以及《南巡纪道图》卷等。
徐扬《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 绢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徐扬作品多馆藏,存于民间的可谓凤毛麟角,《归庄图》卷是徐扬的又一件重要作品,该作经《石渠宝笈三编》《国朝院画录》著录,可视为徐扬备受恩遇的开端,
之后徐扬能够数次主持皇家重大题材绘画创作,此作即为先声。
《石渠宝笈》著录页影
《清高宗御制诗》著录页影
《国朝院画录》《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著录页影《归庄图》卷题款“归庄图,臣徐扬恭写”中并无纪年,但根据卷中前段乾隆帝御题“摇摇春水舟轻飏,归来三径未全荒,隔岸羡望者谁氏,刺史江州应姓王癸酉孟春月御题。
”可知,此卷应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徐扬入宫后至乾隆十八年(1753)正月前
徐扬《归庄图》 乾隆帝御题徐扬入宫早期的这种具备浓厚文人意趣、充满诗意的山水作品,与其后期较为程式化的历史题材作品相比,显得尤为难得徐扬早期师学张宗苍,以元人笔墨为宗《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一》关于张宗苍的记叙中提及“弟子徐扬、方琮最得其法,亦邀宸赏,赐扬举人,授内阁中书。
”当然,徐扬入宫后受西洋绘画影响,在技法上进一步的兼容并蓄,在宫廷审美趣味和传统文人趣味之间达到了一种调和的境界从陶潜诗意到君臣合作正月孟春之时,草木萌生,万物即将复苏,此时距离徐扬奉召入宫已近三年乾隆帝御制题画诗以《题徐扬归庄图》为诗名著录于《御制诗》二集,此诗颇有陶诗趣味。
徐扬《归庄图》 局部乾隆帝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意为本进行了创作,陶渊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乾隆帝则“摇摇春水舟轻飏”;陶渊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乾隆帝则“归来三径未全荒”;再观察画卷内容,则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所描绘的情景都极为相符。
可推断徐扬这件作品应属于是乾隆帝的“命题作文”,诗书画一体,是乾隆朝时期君臣合作的典型作品之一。
徐扬《归庄图》 局部《归庄图》采取了三段式构图法画卷前段是一片开阔的水面,两岸有水榭、屋舍、篱笆、拱桥,掩映在树木苍翠之间;水波之上,一叶扁舟飘然而至,篱笆门外则“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派田园风光,点出了画家所要表达的“归庄”主题。
徐扬《归庄图》 局部行至画卷中段,山丘起伏有如波浪渐次跃出水面山色苍润,古松清翠,屋舍坐落在旁,有清涧溪流,更似有灵动水声入耳,为观者营造了一种如临其境的“在场感”画卷后段笔墨渐少,仅以烟波飘渺的湖面和耸立着几株小树的一角山石结尾。
万里江山虽难以尽收,但咫尺千里的深远意境已跃然画卷之上显示出了这件作品既从陶渊明文人诗意中来,但又能升华到了更博大的帝王诗意中去的本领。
徐扬《归庄图》 局部当时画坛以“四王”为正统,在这种背景下,徐扬入宫早期对于正统画风倾力尤多此作即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设色方面徐扬亦把握得当,很注意基调色的和谐,以花青烘染山色,但并未大青大绿,画面清润,用色淡雅,意境开阔,虚实对比处理甚佳。
细腻刻画出了江南隐逸而又超然自得的湖光山色这既是画家本人文人情趣的体现,也是乾隆帝御制诗意的一次再创作
出版物及著录封面本季古代书画荟萃明清诸家杰构,除乾隆帝御题之徐扬《归庄图》卷、黄璧目前所知传世最早且最精的手卷巨制《蜀山图》外,亦有寒英堂旧藏之黄慎《邺侯赏花图》、市场罕见之赵崇信《楼台细雨图》、查士标《溪山归渔》
、佚名《云龙图》等;明清翰墨中,董其昌《行书东坡志林卷》《行书自作诗》、刘墉《楷书临前贤诗文册》、钱灃《楷书杜甫诗册》等亦值得品读,于此期同呈,以飨同好余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
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前朝之画家,不下数百人之多,瘿瓢、青藤、大涤子外,皆形似也惜余天资不若三公,不能师之 —齐白石
1972黄慎邺侯赏花图立轴 设色纸本 1747年作 166×94 cm. 约 14.0 平尺出版:1.《黄慎》P7,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2.《艺苑掇英(第六十五期·寒英馆藏历代书画专辑)》P3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3.《寒英馆珍藏集》P102,荣宝斋出版社,2015年著录:《一代画圣 黄慎研究》P127、855,丘幼宣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是帧《邺侯赏花图》为寒英馆旧藏。
,设色纸本,立轴,纵一六六厘米,横九十四厘米,尺幅大而艺精,年款为乾隆十二年(1747 年),时六十岁,正为老笔纵横之时画中邺侯李泌侧身倚靠庭石之上,女眷对立在旁,二人目光集于仆从手中所置篮花,似是在插花玩赏,闲情怡悦,生动自然。
画面布局精心讲究,背景庭石,高耸峻峭,错落有致;前置太湖庭石,恰似与桌齐高,透奇俊美,人物位置呈三角式围立其旁,布于画面下方主角人物细笔开脸,造型严谨,形神兼备衣纹、山石均为小写意,笔墨勾染结合,酣畅淋漓;亭栏处则界工细整,收放自如。
纵观此画,工处精谨不苟,写处纵横捭阖,行之所至,兼方带圆,设色中浓淡兼施,明暗分明,相互映寸,以分空间,堪称极精之作
黄慎《邺侯赏花图》局部黄慎对于“邺侯赏花”题材颇为经意,曾有诗云:“春风散入邺侯家,地碾殷雷百草芽爱煞阿华劳寤寐,分移墙角海棠花”( 此诗收入《蛟湖诗钞》卷四,为《闺情》十一首之一 )而检《黄慎年谱》《瘿瓢山人黄慎书画集》《黄慎绘画过眼录》《黄慎画目表》等相关资料,可知黄慎所作《 邺侯赏花图》较为著名的有四本。
其中乾隆四年所作《人物、花卉、山水、草书诗》册页(十九开)之一《李邺侯赏海棠图》,现藏于福建省博物院;以及乾隆十八年立夏,于扬州作《李邺侯赏海棠图》轴,现藏于南通博物苑;另,乾隆二十一年秋九月作《李邺侯赏海棠图》轴,现藏于泰州市博物馆。
以上三本均藏于公立博物馆,寒英馆旧藏之本幅《邺侯赏花图》可谓目前市场极为少见之大尺幅之晚年杰构。
黄慎《邺侯赏花图》局部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四年本《李邺侯赏海棠图》 为册页其中一开,画面中使女与李泌之间横一花石桌,使女蹲于石桌左端旁,前有篮花,后立妇人,形成了右高左低的人物组合图式。
乾隆四年本《李邺侯赏海棠图》(影印资料)及至乾隆十二年,画家于本幅《邺侯赏花图》中, 以石屏、折石栏槛将这种图式置于富有文人趣味的“园林”场域中再次创作,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画面层次和空间感,而在此之后的两本《李邺侯赏海棠图》基本延续了本幅的场景与图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黄慎于乾隆十二年本《邺侯赏花图》(本幅)中,开创并完善了此后该题材创作的基本样式,其重要性可窥一斑。
出版物及著录封面除此之外,本幅为寒英馆主人沈华先生旧藏, 其多年集得历代绘画精品,付梓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艺苑掇英》第六十五期,《邺侯赏花图》亦在其内,寒英馆藏品又得薛永年、 薛峰先生推荐,诚可宝之。
1969赵崇信(明)楼台细雨图立轴 设色绢本 143.5×102 cm. 约 13.2 平尺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明代书画向为藏家所重赵崇信,字继周,一字仲履,顺德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著有《东台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三有传。
传世书画极罕,此幅为目前拍卖市场仅见,且尺幅硕大,十分难得
1968查士标溪山归渔立轴 设色纸本 168×74 cm. 约 11.2 平尺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1967杨晋江山渔乐图立轴 设色绢本 165.5×53.5 cm. 约 8.0 平尺 出版:《中国绘图总合图录(四)》第455页,638页,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1966王建章鉴古图扇面 设色金笺 1638年作 17.5×54 cm. 约 0.9 平尺 说明:旧藏者李嘉福(1839-1904),字笙鱼,一字北溪,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流寓吴县吴待秋之岳父工书画,精鉴赏,收藏极富。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佚名画作因种种原因,其作者往往不可考,但同时也让作品不知不觉中带有了一丝神秘色彩,因此佚名画作在古书画收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魅力本场即有两件特别的佚名画作值得关注。
元人《云龙图》刻画精细,线条高古,画面深邃明人《货郎图》设色和人物造型具典型的明代特征,画面十分繁复,对于研究明代风俗人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961佚名(元)云龙图立轴 水墨绢本 137.5×77 cm. 约 9.5 平尺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1963佚名(明)货郎图镜框 设色绢本 81×52 cm. 约 3.8 平尺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1958邹一桂寒香秋影立轴 设色纸本 126×69 cm. 约 7.8 平尺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1960李修易、徐宝篆罗浮香梦四屏立轴 设色纸本 1844年作 131.5×30.5 cm.×4 约 3.6 平尺(每幅) 说明:香港苏富比,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画拍卖,1995年10月30日,编号125。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鹿门不独偕庞隐,彤管犹闻续汉书 —董其昌董其昌是晚明艺坛盟主,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
本场秋拍即有两件颇具代表性的董其昌书法佳作
1952董其昌行书东坡志林卷手卷 水墨洒金笺 引首:25.5×93 cm. 约 2.1 平尺本幅:25.5×111 cm. 约 2.5 平尺后跋:25.5×111 cm. 约 2.5 平尺
说明:1.梅墨生题引首2.沈剑知、陶昌善题后跋沈剑知(1901-1975),名觐安,福州人,沈葆桢曾孙,民国时任海军部秘书解放后任上海文学会委员工诗、善书画陶昌善(1879-?),一作山,字俊人,浙江嘉兴人,曾任职于国民政府,1941年退出政坛,定居上海。
工书画,富收藏,1959年,家属将其所藏捐赠嘉兴博物馆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行书东坡志林卷》书于洒金笺上,风神洒落,为董其昌典型的行草书作品此作曾经沈剑知(沈葆桢曾孙)、陶昌善题跋,又有当代文艺理论家梅墨生鉴题引首,可谓名家鉴藏,流传有绪。
1951董其昌行书自作诗立轴 水墨绫本 162.5×50 cm. 约 7.3 平尺 说明:1.此作经朱心佩、郑乃珖递藏现藏家得自郑乃珖家属2.朱心佩,字冰盫,上海九华堂南纸店股东,郑午昌亲家,民国时期与海上书画家多有来往,收藏甚丰。
3.附旧签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另一件《行书自作诗》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中透出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值得一提的是此作原为郑乃珖旧藏,现藏家直接得自郑乃珖后人,来源可考清朝康乾盛世,出现了诸多治国能臣,同时他们也是书坛大家,这其中刘墉、钱灃便是乾隆朝能臣书家的代表人物。
刘墉精通儒学,喜爱文学,尤以书法重于时,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时人有“浓墨宰相”之美誉
1949刘墉楷书临前贤诗文册册页六开 泥金磁青纸 25.5×30 cm.×6 约 0.7 平尺(每开)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本场《楷书临前贤诗文册》以金粉书于磁青纸上,十分少见用笔饱满,浑厚端庄,雄厚劲遒,功力甚深。
钱灃是乾隆年间极负盛誉的书法大家,其书以颜真卿为宗,笔力雄强,气格宏大,自成一家,直接影响了后世学颜书家,如清末翁同龢,民国谭延闿等。
1950钱灃楷书杜甫诗册册页十七开 水墨纸本 23.5×12 cm.×17 约 0.3 平尺(每开)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本册以小楷洋洋洒洒录杜甫五言律诗三十四首,刚健婀娜,几乎无一懈笔;兼有李瑞清题跋,称其“比前年谭大武所得尤精”,且“极自珍秘”,识者当宝之。
1945咸丰帝行书“琴韵书声”镜心 水墨蜡笺 72×179.5 cm. 约 11.6 平尺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纤毫毕现 法相庄严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1970佚名《妙法莲华经》卷第三手卷 水墨纸本 7世纪写本25.5×764cm. 约17.5平尺说明:《妙法莲华经》卷第三,黄麻纸,存16纸,行17字,起“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迄“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首尾完整,首题、尾题俱全,异常难得。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局部此卷写于7世纪,“世”字缺笔避讳其字体隶书特征鲜明,捺笔丰腴,结体紧凑,骨肉匀停,风格更接近6世纪写经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唐龙朔三年(663)写《春秋谷梁传桓公第二》的风格相类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唐龙朔三年(663)写《春秋谷梁传桓公第二》
法藏P.2144之隋开皇十七年(597)《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法藏P.3709之贞观二十二年(648)《佛地经》通卷“经”字写法特具时代性,在7世纪写本中并不常见,其绞丝旁尚未楷化,“巠”也没有写成写经中常见的简化形式,这些特征与法藏P.2144之隋开皇十七年(597)《华严经》卷第三十七、唐招提寺藏贞观十五年(64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法藏P.3709之贞观二十二年(648)《佛地经》中的写法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1971佚名《维摩诘经》卷第一手卷 水墨纸本 7世纪写本25.5×973.5 cm. 约22.3平尺说明:《维摩诘经》卷第一,7世纪写本,黄麻纸,共22纸,一纸28行,每行17字起“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尾全,尾题“维摩诘经卷第一”,存燕尾,卷末有麟德二年题记。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麟德”为唐高宗李治年号,仅使用两年(664-665)时间即改元,故存世写经中带有麟德款识的非常罕见除本卷以外,目前所知另两件带有“麟德”题记的写经,是麟德元年(644)为太子祈福的宫廷写道经P.3233和P.2444《太上洞渊神呪经》,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其中P.3233的书写和题记风格与本标的别无二致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3233唐麟德元年 (664) 七月一日奉敕为皇太子写《太上洞渊神况经第一》此经楮墨考究,用纸坚韧,松烟滋润,书法纤丽健美,具有典型的7世纪写经风范卷末尾题下方钤“敦煌石室秘笈”朱文印,题记末钤“木斋审定”朱文印,与日本杏雨书屋藏经上的李氏印鉴是同一枚印章所钤。
“流连画选,倾慕古人,自宋元以来珍迹,其播于人间者,尝窥其什九矣欲求所六朝隋唐之作,世且笑为诞妄独石室画壁,简册所不载,往哲所未闻,千堵丹青,遁光莫曜,灵踪既閟,颓波愈腾,盛衰之理,吁乎极矣!”——张大千。
张大千在榆林窟,1943年,罗寄梅摄1941-1943年间,大千西出嘉峪,礼佛敦煌,原定数月即返,不想甫一面壁,即近三载,在历时近三年的艰苦岁月里,大千心怀虔诚与对敦煌艺术的膜拜,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主持清理出309个洞窟,摹写历代壁画将近三百幅。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张大千尤为欣赏距离莫高窟一百七十公里外的榆林窟
榆林窟第15窟 中唐 伎乐飞天为本幅《飞天图》参考摹本本次秋拍所呈之《飞天图》创作于大千第二次在榆林窟临摹壁画期间,乃摹写第十五窟(张大千编号第十一窟)前室北壁窟顶的飞天之作全图气度雍容华贵,敷色精丽,尺幅巨大,是大千敦煌题材中的精罕珍品。
张大千 飞天图立轴 设色纸本1941年作182×94 cm. 约 15.4 平尺说明:孔祥熙家族旧藏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第75世孙民国时期政要,历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和行政院长等职,亦是著名的商人。
妻子宋蔼龄孔氏夫妇学养深厚,收藏宏富1947年移居美国后,所藏为孔氏家族传承出版:1.《张大千精品集上卷》P152,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2.《中国历代名家书画精品集 张大千/人物》P12,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2月。
华艺国际(广州)2023秋季拍卖会图中飞天头戴三珠冠,两耳垂穿环,项饰臂钏,手腕佩戴钏环,着羊肠裙,珠宝衣饰雍容华贵,开脸饱满丰腴,弯眉丰鼻,庄严法相中见慈祥之色。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其飞舞姿态,昂首挺胸,双手抚琴,双足后扬,饰带飘逸灵动,洋溢着流动的生气和动感,其姿婉转,见柔韧之态,细腻传神,尽去文人笔墨纤细之处,功力非凡,可谓复兴了隋唐高古时的用笔传统赋色古艳,气息朴厚,线条、造型、赋彩皆摄石窟艺术丰神。
正如其曾自述“中年西上敦煌,临摹石室,振千年之颓势,开艺苑之新局,气象雄伟,着色瑰丽,使人物画为之一变”。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画面左下方书题画诗一首,并记述了榆林窟的历史与现状,写来跌宕起伏,行距区隔井然有序,见一气呵成。长题笔势雄浑带劲,墨色润泽,乌亮灿然,足见先生写此作时精力充沛,神完气足。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值得一提的是,飞天指弹中琴,名为凤首弯琴,此琴图形在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于唐,延续至元代均有绘制,但未必有实物,因其按弦指板弯曲,不符合发音构造,或仅是画工凭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浪漫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优美别致图像。
但也正因如此,此琴被赋予了特殊的地域与时代象征意义
张大千 《中唐 伎乐天》 四川博物院藏今检四川博物馆所藏张大千《伎乐天》敦煌壁画摹本,和本幅出于同一粉本但“川博本”敷彩浓艳,为方形构图,本幅改以竖幅,敷色去浓重取素淡,艳丽不减却多添一分清秀古雅从榆林窟第十五窟前室的壁画来看,此一时期的菩萨、飞天皆为男相,“川博本”的摹本忠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幅《飞天图》则呈女相,淡妆端颜,表露出极富有张力的庄严慈容飞天头上的带饰及飘带,张大千则在取法原壁画的基础上,复参己意,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剪裁,并在四周添加了飘动的云海
张大千《飞天图》 局部相对川博本《伎乐天》单纯的人物临摹稿本,本幅《飞天图》融合了敦煌风采和艺术家的创造力,超越了令人崇拜的宗教绘画,形成了气氛更为祥和的完整作品如大千自己所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表现美”,他最终的目标是表达情感,并在人物绘画中呈现出“非凡的构图”。
此类兼具创作性之作品,亦是画家日后发展全新面貌人物画之开端。
孔祥熙与宋霭龄早年合影张大千《飞天图》为孔祥熙家族旧藏孔祥熙(1880-1967),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著名的大银行家及商人他的妻子是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因而与孙中山、蒋介石是连襟关系,乃民国四大家族之一。
孔氏家族所藏中国书画、珠宝翡翠既精且丰,堪为现代中国史上数一数二的重要收藏。
张大千《飞天图》题签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现大多藏于四川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较为罕见于艺术市场,其中于敦煌临摹壁画期间所作飞天题材的作品更可谓寥若星辰,本幅《飞天图》之珍稀程度不言而喻,殊堪珍重 欢迎关注宫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