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引言
最近几天,Dior发布了2020秋冬搞定的宣传片,其中的各类时尚服饰,让人目眩神迷。其实,与欧洲相比,”时尚“这个词,它的内涵和表达本身,在中国都出现更早一些。明代的时候,文人评价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曾经在《竹窗二笔》中用过这个词,说”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明朝服饰,一字一语,种种所做作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耳随之,谓之时尚。
由此可见,明代的人爱时尚、追时尚,从服饰风格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希望能紧跟时代潮流。明朝的女子也不例外。比起受到纲常伦理制约的士大夫们,明代的女子在追求时尚上,有着更为自由的选择。她们着锦衣,梳高髻,风鬟雾鬓,是明朝中后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昭示着整个明朝与前代殊为不同的社会面貌。
一、明朝的潮流服饰:”高定“满街走,绫罗到处有
明朝女子在穿着打扮的时候,参考了宋制,但又和宋制大为不同。比起典雅萧疏的宋朝风貌,明朝的袄裙显得更加雍容庄重。上衣称为”袄“,下衣称为”裙“,袄、裙之上,再加一种”甲“,就是当时社会上最常见的女子装扮了。明朝的女子,根据年龄、等级、的不同,需要准备不同的衣服。女子之间打交道,也流行用时兴的衣服作为礼物、《金瓶梅》里,西门庆去给林家太太拜寿的时候,携带的就是一套”紫丁香色通袖缎袄“配上”翠兰拖泥裙“。
明朝女子爱追时尚,往往只用一两年,喜爱的花样就要变上一变。她们的袄根据花色和用料的不同,有缎子袄、绸子袄,绫罗袄;袄面上提花不同,典雅的则,活泼的则提花,华贵的则织金。也要分为不同的形制。
比较常见的是百褶裙,用一块面料,沿着固定方向折叠出褶皱,这种裙子,对制衣工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横平竖直“,压褶之后,裙摆上的纹路和?花样要依然整齐如一,如果有参差或者有对不上的地方,那么就要被当时的女性嫌弃。
还有一种裙子,叫作”月华裙“,这种裙子并不是完整的一片布整体裁剪出来的,而是根据需要,将布料裁剪做尺寸相等的细条,每条上面都要单独刺绣出花纹,然后用金线镶边,最后拼接出来的,需要“量体裁衣”,用料越多,花纹越精致,裙摆就越大,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高定“,被无数女子争相购买和收藏。
为了配合”高定“,明朝女子的鞋子和配饰也有很多花样。要想追求轻盈纤细的姿态,则专门配上高底鞋,走路的时候便显得弱柳扶风,飘然欲仙;到了冬天,若想显得雍容华贵,则可在头上加戴专门的皮草装饰,民间俗称为”卧兔儿“或者”昭君套“,这类装饰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价格甚至高达几千块,但仍有无数爱美的女子趋之若鹜,头戴卧兔儿,耳着丁香环,顾盼之间,美艳不可方物。
二、明朝的时尚:文化变迁下的暗潮汹涌
其实,在明朝刚刚成立的时候,社会上还没有这么崇尚”时尚“的风气,《客座赘语》里就曾经提到过这一点。南京的女子,在洪武永乐年间,崇尚素淡雅洁,服装和饰品,往往十余年,才会有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而到了嘉靖以后,往往只用一两年左右的时间,衣裙的用料、花色,乃至与之配套的花钿、发髻、鞋履,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不能紧跟这种变化,走在街上,往往还会被人笑话。在这种风气的引导下,明朝女性对”潮流“的追赶,可以说是像从山顶滚落的雪球一般,不断加速,越来越快。而这种风气,和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是分不开的。
1.明朝时尚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白银时代”
要满足对于时尚的追求,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明朝中后期,随着西方国家”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量西洋商船载着白银来到明帝国,来换取丝绸和陶瓷。中国通用的货币材料,由贱金属铜、铁,演化为贵金属金、银就是在这一时期,依赖大量进口的白银实现的。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是这一时期的时尚潮流在人们手中不断更新换代的基础。人们手中有了足够的白银明朝服饰,自然就需要消费的地方,而最花钱的,就是”时尚圈“。
为了迎合当时市场的需求,明朝中后期,制衣的技术水平开始飞速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就是提花。明中后期流行的提花技术被称为”妆花“,是在各种贵重织物比如绫罗、绸缎上用挖花的技术,织就彩色花纹,纬线起花,经线填色,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制出繁密的,色彩和形制都不同的异色花纹。《金瓶梅》里面,被西门庆宠爱的吴月娘,身上最常穿的一件衣服,就是用妆花技术织就的“大红通袖袄“。
除了妆花之外,当时的工匠还发明了“药斑布”,盛行在松江地区,是一种白棉布做的,两面用青蓝颜色印染出花样的布料,虽然颜色素淡,但图案精细繁密,花鸟、山水、人物。亭台无所不包,穿在身上,就仿佛一幅幅行走的水墨画,精致无比,令人啧啧称奇。
2.明朝时尚之下的制度变迁:”蟒服“之下的等级失序
民间能够自由地穿红着绿的风潮,在我国古代,其实并不是一个常态。自古以来,在我国,不同的等级有着自己不同的穿衣规定,服色和材质都有着严格的约束。在洪武年间,没有官身的庶民,头上的帽不能用顶,帽珠也只能用水晶、香木,衣料不能是锦绣、绫罗,一切高级制物都不能使用,一线鲜亮的颜色比如大红、鸦青、明黄,也是不允许民间穿戴的。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反而是皇帝自己率先打破了这个常例。
明武宗时期,皇帝开始信用宦官,宦官群体本身不像文人士大夫一样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可以说全部是由皇帝给予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亲信宦官能够和文臣分庭抗礼,皇帝就赐给他们一种”蟒服“以示宠信。这种“蟒服”,形制与天子的龙袍极为相似,仅比龙袍上的龙形少去一爪,在洪武永乐年间,蟒服属于天子常服的一种,即使是高官显贵或者内阁首辅,也不一定能获赐一件;武宗以后,则开始被滥用,宦官可以穿、锦衣卫可以穿,满朝文武,只要得皇帝欢心的,都能穿上这件“违制”的衣服。朝堂上尚且如此,在民间,所谓的服装禁令,则更不被人提起了。
3.明朝时尚之下的政治风云:才子志难抒,佳人领风骚
从“蟒服”的流变,不难看出明朝中后期政坛的变化。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个封建王朝,在行将末路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君权的动摇。在汉朝,威胁君权的是外戚世家;在唐代,威胁君权的是地方藩镇,而到了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逐渐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到了明朝,已经成为了一股可以裹挟皇权的势力。为了制衡前朝,明朝的皇帝开始扶立宦官,制造党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到了明朝中后期,”党争“开始失控,”阉党“和”东林党“的彼此倾轧,已经到了影响国家稳定的地步。混乱的政局让大量文人开始对国家失去信心,比起为了家国建功立业,更乐于沉醉酒色,在秦淮河畔的温柔乡里高歌痛饮,从而逃避黑暗的社会现实。青楼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渐渐风靡起来的。而随着青楼文化的兴起,青楼女子为了自身的前途,争奇斗艳,就要在服饰和妆发上下一番功夫。
晚明南京地区的”秦淮八艳“,名动天下,被无数文人墨客所推崇,她们的服装打扮,也经由大量的诗文,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十分”风雅“的存在,让各地女子竞相追逐,成为明朝时尚文化的重要一环。当时的名妓如董小宛,她的“退红衣”,就引起了当时社会上对西洋装束的竞相模仿;李香君常用的配饰的“桃花扇”,在后世更是被改编成了知名曲目,流传百年,余音不绝。
云鬓花颜,锦绣绮罗之下,是身不由己的悲哀,亦如同摇摇欲坠、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古诗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需知亡国的从来不是商女,而是让商女隔江而唱的昏庸统治者。而明末的时尚潮流,就是枯木一般的王朝拼尽所剩无几的生命力,在枝干开出的最后一朵妍丽之花。是时代的成就,亦是时代的挽歌。
结语
”时尚“,一时之尚也。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从来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明朝,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时尚潮流的更迭,珠光宝气、歌舞升平之下,涌动的是如大江大河般奔行而来的亡国之音。
天子不行王道,文人有志难抒,一腔才情抱负,都付诸秦淮河畔的十丈软红。而软红中女子,就这样成了一个时代的标致和寄托。她们代表着时尚本身,也被时尚所裹挟,成为凝固在历史中的一个悲哀而美丽的侧影,让人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