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其一

147小编 127 2025-04-01

作者:傅莹阅读时长:10小时1分钟  阅读天数:16单日阅读最久:2小时39分共划线167条,62个想法这是2024年4月读的一本书,当时“总体推荐”我是这样写的:        这是微信读书自动推荐的一本书,奔着这两年开始想要学习一下穿搭的心思翻开来~。

        原本以为大使的世界遥不可及,一定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能够企及和产生共鸣的,却没想到越读越着迷        书中并不是干巴巴的教你如何穿搭,如何注重礼仪,而是随着轻快的节奏,像朋友聊天一样就领略了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的差异,国与国的交往其实也是放大了的人与人的交际,大佬日常工作背后的故事,有趣有内涵~。

        一直就对满头银发却修剪得体、身姿挺拔的老太太充满好感,看了本书更是被傅大使圈粉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底气与智慧、胆识与魅力、格局与气度、从容与幽默、灵敏与深邃~        必须是一路走来的坚持,不断的学习提升,从不放弃自我的奋斗精神……一切综合才能造就的吧!。

      总之,受益,愿以为样,在自己能到达的层次一辈子努力!        对了,书中还配有很多大使相应描述的图片,记得当时我保存了很多很多,且忍不住发了朋友圈,因为太爱了!近十小时碎片化着迷❤️被大使圈粉~❤️从青丝到白发

存了太多照片九宫格不够发❤️以下摘录我的划线和想法:        1、大衣通身内衬是与翻领一样的粉色梅花织锦缎,蓝色与粉色的大胆碰撞,西式的刚劲与中式的柔美,结合得恰到好处.......脚上那双透明无后帮高跟鞋是软塑料质地,相当舒适,让我可以毫无负担地走完这段路,。

这是一年前在北京街头一家平价商铺淘到的打折品……         (“引子”部分,大使从2009年12月6日参加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的年度外交招待会讲起,“使节出席驻在国的国事活动不能迟到”,却路遇交通管制,大使只能提前下车步行前往白金汉宫,而这时的大使已经在大使的路上走了三十多年。

)        2、我第一次出国是1978年~~驻外任期四年,出国前单位一次性发放了800元置装费,那在当时可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差不多是我一年多的工资        3、我在位于王府井的“出国人员服务部”买了两件白色的确良衬衣和一双黑色的圆头中跟船鞋。

......母亲但凡有点儿积蓄就愿意买块毛料存着,自己却舍不得用我毕业进入外交部,母亲把这块毛料送给了我,时常嘱咐说,穿衣服要得体,不能给国家丢脸......这几套衣服便是我驻外应对四季所有场合的全部家当。

(关于的确良的记忆是小时候从奶奶口里听到的~~~大部分幸福而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类似的“母亲”)        4、那天晚上的我是怎样的呢?我穿的是自己最好的那套藏蓝色毛哔叽套装,里面崭新的白衬衫熨烫平整;齐肩短发梳成两个小辫儿,头绳上有两个绿色塑料小球;素颜,香皂洗过的脸上涂了雪花膏。

(在罗马尼亚第一次陪同陈叔亮大使在西班牙女大使的官邸出席晚宴,被当做陈大使的女儿~)        5、面对我这样一个来自陌生国度的女青年,西班牙大使自始至终热情相待她对我的好奇或许不亚于我对她的好奇当时在西方人印象中,中国人都穿着统一制式的蓝色、灰色褂子,虽然请柬上注明的着装要求是晚礼服,但是她对我的装束也欣然接受。

而我也并未因自己的这身装束感到不自在,毕竟以我当时的状况,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佳,不可能更好了        6、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更多功能是我一生在置装上的秘诀我坚持一个原则: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最好。

 (大使说在罗马尼亚任职的几年,虽然“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做到整洁和符合礼仪要求,但还是存在应付不过来的情况”,于是“在休假回国时又下决心置装升级”——夏装是三件真丝小衫和黑色长裙,冬装是织锦缎中式上衣,也搭配黑色裙子。

这样选择的原因一是现在所谓的“百搭”二是成本不选择旗袍的原因也是由于此) 7、大使写第一次拥有化妆粉,第一次化妆:      我兴高采烈地告诉夫人:“有化妆品了!”我们在房间里像试验新式武器似的,我帮她扑扑,她帮我扑扑,然后自我感觉良好地出了门。

在楼门口等车时,一位男同事表情诧异地看着我们,欲言又止,终于忍不住问:“你们今天怎么了?有点儿像日本艺伎啊!”——此后,在罗马尼亚使馆常驻的那几年,我没有再试图化妆(很可爱,很真实的形象跃然眼前)        8、1982年结束在罗马尼亚的任期回国,我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依然素面朝天。

当时人们普遍收入不高,市场上服装样式的选择也有限,“衣服穿破再淘汰”是主流观念        9、我们几位年轻女翻译每人只有一两件西装上衣用来参加外事活动,为了增加新鲜感,大家把衣服挂在一起相互换着穿,以至于其他单位的人常分不清楚我们谁是谁。

        10、环境的改变总是对服装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毕竟工作压力很大,我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打理外表有一次在日内瓦作为同声传译参会的经历,让我觉得有必要更认真地“打扮”自己了(原因是“素颜、短发、身穿藏蓝色的毛哔叽直通西装”的大使进卫生间时吓到了几位女士,哈哈哈~~)。

        11、一位女士轻轻推开隔间的门:“You are not a man!”(原来你不是男的!)我哭笑不得地说:“No, of course not.”(当然不是)受到惊吓的女士们陆续从隔间里出来,经过我身边时一脸抱歉,有人对我说了声“Sorry”(抱歉)。

我看着她们施着浓妆的面容,觉得人家被自己惊着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可能需要做一些小调整了        12、联合国机构给同传的报酬比较高,但是当时国家外汇紧张,我们的收入都上交,个人每天能得到1瑞士法郎的补贴。

那天晚上回到住处后,我到旁边的一家小商店逛,里面有个“1法郎货架”,所有商品的售价都是1瑞士法郎,包括口红我选了一支大红色的,付了钱        13、第二天早上,洗干净脸,我用人生中第一支口红精心地涂了唇,自信满满地出了门。

谁知,我在走廊上又引起一声尖叫,声音来自我的同事显然,在没画眉毛没打粉的脸上,一副猩红色的唇难免惊着人,尤其对我们这些习惯素颜的女士来说,这个反应也不奇怪 我有点儿恼,回到房间把口红擦掉关于美的懵懂尝试再次失败了。

而这也是我学习化妆技巧的开端(大使也有懵懂和尝试失败的时候,只要有开始,任何时候都可以尝试去学习,去锻炼自己~~)        14、“口红事件”之后,我开始关注妆容问题,在机场书店和飞机上翻一翻时尚杂志,了解妆容技巧和流行风格。

既然进入国际交往领域,总要入乡随俗吧        15、1985-1986年,我在英国留学一年,对礼节、礼仪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观察,有机会把“美”当作一门知识来了解回国后我成了女同事口中的Beauty Adviser(美容顾问),能帮助大家化妆、参谋衣着。

      16、当然,关注和学习并不意味着有条件去改变.......有条件选择才谈得上会选择,我开始懂得,挑选衣服的标准不是“看着好看”,而是“穿着好看”——衣服是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是用来烘托人的,而不能把人压住。

所谓好看是衣服和人相得益彰的结果(既要有欣赏和选择美的意识,还得积攒自己能够选择美的能力和条件)        17、我看上一套浅色大格子套裙,是我一直喜欢的那种端庄大方的图案和颜色然而,我穿在身上一试,看上去好像披了个床单,有点儿“只见格子不见人”的感觉。

一起来的女同事浓眉大眼、五官鲜明,她穿上之后显得很漂亮显然,这种花色我撑不起来......反倒是一套挂在旁边看上去很普通的深宝蓝色套装,一上身整个人都显得明亮起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最终选择了这套衣裙,它陪伴了我多年。

        18、我的衣服都经久耐穿,一方面选择时要慎重,品质要好,同时自己也需要较为严格的身材管理        19、20世纪90年代,我被派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担任公使衔参赞......结果到了雅加达才发现,在热带国家出席正式场合衣服不能太单薄,因为室内空调的温度比较低,是以男士穿西装的标准设置的。

于是,我的披肩渐渐多了起来       20、印尼人有自己的国服,男士是巴迪衬衣,女士是巴迪长裙        21、每个国家在习俗上总会有些独特的地方例如,印尼人衣着款式相对保守一些,女士都穿长袖衣服和长裙,色彩可以较为鲜艳,不必拘泥于“全身颜色不超过三种”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则;鞋子多是圆头粗跟,比较古朴。

在菲律宾,人们的着装风格更加时尚一些,女士鞋子多是尖头、细高跟,最好没有后帮,顶多是一根细细的带子        22、47岁的我自认为步入了“大妈”行列,衣服都买大一码,头发也不再用心打理一位好友见状直言:“你不要放弃自己呀。

”我一时不解,何为“放弃自己”?她说:“看看你,像个老大妈”我自嗔:“难道不是吗?”不过,经过一番“是不是老大妈”的自我思考,我决定不放弃自己,重新注意保持体形,注重衣着……(大使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        23、

放弃自己容易,自我约束却需要勇气和努力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刻的我满怀自信地走在异国他乡静谧的林荫大道上        24、走在这条不长的路上,我想到了很多,仿佛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从辫子上系着绿色塑料小球、身穿毛哔叽西装出席晚宴的女青年,到出使伦敦的女大使……点点滴滴的记忆、磕磕绊绊的故事,一股脑儿涌现。

越走,内心越坦然        25、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级大国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如何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恰如其分地展现风采,如何更好地营造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这些与个体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书中均有提及。

        26、白金汉宫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是英国王室的寝宫和办公场所,也是国家庆典和王室举办重要礼仪活动的地方宫殿的主体建筑于1703-1705年由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John Shefield)所建,此后经历代君主不断扩建和修缮,维多利亚女王开始将其作为王室的正式府邸。

        27、每年接近年末,伦敦就开启了圣诞招待暨答谢活动的季节12月上旬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外交招待会(The Queens Annual Diplomatic Reception)是其中第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活动。

女王亲自接见和招待各国外交使节和家人,有着年终答谢和共同迎接新年的含义        28、外交招待会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佩戴勋章的场合之一,这一点等同于国宴的标准        29、在国际社交活动中,请柬内容是规则的集中体现,不仅为活动确定了需要共同遵守的时间、服装和流程,在一定意义上也表达了主人的心愿。

而客人接受邀请就意味着接受了请柬中的规则因此,在接受邀请时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请柬的全部内容        30、例如,在外交招待会的请柬附信中对女宾客的手套事项做了特别说明:“女宾客是否戴手套可以自便,而女王陛下将戴白色手套。

”说明中还会解释,这是因为活动中女王将与上千位宾客握手,敬请大家谅解我自己也主办过上千人的酒会,一场活动下来最累的是手,因此对王室的解释是理解的(伊丽莎白女王一直保持着在大型社交活动中戴手套的习惯)        31、在晚宴上吃饭时,需要把手套摘下来,之后可以再戴上。

在偏厅喝茶或者喝咖啡时,可以戴着手套端杯子我休假时,偶然在呼和浩特的商店里看到有黑色和白色的丝质长、短手套,就买了两副,为有需要的场合备用       3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像她的曾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一样,始终坚持保守的英式服装,以70年不变的风格创造出永不过时的形象,

被时尚达人缪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称为“世界上最优雅的女人之一”        33、英国王室对衣着服饰有自己独特的立场根据历史学家的描述,过去500年间的几位女王都深谙服饰和衣着所蕴含的力量,她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自身形象的表达和把控,曾经是赢得人心和维持长期统治的手段之一。

        34、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须知从人之外表,常窥其内心,身份愈高,愈需自重汝一应穿着,须力戒奢华轻佻,一旦恣肆则自尊难存,且有失皇家体统”        35、伊丽莎白二世也遵从了传统和谨慎的服饰原则,在重大活动礼仪服饰的样式上一直与“新风貌”(New Look)乃至现代时尚保持距离。

但是,她并非完全与潮流隔绝例如,她的日装虽然简洁平实,但是在服装色彩的选择上相当大胆和开放,这让她在保持传统和不与社会脱节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36、女王先后与15位英国首相共事,与他们都保持和谐的关系,除了雷打不动地每周听取首相汇报工作之外,也会定期举行聚会。

        37、尽管英国社会在是否保留王室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共和”之风也从未消散,但是,女王在英国社会有比较高的人气,她本人的品格和形象得到认可和赞誉        38、安静与真诚,体现的是内在力量。

——此刻女王走进大厅,步履虽缓却带着一股稳定的气场,人们安静下来女王出席室内举办的公众活动时,很少有音乐相伴,例如,在议会演讲那样充满仪式感的场合,她也是在安静的氛围中走进来可能正是因为她的安静,无论多么喧嚣的环境都会肃然静下来,几乎能听到她长裙滑过地板的瑟瑟声。

        39、身边的女侍官有时会轻声提示和介绍使节,她马上就可以找到与这个国家相关的得体话题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女王记忆力仍然很好,而且,她显然为了这场大规模的会面做足了功课        40、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女王表现出的真诚。

尽管她戴着手套,握手时却传递出一种笃定的力量她会看着每位使节的眼睛,听对方讲完话才做回应,谈完再将目光转向下一位使节人与人交流握手时,目光相接方能传递诚意,外交场合更是如此        41、女王一丝不苟的表现让每位客人都感觉受到她的尊重,她也由此赢得了使节们的尊重和赞赏。

        42、记得初到伦敦,我在先生郝时远的陪同下递交国书时,她对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寄托了厚望,当时还专门嘱咐我先生说:“你要经常来陪伴她啊”2009年4月,她曾邀请我和老郝等人到温莎城堡做客        43、

女王的服装师安吉拉·凯利写的书《硬币的另一面:女王、梳妆台和衣橱》“女王喜欢多样的民族服饰”        44、握手的礼仪——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握手的礼仪是最为微妙的握手太重会让人反感,太轻又显得缺乏诚意。

主动握手或者被动握手也有不同的含义通常男士要主动伸手,但是,如果承办活动的主人是女性,应该主动与客人握手握手时眼睛要稳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眼神相交的那一刻才能让彼此留下印象作为主人,在面对排队握手的人比较多的情形时,最好能让自己眼睛注视的焦点与握手的节奏大致同步。

如果目光转移得比手快,握着一个人的手时,眼睛已经看向下一个人,这样的表现在礼仪上是失败的因为,无论是正在与你握手的人,还是下一个被你注视到的人,都难免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45、不着急也是一种从容的优雅。

——晚上十点多,女王一行离开了,宾客们也渐渐散去上千人几乎在同一时间离场,竟也丝毫不乱,没有谁拥挤、推搡,没有谁步履匆忙,大家都从从容容地沿着通道缓步向外走穿着长裙的女士们须留神脚下的台阶,但是不必担心会被身后的男士踩到裙摆,大家都会彼此照顾到。

这样的时刻让人感慨礼仪的力量,它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有序的环境,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从而营造了安稳和舒适的公共空间        46、大使写到在出口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帮她穿大衣的情形,描述的画面真是如在眼前,大使称老者“如此娴熟的做派应是一生的功夫”。

我说:“Thank you.”(谢谢)尽管非常感激,但我没有用很夸张的措辞英语属于低调语言,讲究慎用形容词中文讲“非常感谢”,翻译成英文“Thank you”是恰当的,不需要用“Thank you very much”。

由衷的感谢,也可以节制地表达他回敬道:“My pleasure, Madam.”(很荣幸,夫人)我以“Happy New Year”(新年快乐)向他道别        47、也确实不乏有些大国为了彰显霸气,必抢到别人前面,引发阵阵骚动。

外事场合,从抵达到离开,相互尊重是礼仪的应有之义,既来之则安之,时时处处本着一种“不着急”和礼让的态度,才是他人眼中的优雅        48、在公共场所排队的耐心也是社会礼仪的内容之一......这种随遇而安的公共礼貌体现的是相互尊重的社会美德。

        49、司机判断要迟到了,我们果断下车改乘地铁前往我和朋友都穿着蒙古袍和高跟鞋,不过,盛装乘坐地铁在伦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50、我提前下车步行到白金汉宫,小金则独自绕了很久,才到达王宫停车场。

听他讲述绕行的辗转过程,我庆幸自己做出了步行通过林荫大道的明智选择,否则很难保证不迟到如果中国大使答应出席却不到场,会显得多么无礼        51、美国和澳大利亚都与欧洲关联密切,在礼仪文化上很大程度沿袭了欧洲的规则和传统,但是相对而言要求不那么严格。

我们可以通过对英国礼仪服饰发展的观察,了解外交礼仪服饰变化的脉络        52、英国现代女士礼仪服饰的源起,可以追溯到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执政时期根据历史记载,她非常懂得如何利用服饰来树立自己的威仪。

从25岁成为英格兰女王起,她便开始谨慎地管理形象        53、都铎王朝时期女性的服饰并不舒适,甚至可以认为是刻意地束缚贵族女性衣服里面需要穿一件用细密鲸骨织成的紧身胸衣,将身体束成不自然的瘦长形,腰部套一个天鹅绒面料的腰垫,状如今天的旅行头枕,腰垫外面套一层裙撑,形似木桶,为蓬蓬的礼服裙撑出一个庞大的空间。

当时劳作阶层的平民是不需要也不可能这样穿戴的        54、19世纪后期,维多利亚女王对服饰的偏好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对社会产生影响她一方面保持庄严持重的王室风范,同时也有大胆创新,比如白色婚纱就是她首创的。

《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名著虽然出自不同国度,但是其中作者对女性形象的描绘都带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时代印记        55、女性服饰风格变化贯穿始终的是如何一步步地简化、舒适化和平民化,而战争最快地促进了这个过程。

........女士西装潮流又经历了几度变迁,从20世纪70年代彰显个性和权力的夸张形式,回归到90年代的干练柔美,进入21世纪越发强调舒适实用,从中折射出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现代女士西服裙装和裤装都已经成为职场标配。

就像朋友圈一位友人的评论一样“读她的书,超级长见识”~今日整理,又增加了许多划线部分,简直就是恨不能全部分享了        以上只是前两章,似乎偏离了适合公众号阅读的初衷,看来还得精简精简但我真的舍不得~❣️。

                       图片即来自本书插图

上一篇: 双11狂欢# 内衣、家居服、袜子....最省钱购买攻略
下一篇: 牛人课堂 | 牛人小胖教你hold住客流淡旺场.mp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