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暴富梦碎,那些炒鞋的年轻人还好吗?

佚名 77 2022-10-12

线上几十万人疯狂摇号,线下数百人冒大雨通宵排队。你能相信吗?这样的奇观,只为了抢一双球鞋。而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双1972年的耐克球鞋以约合300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耐克明星同款,打破球鞋拍卖的世界纪录。

有人调侃“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炒鞋”,有人炒出了自己留学所需的开销,也有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文化与资本间,球鞋被赋予了潮流与资本两种属性。而在这两种属性间,这个行业正在走向微妙的平衡。

01

炒鞋究竟因何而起?

炒鞋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潮流,本质上与收藏古董、字画异曲同工,只不过是消费群体转移所带来的收藏革新。

一般来说,值得收藏的物品具有三个特点:稀缺性、限量、具有价格弹性,很多品牌涨价,无非也是利用这些特性来抬高自己产品的价值。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商家通过“明星爆款”“联名”“限量发售”等手段,为商品进行二次炒作,为涨价渲染正当性。

炒鞋暴富梦碎,那些炒鞋的年轻人还好吗?

作为炒鞋热潮的受众,在标新立异的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00后,追求炫酷、燃、个性,也有一套自己的收藏逻辑。而体育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大IP,也是时尚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些年轻人将目光投向在体育用品中消耗量最大的球鞋上,其实不难理解。

当资本的嗅觉与年轻人的热血相遇,球鞋就被赋予了“躺赚”的潜质。炒鞋市场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鞋圈的投机色彩也越来越重。

炒鞋暴富梦碎,那些炒鞋的年轻人还好吗?

跟投资市场类似,球鞋也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就是品牌直接售卖的市场,包括线下旗舰店、滔搏等代理商门店、线上官方旗舰店等渠道。二级市场就是“鞋贩子”、黄牛以及球鞋交易平台等形成的二次售卖市场。一级市场不好买到,二级市场的炒鞋遍应运而生。

可以说,“炒鞋”在本质上已经变成了投机者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限量版鞋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

炒鞋暴富梦碎,那些炒鞋的年轻人还好吗?

站在圈外,很多人不理解“炒鞋”的行为。但从本质上看,炒鞋和炒股、炒比特币等并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买入自己看好的标的,等待升值,拼的是眼光也是运气。

本该用来穿的鞋,就这样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成了理财产品。

02

炒鞋能致富?谁是最大的赢家?

当球鞋从消费品变成投资品,想分一杯羹者自然不会少不少人。然而,投资风险、经营危机、货源渠道陷阱、庞氏骗局等各类套路层出不穷。

首先,一个产品想要被持久炒作,离不开足够坚挺的保底价值。但球鞋的收藏价值来源于时尚潮流的附加价值,而非其本身自带的光环。潮流即涨潮快,落潮也快,爆款与地摊货,往往就是一夜之隔。

炒鞋暴富梦碎,那些炒鞋的年轻人还好吗?

此外,炒鞋圈内风险不断,乱象丛生。一些不守行规的低素养鞋贩,在与散户交易中,随意涨价变卦。鞋是一种标准化、制造难度很低的工业品,以假乱真并非难事。产量无法控制,生产环节更有多重变数。

另外,市面上存在一些鞋贩团队违法利用机器人技术,操控成千上万个抽签号以增大抽中限量版球鞋的几率,蓄意形成某款名鞋的垄断市场,掌握定价自主权,搅乱了球鞋正常交易的秩序。

消费者对球鞋的热爱,愿意为球鞋溢价付费,无疑是支撑炒鞋行为的最底层逻辑。

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球鞋,除了喜欢篮球、球星和背后的文化,还或多或少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影响。当球鞋成为时尚、潮流、购买力的象征,自然会出现一些人,通过买球鞋、穿球鞋,彰显自己的品位,寻找自己的“同好”。

耐克等品牌负责为球鞋赋予意义,也是整个“炒鞋”链条中最大的“庄家”。

以耐克为例,公司先是通过不断进行产品设计、与球星签约、开发联名款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圈粉”。

炒鞋暴富梦碎,那些炒鞋的年轻人还好吗?

粉丝基础有了,耐克又开始通过限量发售等方式制造稀缺性,稀缺性是球鞋能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基础。耐克放任炒鞋,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的是以此拉动普通款球鞋的销量。

除了耐克,明星、网红也是年轻人爱上球鞋的“种草机”。拥有明星同款耐克明星同款,不仅能代表自己的品味,还可能获得别人的关注、羡慕。

原本小众的球鞋文化在明星和网红的带动下,经过社交网络发酵,瞬间成为刷屏话题,一时间球鞋无限火,AJ人人知。

这些,都是年轻人爱上买鞋的理由。在品牌方、交易平台等多方努力、“帮助”下,年轻人对于球鞋和炒鞋的热情被彻底激发。

其实,年轻人追赶潮流文化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也无可厚非。但把球鞋等可以无限复制的工业品当成理财产品,却很容易沦为韭菜。

炒鞋的最后结果就是,球鞋蕴含的体育精神被阉割,变成了一种金融工具和谋求暴利的道具。这样,还有人愿意为情怀买单吗?当一双球鞋蕴含的美好,在铜臭味中黯然失色,这炒球鞋的泡沫,也就走到了头。

03

观点

鞋子作为日常生活用产品,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炒鞋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两方因素,一方是鞋厂的前期营销和限量发售,另一方是有真正需求的消费者和黄牛,有些人买不到鞋厂的鞋,只能高价向黄牛买。

炒鞋本来是小范围圈层,但是在明星、鞋厂饥饿营销的推动下,开始先更多的人扩散,他们的关注点开始偏离鞋子本身,只为获利。而炒鞋这一行为,也被附加了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甚至会有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高额借贷加杠杆。炒鞋亏了,资金链断裂,形成连锁反应,产生金融风险。

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炒鞋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鞋厂的饥饿营销,鞋子本来就是穿在脚上的,我们应该让鞋子回归本质。

历史有记忆,而愚蠢的人却没有。从郁金香骗局开始,等等各种庞氏骗局层出不穷。只不过是外面的那层外衣,变的越来越光鲜亮丽,越来越“好看”。

炒鞋也是一样。归根结底炒鞋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投资理财,这只是一种变相的“赚差价”和“投机”。同时这并不是某一方的问题,消费者和商家都有问题:消费者有标新立异、标榜自己、崇尚个性的需求,那么商家正好巧立名目、新瓶装旧酒一般的出各种迎合消费者的产品并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进行炒作。

总而言之,消费方式不分对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陷入“消费主义”骗局。

上一篇: Baby觉得外套两千、T恤一千多、卫衣几百 这个价位的衣服非常便宜
下一篇: 五月天阿信悼念海绵宝宝创作者:谢谢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