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昨日,国务院正式公开发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名录,云南19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上榜;扩展项目名录140项,云南4个项目上榜。
其中,都玛简收、独龙族民歌、阿数瑟、宣抚司礼仪乐舞、傣族白象马鹿舞、昭通端公戏、白族吹吹腔、大本曲、打陀螺、佤族织锦技艺、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矻扎扎节、特懋克节、三多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阔时节、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等19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童谣(纳西族童谣)、玉雕(腾冲玉雕)等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看榜单
A
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文学
云南上榜1项
都玛简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
《都玛简收》是流传于绿春、元阳、红河、金平等哈尼族聚居地区的哈尼族神话古歌,讲述了美丽聪慧的哈尼女子都玛简收的励志故事。它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讲述,传播了哈尼族农耕历法知识以及崇拜自然、亲和自然的传统思想观念。
传统音乐
云南上榜3项
独龙族民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
怒族自治县
很多独龙族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得到继承和流传。独龙族民歌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情歌、习俗歌和生活歌等。
阿数瑟——临沧市镇康县
阿数瑟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音乐形式,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葫芦笙打歌。打歌时,多以男女歌手以问答式即兴演唱(民间俗称作对子),众人高声齐唱收尾压脚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这种一领众合的演唱方式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阿数瑟。
宣抚司礼乐舞——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
自治县
宣抚古乐,起源于孟连宣抚司署。“宣抚司礼仪乐舞”是孟连刀氏土司统治期间,勐阿芒朗寨的百姓为孟连土司缴纳劳役地租的一种方式。在土司统治时期,专为宣抚司署的迎宾、节庆、赶摆、嫁娶等活动进行演奏。
传统舞蹈
云南上榜1项
傣族白象、马鹿舞——云南省
白象舞是耿马县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属双人拟兽舞,十分讲究舞方之间的默契配合。而今,耿马白象舞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基本舞步,表演者借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动作,把憨厚可爱的大象体现得淋漓尽致、韵律十足。
马鹿舞是傣族民间最古老的传统舞蹈之一,在傣族村寨中流行盛广。“马鹿舞”傣语称为“烦朵”“戛朵”,傣族人民把“戛朵”作为发达兴旺的象征。据傣文有关记载,“马鹿舞”发源于缅甸国的勐娃地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公历1390年传到孟连,至今已传播600余年。
传统戏剧
云南上榜2项
端公戏(昭通端公戏)——昭通市
昭通端公戏是古老的云南民间仪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在庆菩萨、庆坛、打傩、阳戏及斋醮等仪式活动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多采用独唱和帮唱,锣鼓伴奏,场下帮白。主要为当地人家在祝寿、婚嫁、小孩满周岁或剃头、建房、祭祖等场合进行表演。
白族吹吹腔——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
白族吹吹腔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每年农历大年初二至初四,各地白族群众汇集在村中古戏台前,观看吹吹腔表演。吹吹腔按艺术形态分有“袍带戏”“武打戏”“生旦戏”“丑角戏”“生活戏”“现代小戏”等,行当分“生、旦、净、丑”,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
曲艺
云南上榜1项
大本曲——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大本曲由白族民歌发展而来,通常用汉字白语写成曲本,句法主要是“三七一五”句式,即“山花体”式,曲调有三腔、九板、十八调。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云南上榜1项
打陀螺——云南省
打陀螺又名“打得乐”,广泛流传于云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是云南人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佤族服饰,公园、广场、自家小院等到处都有打陀螺的人。目前,打陀螺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正式的竞赛项目,云南队是国内民族运动会陀螺项目的冠军队伍。
传统技艺
云南上榜4项
佤族织锦技艺——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
佤族织锦佤语称为“待”,一直在乡间村寨以家庭为单位的方式传续,并且保留了其原有的传承方式和纯手工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工具主要采用一套竹木制的腰机,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
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丽江市永胜县
元代忽必烈攻打大理国时,曾在丽江停留13天,留下部分珐琅工匠及银胎珐琅器皿,其工艺就在丽江永胜的三川镇和永北镇的民间传承至今。最初,这些珐琅银器是专门上贡给丽江皇家作为贡品,慢慢又从宫廷流入到民间,被民间贵族所效仿喜爱,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得以保存至今。
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云南省
云子是“云南围棋子”或“云南窑棋子”的简称。云子是以玛瑙石、紫英石等数十种原料,历经滴子、退火、打磨、人工选子、上油等11道工序,经由工人手工制作出来的。由于工序繁多,又需要手工制作,产量极低。如今,云子已经成为中国棋牌协会指定比赛用棋,也是中韩围棋擂台赛等国际围棋大赛专用棋。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
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德昂族人民不断积累制茶经验,针对南方潮湿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一套制作酸茶的方法。酸茶茶汤嗅之微酸,喝之轻柔爽口,既有熟茶的柔和,又不失绿茶的清新,回味甘甜佤族服饰,余韵悠长。
民俗
云南上榜6项
矻扎扎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矻扎扎节是哈尼族祈求丰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场盛大节日,在农历6月稻谷扬花吐穗时举行。矻扎扎节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歌舞、美食、服饰、信仰及文化,并遵循当地梯田的季节物候更替规律,借助节日民俗表达对自然界的保护和敬畏。
特懋克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打秋千、打陀螺、踩高跷等。
三多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三多节是纳西族的标志性节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纳西族先民把对自然的崇拜、祖先的崇拜、英雄的崇拜等多种信仰集中在祭祀“三多”上,通过这个节日,不断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主要活动有“祭家神”“祭灶神”“祭山神”等。
阔时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
“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等地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缨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花腰傣传承已久的刺绣工艺,有着“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美誉。
B
扩展项目名录
民间文学
云南上榜1项
童谣(纳西族童谣)——丽江市古城区
纳西族童谣,纳西语称“Ssiul ssiuf zzer bee”(儿歌调)“Ssiul ssiuf ju juq bee”(哄孩调)或“Ssiul ssiuf dal bee”(孩子话语调)等。包括游戏童谣、手指歌、数数童谣、问答歌、字头歌、摇篮曲、叙事童谣、牧歌、岁时歌、颠倒歌、谜语歌等12类,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传的儿童歌谣。
传统舞蹈
云南上榜2项
鼓舞(四筒鼓舞)——昭通市昭阳区
四筒鼓舞流传于昭通市昭阳区的汉族农村,又称“跳鼓”“跳丧鼓”,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
鼓舞(彝族花鼓舞)——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过去主要是丧葬时跳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后逐渐演变为以舞为主、歌为辅,成为逢年过节、拜年贺喜、联欢、开新街、庆典、丧事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传统美术
云南上榜1项
玉雕(腾冲玉雕)——保山市腾冲市
腾冲是东南亚珠宝玉石的集散地和加工地。腾冲玉雕造型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制作戒面、鸡心、胆坠、生肖、手镯、佛像、图章等几十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加工和销售队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独特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