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锡伯族民间故事

佚名 95 2022-10-10

□苗德志

2011年,沈阳市申报的锡伯族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民间故事非遗传承人、锡伯族故事大王何钧佑老人,少年时代就常听爷爷讲那些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尔后70余年,老人用毕生的精力把整理成册的故事集取名为《喜利妈妈的传奇》。其中,描述锡伯族英雄人物传奇的故事有《慈势得本救母》《芙蓉娥救父》等,神话故事有《喜利妈妈》《核桃孩》等。还有七部长篇叙事故事,其内容以锡伯族早期的英雄人物成长经历为主,多侧面地反映锡伯族早期部落时代生活和历史。例如《老虎报恩救喜利》,讲的是一只老虎来到喜利家,受伤的老虎爪子上有根刺,是一个木头尖,很痛苦,喜利妈妈不顾安危将木头尖拔出来,虎得救了回到森林,而后,部落部长派人来抓喜利父母,那只被救的老虎竟然蹲在喜利家门口,吓退来人锡伯族服饰,保住小喜利。

一个个小故事,反映出北方民族朴素的思想,朗朗上口,又易于流传,体现了锡伯族民间叙事的质朴风格,与我国其他地区流行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我国新疆等地流传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多以反映近代的生活故事为主,而何钧佑家中传承数代的锡伯族故事则带有明显的“史诗”性质,在艺术叙事中贯穿了锡伯族从其先民鲜卑人到拓跋珪时代的民族发展历史。何钧佑在向人们讲述这些故事时,也基本上保持原始风貌,又保留了锡伯族叙事的科学性、真实性,显现出了鲜明的北方民族文学特性,为学术界对锡伯族早期社会的历史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蓝本。

何钧佑老人讲述的锡伯族故事,让我不禁想起锡伯族西迁,而沈阳作为锡伯族的主要聚集地,锡伯族为抵御外侵、维护国家统一曾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期的锡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尔,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的需要,清政府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迁入盛京(沈阳)。此后锡伯族服饰,沈阳的锡伯人一年比一年多起来。16世纪被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辽阳等15处强征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4000余名(内有路途上降生350余人,跟随而来405人),分成两个队,自沈阳出发,沿北方蒙古高原驿路,战风沙,抗洪水,忍饥挨饿,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伊犁将军随即将原编十个扎兰(队)缩编为六个旗(牛录)。1766年春,迁移到察布查尔地区,将六个旗扩编为八旗,组建锡伯营,成为“伊犁四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之一。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锡伯族西迁,改写和创造了锡伯族的历史,对锡伯族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迁的壮举,不仅锻炼了锡伯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质,也给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而西北边陲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又使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不仅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在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作者系沈阳市政协委员,民进辽宁省开明画院副院长)

“非遗”里的锡伯族民间故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一篇: 第11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下一篇: 明朝服饰制度森严,后期却是个性化服饰,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