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求财持什么态度?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都属于大乘佛教,但是二者在佛像造像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造成二者有区别的主要原因是藏传佛教的佛像基本上是保留了古印度造像特点,而汉传佛教的佛像融入了汉地艺术。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体系、面相、身形装饰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在佛像造像上的区别。
藏传佛像种类比较庞大,佛像的造型较为复杂。佛、菩萨、金刚、罗汉、天王、护法神等形象多达千余种,寺庙中常见的也有上百种;而汉传佛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没有凶神恶煞的忿怒相佛像,也没有表示阴阳和合的双身佛像。
藏传造像的严谨性已经延续几个世纪,这主要得益于藏传佛像的工艺师都要严格遵循 “三经一疏”的制作要求,也就是《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这几本书描述了所有佛教主尊的人物比例,包括头部比例、五官比例、站立像身材比例等。简而言之,这几本书就是藏传佛像的范本。
汉传佛像在很久以前(譬如唐代),和藏传佛像一样都是以度量经为范本,但是随着时间发展,汉传佛像融入汉地观念。从内容到形式逐渐走向民俗化,在表现内容上更加多元和实用,譬如出现了送子观音、大肚弥勒等。而创作都化繁为简,以“神”达“意”,更注重表达神似。下面这尊由国家美术工艺大师佘国珍大师亲手雕刻的汉白玉佛像就非常素净。
汉传佛像以慈悲和善的面相为主,大多表现为寂静朴素、悲天悯人的造型。如最常见的释迦牟尼像、观音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给人平和、安稳之感。基本上,汉传佛像都是慈祥和蔼的,没有那种凶恶的面相。
藏传佛像的面相要比汉传佛像复杂得多。藏传佛教里最特殊的忿怒佛像大多动态夸张、表情激愤、神态威猛、孔武有力。这是因为藏传佛像是“因材施教”,一位菩萨遇到不同的人藏传佛教饰品,会化现出不同的法相,有文静的、有愤怒的、有人面的、也有兽面的、有一面两臂的,也有三面六臂的等等,甚至连他的肤色、法衣、饰品、法器都不一样。
藏传佛教对于密宗弥勒佛像的原始风貌保持的很好,可以说接近其本身应有的形态,而汉传佛教的弥勒佛基本上都演变成大肚和尚的样子。
从对比可以看出汉传佛像比藏传佛像圆润丰满很多,藏传佛教更接近犍陀罗造像。藏传佛像的形象具足相好庄严,五官立体,身材轻盈,宽肩细腰,手臂有力量感但手指纤细,身上常有六种或八种饰品,珠光宝气藏传佛教饰品,威仪庄严,头顶多带佛冠,衣服轻贴身体露出曲线。
藏传佛像温润慈祥的女性,譬如绿度母、妙音天女等佛像就是腰身纤细、胸部丰满的福相,极富女性的曲线美,经常她们佩戴璎珞、臂钏、足镯等奢华饰品,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前面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汉地佛像从内容到形式逐渐走向民俗化,换句话来说,就是从皇宫走向民间。举个例子,清朝的古代皇室崇奉藏传佛教,但是大部分汉地百姓还是以崇奉汉传佛教为主。毕竟皇宫里不愁吃喝,可很多古代百姓每天最发愁的事情就是明天会不会饿肚子。在他们看来,菩萨看着都是这种瘦得吃不起饭的样子,还怎么普度众生?
所以汉传佛像体态丰满,姿态端庄,身上的装饰十分少,服饰完整,很少像藏传佛像那样袒露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