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不愧是港姐,和吉娜同穿傣族服,相差21岁美得惊艳大气
85 2024-12-23
高山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省的民族,也是一个较独特的民族。长期以来,高山族人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美丽的宝岛。
民族风情
人口分布
高山族人口有40多万,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因地区和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另外,尚有10多万已汉化的高山族“平埔人”未计算在内。
族源历史
据文献记载,高山族祖先是古代百越中闽越的一部分。三国时称“山夷”,隋代称“流求土人”,唐代以后有马来人和其他民族陆续迁入台湾,与原居民融合,明代称“东番”和“夷”,清代称为“番族”或“土番”等。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又称“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泛称台湾的少数民族为高山族。在台湾,亦泛称为“山胞”,又分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
宋、元和明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明代《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狗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汉人以玛璃、瓷器、布、盐和铜之类的东西与高山族人作“以物易物”的生意往来,来换取鹿脯、鹿皮和鹿角等物资。
语言文字·文化艺术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本族文字。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的语言差别很大,大体上有泰耶尔(泰雅)邹(曹)和排湾3个语群,互不能通。
高山族的民歌,内容丰富生动,包括生产劳动、斗争、恋爱、婚姻和怀念故乡等方面,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民歌大体可分为三类:《赞颂歌》《流行歌》和《表情歌》,民歌热情奔放。
乐器有嘴琴、竹笛和弓琴等,日月潭附近水社的杵乐尤具特色。高山族有集体的祭舞和酒舞,舞势豪放;雅美女子的头发舞也很有特色。
服饰装束
高山族分为阿美、排湾、泰雅、布农、赛夏、曹族、雅美、卑南、鲁凯和平埔等部族,因而服饰各具特色。泰雅、赛夏及部分阿美人,不论男女都穿麻布裁制的无袖胴衣,胴衣有长有短,长到膝盖的叫“鲁靠斯”,短到肚脐的叫“拉当”。以白衣为底的盛装上高山族服饰,还在胸背织有精巧的几何图形花纹。布农人和曹人男子多数用兽皮做外背心,胸前挂有方形斜折胸袋,既是装饰又很实用。排湾和阿美人则喜欢在衣服的袖、领和下摆镶上细条的衬色花边,腰部系半腰裙,用黑布或鹿角作为头冠。高山族男女都喜欢赤足,爱佩戴各种多姿多彩的头饰、耳饰、项链、手镯和脚环等,排湾人的男子头冠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美观。
居住环境
高山族多住在高山地区,山岭重叠,平地很少,每到一处,都得翻山越岭,村与村间大都建有乡道,并于山崖两壁架铁索悬桥,但毕竟山路崎岖高山族服饰,高山族人民无论男女都习惯于翻山越岭,行走也极迅速。
编织工艺
泰雅妇女用传统手工方式,以红、蓝、白三色组成的线条,织出一件一件美丽的泰雅服装,她们的服饰充满着浓浓民族味道。
泰雅人的扎染技巧也是一流的,族人把布料局部用麻线扎紧,用天然植物做成的原料染色,在锅中必须煮上4个小时,让布料上色,再将麻线拆除,形成的白色圈点就是自然的花样。泰雅女子大约在15~19岁学习织布,包括种麻、整经和上架,学会纺织是成人的条件,如此才可以踪面,成为待嫁闺女。
生活习俗
高山族的生活习惯,和汉族有很大的差异;就是在高山族多个分族中,也有各自的生活习惯。例如:住在深山的高山族人民,以番薯和芋头为主要粮食;住在山麓和沿海的,多食小米、玉蜀黍和大米;红头屿的雅美人,则大多食芋头和鱼类,吃饭除了少数用木制的匙羹外,大多用手。高山族人民招待宾客非常诚恳,宾客对主人的招待,尤其是敬酒时,必须尽量领受,以示亲热。
节庆活动
丰收节又称“丰年祭”、“收获祭”。台湾高山族排湾人的节日,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节期3~5日。节日仪式开始,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端起雕刻着蛇图腾的木质长形酒具,用手指将酒弹向天、地、左、右,以祭天地诸神和祖先,并与村民们公认的英雄举杯同饮。另由一位能歌善舞的歌手领唱古老的祭歌。
节日的晚上,青年人与客人们在熊熊篝火的照映下联欢。歌舞时,姑娘们若看上了那个小伙子,就走到他身旁一起跳舞,或送之以荷包、槟榔等表达情意。丰收节里,青年男女们的爱情也获得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