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台湾省的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

佚名 134 2022-10-09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一:人口结构

有98%的人口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约2%则是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

台湾本省人指二战结束前就已在台湾生活的族群。本省汉族民众可分成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占人口70%的闽南人,以及从广东省东部地区迁移、占人口14%的客家人。

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人种属马来人种。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台湾是其分布的最北端。中国政府将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统称为高山族。现已有16个部族地位获官方认可,可略区分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先广泛分布在山区,沿冲积平原聚集成部落,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正面临急速现代化的问题,平埔族则大多已失去原有语言和习俗。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邵族、赛德克族、噶玛兰族(实属平埔族)、拉阿鲁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居住在台湾岛东部,达悟族居住在附属岛屿兰屿。

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后陆续从中国大陆各省份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移民至台湾的外省人。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和国际化发展,台湾现有数万名大陆及港澳配偶、10万名外籍配偶以及30万名外籍劳工,被称作台湾新住民。

高山族服装

二:语言文字

现代标准汉语和繁体中文是台湾地区法律公文、学校教学、主要媒体通用的语言文字。

汉族方言主要有闽南民系使用的闽南语(台语、台湾话)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语。此外马祖地区通行福州话(闽东语),金门县乌丘乡通行莆田话。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使用台湾南岛语群,但会使用母语的人口逐渐下降。

台湾最普及的外语是英语,为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日语为台湾第二大外语。

台湾当局推行的国语以国民政府制定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为准高山族服饰,和普通话发音稍有不同,二战后又深受台湾本地方言的影响,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标准,翘舌音、地域性方言、儿化音于生活中逐渐消失,加之词汇差异,以致和普通话有一定差异,被称作台湾国语。

台湾国语的词汇和语法继承许多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初期用法,如定谳(定罪)等。一些词汇也吸收本地方言和外语的成分,如夯(热烘烘、流行,来自闽南语)、赞(好极了,来自闽南语)与欧巴桑(女性长辈,日语おばさん)、巴士(公共汽车,英语bus)等,还有一些是用词习惯差异,如原子笔等同于大陆的圆珠笔等。

三: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保生大帝

四:地方文化

1:民风民俗

台湾融合了明清时期移居的闽粤移民和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缩影。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日,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民间也有与大陆相同或类似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平溪放天灯、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

平溪放天灯

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

东港烧王船

2:地方饮食

台湾饮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风格,台湾菜与闽南菜(还受福州菜影响)和广东潮汕潮州菜渊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广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响。

台湾菜有海鲜丰富、酱菜入菜、节令食补等特色,倾向自然原味,调味不求繁复,风格鲜香、清淡。炎热气候使一些酸甜开味的菜肴出现在台菜中。台菜素有“汤汤水水”之称高山族服饰,羹汤类菜肴广受欢迎。

台湾饮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鸡排、臭豆腐、盐酥鸡、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凤梨酥、牛轧糖等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礼。

蚵仔煎

卤肉饭

茶是台湾民众的传统饮品。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茶艺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

茶田

3:文学

日据时期,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了台湾新文学运动,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

台湾新文学之父

1949年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大陆文学家随国民党政府移居台湾。1950、60年代风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文坛的重要力量,代表作家有白先勇(《台北人》)、王文兴(《家变》)等。1960、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兴起,代表作家有钟肇政(《鲁冰花》)等。1960、70年代以后,柏杨、李敖、三毛、余光中、席慕蓉、龙应台、刘墉、古龙、琼瑶、林清玄、张晓风等作家陆续有重要作品问世。

三毛

席慕蓉

4:音乐

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民间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1970年代清新的校园民谣风行,同时台语流行乐坛秀场文化盛行。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靡亚洲,代表人物有邓丽君和费玉清。

费玉清

受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罗大佑等将社会百态写成歌曲,同时李宗盛创作的情歌广受欢迎。1990年代以来台语歌曲风格愈多元活泼。

罗大佑

李宗盛

解严后自由的创作与发展环境使台湾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地,代表歌手及乐团有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S.H.E、五月天等,也吸引其他地区的华人歌手来台发展,代表歌手有王力宏、孙燕姿、陶喆、林俊杰、蔡健雅、梁静茹等。

周杰伦

5:电影

战后台湾电影界在当局扶持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台湾第一部国语影片是1949年的《阿里山风云》,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同时题材以民间故事为主的台语电影悄然兴起。

电影海报-《阿里山风云》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主流。同时香港电影在台广受欢迎,影响到台湾电影的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主流。1962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 1970年代末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掀起一阵潮流,主题曲大为流行。

台湾电影金马奖

1980年代《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启了新电影风潮。解严后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作品屡获殊荣。同时由于台湾电影表现手法大众多难理解,加之以美国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大举进入,台湾电影的环境与市场一度萎缩低迷。

1990年代起一些华人导演前往好莱坞发展,其中台湾导演李安凭借执导《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蜚声国际,三度获奥斯卡奖。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以国际化商业路线揉合本土特色内容,在票房大获成功并获不少奖项后,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叫好又叫座的台湾电影掀起台湾电影复兴热潮。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五:旅游景点

台湾现有9个“国家公园”以及13处“国家风景区”,壮丽的海洋、高耸的山岳、多样的自然生态与独特的人文风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台湾。

阿里山的茶田

阿里山的小火车

台湾境内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峡谷、玉山、垦丁、阳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景点。新北市瑞芳区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区、彰化县鹿港镇、新北市莺歌区等观光小镇地方风情浓厚,是寻幽访古的旅游胜地。境内有不少特色温泉,温泉文化别具一格。

日月潭

太鲁阁峡谷

位于城市的著名景点有2004年至2010年间为世界第一高楼的台北101、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高雄爱河、各处夜市和各大商圈等。坐落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所拥有的69.6万余件册文物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古代中国艺术品珍藏。

台北101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正纪念堂是台北市中正区一座为纪念蒋中正而兴建的建筑,园区广场南北侧建有“国家戏剧院”和“国家音乐厅”,除了供民众休憩外,常是大型艺文活动的场地。

国父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兴建的综合性文化设施,是户外运动、休闲、艺文与知性活动的综合性休憩公园。

国父纪念馆

遍布全台的夜市各具特色,小吃美食琳琅满目。台湾购物环境优越,台北市的信义商圈、忠孝东路商圈、西门町商圈等是著名的购物商圈。

西门町商圈

拓展阅读:

1:人文地理-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产

2:人文地理-广东省的区划沿革和风俗文化

上一篇: “可爱的中国”之高山族:这个民族用舞蹈歌颂祖先 赞扬家乡
下一篇: 脚铃声声响,未成曲调先有情,来高山族聚居村寨,一起跳拉手舞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