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季来一双质感精致的切尔西靴,让穿搭造型变得更“型”
79 2024-12-25
▌夏安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袁仄 胡月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月份牌广告画中的仕女端庄娇美,衣着时髦,其时尚气息远甚于商品气息
清汉族女装大多为上衣下裳(或下裤) 刘蓬作
1936年的月份牌美女画《执扇侍女图》描摹了当时的时髦旗袍和发型 杭穉英作
图片来自《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
清初,戏剧《桃花扇》讲述了明朝才子侯方成与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在剧作高潮部分,日夜思念侯方成的李香君,发现久别重逢的爱人竟然剃发改装女性服饰,顿时勃然大怒,毅然斩断情丝,悲愤而绝。《周易·系辞下》中讲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制度的确立得以治天下。服饰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严格的制度,在古代服饰除了御寒遮体,最大的效用就是确立阶级将权力可视化,服饰还是阶级社会里严内外、别亲疏、昭名分、辨贵贱的工具。在社会历史中,服饰绝不是简单实用的物品,在长久以往的传承中,服饰更是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内涵。
到了现代,服饰褪去了厚重的意义,时尚美观、便捷舒适、彰显自我成为现今服饰的核心。而近些年随着汉服的复兴,服饰再度以时尚美观的角度重现在人们的生活。这使得人们不禁疑问,中华传统服饰是怎样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而今传统服饰的归来又有怎样的意义?这些疑问不如让我们从服饰变化最为激烈的20世纪入手,随着北京服装学院袁仄和胡月两位教授所著的《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了解这百年间中华服饰的兴衰以及激荡的命运。
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门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华服饰也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融合、改良、摒弃、再造。女性自封建枷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后,便走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时尚、追求展现女性的魅力,成为这一时代女性的特征。在汉服热未兴之前,旗袍几乎为中华女性传统服饰的代名词,在世界范围内,旗袍的认知度也是非常高。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旗袍脱胎于传统服饰,但同时也是产于20世纪的新服饰。
在旗袍的诞生过程中女性服饰,首先是清朝满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的融合。清初女性服饰与男性统一的长袍马褂不同,满汉两族妇女基本各穿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妇女的服装样式、装饰及审美趣味逐渐相近、相融,形成了特有的长袍“旗装”风格。而在辛亥革命后,旗装这一有着满族文化特色的服饰,成为上层旗女的服装,几乎在民间消失。在大概十年间,两族女性的服饰基本是互不干扰,而书中以张爱玲的《更衣记》确定了旗袍出现的时间,“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似乎就像雨后春笋,进入二十年代后,旗袍卷土重来。
为什么女性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重新选择旗袍?书中给出了一种解释:女性在脱离封建枷锁后,追求与男性的平等进一步在服饰上显现出来。既然男子穿袍,女性也可以穿袍,似乎袍服被赋予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意义。我们看早期的旗袍,非常像完整的男式长袍,也可以说旗袍是在男子长袍女性化的改良中诞生的。张爱玲就曾说过:“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子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既然称为“旗袍”,服饰自然仿自旗人装扮,这在源头上与满清服饰关联至深,但是演化至20年代的旗袍,已融入了西方剪裁和现代审美。其一,运用传统烫熨归拔技术和西式服装剪裁中的收省以及装袖工艺方法,使得旗袍更为贴合女性身材,展露女性曲线之美。其二,审美发展和对女性的认同,促使女性更愿意展现自己的身形之美,使得旗袍设计突出了东方女性人体之美,从而出现了短衣袖、高开衩、紧腰身等变化。此时的衣服属性淡去了民族分歧,转而向时尚和新的女性意识靠拢。
初期旗袍宽肥没有开衩,下身着裤装,与旗人服饰较为接近。但从20年代后期来看,已经有人不在内穿长裤了,开衩也越来越高,隐约露出的小腿,引起了封建者的恐惧,一时道德沦丧的说法大行其道。但因为女性的大胆突破,尤其是在上海那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旗袍才能真正彰显女性反对封建势力的勇敢,解放女性并突出女性的价值。1929年南京民国政府制定《服制条例》时,规定了女子礼服分袄裙和旗袍,旗袍被确立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各个阶层的女性只在做工、面料、质地和穿着方式上有差异。上海作为现代旗袍重要的策源地,着重于突出江南女性的纤巧玲珑的体态,之后迅速向周边向全国流行开。与我们认知有所不同,旗袍并非在北京等北方城市发展起来的,而是远在南方的时尚之都上海——因此旗袍自打改良诞生后,其核心价值就不在于民族与旧统治者认同的价值,而是以自由、个性、时尚为内核的传统服饰产物。
30年代,旗袍下摆开始趋长,长到必须配着高跟鞋才可以行走。这一时期基本上确定了旗袍突出腰臀部修身和下摆开衩的固定样式。当然,作为全国女性共同服饰的旗袍,其开衩程度也不同,一些摩登女郎的高开衩,也让旗袍有了性感的意味。上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丝袜,搭配高跟鞋,再穿上短款的旗袍,成了那个时代明星、名媛的固定搭配,更多时尚元素的附加,也让旗袍拥有了多样的面貌。旗袍上身的改变也随着审美的变化而变化,袖型越收越窄,越收越短,1937年后,袖长缩至肩下两寸,几近无袖,充分展示女性的手臂。男性的长袍和女性的旗袍,组成了中国男女的服装样式。除了农村地区和保守的传统家庭女性还保留着传统的袄裙、袄裤,在城市中女性基本上都身着旗袍。一时间西式女装、中式旗袍、中式袄裙组成了当时中国女性的服饰样貌,这个时期的女性在中西方潮流交织下,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中式、西式、中西结合、半中半西的服饰层出不穷,这也组成了今人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想象模板。
旗袍从上世纪20年代发轫,到30年代基本定型,40年代趋于成熟。旗袍在微小的改良中趋于完美,各种成熟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术使得现代旗袍更加精巧。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对服饰制定制度,这也是头一次在中国开国后没有进行改元易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上是新旧并存,中西都有,基本上是有什么穿什么,没有明确的标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制定新的服饰制度,但成功推行了新的服饰和审美,这一切并没有依靠政府法令,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完成了服制的改革。
随着时代发展,旗袍被打上了各种标签,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退却。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女性充分参与到体力劳动中,旗袍紧身合体的形式自然不适合劳动者穿着。女性追求平等的形式,也变成和男人一样穿军装、穿工装,这样旗袍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间,也就渐渐退出了潮流舞台。直到80年代后,随着国家的开放,以及对于民族自信的探索,旗袍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成了新的时尚潮流。
从旗袍的缩影中去看这百年间中国的变化,现代的汉服复兴仍旧是中国与世界在融合激荡中产生的反思,中国历经的20世纪是新旧观念混杂、东西文化碰撞的百年。《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全方位以“衣冠”了解中国的时代变化。书中丰富的插图,让读者可以直观了解那些年中国人的风采,其中既有历史照片、家庭写真、服装实物及老月份牌画、老插图等作为重现,亦有当代名家的水墨题图、淡彩插图以为点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