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佚名 111 2022-10-09

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缘起】

在南阳邓州几个村落里,生活着7个风俗迥异的家族,他们对亲人的称呼比较怪异,他们流传的风俗也让人奇怪:祭灶在腊月二十四,吃红顶子馍,老人死后棺材横放,亲人还跳棺,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埋葬时下面放一块木板。他们为何如此怪异?他们从哪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家族曲折?

邓州神秘家族的神秘风俗

出邓州西北20多公里,有三个神秘的村落,上营、下营、张许(西营),统属于上营行政村。

很早的时候,当地人就觉得上营人比较怪:他们把爷叫做“ba(爸)”,把奶叫做“ma(马)”,把爹叫做“dia”,把妈叫做“nia”,把姑叫做“gao”,把姑奶叫做“”。大忙季节,常可以在村头听到小孩子喊:啊,nia啊,俺爸和马让你们回来吃饭了!

“路过的人听了都会笑。”今年60岁的涂征,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那种好奇的感觉依然存在。虽然上营离他老家很近,但他弄不清楚他们的叫法为何这么特别。

涂征感到这里的人很特别:他们每年腊月二十四祭灶,不同的姓氏过的时间也不同,周姓在早上过,陈姓在中午过,蔡姓和黄姓在晚上过。而且小年当天他们吃红顶子馍——在馒头上面用红曲染糯米做成一个红顶帽子,像清朝官员的顶戴,似乎象征祖上有军功。

除了这些奇怪的风俗,他们还有一些口传的历史:他们的祖上在结婚的时候,必穿得花花绿绿,载歌载舞;祖上老人丧葬的时候,风俗更为奇特:老人死后,棺材是横着放在堂屋中,而且大头朝东,小头朝西,这与当地的竖放不同;在出殡当天的凌晨,子女们要举行跳棺活动,他们打着雨伞,背着包袱,包袱里装着冥币,在棺材上跳来跳去,一边跳一边唱着挽歌:“你放心地回去吧,回去吧,回到大海对岸,那里有日月潭,那里有阿里山。”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埋葬的时候还要在棺材下面放一块木板。

小时候听到的这些,涂征后来才弄明白:“回去吧,回到大海对岸,那里有日月潭,那里有阿里山。”就是希望亲人死后回到台湾。而棺材横放,大头朝东,是为了让死者的头朝向台湾方向;跳棺时撑着伞是护卫死者的灵魂回到台湾,而背上包袱里的冥币则供死者路上用;出殡时大头朝后表示此地只是暂居之地,想的还是回到台湾;棺材下面垫块木板,是把木板当做了船,供死者的灵魂漂洋过海回到故乡。

他们祖先跟随郑成功部将作战

1981年,涂征在县对台办工作,才知道这一带的人被称为“闽营人”,“闽营人”中很可能有一些台湾的少数民族,但他们在这里隐居了300多年,怕受到当地人的歧视,都隐瞒了自己的民族,而对外只说是汉族人。

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1982年,邓州市(当时称邓县)进行人口普查时,涂征偶然翻看人口登记表,却意外地发现一个人登记的民族为高山族。这个人叫陈朝虎。涂征没想到有这样的收获,就赶紧查找陈朝虎,他原来是一名医生。据陈朝虎讲,他是张村镇上营行政村下营村人,他之所以登记为高山族,是听他父亲说的,他们的祖先是来自台湾的高山族。

涂征马不停蹄地赶到下营村,找到了陈朝虎的父亲陈相亭。据陈相亭讲,他们村陈姓共200余人,先祖叫依那思罗,是台湾高山族人。高山族共分邹族、布农族等9个民族,各有各的语言,最后被统称为高山族。而依那思罗则为邹族人,是随郑成功的大将黄廷降清后来到了邓州。

这段历史在调查“闽营人”时涂征就已经熟悉:收复台湾以后的第二年,郑成功去世。康熙七年,郑氏家族发生内讧,很多将领无辜被杀。在收复台湾中立下战功的大将黄廷心灰意冷,率领10万大兵降清。在北上京城到达卢沟桥时,接到康熙圣旨,封黄廷为慕义伯,并令其自卢沟桥南下,沿途疏散士兵。

黄廷接旨后,立即挥兵南下,沿途设置“官兵里”,让他们一边农桑一边操练,以待国家征调。

黄廷一路南下,沿途分散士兵。到南阳时,把剩余人马分散到泌阳、方城、南阳等七个县。最后他带领5营亲兵5600人到达邓州后,在这里设置了5个“官兵里”高山族服饰,把士兵分散到48个村子里。

按照陈家人的传说,陈姓始祖依那思罗无疑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上营的,但跟“闽营人”不同的是,他是来自台湾的土著居民,其后人保持着与当地人不同的习俗。

七姓高山族后裔聚居邓州三百年

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这样的调查让涂征有些兴奋,涂征加大了调查的进度。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村里的周姓、林姓、蔡姓、黄姓及张许村的张姓和许姓都是高山族的后裔,都是跟随黄廷来到这里,因到达这里时延误了时间,安营扎寨时已经到了腊月二十四,他们便把腊月二十四当成了二十三过,而且因为安营扎寨的时间先后不同,过的时间也不一样。

按照村民的叙述,涂征了解到,周姓有300多人,其始祖是高山族布农族人,叫迪摩达奥,因反抗荷兰殖民统治遭通缉逃到福建,被当地周姓村民收留后参加黄廷部队抗击荷兰,后随黄来到上营村,改名为周殿卿;上营村蔡姓有七八十人,其始祖叫安笃斯坦,高山族邹族人,随奶奶姓改汉名为蔡万通;上营村林姓400多人,其先祖叫林钟,原名不详,也是高山族布农族人;上营村还有黄姓100多人,其始祖叫安达伊鲁,是高山族卑南族人。另外位于上营与下营之间的张许村原为尖兵营,其张姓与黄姓为同一祖先,叫奇瓦毛苏,是台湾高山族中的阿美族人,奇瓦毛苏生有两子,分别冠以张姓与许姓。

这6姓和陈家一样,都已经发展到十三四代,保持着相同的风俗,有着同样的传说。他们在这里聚居了300多年。在附近其他一些村庄,涂征也发现了高山族的后裔。

上营、下营、张许村,一个村庄连着一个村庄,聚居着这么多的台湾高山族后裔,这样的发现让涂征感到震惊。他立即把自己的发现写成文章,报告出去,并在文章中把上营行政村称之为“台湾村”。“台湾村”由此闻名遐迩。

家谱详细记录先祖征战迁徙

虽然“台湾村”已经扬名在外,但涂征的心里并不踏实,因为这七大姓的家族历史,只是通过家族的口头传说记录下来,并没有很确切的记载。

台湾高山族后裔隐居南阳

一次偶然的事件,让陈氏家谱重见天日,也让涂征悬着的心放了下来:1997年,村民陈堂三家的老房子倒塌,其妻在清理房间被埋的物品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名为《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的书。这本“家乘”是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平道编撰于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据“家乘”记载,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原系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人。他同哥哥依那吐拉于公元1661年加入郑成功大军,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以后,哥哥又回到山社(部落),他本人留在郑军,几经周折成为部将黄廷的马夫。郑成功去世后随黄廷将军降清来到邓州屯垦。时年22岁的他遂在此结婚成家,并以妻姓谐音改汉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依那思罗随黄廷从施琅征服台湾时,未忘故土,带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回台湾加入土番山社,以便日后告老还乡时再举家搬迁。不料班师回邓州后自此再无回故岛的机会,他因屡立战功升任参军副将,72岁客卒邓州。

依那思罗死后,大陆与台湾两地的后裔从此音信全无,直到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赖文光率捻军从邓州过境,有一士兵陈阿让,来自台湾阿里山,系依那思罗的六世孙,顺便到陈氏家族来寻亲祭祖。据他介绍,当年始祖的次子陈元勋被送回部落后,改番名为思罗邓勋,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井寮”;第三子陈元杰改番名思罗垦杰,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厝寮”,他系陈元杰的五世孙。

一部“家乘”,陈姓家族的身份得到确认。口头流传的历史不再孤单。

随后,周姓、林姓、蔡姓和黄姓等家族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谱,他们的家族历史也同样得到文献的证明。

现居台湾的族人前来邓州寻亲联谊

一场大雪,一夜间覆盖了豫西南大地。我们到达“台湾村”时,小雪依旧不断,而这个村庄,也处在中原的皑皑白雪中。

说起“台湾村”,当地人都知道。高拱的牌坊,新修的祖坟、墓碑、高山族始祖像,以及想象里祖居木屋“台湾阁”,在皑皑白雪中格外醒目。

陈相富是陈姓的老族长,也是最熟知家族历史的人。堂屋里正墙上挂着画有牛头与盘曲的蛇的画像,这是他们先人最崇拜的动物。“已经寻找到根了。”70岁的老人,将世代愿望实现的欣喜写在皱纹里,回忆当初的惊喜时说:2003年,郑州台商吴天玺偶然得知他们家族的历史,亲自来拜访他,做了详细的了解之后,趁着一次回台湾工作的机会,自费展开替他们寻亲的事业。幸运的是高山族服饰,在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区的达邦村,真的有个陈氏家族,几百年没搬迁过,到今天也繁衍了200多口人。

吴天玺大喜过望,立即赶到嘉义县达邦村。在陈氏族人面前,吴天玺拨通邓州陈相富的电话。“我们通了20多分钟的话,他们说曾隐约听说过祖辈中有人到大陆当兵,没有回来,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白”。

高山族共有9个族群,比如歌手张惠妹是卑南族,达邦村的陈氏则属于邹族。邓州陈氏族谱里提到的“库巴”、“猫地干社”都是邹族特有的称呼。根据邹族长老陈震魁的解释,“库巴”是邹族男性祭拜祖先和神灵的庙堂,“猫地干社”则是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达邦村。

看到陈氏家谱里出现的这两个称呼,邹族首领汪念月说:“不管大陆陈氏是不是台湾陈氏的血亲,但肯定是我们的族人,这一点应该没错了。”

吴天玺寻亲成功凯旋回来,陈相富也很高兴,他以“族长”的名义,邀请台湾阿里山的亲人来邓州“寻亲联谊”。2005年8月23日,汪念月及夫人、陈氏家族族长陈宗仁及女儿陈秀凤、陈氏家族长老陈震魁一行5人来到“台湾村”。他们一到依那思罗的坟前,就马上叫道:“让开,不要挡住我们祖先的墓!”随后洒酒、祭拜。“我们很想回到祖先的故乡去看看。”陈相富说,去年8月,他们曾组织前往,但没有成行。

上一篇: 女子穿马面裙进迪奥拍照被制止 抗议暴力抄袭中国传统文化:网友力挺
下一篇: 京东领投 泰国线上服装品牌Pomelo获1900万美元融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