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决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广场舞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文化风景,而从昨天在长宁艺术中心举行的“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上海展演暨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决赛来看,这种在人们印象中都是中老年人参与,有时甚至会遭来非议的舞种,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广场舞越来越像一门雅致的艺术。
青年报记者郦亮
广场舞充满民族风
伴随着一些口水歌,一群中老年人没有太多美感的起舞,音量还开得很大,这是过去广场舞给一些人留下的印象。不过从昨天的决赛来看,广场舞不仅仅走向了雅致,而且变得很有思想。
民族舞居多成为本届展演、大赛的一大特色。这次活动一共举行了4天,彝族、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壮族等20多种少数民族舞蹈轮番演绎,约占总数的1/5,让上海市民领略到大美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
专家告诉青年报记者,民族舞融入广场舞,在上海这座城市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因为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超过一半,很多新上海人自然而然就把自己原来居住地区的舞蹈文化带入上海,与上海本土文化进行交融。而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又让阿姨妈妈们其实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她们对民族舞充满了好感。
当然,这里广场舞最多的还是一些充满了江南地域文化的舞蹈。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展现上海文化特色的《茉莉花》、《紫竹调》等江南韵味的音乐舞蹈在比赛中多次出现。闵行区七宝镇蒲韵舞蹈队的《古戏魅影》,则加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皮影戏元素。队员们一开始并不十分了解皮影艺术,因此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广场舞妆容图片,努力琢磨和模仿皮影戏的动作。队员们希望通过广场舞将皮影的魅力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七宝皮影。
广场舞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过去人们的印象中,跳广场舞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姨妈妈,其实从这次广场舞展演、大赛来看,广场舞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今年的全国广场舞展演由于要求参演团队必须30人以上,因此不少白领团队受人数限制未能组队参加。但其实现在跳广场舞的青年人很多。金山廊下镇《我们都是追梦人》团队队员是来自全镇企事业单位、村居的青年,平均年龄33岁,也是本次大赛平均年龄最小的团队,其中女性18人男性14人。记者注意到,这些青年人对于广场舞的喜爱程度并不亚于阿姨妈妈们,尽管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但还是会自发地在下班后约上几个小伙伴组队一起训练。他们用一曲《我们都是追梦人》舞蹈,跳出了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主办方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广场舞,但是场地、时间等因素仍然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她也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社会和企业的关注,能将广场舞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为白领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希望让不少白领口中“等我退休了就去跳广场舞”的梦想在退休之前就能实现。
越来越多专业人士进行广场舞改造
上海市民文化节从2013年以来,总共举办了四届全市性舞蹈大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吴榕美感慨:“我们见证了上海市民舞蹈从艺术水准、服装化妆、舞蹈语汇、文明素养上的不断提升。”
广场舞是一种由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展示自我,实现价值广场舞妆容图片,让退休的阿姨妈妈从边缘化的个体,形成一个光芒四射的团体,找到社会归属感,并将它发扬光大。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随着社会和政府对广场舞这一文化现象越来越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舞蹈人士开始介入广场舞领域,他们对广场舞进行改造,以增加这种舞蹈的美感,当然也提升这种舞蹈对于全民健身的作用。据了解,这次大赛主办方还委托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上海体育学院教师联合为市民编创了三套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打莲湘、太极和海派秧歌,并且通过录制视频、舞蹈指导老师教舞等方式向社区推广,让上海市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上海的民俗和非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场舞已经向大众广场舞和艺术广场舞两个层面发展,使得它的普适性和艺术性都得到提升,同时二者也相互影响和贯通,吸引了更多层面的人加入。普陀区桃浦镇舞蹈队本次参赛的广场舞名就是《大家来跳广场舞》,在动作和队形的编排上体现了热情奔放、简单不俗、群众喜闻乐见、不限场地、人人都能来参与的广场舞。音乐欢快,明快的节奏,简洁地诠释了广场舞的内涵,希望能带动和吸引大家来参与这项有益的活动。
青年报记者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