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普洱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辖九县一区,其中九县均为民族自治县,因产普洱茶而享誉中外,其中多彩的民族风情,更为普洱增加了神秘,瑰丽的色彩。
宁洱哈尼族民族服饰
宁洱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更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服饰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墨江哈尼族民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
哈尼妇女在服装和服饰上的差异是区别她们是否结婚的重要标志。熟悉哈尼族的人,只要看一眼站在面前的哈尼妇女,就几乎可以准确地说出她的年龄和她所在的恋爱阶段。如果她的头后部佩戴一种叫“欧丘丘”装饰,表明她已满17岁,可以恋爱;如果她留了鬓角,表明她芳龄18,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欧丘丘”上包了黑布傣族服饰特点,则说明她已有了归属。
以江城、景东为代表的彝族少数民族服饰与民族文化
在一城连三国的江城,彝族姑娘通过鲜艳的彝族服饰与当地三丫果交相辉映,映衬出云南边疆地区彝族人民的多彩生活。在江城,彝族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
江城彝族民族服饰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
景东彝族民族服饰
普洱市景东县彝族妇女们所绣的物品上至日月星辰、云霞雷火,下至山水花木、飞禽走兽,色彩艳丽,惟妙惟肖,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其手法以平绣、插绣、接绣、打籽绣、栽花绣、扣针绣为主,在服饰以及包包、背巾、围腰、帽子、鞋子、装框饰品、帐帘、枕套等绘上最美丽的图案,使其精彩绽放。
作为普洱景东十八怪——羊皮褂子穿在外,在安定随处可见身穿羊皮褂子的人。当历史悠久的羊皮褂遇上古老浓烈的彝族舞,就衍生出了充满原始而野性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羊皮舞。
景东彝族民族服饰
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是普洱安定彝族流传的传统的民间活动,它主要在聚会、办事、喜庆等重大节日上表演。
以景谷、孟连为代表的傣族民族服饰与傣族文化
傣族是普洱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景谷县和孟连县。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
景谷傣族民族服饰
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景谷傣族民族服饰
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孟连的傣族民族服饰
镇沅的苦聪族民族服饰与苦聪文化
居住在云南省镇沅县边陲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的山区。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实行定居定耕。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
镇沅苦聪人民族服饰
苦聪人不种植麻和棉花,没有自己的纺织业,布和衣服多半靠与哈尼族交换获得。男着“麻布短衣”,女着“短衣长裙”。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市,戴手镯和珠子;男的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
澜沧的布朗族民族服饰与布朗文化
布朗族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布朗族各地服饰基本相同,因与傣族交错杂居,生活习俗和服装款式受傣族影响很大。女子绾发髻于头顶,或将头发梳成长辫再绾于头顶,她们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银簪、银链、多角形银牌和银铃等饰物,未婚少女还喜欢在头上插各种鲜花,花香袭人。外出时,布朗女子都要在头上缠大包头,老年妇女缠黑蓝色大包头,中年妇女缠白色大包头,年轻女子多用彩色提花大毛巾缠包头。青年男子用白布帕包头,老年男子还保留了蓄发盘于头顶的习惯,缠黑布包头。女子穿窄袖紧身短衣、长筒裙,唯色彩与傣族不同,以黑色和青色为主,间以红、黄、绿等色,喜欢将红绒球作为装饰。男子传统装为长衫,大襟镶边,或是穿对襟无领短衣、黑色宽肥长裤、束绣花腰带、以绒球为饰。
澜沧布朗族民族服饰
澜沧拉祜族民族服饰与民族文化
拉祜族男子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喜欢佩刀,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
澜沧拉祜族民族服饰
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下穿长裤。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
孟连的爱伲族民族服饰与爱伲文化
孟连爱伲族民族服饰
爱伲男子穿黑色衣服,上着对襟衣,下着大裤筒裤,衣服上不挑绣花纹图案。未成年的男人戴小帽,成年后脱去小帽,包上包头。爱伲女子身上佩戴的牛骨头和金龟子越多,就说明曾经有很多小伙子喜欢他。那是因为把牛骨头制作成漂亮的饰物傣族服饰特点,和到山上捕捉到金龟子并将他烘制成闪亮的饰物都是一个精细的过程,小伙们以送这样的礼物来博得姑娘们的欢心。所以一个爱伲女子即使结了婚也要把这些饰物戴在身上,以此炫耀。
西盟的佤族民族服饰与佤族文化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主,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佤族民族服饰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
佤族妇女上衣短小 ,紧身,领呈“V”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味。
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是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佤族还有文身习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阳、月亮、蜥蜴、牛头等图案。
佤族民族服饰
多彩的普洱,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穿针引线间的民族传承,指尖之上的民族灵魂,这是通过服饰来传承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