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配穿“黄马褂”?奴才们的最大荣光

147小编 164 2025-02-23

清帝国除了皇帝穿的龙袍,最上等的褂子非“黄马褂”莫属了。黄马褂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服饰,是皇帝的最高赏赐,可以在一切庄重的场合穿着。按清朝的规矩,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各级文武官员看见黄马褂都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具有圣旨的威严,方便行事。在清朝,能获得一件皇上赏赐的黄马褂,那可是一种极高的政治待遇和至上荣耀。

要说黄马褂,就得先介绍一下马褂。马褂是满清官员的一种制服,袖子只到肘部,主要是为了骑马和射箭时方便,所以又叫“马褂”,满洲话叫“额伦代”(“额伦代”是短袖马褂,长袖马褂叫做“倭拉波”),还曾叫作“得胜褂”,这也体现了满族马上得天下的特点。马褂的颜色和用料皆与穿着者的等级有关,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这样就有了“黄马褂”。能获得赐穿黄马褂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的至上荣耀。昭连《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什么样的人才配穿黄马褂?清廷曾明确规定,只有四种人可以穿着黄马褂:

第一类是皇上出行时的随行人员穿着。如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这些人在随皇上出行时,必须穿着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黄马褂被称为“行职褂子”,也叫做“职任马褂”。一色的黄色,没有花纹图案。由于是因职务而穿着,类似“职务装”,离开本职工作岗位,或者不是与皇帝同行则不能穿。所不同的是,因工作需要穿着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襻,武将用黄色纽襻。

第二类是随皇上狩猎时表现出众所赏赐的。这些人穿着的黄马褂被称为“行围褂子”。按照规定,只有在跟随皇上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穿则属于违纪,将以觊觎皇权罪论处。清朝大多数皇上都有狩猎习惯,因而获得赏赐黄马褂者不乏其人。另外据《清史列传》记载,得赏赐次数较多的人,这时也可得到御赐黄马褂。

第三类是因特殊功勋而获得奖赏黄马褂的人。这种情况属于人们常见的“赐穿黄马褂”,被称为“武功褂子”,这种因为特殊功勋而得到的黄马褂,受赏赐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统治者正是利用普通民众的这种崇尚心理,拿“黄马褂”作为赏赐,于是,就逐渐产生了“赐穿黄马褂”,表示视得到赏赐者为亲近心腹,借以收买、麻醉、利用。

第四类是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这些人也可以被特赐黄马褂。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在咸丰年间最为盛行。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两宫赐寿,赏戴三眼花翎”,也赏有一件黄马褂。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件黄马褂被褫夺,马关谈判时任命他为全权代表,又穿上了黄马褂。

在御赐黄马褂以前,清朝统治着笼络武将的手段,常见“加‘巴图鲁’勇号”、“赏戴花翎”、“封爵”、赏赐‘世职’”等。这些做法虽使授受者倍感荣耀,但相比御赐黄马褂,终少一份“亲近顿成心腹”之感。因此这种黄马褂一出台,顿被认为是无上光荣、圣洁之物。清朝将这个成本极低但价值却又极大的“黄马褂”屡屡赏赐给“文武百官”,大得人心,实在是一种极高明而有效的手法。

整个清朝最出风头的“黄马褂”则是李鸿章穿着的那一件。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进行马关条约谈判,返回驿馆时,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迷糊中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现在,这件记载着那段国耻的染满暗黑血迹的“黄马褂”,陈列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正殿内。( 作者 王伟)

上一篇: “女版刘翔”夏思凝火了,有颜值还会穿,跨栏水平中国一流
下一篇: 毛衣搭裙子怎么塞才好看|学了那么多的搭配知识,不要跌在整理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