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微法式穿搭太绝,演绎漫不经心的时髦感
59 2025-02-23
前面我们了解了“教培机构的营销文案很重要”!随后,我又问了不同地方的校长,虽然回答各有不同,但方向大多一致:没有技术支撑、没有好用的工具、没有好的海报设计师……
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学咖兔是一家专门服务于教培机构的科技公司,为教培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一位专做线上推广运营的同事向我透露:以上这些都是表象,我们真正做的是以技术为支持,帮助机构进行私域运营、招生转化、营销裂变...... 其实是机构不是缺一套好用的工具,真正缺的是拥有了工具却没有裂变拉新的底层逻辑。
我深表赞同。
这个道理就像你在某宝、某东看中一件衣服,卖家夸夸其谈,你也觉得非常好看。于是即刻下单,买回家后就急匆匆的穿上,后来发现特别变扭,没有展现出你的美,然后就愤愤不平的退单。其实,衣服并不是不好看,而是你没有掌握适合你的穿搭方法。
这里的穿搭方法就是我们教培机构的底层逻辑。营销文案写对了,整个文案就成功了一半;裂变拉新也是一样,底层逻辑对了,裂变拉新就成功了一半,底层逻辑不对,命中注定白忙一场。
我曾经看过很多裂变拉新的书,自己也操盘过一些相关活动,到目前为止,我最认同的一个理论,来源于前每日优鲜副总裁颜乐老师,他提出了一个裂变拉新的万能公式:
分享效率: 现有的用户存量中,有多少人愿意帮我分享。
分享频次:所有愿意分享的人群里,在用户存活周期会帮我分享几次。
转化效率:触达到受众后,有多少人能被转化成新用户。
这条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教培机构。下面,就用我自己的亲身见证案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前面说到,分享效率是现有的用户存量中,有多少人愿意帮我分享。乍一看,貌似是冷启动用户的数量,但往深里挖,其实还有这几个因素:
分享效率 = 冷启动用户数 x 分享动力 x 分享便捷性
冷启动用户数:对于培训机构而言,一般都是员工+老学员;
分享动力:用户看到广告后,是什么诱惑他做出分享动作;
分享便捷性:用户在分享环节中,是不是能又快、又方便地分享信息。
(冷启动就是通过培养产品的核心种子用户,完成从零到一的产品上线过程,一般来讲就是针对于新用户,但机构的招生或者活动一直都是靠老带新。)
这里就给大家补充一下教培机构的冷启动用户为什么不是新用户。其实“不是新用户”可能太绝对了,我们只能说“极大情况下不会是新用户”,因为培训产品客单价较高,用户需要经历一定的思考、观察、比较周期,才能最终下决策的。
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近几年营销圈颇为流行的概念:链路营销;也就是说用户从知晓品牌到决策购买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会经历一系列触点的:
用户在选购课程过程中,是非常谨慎的,这个过程和大家上某招聘软件找工作非常类似。所以说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冷启动用户一般都是员工+老学员,因为这些人对机构非常信任且有愿意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这个案例,A校长给我发了他们机构的裂变海报。
整体的信息准确度非常好,文案也非常棒,13.8元的价格还赠送300元课程优惠券,看起来挺诱惑人的?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3天的活动仅仅只有6人报名,6人都是机构之前学员的家长,理论上这6人可以再带来18个人,可结果这6人成了光杆团队。
经过一番咨询了解之后,这家机构的裂变拉新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该学校定为老师,让学校老师去分享。
13.8元的体验价(引流课程)+报名即送300元课程优惠券。
你可能会问难道这还不是诱惑吗?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自嗨思维。13.8元的课程价格确实有一定诱惑力,但附加的300元优惠券确实没有get到消费者的心理。
举一个例子:你刚刚买了一辆跑车,还给了折扣,心里挺美滋滋,但在付钱的时候,老板说送给你一张300元代金券,下次购买立即减300元,让你分享一下。你第一时间会去分享吗?
大家要明白转发分享,绝大部分是一群非精确的人在帮我们做曝光,然后覆盖到精确的目标客户。只有网子撒得够大,鱼饵够香,覆盖的面积才能够广。300元优惠券对于没有课程需求的人来说是没有诱惑力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来改进的环节,乍一看没毛病:报名送绘本,分享之后还能再多领取。
这项活动的规则是,报名后家长把海报发在朋友圈3天,点赞到达一定数量后即可获得10册绘本。
这规则且不说对于机构的统计难道有多大吧,单说这个分享流程,我同事就说太麻烦了,要不是能免费拿10册绘本给孩子,自己也不想折腾。同事还给我举例:就像打10086想让人工查询一下信息,前面还要按一串数字,有时候这过程会令人抓狂!
而这个分享活动想获得10册绘本,有6个步骤:
1、保存海报
2、复制发圈文字
3、发送朋友圈
4、邀请1、2、3……位好友点赞
5、3天后保存朋友圈截图
6、将截图发送给机构微信
所以不要再吐槽家长有多烦机构的活动,要学会自我检讨。在分享便利性这方面有许多不错的工具,比如学咖兔体系下的万引分享工具,3步完成分享,还能自动记录转介绍关系和阅读关系,数据统计后台一目了然,省去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