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边能“赶海”?浙江省市两级部门紧急提醒
103 2025-02-23
丧事是一件很悲痛的事,穿孝、戴孝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传统的礼制。我国很早就有“遵礼成服”的说法,它不仅用于丧葬,同时也是界定亲族关系远近的标准。
一旦老人离世,其亲族在穿孝、戴孝方面也都有着一定的讲究,“五服”之说就是古代丧服的严格要求。它规定了何种关系应该属哪一服,这一服应该穿什么样的丧服,外人见到,也能清楚地知道服丧者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
就现在而言,虽然丧服虽然简化了不少,但从穿孝、戴孝方面也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一般来说,孝子、孝媳、孝女是头戴白扎巾,脚穿白鞋,全身白服,腰系麻绳,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披麻戴孝”。
女婿虽然是一身的白布大衫,腰中却不用系麻绳,头上也不用扎白头巾,毕竟自古以来就有着“一个女婿半个儿”的说法。
堂兄弟姐妹在血缘关系上属于另外一个分支,因此,多数是上身穿白,下身不穿。为了突显出娘家人的地位,按要求,娘家人要穿一拖到地的白大衫表示哀悼。
除了这些,其余的客人,在举办丧礼时,多是分发一块一尺见方的白布,这就是丧葬习俗中穿孝、戴孝的基本礼仪。那么,丧事结束后,服丧者的孝服是怎样处理的呢?何时处理为好?
按照古代,孝子女可是要服孝三年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规矩也都有所变动,不过,三年内家里不办重大喜事,不贴红春联,也表示了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就现在来说,丧事结束后,多数人认为,死者已入土,留着孝衣、孝布不吉利,也没用,就随手扔掉,其实,怎样处理这服丧的孝衣、孝布,何时处理也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参加葬礼的客人所戴之孝,在死者下葬后,就可摘掉,然后,装入衣袋。回家做抹布或在回家的路上无人看到的地方扔进垃圾箱。
切忌不出坟场乱扔,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让死者看到,灵魂不安,从而招致灾祸。其实,不在坟场乱丢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对其后人的慰籍与尊重。
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就不一样了,在老人下葬后,只可除“披麻”,也就是腰中系的麻绳入坑随棺埋葬,孝服却不能脱。在传统丧葬礼仪中有着“服三”之说,就是说,子女的孝服也只有过了三天,方可脱去。
虽然三天后脱去孝服,但也不能扔掉,也只有三年后,方可处理,或用做后人的常用之物或做它用。毕竟人死后的三周年也是一个大的祭日,还要穿孝服祭祀,因此,在处理孝衣孝布时要存放三年方可处理。
当然,一些近亲,比如、死者的侄女,外甥等,也是需要保存一段时间才能处理的。毕竟三周年大祭之日才是脱孝的时候,更何况,在农村“百日祭”当中,这些近亲也是要到场的。因此,这些近亲也要择时处理,最少要死者过了百日方可自行处理。
其实,丧事过程中的穿孝、戴孝都是为了纪念逝者的一种外在表示,孝衣孝布的本身也不存在吉不吉利。孝衣孝布的处理,说没讲究,也有讲究,讲究的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后人着想。因此,在处理孝衣孝布时,要凭自己的心理,自己不存在心理阴影就行。不知大家遇到这种穿孝戴孝的情况,葬礼结束是如何处理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