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表世界丨时尚体验:男士公文包与腕表的搭配留意了吗?
191 2025-02-22
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图)
天气渐凉,校服之外,常常给孩子加件外套。一来早晚凉,可以御寒;二来外套穿脱方便,在学校也可以按需穿着。
近日收到老师在班级群内的通知,“最近天气渐冷,各位家长给小朋友加了衣服,请各位家长配合的是,外衣必须是校服,需要加的衣服加在校服里面”,并特别说明外套不要带到学校里来,教室空间有限,并且容易弄脏弄丢。
现在还是秋天,校服是一件长袖开领衫,一般穿在秋衣外面,这样外面加个外套,早晚正合适,而校服并没有类似的外套。如果把衣服都加到校服里去,一来臃肿,二来小朋友好动,出汗了脱起来不方便。穿校服的好处很多,但是天气凉了,在没有校服外套的情况下,学校就不该一味要求只能把衣服加在里面,毕竟不管穿什么衣服,首先是保暖、方便。
学校是一个集体场合,有些规定和要求,家长是有准备的,也是能够理解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开学前我们收到的家长信对开学的准备作了详细的要求。从铅笔的型号、直尺的长度,到书包和文具盒的样式,再到姓名贴的格式,科目书袋的要求等等,非常详细,我拉单挂账,一条一条落实。有些要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比如尽量用功能简单的笔袋,不用铁质文具盒,太花哨的,小朋友容易分心,铁的掉地上,影响课堂教学;不带卷笔刀,保证安全;HB铅笔更适合书写等。
但在我看来,也有些要求,给人感觉必要性不大,更多是为了好看、好管,精于其表,反而显得些许粗糙。虽然不能拿我上小学那时来作比较,但毕竟我也是个“过来之人”。
比如包书皮,其实是个好传统,有助于孩子养成爱惜书本的习惯。我小时候最喜欢包书皮,到现在还记得包的方法。当时的材料就是挂历纸、报纸,讲究一点的,还可以买一张大牛皮纸,结实耐用,用坏了再包,既动手也动脑。现在不管是书还是本,只要是个东西,厚的薄的,大的小的,都要用透明书皮包起来。不用说,只能上某宝。这种书皮类似贴膜,孩子基本搭不上手,我也是花了2个晚上,边学边干才完成任务。包书皮的意义呢?只剩下孩子不容易弄坏书本。
比如姓名贴,或许是我离开小学太久了,我真的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书和作业本,不能让孩子自己写名字呢?为什么要统一用姓名贴纸呢?无非是孩子写得不好看,一个班级交上去也远不如贴纸美观,但这只是成年人的看法,或许学生们认为自己写的名字更好看呢?何况,在封面上郑重写下自己名字,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展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自己书写名字的权利。
还比如科目袋,就是大书包里要装小布袋,按照科目分门别类,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以为这是什么新花样,某宝上一搜关键字,铺天盖地,不同科目不同颜色,而且科目标签都在袋子外面贴好,一步到位,一键下单,快递到家。这架势,说明书袋俨然已成为不是全国统一的统一要求,只是我孤陋寡闻罢了。书本是需要整理好的,方法也不止于统一要求的小布袋。
这样的规定随着教育教学的规范化,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太过细致完善的要求,反而透出一股粗糙的味道,副作用不小。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齐”,在保证基本教学秩序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如果能容忍,甚至是鼓励学生的“不齐”,我想这是顺应人性的。君不见,网络上时不时爆出的“魔性课间操”,往往引得一片叫好声,同时也是满屏的“别人家学校”的酸味,这说明我们的“规定动作”多了,“自选动作”还是太少了。
这些总归是学校秩序上的小事,但一叶知秋,教育教学中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和拿捏。大家总是说,做事既要讲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但因为原则性,一般强调的是步调一致,看得见、摸得着,一声令下,立竿见影,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成为思维的捷径。而灵活性,就不是那么好掌握了,既需要坚持原则精神,更需要主动担当,甚至是担责。相比学校和教育部门,家长天然处于弱势,没有多少话语权,对学校的要求一般都会不折不扣,但处于教育教学各个节点上的机构和人员,如果敢于并且善于向上传递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声音,并力所能及做一些灵活性的变通,将是善莫大焉。
(作者为上海央企职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