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江中学初中优秀作文—— 《采微》(精选二)

147小编 88 2025-02-21

悠悠乡思

故乡是一坛陈年老酒,在心里搁置的时间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故乡是一杯西湖龙井,在心里沉浸的时间越长,它的味道就越浓;故乡是一部记忆短片,在心里放映的次数越多,它的画面就越明。岁月流转,物改人非,乡愁却不曾改变。当你遥望故乡,眼中定会噙满苦涩的泪,思乡的情还那么悠长,曾有的时光,怎能不让你眷恋怅惘?时光改变了故乡的模样,但你依然念它,想它,不能淡忘。

本栏目汇集了有关乡思的佳作,让我们在作者的笔端感受他们的悠悠思乡情。五店市红墙上嫣红精致的古砖,古厝深巷里悠扬动听的南音,老屋旧墙上模糊褪色的老照片……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音,总有一处会撩拨你的情丝!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苏芳老师)   

夏夜高甲

初一2翁钰薇

“立夏耕田,小满灌水,芒种看果,夏至看禾,小暑谷熟,大暑忙收……

每逢夏日,香庙那头便会泛起一方红光,从老家里的古厝便可看到那远处如火烧般的天,也听得到那锣鼓管弦的交响声。

小时候,每次只要看到红光和听到锣鼓声,爷爷便会催我快点收拾干净自己,“开戏啦,快点哟。”爷爷便会拉着我匆匆赶去。

爷爷爰看戏,所以只要一到村里佛生日请高甲来时,他总要把自己收拾干净,把我也收拾干净,然后携上我一起去看,我倒不觉得这高甲戏有多好看,那种老人家的乐趣着实不懂,去看戏也不过是为吃上那一口冰淇淋或是买上那一两件玩具罢了。

到戏台时,大棚里已经挤满了人,爷爷便领着我坐到水塘的阶上,从高高的阶上远远望去,便可看到戏台,此时的台上正开始奏乐,先是锣鼓响起,再开始弹南琵琶拉二胡,随着热闹的奏乐声,厚重的红帷幕徐徐拉开,我闹着要吃冰棍,爷爷没法,给了我钱教我自个儿去买,我欢天喜地地拿着钱跳下阶,向冰棍摊跑去,大棚外围了不少小摊小贩,这是平日见不到的,也只有当戏团来村里时才可以有这么热闹的景象。

我付钱要了一支冰棍,“咚咚咚,当咚……”开戏了,在庭院的背景下,从帷幕的一头跑出了个化着大白脸,长着大胡子,穿着黄底黑蟒袍,背后插着四支旗的大汉,他的手里还握着一把大刀,后面跟着几个穿蓝色抱衣的家丁,“今日,必要逮住那贼人。”那大胡子扯着嗓子大喊。

话毕,几个家丁听了吩咐便进了帷幕,大胡子大跨步走到台前,挥了几下手中的大刀,绕着圈走,“当当当,当啪……”随着幕后的锣鼓声响起,大胡子的步子更快了,突然地从帷幕后走出个化着白脸,涂着大腮红的,穿着黑色抱衣的男子,黑衣人也走到台前,走了几圈,“当当当,当啪……”大胡子二话不说挥舞着大刀,砍向黑衣人,黑衣人险躲过,大胡子圆瞪着眼,大胡子抖着,雉尾冠也颤着,接着与黑衣人周旋起来,大胡子瞅到时机,一刀捅过去,黑衣人中刀倒地。

“咚咚咚,当咚……”锣鼓声又响起,帷幕又被缓缓拉上,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掌声,那掌声好似浪潮把锣鼓声淹没了,沉浸在刚才戏中的我这才想起还坐在高阶上的爷爷,忙带着剩下半根冰棍跑回阶去,跑回去时看见爷爷正专心看戏,用心鼓掌,浑然没发觉我刚才消失了一曲戏。

我爬上了阶,坐在爷爷旁,吃着冰棍,陪他看着戏。过了一会,吃完冰棍的我觉得困了,不停点头,爷爷转过头来看了看昏昏欲睡的我,又留恋地看了看远处的戏台,便跳下阶,把我背起,“回家吧。”“嗯。”我迷迷糊糊地应着。

爷爷背着我沿着来时的小路回家,小路旁的菜畦里伏着小虫,时不时响起虫鸣,声音清脆悠扬,好似母亲唱给我的乡谣,躺在爷爷宽阔的背上,迎面吹来凉凉的夏风,好似母亲的手在抚着我,哄我入睡,这时的月儿也无比温柔地望着我,把清辉的月光洒在小路上,照亮回家的路,“爷爷,下次还要带我来看戏。”我含糊不清地问他,“知道了,快睡吧。”爷爷说着,拍了拍我,听到这儿我便安心地睡了。

夏天就像高甲戏,唱着唱着就过去了。

又到夏夜,高甲戏团又来到村里的戏台上敲锣鼓,弹南琵琶,拉二胡,戏台上的红帷幕又被拉开,香庙那头又泛起红光,熟悉的南腔曲又响起,此时天下起了小雨,我撑起伞去看戏,大棚里没多少人,台上的戏一遍又一遍唱着,但一曲终台下必有掌声,小声却有热情,我看了一下表,发现时间不早了,便撑起伞要离开,路过帷幕,看到里面不过几个人,心中泛起涟漪,心里酸酸的。

踏上来时的小路,还可以听到锣鼓声,雨依旧下着,戏台那依旧泛着红光。

▲初一2班翁钰薇

教师点评:

两次看高甲戏,第一次看戏,“夏夜”“人海”“台阶”“冰棍”“锣鼓”“琵琶”“二胡”“大胡子捉贼人”“当当咚咚”,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爷孙二人看戏,老爷子迷得把孙女都忘记。这场夏夜高甲热闹非凡,本地特有的文化味满溢。

后一次,场景依旧,而物是人非,“大棚里没多少人”“路过帷幕,里面不过几个人”,这一次看戏冷清心酸。两次看戏的描写详略得当,又形成强烈对比,既有怀念也隐隐传递着对传统文化逐渐被忘却的遗憾与惋惜。选材新颖而又富有深意。文章以传统谚语开头结尾,相映成趣,又呼应文章主旨,但两次情感又互不相同,形成对比,使情感更强烈,又突出主旨。                                                      

(指导老师:曾海燕)    

▲曾海燕老师

重拾老屋往事

重拾老屋往事

初一3林诗妍

岁月氤氲着时光,风铃摇碎了记忆。那一件件美好纯真的往事,仿佛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嘎吱嘎吱”地转动着,又如倒带的老电影,一幕幕镌刻下天真的过往。曾经,以为忘却,却不想,它仍在那里,等你重拾……

不必说这充满海蛎的特殊咸湿味道的海风,也不必说路边那郁郁葱葱的喇叭花,单是这让我们的电动车颠簸地异常难受的石子路,每一寸都记载着我的童年时光。

弯弯绕绕,转过熟悉的小巷墙角,就看见了我的祖屋。远远望去,那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用碎石子、泥巴甚至带着一块块瓦片、啤酒瓶子掺和着的、斑驳的老屋墙。记得祖母说过,里面是用祖父一块块背回来的石头砌起来的,屋里的房梁,也是祖父将亲手种的龙眼大树砍下,亲自用锯子、刨子弄出的一根根梁木。就这样,一栋勉强算是房子的祖屋就落成了。

走进祖屋,许多蜘蛛网寄居在房顶,我们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了。绕过大堂,我曾经一度认为找不到自己对于老屋的记忆,这样的一个在纷繁记忆的角落里忘却了的老屋。而现在,我抚摸着柱子上斑驳了的红漆,是那么鲜明,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我寄居在祖父、祖母家里。正巧遇到祖父他们想要重新为祖屋上新的油漆。

祖父拿来两桶油漆,一桶是鲜红色的,红得如天边的晚霞;一桶是白色的,白的就像新鲜的牛奶一样。祖父、祖母两人一手一把刷子开始刷了起来,我在旁边“呀呀哇哇”地唱着刚从幼稚园学回来的《粉刷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祖父、祖母两人为祖屋添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还是年少无知的我,将手浸在红漆里,一巴掌为祖屋的白墙上添上一抹鲜红的色彩。祖父看见我,大笑了起来,祖母鼓着腮帮子,气鼓鼓地说,这下看你怎么洗!我惊讶于这手印子居然还在!那些鲜活的记忆仿佛一下子活动起来,如潮水一般涌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年少无知啊!我偷偷笑着,仿佛和祖屋分享着只有我们还记得的小秘密。祖屋呢?那斑驳的墙,稀疏的瓦,墙边偷偷冒头的小草,被磨得光华无比的石鼓,它也在向我诉说着这些年来的它所经历的么?

祖屋旁边,是一栋栋与此景格格不入的“番客厝”、“小洋楼”,而祖屋就像是埋没在一群现代建筑里的渺小尘土,仿佛随时都要从我的记忆里消失……

我走到小时候经常来玩的龙眼树下,一个熟悉的身影躺在那自制的躺椅上,膝下儿孙在旁嬉戏着,“阿二,小心点,别摔了!”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传来,是林爷爷!“林爷爷!林爷爷!”我激动地喊着。“你是?——哦!隔壁老林家的小妍啊!几年不见又长高许多了啊!”林爷爷笑着,招呼我坐下:“这次回来多久呢?我们家小鑫现在跟你一样上初中了……”他的声音里也夹杂着些许期待,我望着他满头的白发,似乎,以前没有这么多。“他们明天应该也会回来吧!”我记得小鑫的妈妈跟我妈妈聊天里说过,我清楚地看见林爷爷眼眸的深处升起我读不懂的光彩,也许是期待。“好!好!”他脸上的笑容从刚才就没有褪过,“当时啊,你们的爸爸都还小……”他开始讲起爸爸们过去的糗事,一脸满足的样子。

谁道往事如镜中花、水中月让人摸不清看不明?当你用心回味时,一切却近在眼前,我想,故乡的记忆,就在我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处,当某时某刻,某次恰巧的重逢,就会重拾起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让一切美好重现眼前。

▲初一3班 林诗妍

教师点评:

本文主要通过儿时我和爷爷奶奶给祖屋刷漆时发生的趣事和与老邻居林爷爷聊天,两件事情来写,选材扣紧主题——老屋勾起往事,让我重拾美好,中心明确深刻。

小作者巧妙地使用插叙的形式,在参观祖屋的时候插叙儿时我和爷爷奶奶给祖屋刷漆时发生的趣事。过渡方法甚为巧妙,两个事件之前都有单独成段的过渡段,使结构清晰明了。

对祖屋的描写着重描写祖屋的“沧桑”,例如:红漆是斑驳的;墙是镶嵌着各式杂物的;强调了老屋在我心中是忘却了的,这样一个即将退出我生活舞台,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屋,却勾起我儿时的幸福回忆。小作者利用这些细节描写紧扣“重拾”题眼,对祖屋的描写,作者内心对老屋、对故乡的深情描写得细腻、有深度,这是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指导老师:杨一帆) 

▲杨一帆老师

过年的味道

初一12班苏永康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一年中最蕴含年味的。过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犹如生命一般重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围聚一桌,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那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温暖的事啊!

过年的味道是阿嬷的碗糕味。

每逢过年,我的阿嬷便会制作一炉又一炉的碗糕。在蒸碗糕时,阿嬷总是会叮嘱我说:“蒸碗糕时,一定不要数锅中有几碗,不然脸上就会长麻子。蒸的前面15分钟要用大火,才能蒸出开花脸的碗糕。而米浆,要用发酵10个小时的米浆,这样的米浆蒸出来的碗糕才有弹性,不会发酸。”

叮嘱过后,她用几十个大茶杯盛了半碗米浆,一个又一个地放入了蒸笼。当蒸笼中烟气四溢的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围了上去,迫不及待地要伸手去开盖子。但得到却是迎面而来的臭骂:“你是不想吃了吗?太早开盖就开不了花,也就没了好成色。”两个小时候过后,碗糕出炉了,那一碗碗米浆变成了一朵朵绽开的白花。

新年的节奏加快,人们不停地忙碌着。阿嬷拿着刚出锅的碗糕去村里的寺庙“坐夜”,为全家祈福,保佑来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长大以后的我,回忆过,也怀念过这一去不复返的味道。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再尝到儿时熟悉的味道,那永远找不回的属于阿嬷的碗糕味,那独特的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还是小时候的鞭炮味。

“啪”一声巨响,随后临面冲来一股刺鼻又熟悉的味道,那便是过年专属的玩具。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一人拿着一包鞭炮“打仗”。那股打得激烈时的鞭炮味和被鞭炮烧破衣服的烧焦味,是我最怀念的童趣,也是新年专属的童趣。

年味,因我们的传统而变得更加浓烈且难忘!

初一12班苏永康

教师点评:

闽南地区向来有逢年过节吃碗糕的习俗。闽南俗语有言:“煎粿蒸糕‘发’新年。”因制作过程需经过发酵,人们取其“发”的寓意,象征发财。碗糕发得适当,旺火蒸,顶部就会有四五个胀开的口子,像一张“笑脸”,象征阖家欢乐。本文着重写了儿时过年,阿嬷蒸碗糕的场景,不懂事的“我们”虽在一旁调皮捣蛋,但一家人其乐融融。过年因富有寓意的碗糕而变得更加有趣,而长大后,童年时期阿嬷蒸的碗糕,蒸碗糕时的欢乐场景便成了“我”珍贵的回忆。文章选材独特,详略得当,语言平实自然,令人回味。                                                           

   (指导老师:陈蓉蓉)         

▲陈蓉蓉老师

最亮丽的风景线

初二9班余亮亮

五里桥畔,天幕铅蓝,水红落日半余晖。

一根钓鱼竿,满溢浓情。外公走在前头,夕阳落在肩头,白色的运动背心,黑色的半长裤,是外公经常的穿搭。碧波粼粼,五里长桥的青树翠草,古风依存令人陶醉。走向前去,轻扯外公衣角,与他同行,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坐在古厝里谈笑风生的温馨时候。外公身上淡淡的烟草味,被微凉的清风吹拂过——那是外公特有的气味。

我与外公一路闲聊,儿时回忆全被勾起。我给外公讲学校的乐事,他给我讲母亲小时候的事。说话时的模样,我想一分一刻留在心里,远处传来悠悠扬扬的南音,旋律在心中跳跃。渐渐地,一阵酸痛从脚上传来。我不愿再往前走了。告诉外公,外公轻摇头说:“没事,看见那个亭子了吧,把它当成目标。”说完,拉起我的手,外公的手布满老茧,温暖的大手如从前一般。“等下外公给你买土笋冻。”外公如哄小孩般说着。

到了亭子,外公坐在一边,用自制的鱼竿准备钓鱼,一边招呼我坐在一旁,外公给我说了一个故事。他年轻的时候,驾驶着小船把游客从此岸送到彼岸。凝望远方,海天一色,一座桥,远无尽头,仿佛看到当年的外公,淳朴,自然,手上的老茧是年轻时辛劳的刻画。外公专注的钓鱼,夕阳余晖下,氤氲着祖孙之情。外公细心的给我讲解钓鱼的技巧,旁边一群天真的儿童嬉戏。外公依旧专注如海般的蓝天,与外公,似一幅极美的水墨画,轻卷着发梢,一抹抹泡泡从闪烁着光的水面钻出,外公似经验丰富的渔民,一下钓起。

回家路上,落日已沉,只有繁华的灯光充盈行街。那个祖孙共度的五里桥的美好时光,令我难舍难忘。记忆中最亮丽的一桥,一水,一方天地,一对祖孙,一大一小的影子在夕阳下倒映,显得那样安宁。铅蓝夕阳交织,如此简单,却是最亮丽的风景线。

▲初二9班余亮亮

教师点评:

文章紧紧围绕“亮丽”二字,用清新精炼的语言娓娓地向读者讲述了与外公一起到五里桥钓鱼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实朴质的情感。岁月悠悠,悠悠岁月,难忘的岂止是那日落桥畔,天真、调皮的我,安详、慈爱的外公,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温馨、幸福。只有这种来自心灵的回响,具有生活质感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的心房。文章穿插的环境描写也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指导老师:钟兰英)    

▲钟兰英老师

故 乡

初二12班庄烨坤

中秋节又到了,今年的中秋假期正好与国庆假期相接,假期很长。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今年回老家主要是去看望爷爷,多年不见,不知他老人家身体可好?

在路上,远远看见了一栋破旧的砖瓦屋,那便是爷爷家了,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似乎有股寒气笼罩着整个屋子,让人不想靠近。到达屋子后门,叩了几下。“谁呀?”那是一阵如枯木断枝般的声音——是爷爷。回应后,门就打开了,映入眼帘的,正是爷爷,多年不见,他都有些认不出我了。步入屋内,里面还挺干净,物品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上了二楼,阳台上的月季花开得正欢。

当年,这月季正是我小时候同太爷爷种下的。那时也是中秋,一大清早我和太爷爷便上了后山,那里是一片月季花海。时节一到,花儿一齐怒放,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巨大且火红的毛毯铺在山上。仔细看去,在月季附近还有一些青绿色的嫩茎——那便是月季未开之时的芽了。太爷爷目视了一番,然后走向一株较为粗壮的芽旁,用手细细的刨开泥土,不久后,我们就收获了第一株小芽。太爷爷一共刨了六株花芽,说是“六六大顺”,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度过一整年。如今,当年青绿色的小芽早已长成了火红的月季花,但太爷爷的身影,却已不存在……

走到楼下,还未转头,就望见了在转角处的一扇木门,由于年代久远,门上的红漆已褪去大部分,我盯着它回忆了许久,才想起来——这不正是太爷爷的炊房吗?在小时候,每年中秋,只要回故乡,都会有一盘热乎乎的月饼等着我。那不是谁买来的,而是太爷爷亲自炊的,是我最喜欢的味道……打开炊房的门——地板已覆上一层厚厚的灰,灶台上还摆着太爷爷炊制月饼用的工具。只可惜,他亲手炊制的月饼我再也没尝过……

走出炊房,关上门。正巧遇上刚从楼上走下来的爷爷。

“还是没有其他人回来吗?”

“是啊……”爷爷看着我,竟微笑了起来,“反正我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住在这儿的人了……”我明白,这句话里,寄满了他深深的辛酸。

不知不觉,已至傍晚时分,要回去了。告别后,我便又从后门走出。伴随着爷爷缓慢合上门发出的“嘎吱”声,我的步子也愈来愈沉重。

路上,我忍不住回头。我仿佛望见太爷爷炊房的灯又亮了起来,烟囱里冒出了烟;仿佛看见了凄凉的砖瓦房,爷爷站在阳台上,眺向远处,等待着儿女儿孙的归来……

▲初二12班庄烨坤 

教师点评:

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淡远情逸,隽永含蓄。                 (指导老师:许华萍)

▲许华萍老师

上一篇: 不会吧?他们才是小红书神仙CP?
下一篇: 黑色和这4种亮色系搭配,时髦又洋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