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就得穿“杏色裤子”,掌握这些穿搭技巧,气质显白还很知性
168 2024-12-23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魏晋诗人曹植曾写下这这样的诗句。什么是“罗衣飘飘”“轻裾随风”呢?从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服饰中,我们可以有所想象,从古装电视剧和汉服表演里,我们得到另一些印象。
然而,有一群人却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聚集在一起,决心以考古的姿态,严谨地复原古代服饰,再现罗衣飘飘的时代——他们就是“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今年是这个民间团队成立的第十年,凭借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他们已经复原了从先秦到明清200多套古代服饰,曾参展于各大博物馆和国际展会。
把研究从纸上转移到身上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刘帅,学美术出身,因为对古代装束的痴迷,又去学了服装设计。2007年,21岁的刘帅就和几个同学朋友,一起成立了这个团队。如今,他们大本营在上海,但团队20几个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以江浙沪为主。他们多为80后、90后,大都有自己的职业,但都迷恋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有的擅研究考证,有的擅复原实践。
要完整地复原一套古代服饰,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在古书的记载中、前人的研究中去考据服饰的材质、配色、花样,参考出土文物反复证实,力求接近历史的细节。接着进入具体的复原实践,从选取材料到织物纹样复原,再经历织、染、印、捣练、刺绣、制版、剪裁、缝纫等复杂的工序,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因此完整复原一套衣服,常常需要10几个甚至20几个团队成员的合作,前前后后花上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投入大,难度高,考验着这些年轻人的匠心。
比如“捣练”,是指对生丝织物进行反复捶打,使其变得柔软,唐人张萱的名画《捣练图》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这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却考验今人的耐心。比如“绞缬”,是扎染工艺,让布料出现丰富的晕色变化,但工序重复、工作量大。再比如“绘制纹样”,不仅需要可靠的绘画功底,更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纹饰艺术及审美情趣的深入了解。一套古代服饰的复原过程中,免不了遭遇重重困扰,经历种种失败。
传统手工绞缬制作
学术界有不少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典著作,比如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高春明的《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孙机的《中国古舆服论丛》等。但刘帅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把服饰研究从理论层面转到实际制作中来,可以对古代服饰的美学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目前已经出版了两本学术画册《中国妆束》和《魏晋衣裳》,呈现他们多年来复原实践的成果。当一套古代装束最终复原完成,穿到模特身上,配以妆容和发型的细节中国服饰文化,着实让人惊艳又惊喜:那些文献壁画中不可触及的古人形象,终于成了生动的现实。
南北朝复原作品
服饰是面折射历史的镜子
翻开《汉晋衣裳》,你能看见西汉晚期女子款款走来,“细腰袅娜曳长裾”;看到东汉中早期女子身披素纱,“行动时如揄流波,静立处似蒙轻尘”;看到十六国北凉时期女子“发挂流苏,衣飘蝉翼”,风姿轻逸。后人在绘画、塑像、戏曲上展现想象中的古人或神仙时,多以汉晋服饰为范本,足见其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典范地位。
东汉复原作品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成员池文汇在书中一篇关于两汉服饰审美嬗变的文章中论及,汉代人从原有的服饰禁锢中解脱出来,敢于并乐于展示身体之美,如此的演变勾勒出汉民族文明进步的轨迹。他说:“服饰史是一部看在眼里、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一面折射社会历史最直观的镜子。”
魏晋复原作品
今年,“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专注于唐代服装的复原,计划出版一本关于唐朝服饰的专著。他们还接到来自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的订单,未来将有10套唐代服饰的复原作品作为新的馆藏陈列。
晚唐复原作品
刘帅发现,近年来热爱传统服饰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年轻人找到他们私人订制古代服饰,也有越来越多人来工作室参加他们的“朝代复原体验”活动。工作室打算在未来设计一些带有古代服饰元素的日常服装,让中国装束的传统更多地走进人们今天的生活。刘帅说:“你不觉得现代人的生活太粗糙了吗?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缺乏仪式感。而走进这些古代服饰的细节,你会了解汉的大气、唐的华丽,你会敬佩古人的审美,感动于他们对美的追求。服饰文化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代表中国的美学和精神。”
为模特穿着服装
从2014年开始,团队里陆续加入了一些新成员,专注于古代乐舞的复原中国服饰文化,将团队扩充为“中国装束与乐舞”。他们研究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古谱,进行翻译和演奏。舞蹈的复原就更难了,不可能有录像传下来,只能从古代壁画里去寻找和想象。未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以音乐会、唱片的形式与人们见面。刘帅说:“服饰、音乐、舞蹈,乃至茶艺、花艺等,都是历朝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我们希望继续复原之路,更多地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粹。”
题图:北宋复原作品图片来源:由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编辑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