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结果出炉!龙南家长,你孩子获奖了没?

147小编 157 2025-02-20

-----以上为广告-----

近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客家青少年文学书画大赛获奖名单出炉@龙南家长快看看你家孩子获奖没?本次大赛由市教科体局、市文联、市侨联、市妇联、团市委联合主办专家评审团组成现场评审组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作品的布局、着色、是否紧扣主题等方面认真优中选优共评选出优秀作品105幅并计划精选优秀作品举办作品展一起来看获奖名单(可点击大图查看)据了解本次大赛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征集作品时间持续至5月30日共收到来自全球各中小学选送的作品677幅孩子们围绕“弘扬客家精神,传播客家文化”主题以童心入书画 用笔墨抒真情以独特的视角用绘画、书法、文字等艺术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客家生产生活场景客家风土人情、居民建筑以及客家人创业创新成果和客家民俗风情

一起来看部分优秀作品

↓↓↓

01绘画类(一等奖)

▲大余县梅关中学 吕玥 《太平桥》

▲龙南市第二中学 曾梓洋 《南武当山下的童年》

▲赣州市第八中学 蔡伊馨 《映山红》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豪德校区 吴佩贤 《太平酒堡》

▲龙南市实验小学 钟宛秦 《客家生活》

02文学类(一等奖)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高墙烟火照夜白江西省龙南中学 朱峙雅

我可能忘了年少的样子,但我是始终记得那个围,记得围里经年累月的烟火气,围外飘飘袅袅的炊烟。

也许,太平桥下的水会逆流而上,回到桥下的那一刻;太阳从屋檐的西边升起,落回东方;蒲公英的种子从远方飘回,聚成伞的原样;烧好的米酒香飘回坛缸里,封装放在角落;门板上刻下的幼稚字体消失了;从前栽种的桂花树收回了枝叶——我也忘了十年寒窗,重回烟火高墙。

顺着回忆的藤,沿着旧时的巷,燕翼围里一切如初。一座高墙起一围,一座围屋惊天下,然而,一个围可并不止一座墙。以一高墙为中心,四周紧簇着高高矮矮的小墙,屋檐瓦房勾连俯就,看似参差不齐,却有一股和风出入于巷头巷尾,游弋于屋里屋外,最终又贴着墙向上飞往天际。那个时候,檐下捧雨,古井逗鱼,青石板上踩水洼, 打谷场上翻谷子,或是在老祠堂里听编竹篮的阿公唱雄浑激昂的山歌,或对着敢当石展开天马行空的神秘想象,站在瞭望口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

没有城市的喧嚣,晚霞流落,归鸟啁啾,月亮升于东山,群星闪烁苍穹,夜晚抵临大地时,这座围就睡着了——生活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远在地平线以外,琐碎的细节填满了这平静恬淡的日子,于是时光漫漫,时光慢慢。

即便如此,不论时光如何流淌,烟火渲染过的温情总是无处不在。它仿佛阳光下的浮动光点,在变幻的光影里积聚,经久不散;又仿佛十五月夜瓢泼的月光,把每一台窗户照亮,它无声无息,温柔的流淌,漫过山野,漫过田地,漫过高墙,却塌陷在奶奶的额头上。岁月在奶奶额头上刻下的痕迹,是戴上冬头帕也无法掩盖的,长久积淀在我心底的温暖,也是岁月再无情也无法消磨的。

每当燕子归巢,整个围拢在灰茫的暮色中时,窗子就渐次亮起来,檐上缕缕炊烟又飘起来了。这时,呼唤吃饭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侧耳细听,有轻柔婉转,流露着疼爱与呵护;有开门见山,奔腾着焦急与关爱;也有狂风暴雨,咆哮着气愤与威严。性格迥异的呼声,蕴含着浓浓挚爱,唤回顽皮的我们。于是,八仙桌上长辈们互相招呼着,吃的热火朝天,我们端着碗,排排坐在腰门边,也自得其乐。若是在三九严冬,我们便团团围在火笼前,在饭菜的香味中,在暖热的火笼前,感受独属于冬的温情。

古语言:“穷山僻壤出刁民。”然而,我要说,山清水秀孕育元元客家人。座座围屋聚集散布于山水间,围屋围起的不仅有平淡琐碎的日头,有聚族而居的热闹烟火气,更有我们绵延千年来的客家思想,客家精神,客家智慧。从小听的山歌里唱着“哎嘞莫怨捱”,教我莫怨天尤人;田垄间,奶奶一面告诫我“好吃懒做,公家照顾冇出路”,一面教我“立春晴一日,耕田唔用力”的耕作经验;新年肇启之时,长辈对小辈年复一年“食唔穷,着唔穷,冇规冇划永世穷”的劝勉着;疯玩一天的孩子回到家,必得传来笑骂声,“唔读书,瞎眼珠!”

记忆里的客家围屋是有声音的。除了清脆的笑声,除了踩过木板楼的吱呀声——还有一门一槛教我的稳重,不急不冒失;一碗一筷教我的孝悌礼仪,尊长爱幼;一祠堂一香火教我的家族传承,万古明灯。它们在我生活的各方面回响着,提醒着我,也许无数次更明了我正途的方向,使我不至于陷入迷茫,误入歧途。这些充满智慧的,潜意识的声音,不辞千遥万远,从远古而至今,穿透我的心灵,总让我心目增明。

若说星宿是逝去的人凝望大地的眼睛,那么高墙飘散的烟火便是人间对已逝人最好的祭奠。灯火散落人间时,我抬头看,星星永远在天际,就好像彼时,砖瓦屋舍间,高墙内又飘起了烟火……

梦入客家围龙南市实验小学 叶薇

我的家乡在龙南,它还有个称呼“世界围屋之都”。其中有名的关西围,我去过许多次,每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又想再感受一番的她的风姿。

我看着窗外日落西沉,红黄色慢慢的爬上天空,是在为它着色。我趴在窗边,困意升了上来,眼帘渐渐半挂不挂的。我似乎梦见了一条河,水流缓慢的流着,我似乎听到了歌:

妹子搁那边看着,

欢喜声来从那传啊,

嘻水声啊从那传啊,

一抹蓝色可显眼嘞……

我睡眼朦胧的醒来,耳边传一道温柔慈祥的女声,“丫头,今天可有你玩的了,可别糟蹋你二奶三奶的花了。”我瞬间清醒,一脸错愕地望向女人,她面容清秀,穿着浅蓝色侧襟衫,下身是深蓝色的大裆裤,盘着头发,上面插着一只木簪。“你是谁?”我不禁发出疑问。“傻丫头,怎么连娘亲都不记得了。”女人轻点我的额头,笑意盈盈的 。我又看了看自己,身穿蓝底白花的服饰,脚上穿着布鞋,坐在床上看着也就五六岁的样子。我不禁疑惑:我为何会来到这儿,这就是哪呢?“好了好了,快来梳头。”不等我反应,女人着我走到梳妆台前,“今天单辫还是双辫啊?”我还是有点蒙圈,只能随便说了个单辫。等我梳妆完毕,我的头上还戴着个同款头巾。女人拍着我的肩,看着铜镜里的我叮嘱道:“你可别像上次一样,去找堂姐玩,误入了上厅,不过爷爷倒也没有怪你,下次可不要进去咯——”“走啦,夫娘。”突然,一道爽朗的男声打断了她,她应了声好,就急匆匆的走了。

我经不住好奇也跟了出来,一出来我发现这地方好眼熟。我思忖片刻,这不就是关西围嘛!我应该是来到了这里的一户人家里,刚刚那两人应该就是“我”的娘亲和爹爹了。先去找“我”的堂姐吧,不让走上厅那我就从中厅那里穿过去。

我定了定神,凭着记忆穿过中厅,就开始不知道路了。我东走走西看看,在一个斜对角那,我看见了一位女子——堂姐。她穿着跟“我”的娘亲差不多的服饰,只不过发饰是双辫,手里拿着绣绷在绣的东西。我跑了过去,叫着:“堂姐,我来找你玩儿啦,你在干啥啊?”女子放下绣绷摸着我的头:“我在绣蝴蝶啊,丫头知不知道这寓意着什么?”我摇了摇头。“这蝴蝶寓意着幸福,美满的意思哦,你这套蓝底白花的衣裳是寓意我们兴旺,发达。”堂姐耐心解答着,“对了,小时候你外婆给你送了一顶吉祥童帽,上面有很多银饰。正面的银饰是八仙过海,绣的是凤凰,侧面还有一些铃饰刻了字有平安富贵的意思哦。”我耐心的听着这客家花帽。“好啦,我们现在该去后面帮忙了,今天还会酿米酒哦。”堂姐拉着我边往外走。

我们奔跑着来到后面,“娘亲爹爹,我带堂妹过来帮忙了。”堂姐率先开口。堂姐的娘亲和爹爹在那里打糍粑,“咚咚咚”的。“好,你们先去酿米酒吧。”堂姐的娘亲看着我们道。堂姐拉着我进了放酒的地方,自顾自的捣鼓着。把两个大酒坛慢慢的挪了出来,把布打开来。我有点好奇,凑进去看看:“堂姐,现在就可以喝吗?”“不可以,这个是发酵好的,把米酒全部盛出来放入酒坛里,用青菜叶和泥瓦盖盖坛口,再拿稻草和稻谷壳在周围堆满,点燃稻草,烧至坛内米酒沸腾,冷却后就可以吃了。”堂姐回答道。“那堂姐没发酵好之前是怎么做的?”我望向堂姐好奇的问。“先把糯米泡发好,再大火蒸熟,接着浇上半桶凉水,然后放到缸里均匀的加入酒饼,最后在里面压实做个酒窝盖上布就大功告成啦!”堂姐耐心的回复并摸了摸我的头。“那我们快点,我想喝。”我舔了舔唇。“瞧你那样,帮姐姐去拿两个酒勺,就在那边挂着,长长的下面像个竹筒一样的。”堂姐指了指我的脑袋笑着道。等我拿好,堂姐拎了几个酒坛过来,还拿着几个泥瓦盖和六七个青菜叶。我和堂姐一人舀一缸的米酒,不一会儿就舀完了,用青菜叶和泥瓦盖盖住坛口。堂姐把就酒坛一个个往外搬,而我则来回抱着稻草和拿了一些稻谷壳堆满酒坛周围。“现在只要用火镰和火石点燃它们就好了。”堂姐拍拍手,转身又去了厨房。等出来时手里拿着火镰和火石,我想拿来看看,刚生出就被堂姐拍了回去。“这个很危险,你不能拿,剩下的我来,等好了我叫你,你先去帮你娘亲酿豆腐吧。”堂姐柔声细语。我点了点头,只好作罢。

我找到娘亲,娘亲正在厨房切豆腐。“娘亲来帮忙啦。”我兴致勃勃的看着娘亲。“好啊,过来帮我酿豆腐吧,不过你会不会啊?”娘亲打趣着我。我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好像真的不会。“来,过来看着我教你。”娘亲笑眯眯的看着我。“把一块豆腐横切两刀,竖切两刀。拿其中一块,拿筷子把里面掏空,把馅料塞进去,不能太满。”娘亲耐心的教着。我跃跃欲试,眼看就要完成了第一个结果它烂了,第二个做的像模像样,越做越熟练。很快就和娘亲做完了。“接下来就是把它煎好,再加水煲会儿就可以吃啦,还有伯父伯母打的糍粑。”娘亲转过身准备烧火炸豆腐。

“丫头,米酒烧好了!”堂姐在外面喊着。我一听迅速地跑了出去,奔向堂姐。“小心别摔跤了,我舀半碗给你的。”堂姐摸着我的头,递给我米酒。我看着在那半碗热气腾腾的,色泽金黄的,气味清纯的米酒咽了咽口水,吹了吹气,小喝了口,香甜醇美的味道在口腔弥漫。“好喝!”我兴奋又喝了几口。

“哈哈哈,丫头,伯父伯母的糍粑也打好耳了,你要不要来啊?”伯父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好啊!”我转过头来,男人大咧咧的笑着,穿着琵琶襟衫,大裆裤。我来到石旁,伯母拿着装满芝麻,花生,白糖的簸箕过来。“丫头,看着。把我糯米捏成一团一团的,再压一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形状,然后再簸箕里滚滚占满。”伯父边说边教着,最后拿了个糍粑吃着。我试了一次,那糍粑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

“酿豆腐好咯!”娘亲的声音从厨房里传来。“那就去我家吃饭吧,先带着妹妹去坐着,我们等会就来,要先给爷爷吃点。”伯父擦了擦头上的汗对着堂姐说道。堂姐点了点头就拉着我走了。我待在那里无聊的很,还好没过一会儿人就来了。一道道菜端了上来,两家人围在那里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我摸了摸肚子,嗝了一声,“好饱。”堂姐有点哭笑不得:“你休息会儿,等会儿我们就去采茶了,下午有点热,应该会带个凉帽。”“凉帽是啥?”我睁着眼睛好奇的问。“就是以竹篾编织的圆形竹笠,空间留了个圆孔,周围盖上有一块儿布遮着。”堂姐慢慢的说着。这时,娘亲和伯母拿着各两个凉帽和两个蓝子。“走了走了,别赖在那里。”娘亲催促着。我连忙起身,同伯父和爹爹告了别,跟着娘亲走了。

我气喘吁吁的跟在后面,终于来到了茶田。伯母分好责任的区域,大家就开始努力采茶了。“丫头,咱们把上面最嫩的部分摘下来就好了,你可不要乱来哦。”娘亲告诫我道。我点了点头,跑道了另一边慢慢的采着荼。但是没过一会儿我就到一颗杉树下偷懒了。我想摘下凉帽来扇扇风,就听到一声沧桑的声音,在那里不知道自言自语什么。我四处张望,却没有找到这声音的来源,便问到:“你是谁,为什么不出来?”那声音明显停顿了一下,疑惑的开口,“你能听到我说话?”我点了点头。它接着说:“我是你身后的那棵杉树。”我震惊的转过头来,看着杉树说:“你为什么能和我对话?”“不知道。”杉树无奈的摇了摇,“对了,你是从关西围出来的对吧?,那你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围屋的故事还有你爷爷徐名钧。”我猛点头,找了个舒服的方式坐了下来。

杉树清了清嗓,开始了它的讲解:你爷爷徐名钓,早年获得秀才之称;成功劝解村民们不要滥砍滥伐;还在龙南县里开了几家药铺,药铺以济世为宗旨,对一些贫困百姓你爷爷常常会给些优惠甚至分文不收;他乐善好施,勤俭质朴,不忘乡亲,成为一代名绅。

现在你住着的这个围屋耗资巨大,你爷爷的钱从哪里来呢?那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开始证收“厘金”,你爷爷在赣州城外码头救了道台大人刘敏的独子。为报答救子之恩,道台大人手书了一道手令,对徐老四“西昌”字号木头在赣江上通行五年内放关免税。后来,许多同你爷爷有生意来往的木头商人的木头也烙上了“西昌”字号,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还有那砖跟你爷爷找了个广东省兴宁县下龙田乡请到一个在当地很有名气的烧砖师傅罗师傅。那时候一连好几个月都下着雨,罗师傅没有烧好砖,觉得愧对你爷爷,就留下便条回去了。你爷爷看到了,连忙让人追了回来,并表示不怪他。罗师傅十分感激,一过完年就带着妻儿回了关西。后来罗师傅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在关西成家后,生了两个儿子,又把技艺传给了他们,罗师傅爷孙三代都为你爷爷砖瓦烧制……

不知不觉我已经睡去了,我又梦见了那条缓慢的小河,那首山歌,唯一不同的是,我看到了许多穿着传统服饰的客家人在那里打糍粑,采茶,酿豆腐和酿米酒。每个人都洋溢着微笑,似在欢愉,似在充实。再次睁眼,天已悄然变黑,弯弯的月牙高高的悬挂在天空中。

黄道生老街一一快节奏中的慢时光龙南市第四中学 黄懿

龙南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条老街,狭窄的街道,斑驳的木门,流动着几百上千年的温情岁月,珍藏万家灯火背后的市井生活。

我的童年在老街度过,懵懂的我从来没有去仔细地去观察过它,没有用心地去感受过它。前些日子,我故地重游,才品出了少许老街风韵。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轻轻抚在老街的肩头,随着"吱吖"的开门声响起,老街一天的生活便由此展开。早餐店门前摆着几张矮小的木凳木桌,锅中的粉丝在高汤中翻滚着,在"云雾缭绕"中,热气腾腾的早餐被端上了桌。几个散步回来的大爷,蒲扇轻摇,侃天说地,悠然自得。

吃过早饭,我继续上路,沿着老街,慢慢走。那斑驳的墙壁、发黑的门板,破旧的瓦片,光滑的条石,富有年代感的建筑风格··..··无一不诉说着这条老街曾经的悠久历史、沧桑和繁华。时光荏苒,岁月让它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里曾经是商业的中心,游人日夜不绝。它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退出了历史潮流。

街上的一间间老店铺,充斥着上个世纪的风格。印章店、服装店鞋帽店、餐具店··...·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里面的货物没有商场的高端大气,价格也很低廉。来往的顾客寥寥无几,不少店铺已经关门了曾经,时常看见,有一两位老人坐在店门前,拿着破旧的收音机,听着那依依呀呀的戏曲。又或者是三两成群,对评书的内容津津乐道,我沿着老街,在一间间店铺中穿梭,细细品读着这条街上的慢时光。这条街上的店主,大多数是中老年,他们没有走上大城市生活的快车道,只好在这条老街上,继续着他们的慢时光。

鞋垫店的店主,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她热情的招呼着每-个顾客,脸上永远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在她的身上,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你的气息,那是一种,充满着爱与关怀的味道店中的鞋垫琳琅满目,有的绣着鸳鸯,有的绣着凤凰,它们都出自那位老奶奶之手。她用一针一线述说着,心中对儿女的思念。

经营着印章店的,是一位头发发白的老爷爷,他戴着一副金丝框的眼镜,俯在桌前,用手中的刻刀,一笔一划、小心翼翼地刻画出每一个细节。岁月在她脸上画出沟壑,他用刻刀雕刻生活。都体现出他对作品的高标准。从他手中接过印章的顾客,没有一个不是赞叹不已进而对他肃然起敬。这是他经营了四五十年的老手艺,年轻时候的他,也就是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把几个子女都拉扯长大。他说,孩子们也曾想把他接到去城里住,可他适应不了,他觉得城的节奏太快,邻里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在这里好歹有几个老街坊,能陪他说说话聊聊天,谈谈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转过街角时,那间播放着八九十年代的音乐的裁缝铺。那时已是黄昏,夕阳的微光投进那间店里,我透过那束光,看见了里面坐着一个与你年龄相仿的女子,可她的穿搭风格,却像极了 90 年代的人。她头上戴着一个白色发夹,上面镶着两朵洁白的茉莉花,身上穿的是一袭浅绿色长裙,活像从电影里走出来的。虽年近半百,仍能看出她年轻时的风韵,她的一颦一笑、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一股仿佛与生俱来的优雅。店里的陈设很简单,几个衣架一台缝纫机,还有一个熨斗便是她全部的家当。店里挂着的,都是些早已过时的衣服,放着的也都是些过时的音乐。那墙上还贴了几张泛黄的海报,我隐约记得,上面的人物,似乎在 90 年代红遍了半边天,那位女子,一直坐在那缝纫机前,偶尔与前来修补衣物的顾客攀谈。前来补衣服的没几个年轻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补衣服,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只有那些经历过穷苦日子的中老年人,才懂得物品的宝贵,衣服补了又补,还是不舍得扔。

像我,直到现在也不理解,老一辈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正是这句话,陪伴着无数人走过那段艰苦的日子。

走出那间裁缝铺,太阳已然落下,天色已暗。我坐在街边一条台阶上,细细思考着,到底是什么让这条昔日繁华无比,人来人往的老街,成了如今的模样。还记得妈妈曾给我看过一张旧照片,上面照的正是这条老街,照片上这里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一派热闹景象。悠悠老街,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给予了我们一处心灵栖息地和莫大的安慰,留下一片乐土,存放逝去岁月的记忆。当你因“内卷焦躁不安时,不妨来这逛逛,慢慢走走,给身体放放松,也是给心灵些宽慰。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躺平”似乎成为了一种罪无可恕的错误。但偶尔,在小城的老街逛逛,体验下慢时光的生活,给自己放个假,反而更能使我们斗志昂扬,积极的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客家一味品亲情龙南镇中心小学 罗凤仪

初夏的风,还是如往年一般,吹过了桃江河畔的田间地头。母亲、我就这样站在那里,一眼望去的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田心围。这专属于客家人的乡野景致,呈现出岁月沉淀后的恬静气质。

就着沟渠里的水,洗净腿脚上的泥,挑起奋箕,和母亲一前一后走在阡陌上。这次下地,我们是要种下年前做禾米叛要用的米。从小定居城区的我们,依旧放不下老家的一食一味。《龙南史话》总序里有句话说入了我的心里:“乡镇作为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单元,寄寓着丰富的乡音、乡愁、乡味。”无论走去多远的地方,终究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子民,终究惦记着那交织着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是黄金条,是龙头鱼,是过水溜,更是这口一年才能吃上一回的禾米叛的味道。

这道美食,是客家人跨越四季的劳动成果。春季下谷种夏初种秧苗、秋季收稻子、冬季做禾米叛。边走边想着这件幸福的事,一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感觉蔓延开来,才插下秧苗,禾米叛的味道就已经爬上了舌尖。母亲笑了:“你就是馋!”我也笑了:“馋才好呢,姐姐和弟弟都没我会做只有我用心学了,那么繁杂的工序我都学会了,还得谢谢我的馋呢!”其实,说笑归说笑,我心里还是有深深的担忧。说好客家话、讲好客家故事、做好客家美食,常常回乡体验农耕生活,就是客家人一直在做的事。

“等入冬之后,砍了黄柴,做好灰水,年近了,禾米叛也就该上桌了!”母亲把箕放在地里,熟练地把早上拔好的秧苗装得整整齐齐。在后院,黄柴烧起来,一家人围着一团火光,从不断加黄柴进去,到明火熄灭,再到灰烬冷却,我和姐姐娴熟地把烧好的灰用薄布包好。一气呵成,母亲满意的笑容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黄柴灰在阁楼里搁置了一个星期,安静地,等着我们工作一周后回来滤灰水。硕大的盆摆上,结实的木架放在盆上,母亲提前洗干净的箩筐也垫上了稻草,放在木架上,一切准备就绪。沉默寡言的父亲,此刻正往土灶里放柴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的水也开始翻滚起来了。姐姐把整包黄柴灰放进箩筐里,我开始一瓢一瓢地往里倒热水,滤出来的灰水穿过箩筐底部流到盆里。离高品质的灰水还差一步呢!再次把火烧起来,整盆灰水倒入锅中,一边搅拌一边熬煮,随着火候的到位和水分的蒸发,锅里的灰水愈发浓稠,颜色也比原来更黄亮。退火放凉,用壶装起来,母亲宝贝似的把这些熬制好的灰水收好放回阁楼了。

做完灰水,家里又会安静一段时间。小年过后,我们家就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一般是年二十五。这一天,家里比过年还热闹。我们一屋子人,这样盛大的场面,除了家族办喜事的时候能看到外,恐怕聚最齐的就是这样的日子了。人多却不混乱,大家分工明确。大家迫不及待开始蒸米了。母亲小心翼翼地把家里最大的饭额放入锅里。之所以小心翼翼,是因为这饭凯是桃江容屋村的手艺人容海朋老师傅做的,容师傅年逾七旬,已经不大做饭额和木桶了,这箍桶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险,所以这为数不多的饭额,母亲格外珍视。蒸米的这道工序时间跨度最长了,一般得蒸足四个小时,米才能软烂粘稠。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也并不无聊。孩子们在不远处的田野里撒欢,大人们围坐在土灶附近轮番放柴火。水果点心摆上,大家边吃边聊,都以最放松的状态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家族聚会。一顿午饭过后,米也蒸好了,叔叔弟弟等人把饭凯抬下来,把蒸好的禾米倒入木盆,加入适量灰水,搅拌均匀,等禾米充分吸收完灰水,用小一点的饭额分批再次上锅蒸至冒大气,就可以倒入石白里了。这时,力气大的主力军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拿上两根手臂粗的打禾米叛专用的木棍,两人一上一下配合好,顺时针围着石白把禾米捣至软烂。在一阵吆喝声中,打叛子的人用棍子把成团的禾米挑至案板上。一圈的人围上来,手上抹一层茶籽油,趁着热乎劲,一人一团,快速做成一个一个圆形的禾米叛。我们小辈们在这样的氛围里,也干得起劲,渐渐也能独当一面了。

案板的另一边,早已备好一碗白糖、一碗辣椒酱油,不等大人们手里的米团放下,孩子们就迫不及待接过蘸着白糖吃上了·..···这样忙碌又充满烟火气息的场景持续到傍晚时分,所有的案板上都摆满了圆形的禾米叛,比稻谷丰收时的颜色还要黄还要亮,看了真是喜人。

晚上,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和父母一起炒了一盘和米叛,几个家常小菜。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此刻的放松显得格外珍贵,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总是这样暖心。吃一口劲道的禾米叛,赞叹的是如父母般的客家人跨越年轮的智慧和勤劳,细品,更是客家人恒古不变的坚韧气质!

“想什么呢?这样出神,秧苗掉了!”母亲的声音把我的思绪拉回这凉风吹拂的田间地头,我、母亲、我们,将和这一田野的绿一起开启新一年的期盼和团聚,用一道客家人独有的美食,品我们浓浓的血脉亲情!

观客家文化,延传承火炬龙南市杨村镇初级中学 廖程鹏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那么客家文化是他留给赣南的一捧细沙,是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流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文化。我们客家人则是河中生活的游鱼,品味水之韵味,而那透过水面的光,是我们与文化的再次相遇

形·土色客家

河底的细石,是土色客家的形。在我的家乡杨村镇,有一座老屋镇守此地百余年,是杨村初中校歌中“乌石神奇,燕翼流光”中提及的燕翼,也是现存最高的客家围屋一一燕翼围。相传燕翼围是我们的祖先赖上拔在清朝时为抵贼匪掠劫所建,围名“燕翼”二字取自《诗经》“妥先荣县,燕翼课中”。围屋。高 14.3米,外墙厚 1.5米,为砖木结构的方形围,古朴大气,铺满青石砖的地面,木质结构的楼房,色彩搭配浑然天成,四周高墙是封闭建筑,只留一楼大门出入,对角四边有炮楼,每层有枪眼,并且内部还配置了水井和粮仓,使居住在内的人,在遭受战乱时仍能保持相对安定的生活。围屋内至今还保留着生活气息,经过多年岁月的侵蚀,仍然结实牢固,依然有许多老人居住于此,守着这一座高楼,护着悠悠客家情。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形,土色客家,淳朴如土的客家人用他们智慧的头脑,用着最简单的材料,构造出了如此精妙如此牢固的建筑。他不仅守护着客家人,也守护着客家人勤劳、淳朴,坚韧和执着的形。

声·巧色客家

细水拍打河岸,那是客家的声。客家的技艺,穿越时代与我们见面,无声的技艺,有声的文化。客家织带技艺,客家竹蔑技艺和客家土陶锡壶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织带在当地叫做冬头帕,是结婚后的女人头上所戴的些手艺高超的客家人甚至能在上面刻字;客家竹篱,泛指用竹子编织的工具,竹箩筐,竹篮子等等,是客家人人手一个的工具,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客家土陶和锡壶,是用来盛酒的工具。除了这些之外。除了这些客家技艺,客家美食也秀色可餐,有客家盐酒鸡、黄元米果、乌粉等,其中又以客家米酒最为出名。客家米酒的酿造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将洗净的糯米蒸熟,加入酒曲发酵。然后再放入酒坛,用稻米壳盖上烧制,最后进行酿造。客家米酒地方风味醇厚,酒香醇扑鼻迷人,味道鲜美。客家几乎人人都会酿造米酒,米酒已经成为客家人们举行大宴席时必喝的饮料。

巧色客家,客家服章之美、客家美食之味与客家技艺之巧共同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元的客家文化。但是许多技艺渐渐枯萎,作为新一代的客家人,我们要再铸客家文化之声,将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神·红色客家

滔滔逝去的河水,是红色客家的神。九连山横亘赣粤,绵延数百里,是赣粤边的革命重地。1945 年 10月,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分别开赴九连山区在此开辟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里留下了杨村战斗,玉坑战斗等许多革命事迹,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我们的客家先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红色客家是客家人为革命事业献身,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的精神,他像闪耀的红星一般照耀我们客家人千百年。

蓝天悠悠浮云意,客家浅浅故人情,客家世代人的岁月传承,彼此融合山川海纳乡土亲。作为新一代的客家人,我们应乘着灿烂客家文化之云,且舞且歌且行。

03书法类(一等奖)

龙南市第二中学 廖汶俪 《龙头雪浪龟尾晴岚》(左一)

▲江西省龙南中学 钟佳祝 《东山晓钟,西山晚月》(左二)

▲江西省龙南中学 钟其峰 《节录客家赋》(右二)

▲龙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彭荣政《云横路转》(右一)

龙南市第二中学 曾愉菲 《客家歌谣

祝贺获奖的同学们!

来源:龙媒体客户端

编辑:蔡微校审:黄岩泉 曾钰审核:叶伟贤 凌虹重要提醒!全市禁止!龙南市民注意!-END-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龙南发布】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小布设为“星标★”吧~
上一篇: 小说:重生回现代学武功,小伙成为高人形态变好,同学:整容了?
下一篇: 女神节专题|不看脸也好看——青年律师的着装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