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七十二)|烟墩角写生小记

烟墩角写生小记
匡秀丽
位于威海荣成俚岛镇的烟墩角,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如果不是这次写生,或许我永远都不会和这个被炮火烙印的名字相遇——据说是明朝时为了防伪倭寇的袭击,在山顶修了烟墩,点火示警而得名,相当于过去的烽火台了。
或许一些痛还在大地的骨髓里流淌,在每一朵浪花里传承,但是沧桑已然散尽,这个只有500来户的小村落,在黄海的怀抱里,尽享娇宠。勤劳善良的村民,如我先民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海捕鱼、种植海带,养殖海蜇,顺便把自己的小院落收拾的整洁干净,让人感觉特别舒适。别具一格的水草房、数千只自西伯利亚千里迢迢飞来的野生天鹅,让无数画家、摄影家们趋之若鹜流连忘返,为美丽的港湾平添生机无限,也让这个安静的村落热闹起来。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见不到天鹅群集的盛景,但是,那些在各家门楣上挂着的摄影之家、美术写生培训基地等牌子,却印证了这个渔村的不凡。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水彩画家和即将在此举办的水彩画展,更是让小小的渔村门庭若市起来!
欢喜,从一簇绣球花开始
恰如热情明媚女郎的海风扎扎实实拥抱了我,受宠若惊的同时,有点小失落——这实在不是一个国画写生的最佳之地啊,当然,对于油画水彩画家们来说,则是得天独厚了,这差别待遇也太大了!我有点抓狂,幻想着能不能换一个油画国画都可老少皆宜的地方呢?当房东高老板、也是我们的临时向导,引着我们到处踩点的时候,看到大海的喜悦,被不知道画什么的的惆怅取而代之,甚至于忽略了海鸥轻灵的吟唱和翩然的风姿。我知道有些老师是水陆空三栖明星——国画油画水彩皆能,但对于我这个只会点工笔没骨、笔墨语言捉襟见肘的人来说,委实有些为难,超级郁闷。就是我腹诽不已东张西望时,一簇簇硕大的花团勾住了我的视线——哇,绣球花,我的最爱!我欣喜不已,好生茂盛的绣球啊,这样恣意地盛开,我只在网上图片中见过!为什么我就养不出这般茁壮的绣球呢?想着家里那株我来时尚纠结着生与死这沉重话题的绣球,不由叹息。我跑到绣球前从各个角度拍照,顺便就注意到那个带飞檐的门楼头,旁边的一架扁豆、疏疏落落在东篱的几簇菊花,都是可以入画的。而且,那几株残破的鸢尾花,咋就那么想让人直接裁入画纸呢?请原谅我作为喜好绘画的人眼睛的不老实,我竟又顺便瞄到院子里还有一架婆娑的豆角,几株旁逸横斜的开花大葱,和墙上挂着的一串破旧的水壶自行车撑子,也是画画的极佳素材!还有啊,邻家那一枝虬曲盘旋的是猕猴桃吗?咋长的?为什么姿势这般迎合我的心意!

喜悦不期而遇,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就会发现一切皆可入画,关键是自己能不能就地取材,善于剪裁。心豁然开朗,我有些喜欢这个地方了,驻足目光,惊喜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小伏笔,期待着我的邂逅吧,相信我会把她们一一找出来的!这算不算柳暗花明呢?
果然,在行走中,我又发现那些亿万年前的火山岩石,色彩斑斓,形状各异,斑斑驳驳,透着无尽岁月的沧桑,别有一番味道;更有一些岩石,上面密密麻麻镶嵌着数不清的贝壳,像是缀满岁月的勋章,是不是可以和自己的画纸亲密无间呢?那些成片的百合花又是怎么回事?她们在骄阳下开的那般热烈,是在期待生命中最美的艳遇吗?而那在风中摇曳的格桑花,那般袅娜秀美,使得原本就不怎么懂矜持的我惊呼连连,恨不得立刻抓起画笔,在纸上指点江山一番方得尽兴......
后来的几天,我和同行的李老师一边写生,一边在村子里沿不同的路线走着,寻寻觅觅,试图把那些藏在角角落落房前屋后的美一点点发掘出来,留在纸上。于是,我们看到一树硕果累累的树莓,在人家的院子里尽情伸展自己修长的枝条;如瀑的美国凌霄从人家的屋顶垂下来,那些重重叠叠的花朵,娇美且壮观叹为观止,让我们在花架下一流连就是两三天,连好客的主人都惊讶不已,只是凌霄而已,为什么这几个人画了又画,咋就不厌烦呢?而屋后的一大簇卷丹花,同样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画了又画。石榴、西红柿、臭芙蓉、猕猴桃、莴苣......一一在我的卡纸上安家落户,直到要离开了,才遗憾地发现那些热情似火的向日葵、雅致的格桑花、有着密密麻麻豆角一样果实的紫荆......都还未来得及画,写生却已接近尾声!
那些海草房
阳光下的烟墩角,除了涛声以及渗入夏风骨子里的海腥味,安静的和其他的村落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有砖瓦房,也有楼房,就像现下处在旧村改造的那些乡村。然而,吸引我们眼球的却是点缀其间的一些有着极尖屋顶、上面铺满厚厚干草的房子——这就是烟墩角颇具特色的海草房了!在高老板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生态民居之一,从秦汉开始就有海草房,到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获得广泛传承,至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的海草房被砖瓦房所取代。当下,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旅游项目,提倡绿色发展,恢复海草房又成为新的时尚。遗憾的是,那些曾经呵护过祖祖辈辈人温暖的海草却濒临灭绝,所以,人们只能想办法慢慢收集海草,掺杂麦秸一起,一家家慢慢置换回新的海草房。海草房冬暖夏凉,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是祖祖辈辈的传承,当地政府能够果断地打造原生态旅游产业,实在是心系民生高瞻远瞩,所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啊!据高老板介绍,当地政府部门统筹规划,有的村子重在摄影,有的着眼旅游,有的盛产花卉......因地制宜,绿色环保。而海边,是不能见明火的,所以,在这里,你永远看不到夏天晚上烧烤烟熏火燎人满为患的场景。海风吹,海浪涌,看着那高远辽阔的蓝天白云,呼吸着夹杂着浓郁海腥味的新鲜空气,任光阴慢慢流淌,这是多么自然又妙不可言的日子!我不仅羡慕起烟墩角人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多么诗意的人生啊!
生活在烟墩角的本地人,是热情的,他们会在你写生时为你提供需要的水,问你要不要喝水,甚至把自己储存的红薯给你吃;他们会对身边的孩子说:你看,她是画家,画的多好啊!
或许他们永远都不会拿起画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艺术的尊重。或许他们永远都想不清,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千里迢迢奔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对着那些他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拍照或者写生。他们只是遵循骨子里传承下来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岁月舒缓流淌过他们的春夏秋冬。
那些船
因着退潮,海湾里有许多本地人,提着篮子拿着铲子,在石头堆里翻找着。他们在找花蛤,而对那些藏匿其中的小螃蟹,却不屑一顾。倒是我们这些外地人,对着那些在石碓里东躲西藏仓皇逃窜的小螃蟹,大呼小叫,兴奋不已;偶尔还会有惨叫声传出,肯定是谁不小心被蟹子夹着手了!也有直接下水摸花蛤的人,他们始终都泡在水里,弯着身子探入水里探索着,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辨识一个地方是否有花蛤;还有一对夫妻,在收集海水冲上来的海菜,那些海菜有着宽大的叶子,绿油油脆生生蛮可口的样子,但是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已经老了,不能吃了。而那对夫妻,是把这些翠绿的叶子抬到海边晒干卖掉的,据说可以做饲料,也算变废为宝。那些石头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不管大小,无一例外地有一些贝壳嵌入其中,像一枚枚军功章。难道这些牡蛎什么的,都要寄生在石头上吗?

在海边,船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也该是捕鱼为生的渔民,至高无上视若生命的图腾!
跟随着高老板的脚步,我们看到,海鸟欢快鸣叫着,在空中自在翱翔;海上不时有船只来往,在海上带起一道浪花,很快又恢复原本的平静;岸边亦有船只停泊,像极了劳作疲累坐在田间地头吸着旱烟休息的老农。而这,该是海边最寻常的景致吧。
而我要说的船,却不是这些船;而是在一些人家的门口或者院外的老船。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木船,船身斑驳。这样的船,我们就餐的地方有,我们休息的地方也有。无法想象他们年轻的模样,但是当初刚刚打造好的他们,肯定给主人带来无限的希翼吧?他们也曾照亮一家人的生活,点燃他们的憧憬吧?
可以想象主人第一次驾驶着他们,驶向大海时的喜悦。他们一定经历了数不清的风吹雨打,也曾是当之无愧的弄潮儿,在无垠的大海上乘风破浪,用自己健硕的身体,抵挡着疾风大浪,和主人相依为命荣辱与共,为主人带来丰硕的收获,确保主人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而今,新型铁制的现代船只在海上威风八面;老迈的他们,虽然不复往日的辉煌,却没有被主人抛弃,而是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门口,让他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安度余生。这些离开大海的老船,静静守护着主人和院落,或许会在某些涛声依旧的夜晚,独自品味那些峥嵘的岁月和惊心动魄的过往吧!他们静默无言,却有些厚重的沧桑,直击心灵。
烈日下的写生人
尚未启程时有的老师下载烟墩角的天气,发现一周有一半以上是雨天,当时还纠结,下雨还怎么写生?可是到了目的地,网上的天气就变了,竟然要到我们离开那天才会有雨,实际是我们离开那天也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大雨!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也不知道老天特别厚爱我们呢,还是考验我们呢!

于是,六天的写生,我们就完全暴露在海风中,享受着阳光炙热的拥抱!同屋的王静静老师以为带足七天的衣服,可以不用洗专心写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委实骨感。这样炎热的天气,每次回到宿舍,都像水里捞出来似的,一天三四身衣服都不够换啊!每次出行大家除了大拖小挂的画具,都是帽子、防晒服、口罩和雨伞,装备一应俱全,把自己呵护的密不透风,却依然抵不住阳光的穿透力,王老师把防晒霜都借我用了,自己还是眼见着地越来越黑了!那些阳春白雪们,都有变下里巴人的节奏,更何况我这黄脸婆呢!太阳的热情,真是夏天里的一把火啊!而和我们一起的李老师,直接晒出了皮炎,脖子上红呼呼的一圈,触目惊心。后来她又买了一个脖套带上,才稍好一些。这六天的时间,我们往往清晨四五点就出门写生,这样还有点阴凉地方,等到八九点钟,背阳的地方基本就没有了,也只能任凭风吹日晒了,即便带着手套穿着厚袜子,依然能感觉到手背脚背有灼痛传来。就这样,都没有人放弃,或许因为我们都是酷爱绘画的缘故吧,一写起生来,就忘记了一切,往往要等到吃饭的时间了,收拾画具了才发现自己带的水竟然忘记了喝!而教研员闫老师和另外几个老师,时常连午饭都不回来吃,都是老板送点打包的盒饭,草草果腹后继续写生,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说起学习,杨山勇老师写生极好,可说是偶像级的写生专家了!是自己写生呢,还是看杨老师写生、向他学习呢?这个矛盾一直纠结我整个写生过程。又想自己写生,又想向杨老师学习——看他面对同样的素材,如何布局谋篇、疏密得当,写出精彩的画稿。真是矛盾啊,人间安得两全法,写生学习两不误?后来就决定一天只完成五幅小品,确保能够看杨老师完成一两幅作品。虽然常常被杨老师精彩的写生打击的体无完肤,但是却学到很多东西,实在是乐在其中啊!
晚上的时间是大家交流学习的时间,除了听宋立波老师讲课那天外,每天晚上,大家都会把自己当天写生的作品,拿到楼下大厅里,摆在地上,俨然一场小型画展,互相学习品评,最后闫老师为大家做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为以后的写生做准备。这个作业展是一天的画龙点睛之笔,为一天的写生划上完美的句号。
一周的写生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但是整理并完善作品、笔墨如何转换才是重头戏!新的任务在前方翘首以待,坐在返程的汽车上,我有些忐忑,却又踌躇满志——我相信,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

作者简介:匡秀丽,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小学教师,笔名:冰雪伊人,曾有散文《父亲》、《野菊花》,小说《情断红纱裙》、《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在省市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