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最浓”大展将启,山东博物馆甲辰龙年特展——“沿着运河看年画”2月2日开展

147小编 167 2025-02-19

2024年2月2日,山东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开年大展——“沿着运河看年画”即将在山东博物馆四号展厅开幕。1月31日上午,新黄河记者提前来到布展现场,探访即将开展的“年味最浓”大展。

149件珍贵年画亮相,连最有名的“孔府门神”都来了

千百年来,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达着对“年”的敬畏和依恋。无数充满魅力的年俗于是形成,年画就是其中之一。年画,是中国人在过年时张贴的画,是年的符号。年画虽小,却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蕴藏着无数传奇故事,体现了东方审美。它热气腾腾、丰富多彩、活灵活现,每当年画贴起来,就意味着“年”来了。

记者在山东博物馆四号展厅看到,此次展览将运河沿线的年画作为主体,采用了独特的双展线设计,以展厅两个入口分别代表大运河的南北两个方向,表达了运河两岸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浓郁的运河风格。

本次展览内容策展人、山东博物馆孙芳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是山东博物馆经过近三年筹备精心呈现的年画专题展,“与以往展览一般都以时间线索展现历史变迁的形式不同,本次展览以运河沿线的空间为主线,结合每个地点的年画实物、文献和研究成果,立体呈现该地年画的特色、发展脉络及与运河文化之间的关系。”

孙芳表示,“沿着运河看年画”展示的149件年画作品,主要来山东博物馆馆藏,同时也从开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威海市博物馆等借调了众多展品,很多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这些年画大多诞生于清末民国时期的艰苦年代,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孔子博物馆的明代孔府门神年画,这也是本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年画。孙芳说,“孔府有专门的门神户,专门负责孔府年画的制作、张贴等工作,孔府传统,大门张贴武将形象,内门张贴文官形象,而且其张贴形式也和普通百姓家庭有所不同,孔府门神是贴在门上木框内,而且是一年一年叠盖上去的,1957年故宫博物院对孔府门神年画进行了保护性揭裱,使这些珍贵年画完好保存了下来。”

明代《武门神》

明代《文门神》

喜庆之外,年画中还蕴含着众多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展出的149件年画作品,按运河沿线地点,涉及山东、北京、天津、河南、安徽、苏州、杭州等多地,这些不同地域的年画呈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容。

比如山东博物馆藏年画“泰山娘娘”,就很有特色。历史上,苏北地区运河大堤因黄、淮水患,常常被冲垮。明代碧霞元君信仰兴起后,在当地有“永护漕河福德神”称号。民众希望她能够“收伏水怪,保护漕堤”,因而运河沿岸多建有碧霞行宫,香火异常兴旺。明清以来,碧霞元君信仰在华北民间影响颇大。以北京为例,明代中期以后,除北京东岳庙加祀碧霞元君外,京城及其周边还有多处碧霞元君庙宇,至明末形成了环绕京城的“五顶”。《帝京景物略》之卷三“弘仁桥”条载:“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麦庄桥北,曰西顶;草桥,曰中顶;东直门外,曰东顶;安定门外,曰北顶。盛则莫弘仁桥若,岂其地气耶!”

在布展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展览代表年画——《金山寺》和《渔夫》的上展过程。

苏州桃花坞戏出年画《金山寺》取材于白蛇传故事,画面是个完整的戏台,台口两柱悬挂明角串灯,下面各立一牌,分别写着“特请京都新到清客串”“本园今日准演金山寺”,如实描绘了当时京都名角南下献艺的史实以及旧日戏园建筑和舞台格局的面貌,反映了清同治(1861-1875)以后,京班南下,受到上海、苏州等南方观众欢迎的演出景象。“过大年,看大戏”。戏出年画是戏曲与年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更可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值得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清版后印滕县年画《渔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画面中,两位花脸渔夫身着长袍,脚踩高底靴,形象生动而富有特色,两者相对而立,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幅年画在门画年画中独树一帜,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滕县年画《渔夫》是运河水上人家春节“贴红”的重要元素。每逢春节,这些水上人家都会将这幅年画贴在船上,以此祈求新的一年里渔业丰收,生活安康。这幅年画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了运河文化的独特符号。

在山东博物馆,寻找久违的“年味”

年画以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内容,生动地表达了人们乐观积极的心态,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在布展现场记者看到,为了和年画这一展览题材相配合,本次展览在形式上也突出了过年喜庆的气氛。展厅中不仅挂有红灯笼,空中还垂下众多精美的灯箱以及蓝色吊帆。本次展览形式策展人、山东博物馆张洪雷告诉记者,从空中垂下蓝色吊帆的形式,正是为了突出本次展览的运河元素,“而且每张吊帆上都有门神图案,传达出浓厚的大运河上过年的气氛。”

另外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重点突出孔府门神年画,布展人员还专门在展厅做了一个颇具现代感的孔府大红门“装置”,为了和“大红门”在视觉上匹配,“门”上的吊帆也变成了红色。

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表示,如今,虽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年味却逐渐淡去,“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阐发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让大家找回儿时的回忆,找到那份久违的年味儿,重新感受那份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在博物馆寻找丢失的年味儿,2月2日开幕当天,山东博物馆还将举行“送福贺年”活动,书法专家们将现场挥毫泼墨,为观众送上新春最美好的祝福。国家级非遗项目“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省级传承人郭春奎也将在当天用他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现场进行木版年画的展示展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除此之外,山东博物馆还精心策划并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春节研学活动:“家住蓝白间”让您亲手制作手工蓝印花布,领取来自古老智慧的清雅祝福;“灯方年画照前程”将带领您制作灯方年画,共同感受那温暖热烈的中国年;“金石拓春”将以历史发展为出发点,从传统角度体验全形拓的全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种’语心愿”带您感受一粒种子长成一株植物的生命演化恢弘历程。

记者:钱欢青 摄影:钱欢青 编辑:韩璐莹 校对:冬平

上一篇: 渔夫被老头纠缠不放,屠夫正巧碰见,仗义出手帮了渔夫
下一篇: 泰国国王加冕仪式正式举行,耗资十亿泰铢的盛典什么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