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繁荣的商品经济,明朝服装形制如何发生改良和嬗变?

佚名 88 2022-10-04

引言

明代服装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服装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如衣服上出现了立领和分界线。本文通过对考古文献、史料的研究明朝服饰图片,结合出土文物的分析,对明代服饰的形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明代服饰形态的改进与创新,并阐述与传统礼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特有形制的原因。

一、明朝服装的结构

中国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上衣下裳的服饰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上下相互连接形成了深衣。这两种服装形式的基本结构相同,都属于前开口包裹型,其特点是前开口,左右襟翼压在一起,将身体包裹在其中,其中裁剪结构为对称的“十字形”平裁剪结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便衣、就是是这样的结构。这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结构。

明朝服饰虽然款式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依然继承先制。在结构剪裁上进一步强化了“十字型”平面结构,即无论是袍、衣、袄哪个品种,“都是用整幅料对合,然后按衣服的长度再双幅对折,以料的一边为准,按下摆、腰宽的一半剪裁而成,即所谓的“一剪法”。

江苏扬州、泰州博物馆珍藏大量明代出土服装均用此法裁剪。明服中也出现了大量拼接的设计手法,袖子处面料大多采用后拼接处理,也叫“找袖”。也就是说,尽管明朝服装出现了下摆开衩加缝补角、下裳褶裥等形制上的变化与改良,但其基本结构依旧继承了前朝。

二、明朝服装的形制

(一)领口、袖子的式样

明代男女服饰的领襟式样主要归纳为四领、两襟。四领为直领、圆领、方领、竖领,两襟分别为大襟、对襟。其中直领是最常见的领式,竖领从缀扣的直领发展而来,这是明代的创新,主要应用于女装。

竖领的诞生,使得明代女装在颈部与背部一带更加贴身,也使得女服领口的金银纽扣成为贵族衣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颇有特色的装饰。

晚明还流行在纽扣上镶嵌宝石或珍珠,其形制有正负或曰雌雄两部分,雄者为扣,雌者为纽,相合而成一副纽扣。明代竖领及其扣饰的创新及使用,突出了女性的脖颈修长,丰富了服装款式并改善了服用功能。

明代男女服饰的衣袖因服饰分类和审美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式样,这些袖式根据尺寸大小而被笼统称作窄袖与宽袖。明初衣袖的袖窿与袖口尺寸比较接近,要么都窄小要么都宽大,但明朝后期出现了收口之袖,即“宽袖窄口”,如曲阜孔府旧藏的朝服,扬州与泰州博物馆馆藏的常服、便服等均有此形制。

而“宽袖窄口”的形制又分两种:一是无袖口式。即袖口看似宽大,但实际上自下而上缝合了一部分,另留窄小的敞口部分供手臂进出。二是有袖口式,即在宽大的袖端处再缝缀一个窄小的袖口。明朝服装的衣袖形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出现了多样化与实用化的趋向,宽袖窄口、暗藏口袋等改良做法都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二)分割与褶裥工艺

有研究者认为,明代的腰部褶裥、下摆分割线是传统装饰手法的延续和改进,而袖口褶皱、过肩分割线、腋部分割线、领口分割线等运用部位、外观、功能性等方面具有时代创新性。

从妇女常服的两片裙、百褶裙到男子的曳撒、道袍,从皇帝的衮服到日常穿着的褡护、贴里等,明朝服装的分割与褶裥工艺设计无处不在,形成了独特的形制与审美特征。

分割多用于女装,亦有直、曲之分。如竖领直袖对襟上衣,其使用从肩部经胸部直达下摆的分割曲线,突出了女性胸腰部线条,证明了明朝女服已初具对身体的曲线意识与朦胧的立裁意识。

明朝借鉴胡服的元素以为我所用,在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服装腰部褶裥分为明褶和暗褶,“程子衣”的腰部褶裥为明褶,“赤罗衣”的腰部褶裥为暗褶。其具体样式有碎褶、马牙褶及马面褶等。

碎褶是最为常见的种类,很多男子袍服在腰部都采用捏或抽的方法做出精细的碎褶。马牙褶为顺褶,一般先在腰部周围捏出许多有规律的马牙褶,然后在马牙褶上再抽出小碎褶。这些关于服装褶皱、分割的改良与变化,进一步丰富了明朝的服装形制,提升了人体活动的功能性需求;尤其是女装领部与胸部分割线的创新应用,使服装出现立体思维的萌芽。

(三)纹样布局

明朝服饰纹样布局与其形制结构紧密相关。一是“八团式”布局。即依据“十字形”裁剪结构的中轴线安排前后衣襟的六个纹饰与两肩上的两个纹饰。

二是“云肩式”布局。即并非穿戴云肩,而是在衣身前胸、后背、两肩处饰有柿蒂形的“云肩”纹饰,这是一种巧借云肩的形态而生成的新型布局。这表明,一方面明朝服饰纹样有着沿承传统的程式化布局,但另一方面亦出现了这些极具新意的创新与发展。

三、明朝服饰形制的特点

(一)服饰形式简化

自西周以后,天子的冠服制度都是极其繁琐的。但明冠服中只保留了衮冕,同时衮冕抛弃了复杂的上衣下裳制而简化为袍服制,另一方面,明代皇帝常服的使用范围却在延展扩大,且一部分具备礼服的功用。

(二)僭越

明朝中后期,服饰僭越现象严重。一是品级僭越。明朝就经常出现命官与命妇服饰不按品级行事的现象。

在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出土的衣物中,刘湘妻丘淑贤入殓时外着织狮子补服,狮子补服本应二品官员命妇所服,而丘氏仅为处士之妻,服饰明显逾制。二是官民混淆。官员与庶民的服装之间明显的差异,而晚明时期对于民服禁忌的执行没有以往严格,使得普通黎庶亦可穿鲜艳华丽之服。

(三)世俗化

晚明服饰一改初期的单调、保守、拘谨、呆板,逐渐变得张扬起来。普通世庶妇女,开始模仿王妃命妇的打扮;而上层社会的女子则又效仿名伶的服饰,着装颠倒,“礼”制混乱。

明朝服饰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市井的、享乐的、装饰性的“俗文化”逐步兴起,开始向传统的、宫廷的、等级森严的上层社会发起冲击。此外,当时妇女的衣饰,包括发髻的高低,衣袂的宽狭,花钿的样式,印染的颜色,鬓发的首饰,以及鞋袜的流行速度很快,形式变化也很大。

(四)赐服制度

赐服制度是朝廷对受赐者功绩的一种奖励,是严格的封建等秩制度的补充,是低品级职官获取高品级服饰的特殊通道,其初衷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明代赐服不拘于具体形制,一般圆领袍、直身、曳撒、贴里等均可。

赐服本身也有等级高低,最高级为蟒袍明朝服饰图片,其次为飞鱼、斗牛,还有麒麟、仙鹤等。由于明朝中后期赐服制度的松懈,内官和大臣也寻找各种机会身穿蟒服来炫耀,未获赐的官员及民间也纷纷效仿。

四、形成原因

晚明理学注重对道与佛学的探讨,这种“自由”的精神需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矛盾不断激化,使得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盛行,晚明人开始了一个逐渐凸显自我的变化历程,社会观念也由以往的“劳作”向“享受”方向转变,服装因此而华丽、丰富起来。

明末商品经济浪潮的涌现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商人致富后,一方面摹仿上层社会的豪奢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富商试图打破既定的身份区隔,达到社会流动及纵向上升,从而使服饰变政治等级标识为经济财富标识的工具。

明末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异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胡服不仅世庶百姓穿,连皇室宗亲也穿。汉胡服装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汉服汲取胡服的精髓并为之所用,最终亦使明朝汉服更加完善。

上一篇: 盘点在二十四小时中的百年时尚运动服饰品牌
下一篇: 学彝语刺彝绣 深港少年浸润彝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