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致敬恩师就要用谢师宴?传统礼仪是释菜礼!
116 2025-02-19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熊欣月
今年七夕佳节之际,多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迎来众多新人。他们身着汉服,情牵红线、缘定一生,体验独特的中式领证仪式。而汉服从影视拍摄、舞台表演到如今的日常穿搭,实现了一个完美的华丽转身,在“璀璨汉服风”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基于民族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之所以至今还能够风光无量,成为当代流行文化风潮,离不开网络平台的助推和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一批网络博主以汉服穿搭、形制礼仪、复古妆容、传统手工、国风歌舞等形式持续产出优质内容,让原本只存在于小众圈的汉服逐步走进日常生活,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汉服之美,需要在尊重中求发展,在传承中促创新。不忘来路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汉服的发展、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工匠的打磨、制造、改进、优化,历经岁月的沉淀,方能在薪火相传中熠熠生辉。若单纯地只是以快餐式的“变形”博人眼球,没有文化的根基,服饰则会失去韵味,文化传承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为重要的是,汉服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这就需要相关文化工作者和汉服设计者强化对汉服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不断提炼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筛选出适应时代风貌的元素,兼顾传统文化形制和现代生活习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之间寻求平衡和精进。
汉服之美,需要在推广中积极引导,在交流中互相借鉴。文化的传播推广和交流互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滋养,汉服的传承和推广,不仅可以利用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传播平台,还可以以服饰形制、配饰搭配、复古妆造、身段仪态、汉风体验、沉浸互动等活动方式,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汉服的由来、发展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大众对汉服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譬如湖南长沙街头一角,一位肩挑两筐荷花,身着汉服草鞋,蓄着花白胡须,腰间别着一把蒲扇的老者,赠送荷花时,路人如果想要,只需答对一道传统诗词题目,便可获赠一枝荷花。“着汉服 答诗词 送荷花”活动传递着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切认同感,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养分融入市井烟火,走进大众心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交互碰撞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汉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让汉服之美在历史记忆和时代发展中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让汉服之美进一步燃亮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汉服之美,美在精神、美在灵魂,它有助于增强新时代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认同感,有助于我们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地讲好文明中国的精彩故事。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