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表世界丨时尚体验:男士公文包与腕表的搭配留意了吗?
191 2025-02-22
承德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从出土的石斧、网坠、陶器表明,承德一带曾是山戎、东胡等少数民族活动区域,属于燕侯的势力范围。战国时代,承德地区隶属燕国设置的渔阳右北闰、辽西三郡。《史记・匈奴传》记载,燕国曾在这一带修筑长城,至今遗址仍依稀可见。当时,兴隆农具铁范的发现,表明这里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兴旺。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清廷开始在承德修建行宫。承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为了满足皇帝每年到承德避暑的需求,各蒙古王公、朝廷大臣及一些文人雅士纷纷在承德建设府邱宅院,承德的工商业迅速发展。
康熙时期,在承德建造了众多行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不仅是皇帝避暑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的重要地方。它体现了康熙 “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的雄才大略。
雍正元年(1723 年)设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 年)胤禛取 “承受先祖德泽” 之义,罢热河厅设承德直隶州,“承德” 之名由此开始。
乾隆时期,承德进入繁荣期。乾隆帝进一步完善了避暑山庄的建设,使其规模更加宏大。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升为承德府,此时承德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乾隆帝还修建了外八庙,这些寺庙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是多民族建筑艺术交流与融汇的结晶。
民国三年(1914 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9 年)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这一时期,承德的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抗日战争时期,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洲特别行政区。1945 年解放,9 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 月正式成立。
1946 年 8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1948 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
1955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此后,承德市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河北省重要的城市之一。
承德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价值著称。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建筑布局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在建筑风格上,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风格为主,以青砖灰瓦、原木本色为特色,体现了皇家的庄重与内敛。宫殿区的建筑宏伟壮观,其中澹泊敬诚殿是整个山庄的核心建筑,采用全楠木打造,殿内天花雕刻有万字、寿字、蝙蝠、卷草等图案,工艺精湛,彰显了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从艺术价值来看,避暑山庄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内的各种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例如,园林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水榭等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富有艺术美感,它们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此外,承德皇家园林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在这里,皇帝们不仅可以享受避暑之乐,还可以处理政务、举行庆典等活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承德地区满族等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传统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传统服饰方面,满族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满族男子的服饰多为长袍马褂,以黑色、蓝色为主,袖口有马蹄袖,便于骑马射箭。女子则穿着旗袍,旗袍的款式多样,领口、袖口、下摆等部位都有精美的刺绣和装饰。满族服饰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
饮食方面,满族的传统美食丰富多样。满族的特色食品有饽饽、萨其马、酸汤子、粘豆包等。这些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此外,满族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如满族的 “满汉全席”,是一种集满族和汉族饮食文化于一体的盛宴,体现了满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节日方面,满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春节是满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届时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此外,满族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如颁金节、萨满节等。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传承了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承德的宗教寺庙众多,其中外八庙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外八庙包括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等庙宇,这些寺庙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外八庙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藏式、汉式等多种建筑形式。其中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气势恢宏,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60 余座平顶藏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独特魅力。须弥福寿之庙则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严谨,气势磅礴。
宗教文化在承德具有重要地位。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历史上,承德曾是清朝皇帝与少数民族王公、宗教领袖进行交流和活动的重要地方,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外八庙的宗教文化也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承德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山水风光
承德的山水景观可谓独具魅力。滦河、武烈河奔腾不息,它们如灵动的丝带,蜿蜒贯穿这片土地。其中,武烈河发源于燕山山脉,流经承德市区,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而滦河,作为承德的重要河流,在流淌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承德的山脉更是别具一格,燕山山脉横亘于承德北部,其地势起伏、峰峦叠嶂。山上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四季分明。春天,山上野花烂漫,生机盎然;夏天,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枫叶红遍,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在承德的山水间,还分布着许多自然景观。比如承德的棒槌山,因其形状独特,犹如棒槌而得名,它在山峦间拔地而起,成为承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还有双塔山,两座山峰并肩而立,犹如双塔,其山峰陡峭,景色壮美。
避暑胜地
承德作为避暑胜地,拥有诸多优势。从气候方面来看,承德夏季凉爽,平均气温在 23℃左右。这里夏季多风,空气清新,让人感觉舒适宜人。而且,承德的昼夜温差较大,夜晚凉爽,有利于人们休息。
在环境方面,承德四周环山,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城市中的湖泊、河流也为空气增添了湿润度。此外,承德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山水相依,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避暑环境。
承德的避暑文化也十分深厚。自清朝康熙年间开始,承德就成为皇室避暑的重要场所。承德避暑山庄更是闻名遐迩,它不仅是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享受避暑的乐趣。
总之,承德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避暑条件,成为了人们避暑的理想之地。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在其他季节,承德都能带给人们清凉舒适的体验。
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始建于 1703 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 90 年建成。它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占地 10.2 万平方米,包括 9 进院落,分为 “前朝”“后寝” 两部分。主殿叫 “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藏有珍贵文物 2 万余件。
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湖区是避暑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片水域,如半月湖、西湖、澄湖、如意湖等,湖面上波光粼粼,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十分迷人。平原区地势开阔,分布着大片的草地和树林,是避暑山庄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山区则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景色秀丽,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 “南山积雪”“四面云山” 等。
在避暑山庄的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例如,康熙时期在此举行 “秋狝大典”,训练军队;乾隆时期接待了众多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王公,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此外,避暑山庄还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咸丰皇帝签署《北京条约》等历史事件。
外八庙是清朝皇家寺庙群,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它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间陆续建成,共有十二座寺庙,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佑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象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魁星楼。因由清政府分为八处管理且地处塞外,故称为外八庙,现七座尚存。
外八庙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式、仿藏式和汉藏结合式等多种风格。其中,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气势恢宏,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60 余座平顶藏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独特魅力。须弥福寿之庙则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严谨,气势磅礴。普宁寺内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普佑寺是喇嘛研习佛教理论典籍的经学院。
外八庙不仅具有宗教功能,还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清朝统治者通过修建外八庙,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外八庙也成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内涵。
木兰围场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境内,是清代皇帝举行 “秋狝” 大典的场所。这里拥有广袤的森林、草原和众多的野生动物,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木兰围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为了加强对北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皇帝在木兰围场设立了皇家猎场。每年秋季,皇帝会率领满蒙八旗兵及其政府各部官员到这里举行 “秋狝” 大典,进行军事训练和狩猎活动。
木兰围场的自然风光独特,四季分明。春天,草原上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夏天,树木葱茏,气候凉爽;秋天,枫叶红遍,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这里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古战场遗址等。
除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木兰围场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它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木兰围场也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为保护这些生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承德的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22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避暑山庄,它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 年)开始建造,历经清朝三代皇帝,耗时约 90 年建成。避暑山庄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普陀宗乘之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气势恢宏,是承德皇家寺庙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其建筑布局严谨,气势磅礴。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内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普乐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不少,例如寿王坟铜冶遗址,位于承德城南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北山坡,建于汉代,遗址现存矿坑、选矿场、道路、冶炼场及居住址,遗物有铜饼、铁锤、钎子等。还有四方洞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河北省第一处旧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承德的历史发展,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以二道牌楼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它位于承德市西大街中部,西大街原是御路的一段,历史上这里是繁华之地。御路按三个牌楼分为三个区域,第一道和第二段牌楼间为行政区,机关林立,如文庙、监狱、书院等;第二道和第三道牌楼间为商业区,云集着义盛祥、东兴和、德记等老字号;第三道牌楼到山庄这一区域多为官邸。目前在老街中保留有城隍庙、承德文庙、道台衙署遗存等文物古迹。城隍庙为国保单位,是道教寺庙,其建筑风格独特,在北方地区较为罕见。道台衙署遗存为区保单位,设立于热河道署。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街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恢复其历史风貌。加强对街区的管理和规划,合理布局商业设施,促进街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对街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示传统技艺等方式,增强街区的文化氛围。
承德美食丰富多样,既有独特的传统美食,又有融合了地方特色的佳肴。
承德的传统美食首推承德凉粉。承德凉粉以绿豆粉、白薯粉等为原料,经过熬制、冷却等工序制作而成。它口感爽滑、清凉可口,不仅是当地百姓喜爱的美食,也是游客必尝的特色小吃。在承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凉粉的摊点,一碗凉粉配上特制的酱料、葱花、香菜等调料,让人回味无穷。
承德的驴打滚也是一道经典美食。它以黄豆面、糯米粉等为原料,将蒸熟的糯米团裹上黄豆面,再撒上红糖等馅料,因其外形酷似驴打滚而得名。驴打滚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既有黄豆面的醇厚,又有糯米的细腻,是承德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
承德还有一道特色美食叫承德荞面饸饸。它以荞麦面为原料,用特制的工具将面压成细长的条,煮熟后配上卤汤、葱花、香菜等调料。荞面饸饸营养丰富,口感筋道,具有浓郁的荞麦香味,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在承德的餐饮文化中,满族特色饮食也占据重要地位。满族的传统美食如满族八大碗,包括扒肉条、扣肉、方肉、白肉、切肉、炖肉、红炖肉、焖子等,这些菜肴以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展现了满族的饮食文化。其中,扒肉条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扣肉香酥可口,味道浓郁。
此外,承德的山珍野味也别具特色。承德山区盛产各种野生菌类、山野菜等食材,这些食材经过精心烹饪,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例如承德的蘑菇炖鸡,选用当地野生蘑菇,搭配鸡肉一起炖煮,蘑菇的鲜香与鸡肉的醇厚完美融合,让人品尝到大自然的味道。
承德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无论是传统的承德凉粉、驴打滚,还是满族特色饮食,都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美食体验,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承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