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戏台》——马衔山秧歌

147小编 172 2025-02-15

马衔山秧歌又叫社火,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衔山秧歌主要流传在兰州市榆中县马衔山一带,涉及80多个自然村落4万多人口。

自汉代以来,马衔山一带是羌族、藏族、蒙古族等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地带,也是中华西北文明的中心辐射地。加之榆中马衔山一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这使得马衔山在一定程度上比其它地方更好的保留了民俗文化习俗。独特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马衔山秧歌是民俗文化综合表演艺术,它集民俗、信仰、礼仪、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技艺等为一体,秧歌表演者以手执宫灯进行舞蹈和演唱,因此,马衔山秧歌又称宫灯秧歌。

马衔山秧歌,一般由180—300人组成。表演内容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又叫玩“花场子”,表演项目为:长号龙旗队、马牌子春官队、狮子队、衙役队、锣鼓队、姑娘妖婆队、彩船队。后场为戏剧演出,有四面社旗立于四角,扎定场子,观众四周围看。后场演出剧目早先唱《榆中小曲》,剧目有《牧童放牛》、《张连卖布》、《怕老婆顶灯》、《下四川》、《游花园》等,秦腔传入后,多唱秦腔折子戏《天官赐福》、《香山还愿》、《二进宫》、《调寇》、《放饭》、《别窑》等。

现在,大多数地方已把秧歌改称为社火。起先因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简单的着装扮演各种角色玩秧歌,迎祥祈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秧歌的内容也不断丰富,秧歌表演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演变为,以喜庆丰收闹春节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主题。据了解,之前马衔山秧歌队中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近几年,秧歌队逐渐有女性参加,但至今马衔山一带的秧歌还保留着小伙和男性扮演姑娘妖婆的传统习俗。

马衔山秧歌的服装最为独特。衙役身着长袍马褂,马褂只穿左袖,腰系彩带,腰胯两边挂着眼镜盒、手电筒及彩绸吊穗等饰物,头戴礼帽,戴黑墨镜,有藏式服装的特点;假姑娘黑色丝帕包头,彩花饰面,脑后扎一根长独辫,身穿红绸棉袄黑夹夹,腰系彩裙,足穿彩鞋,左手掌彩灯,右手执彩扇。鼓队身着蓝色长衫,腰系大带,前右襟系在腰带上,背插龙虎旗,头戴英雄巾,足穿快靴,戴黑墨镜,以示威武雄壮。

马衔山秧歌最大的特点是唱秧歌,秧歌唱词内容丰富,唱词中既有生活歌谣、民间流传故事,也有人们即兴创作的歌曲,还有叙说农事、历史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祝福、告诫、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唱人唱景等,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历史渊源。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渗透、新潮流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冲击等对马衔山秧歌造成了很大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输出,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每年春节期间青壮年返乡过年也只是短短几天时间,秧歌队伍组织愈来愈难,秧歌表演次数越来越少,传唱秧歌的“好家”也越来越少,并且年龄偏大,这使马衔山秧歌濒危状况严重,传统文化项目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马衔山秧歌唱词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和手抄唱本传世,多以民间艺人口口相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施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民间文学集成”工程时,榆中县文化馆工作者从民间艺人口中抢救挖掘整理马衔山秧歌词曲,收录成册,流传后世,为马衔山秧歌的传承和保存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马衔山秧歌被列为榆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榆中县首批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同时马山秧歌被列为兰州市市级和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年来,榆中县举办春节社火调演时都将马衔山秧歌作为重点调演项目选调进县城表演,加大推介和保护力度。2019年榆中县文化馆在马衔山秧歌流传基地马坡乡上庄村爱心园成立“马衔山秧歌传习所”,为马衔山秧歌的传承和保护建立平台。

END

来源:甘肃农村广播

编辑:史文君

责编:王玉珏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569680)

破亿!

胡萝卜的神仙吃法,养生又美味~

《大医生来了》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速看!甘肃这些地方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上一篇: 2025春夏巴黎男装周ISSUE 02:觉知繁简之瞬
下一篇: 次仁扎西:创立“迷蓝”服饰品牌 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