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袁泉的穿搭绝了!色不过三、衣短裤长、帽子+墨镜都上才好看
82 2025-02-22
来源:南部军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典宏、叶洋萍、孟磊磊
图为彭寿聪(右)正在跟官兵讲解作业注意事项。(叶洋萍 摄)
有一杆天平,在他心中时常发生倾斜;有一种选择,虽九死一生亦无怨无悔。
一回回勇闯雷场,一次次出生入死。对于陆军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工程师彭寿聪而言,雷场就是他的战场,地雷好比他的“爱人”。身为第14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负责扫雷的副分队长,他每天都要亲赴“蓝线”(黎巴嫩和以色列的临时分界线),带队执行雷场通道维护作业任务。
彭寿聪(右2)正在讲述扫雷排爆背后的故事(叶洋萍 摄)
扫雷排爆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蜿蜒曲折的121公里“蓝线”,遍布着上千个雷场,埋设着数十万枚各类地雷。地雷,无时无刻不吞噬着黎巴嫩人民的生命,也考验着中国军人的意志和能力。
谁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一天,彭寿聪带领官兵在辛尼亚村排除子母弹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难题:借助不了任何排爆工具,只能用人工来完成;无法就地销毁,因为离民房太近;不敢挪动,因为不知道弹体内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彭寿聪就像过去一样第一个试排,他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弹上的引信,然后再小心翼翼地伸手,从母弹里将子炸弹一个一个掏出来。正当他将排出的子炸弹放在沙箱里准备运走时,不远处的一颗炸弹突然发生了爆炸,弹片直接打在了他的防护头盔上。虽然有惊无险,却把一旁的官兵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这样的险情时常发生,彭寿聪从未畏惧。他一次次带头勇闯雷场,令其它出兵国维和部队惊叹和折服,许多外军由衷感叹:中国军人真是艺高人胆大!
探雷器就是扫雷兵的耳朵和眼睛,彭寿聪拿着探雷器走向雷场(叶洋萍 摄)
赞誉不止于此。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彭寿聪是公认的扫雷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技术能手之一,他带的扫雷队,不仅扫雷速度快、质量高,而且扫过的雷场无一雷患。
与雷共舞多年,他5次走出国门执行国际维和扫雷任务,18次面临生死威胁,亲手排除各类爆炸物数百件,他的名字在“蓝线”如雷贯耳。
然而,铁血男儿亦柔情。在异国他乡,作业间隙,彭寿聪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掏出手机,翻看家人的照片,出征时的一幕幕又仿佛出现在眼前。去年5月19日,天还没有亮,出征的队伍就集合完毕。妻子陈丽带着年幼的女儿,出现在送行的队伍里。看到父亲要离开,女儿香香大步跑到身前,抱着自己的大腿,死活也不松手,女儿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他心碎。
彭寿聪是团队扫雷专业的行家里手,这是他第五次出征黎巴嫩执行维和扫雷任务。与妻子陈丽结婚10年,他每次出国,少则8个月,多则10个月。其实这些年,彭寿聪家里的困难并不少。夫妻双方父母4个老人,体弱多病,常年需要照料;孩子年幼,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陈丽一人身上,家人都希望他能早点转业回家。这次出征前,老岳母又不幸患上小脑萎缩症,记忆力严重衰退,随时都需要有人照料。他何尝不想留在国内照顾家人?
图为彭寿聪(右2)正在带队勘察雷场作业区域(叶洋萍 摄)
“军人心中有小家,更有大家;有家人的呼唤,更有祖国的召唤。”尽管彭寿聪完全可以留下,但在他爱的天平上,又一次发生倾斜,他含泪毅然踏上了赴黎维和的征途,虽有憾却无悔。在他看来,自己的一次次义无反顾,背后是作为中国维和军人的那份荣耀。
“他说扫雷很美,能让这个世界少一分危险。可对我来说,扫雷太可怕了。一听到他要去扫雷,就担心得整夜睡不着觉……”看着彭寿聪远去的背影,妻子陈丽又一次开始担心起来。这样的担心,伴随着丈夫征战雷场的日日夜夜。如今,彭寿聪依然奋战在危险无处不在的雷场上,继续为祖国和人民而战、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战。
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家的放大。在家与国面前,彭寿聪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视军人的使命任务高过一切。不少熟悉他的战友这样评价他:每当砝码在部队和家庭这架天平上偏移时,他总是把感情的砝码倾向于自己热爱的扫雷事业、倾向于饱受雷患威胁的异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