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妹秒变元气少女,程潇跳宅舞好有少女感!运动风穿搭,甜美减龄
58 2025-02-24
⊙杨辉麟/文
西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各兄弟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内地丝绸锦缎、珍珠宝石等纺织品和装饰品的引进,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藏族服饰。
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男装不论色泽和饰物皆庄重大方,女装素雅潇洒;藏北牧区,男装大襟长袖宽松舒适,女装长下摆宽围边颜色鲜艳。
昌都康巴男装雄健豪放,男子乌黑的头发饰以朱红丝穗分外注目;林芝不论男女皆着黑色氆氇或兽皮制作的宽肩无袖袍“果秀”,别具一格;藏族妇女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了西藏妇女特有的装饰风格。
藏装,极具雪域特色
藏装概括起来可分为锦缎袍、无袖袍、皮袍、短衣、坎肩、腰带、围裙和帽、靴、首饰、佩饰等。
藏袍种类很多,从质地上可分为锦花袍、绸缎袍、绣花缎袍、提花皮面袍、“花坚”皮面袍、“素坚”皮面袍、“豹皮缎坚”皮袍和皮板袍、氆氇袍、毛呢夹袍、素布袍等;从地域特征上可分为长袖皮袍、无袖女长袍、贡布宽肩无袖袍、加珞花领氆氇袍等。
藏装又可分为男装、女装、盛装、便装和夏装、冬装等,要求男装要大襟长袖,女装要颜色鲜艳,盛装要艳丽大方,便装要得体耐磨,夏装要轻便柔软,冬装则要挡风暖身。
据说,藏装种类多达200余种,在我国民族服饰中居于首位。
藏北服装——粗犷豪放的牧民服装
藏北是广阔无垠的天然草原牧场,生活在这里的藏族牧民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的服装。这种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便于散热。藏北牧区皮袍就具有这种特点。
牧民男式皮袍用羊皮或二羔皮缝制,在衣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心绒或毛呢,边宽10~15厘米。内穿氆氇呢上衣或狼皮裤子,老年人还套皮制护膝套。
女式皮袍在板皮外边镶上5厘米宽的五彩“邦典”料,然后用红、蓝、绿等色做3~10条4厘米宽的花纹,袖子也要镶上花纹。
皮袍的结构肥大,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时可脱下一袍袖以调节体温,久之习以为常,“脱下一袖”的装束成了牧民特有的豪放性格和粗犷风度。
腰间束有毛线条纹腰带,缀挂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等装饰品,这是牧区皮袍装饰上的一个尤为明显的特征。
藏北牧民对节庆的盛装极为讲究,一般选用高级毛绒氆氇或毛料做面、羔皮做里的皮袍。男女装的主要区别在于款式和镶边的颜色。男装镶黑边,女装镶彩边,有的还镶水獭边。
男装中的“帝嚓”最具特色,它选用上等羔皮做里、石羊革做面,镶黑色平绒边,外加水獭皮条边,背绣各种吉祥图案,这是牧区盛装中最为考究的一种服装。
夏季,藏北男子一般内穿白布或白色茧绸衣裤,外套白色或黑色绒毛织就的氆氇长袍或布制长袍。一般选用黑色、深蓝色、深绿色、土黄色和咖啡色。
女子则喜欢穿黑色或黝黑色氆氇呢长袍或黑布、蓝布袍(有无袖子不等);内穿鲜艳的开襟上衣,有条件的内穿一条红色绒布中裙。
牧区妇女喜欢系“邦典”(pang-gdan)彩裙,选用五彩薄呢剪贴绣制而成,做工细腻,工艺精湛,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提示
①藏北即西藏北部,与青海、新疆接壤,行政上属那曲地区所辖11个县和阿里地区的改则、措勤县,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其中那曲地区为449622平方公里),占西藏总面积的47%,是西藏最大的纯牧区。
②青藏公路、黑阿公路、黑昌公路以及青藏铁路经过藏北,交通方便,各县均有公路相通。观赏藏北牧民服饰可乘飞机、汽车或火车前往,节日最佳。
藏南服装——轻快典雅的农区服装
藏南谷地气候温和湿润,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藏族人穿着比较轻快。日喀则、山南及拉萨地区男装以夹袍为多,妇女常着瘦袍或长袖衫,腰系细纹“邦典”,显得素雅潇洒。这种藏袍又称“褚巴”(phyu-pa)。
褚巴防寒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晚解带当被。它可根据冷暖适当调节,天热时脱下右袖束于腰间,或甩在背上或揣在怀里;劳动时,也可双手脱去袖筒;束上腰带,怀里又成了“小仓库”或“旅行袋”。
褚巴以氆氇、呢绒为主要原料,也可用绸缎或皮毛。褚巴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有一颗纽扣,有的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长20厘米、宽4厘米的腰带,穿时系上,就不用扣子了。
男式藏袍以黑、白氆氇为原料,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镶色布、绸缎,古朴典雅,可用作舞台道具。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呢作原料,夏秋季不带袖子,里面着花色或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多翻领),腰间束红、绿、雪青等色的绸缎或平布腰带,下身前面系“邦典”。
衬衫以各种花色的绸缎和布为原料。男女衬衫有别:在颜色上男式用白色绸布,女式不仅颜色多变,而且有大花、小花和素色;在样式上男式多高领,女式多翻领。其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少数民族衬衫的袖子长40厘米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随着优美的舞姿袖子在空中飘荡,煞是好看。
藏南藏袍的种类很多,男式主要有“察”(提花皮面袍),系节日或重大喜庆时穿用;在望果节、赛马会上可以看到穿着各种各样“察”的英武骑手。“求巴加珞”(花领袍)用白氆氇制成,领上镶有很宽的“加珞”图案,这种藏袍山南最多。女式藏袍的地域区别主要表现在袍面的装饰上。
山南有一种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黑色氆氇制成,或以“邦典呢”“加珞呢”或黑氆氇相间制成。这种坎肩在山南各县之间也不尽相同,如琼结县的坎肩,喜欢用“加珞呢”与黑氆氇相间制成;而隆子县的坎肩,则喜欢在黑氆氇上饰以成排的白绒结制成,很有特色。
此外,藏南老年人藏袍的背部常有贴绣日月图案和“卍”符号,藏语称“甲规”(brgya-gos),意为“百岁老人服”。据说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特别赐给百岁老人的,现在一般老人八十大寿时,家人、亲友就会为其做一件这种老人袍。
▼提示
①藏南即西藏南部,南起国境线,北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主脊,西抵雅鲁藏布江与玛旁雍措水系的分水岭——马攸木山,东以念青唐古拉山脉东端——伯舒拉岭为界。行政上属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山南市,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面积的34%,主要居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和夏尔巴人等,民族服饰绚丽多姿。
②藏南交通方便。拉萨市辖7个县、1个市辖区(城关区),面积29539平方公里;川藏、青藏、拉泽公路和青藏铁路等在此交会,开辟有拉萨至成都、北京、重庆和加德满都等地的航空线。
日喀则市辖17个县、1个市辖区(桑珠孜区),面积182066平方公路;至拉萨通公(铁)路,各县有公路相通,并辟有日喀则至成都的航空线。山南市辖11个县、1个市辖区(乃东区),面积79320平方公里,各县有公路相通。林芝市辖6个县、1个市辖区(巴宜区),面积113965平方公里,各县有公路相通,并辟有林芝至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线。
工布服装——古朴独特的林区服装
工布地区(kong-po),界于藏南河谷区和横断山区之间。这里布满了原始森林,雨量充沛。人们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叫“果秀”(mgo-shubs)的无袖套袍。上方开一圆洞,脑袋从圆洞中伸出;腰间紧系腰带,两手从左右伸展。由于肩宽无袖,双臂活动方便,适合林中伐木、抬运木料,还可以防避小雨。
工布服“果秀”在工布地区已流行700多年,而始终未被其它服装所取代。传说“果秀”是工布王战死之后,工布人特意为其设计的特殊服装。在700多年前,工布地区是一个藏族部落,藏王叫吉布(rgyal-po),集英武与智慧于一身,因而他统治的部落昌盛繁荣,人们十分拥戴他。
有一年,这个部落曾遭到外敌入侵,为了维护本族的尊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工布王吉布率领工布人外出作战。虽然他们仗打得非常英勇,终因寡不敌众,多数将士战死沙场,工布王也被敌人抓去砍掉了两条胳膊并弃尸荒野。
工布人闻讯后万分悲痛,设法将他的残体运回,几位老阿妈为他失去的胳膊缝制了一件没有袖子的祀服。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工布王,从此以后工布人就穿起了这种奠服,取名为“果秀”(mgo-shubs,即贡布服),沿习至今。
工布服“果秀”一般是用黑、棕色氆氇缝制,也可用羊皮、兽皮缝制。有一种名叫“甲果纳”的喜马拉雅山牛,其皮毛带有火红的颜色,是缝制“古休”的上品。此外,熊皮、狼皮、猴皮也常被采用。
果秀服无领无袖,下幅分作前后两摆,似裙齐膝,衣襟、袖口和下摆衣缘上镶着金银边饰和织锦图案,古色古香;或者镶上一寸左右宽的水獭皮或猴子皮,构成了工布地区独特的服饰风格。
▼提示
①贡布地区即林芝(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林芝县改为巴宜区)、米林、工布江达,面积32595平方公里。其中林芝八宜区面积10238平方公里,米林县面积9471平方公里,工布江达县面积12886平方公里。
②贡布地区通公路,林芝机场2006年通航,游客可乘汽车或飞机前往。
藏西服装——精美别致的普兰服装
藏西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作精细,装饰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是较具特色的。
然而,普兰服装最精美、最别致的却是妇女的“孔雀”服,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密联系在一起。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存在于这块土地上,普兰女子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制,华美异常。
普兰姑娘头上戴的是珠冠,其形状为月牙形,垂于脑后;额前挂一排银链和串串红珊瑚,将面部遮住,隐约看到珠帘后的妆容和笑意,有一种神祕感;右肩上垂挂月牙形饰物,上面缀有松石和珍珠;胸前层层叠叠地挂满了用珊瑚、松石、琥珀等做成的装饰品,极为华贵。
普兰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用棕蓝色彩线氆氇制作的圆筒帽,帽的底边截一段为留辫子处。妇女的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联串而成,长约15厘米。独特的帽子和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
妇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央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显示出孔雀的背部;周边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彩色氆氇,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翅膀;底部开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
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更具有非凡的风姿,犹如开屏孔雀临现眼前,美丽多姿。
普兰妇女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其装饰物的名贵、繁多闻名遐迩。这种服饰的特点之一,是以其中层层叠叠的佩物使人惊叹不已。
据说这些金银宝石佩物都是祖辈所流传下来的,一代一代不断添置,与日俱增,才形成现在这种规模。一些富有的家庭将自己佩戴过的胸饰捐献给寺院或用于佛塔的装饰,这样既可得到神佛的保佑,也是显示富有的一种方式。
▼提示
①普兰,位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及中、尼、印三国交界处,距阿里地区行署狮泉河镇570多公里,面积12497平方公里,属半农半牧区。
②游客在普兰,除观赏普兰服饰外,还可游览神山冈仁波且峰(gang-rin-po-chen)和圣湖玛旁雍措(ma-phan-gyu-mtsho),那才不枉此行呢!
藏东服装——雍容华贵的康巴服装
藏东康巴(khams-pa)服装给人以雍容华贵之美,各种装饰品绚丽、昂贵:由金、银、铜、珊瑚、玛瑙、翡翠、珍珠、宝石、松耳石或弥腊、兽骨等精工细作而成,故一套服装饰品价值可达10万元之多。
康巴长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装之分,也有冬夏服之别,还有农牧区之差。袍,康巴话称“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左襟宽大盖右襟,右腋下有扣,多以银、珠、铜为扣,有的男式袍以彩带扎结系住,袖长超过手尖约15厘米。牧区的长袍称“扎巴”。
夏袍为羔羊皮制成;冬袍为老羊皮,一般不挂面子。着衣为冬长夏短,不易换洗,故人曰:“一袍在身,寒暑不易。”男式袍以豹皮、虎皮镶边,加墨色襟边为饰;女式袍以红、蓝、黑三色布镶边。它既美化了单调的皮袍,又显示了各自的经济实力。
康巴人的春夏藏袍以细呢、灯心绒、毛料、贡缎、氆氇为主料,冬装以羊羔皮作里、夏衣料作面的皮袍,康巴话叫“察日扎巴”或“谷巾扎巴”。皮袍以15~30厘米宽的豹皮、水獭皮镶领襟、袖口、下摆,一则增加厚度保暖,二则显示豪华,示人以该皮袍的价值。
女式藏袍分长袖和短袖两种。城市妇女的藏袍,长度以盖至足背为限;农区妇女藏袍长则到踝关节以上,以便于行走、劳动。男式袍与女式袍式样大同小异。男子穿袍是将袍下缘提到膝盖部位,大襟盖小襟,扎带束腰,前平展后打褶。
绅士、博学者袍长以膝下10~15厘米为宜;普通人、年轻人则最长以膝为佳。上身可穿两袖,但一般露右臂将袖垂于背后;也可不穿袖,将两袖系于腰间,显得精神,潇洒自如。
康巴妇女的内衣有衬衫、短袖外褂两种。衬衫以各种颜色的绸、丝、绉、印度棉绸为料,但不包括桔黄、浅黄两色。因桔黄、浅黄只有僧人才可使用。
款式有两种:一种领柱为单扣、双扣和三排扣,嵌黑色压条为饰,主要流行于康定、道孚一带;另一种是宽边圆形翻领,即青稞领,主要流行于巴塘、昌都一带。
男子则有衬衫和短褂两种。坎肩多以羊皮、狐狸皮制成,左襟盖右襟。短褂用金丝缎镶边,一般用毛料、呢子、灯心绒等为面料,有单夹、棉皮之分。
古人有“康人衣别致,绮罗之珍,绸缎之美,库金为缘,紫铜着扣,袭多用绢、绉”等文字记载,可见康巴服装早已为先人所评述。
▼提示
①藏东即西藏东部,与青海、四川、云南省相接。行政上属昌都市共10个县、1个市辖区(卡若区),面积10.9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农牧林生产的混合区。
②有川藏、滇藏、黑昌公路相连,交通较方便,但夏季塌方、滑坡频繁。区内邦达机场,已开通至成都、拉萨等地的航班。
【作者简介】——杨辉麟 藏族名玛米多杰(ma-mi-rdo-rje),1952年生,重庆铜梁人。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3月进藏,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役。西藏作家,文化领域创作者,已出版《西藏东南角》等书17部。
∥ 杨辉麟@读走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