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桑切斯身穿玫红色夹克和帅气的杰夫·贝索斯外出,时髦甜蜜
181 2025-02-23
炎炎夏日,在没有冰箱和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消暑度夏的?早在《诗经·七月》中,古人就有“凿冰冲冲”冬储冰夏用的技巧。同时,摇风、草帽、冰米酒等纳凉物品和消暑饮品都成为古人的宠爱。此外,热爱大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人,还喜欢结伴而游,在清静的大自然中饮酒作诗、消暑纳凉。
凿冰冲冲 冰从何而来?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格苗
电视剧《甄嬛传》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炎炎夏日,华妃身旁总有一个装满冰块的大缸,里面的冰块化了再添新的,有时候还有冰镇的水果吃。虽然剧情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在没有使用冰柜的古代,皇宫内使用冬储的冰块来纳凉的确是事实。而在清代宫廷就已经普遍使用花梨木、红木等材料做成的“冰桶”,将冬天窖存的冰块放置其中,吸收室内的暑气。
《诗经·七月》中对于周代早期陕西旬邑、彬县一带人们生产生活画面的描述和记录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用现在的话说,便是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把这些冰在隆冬时节藏到冰窖里为何用?《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冰盘。”可见,冰块是夏季消暑的重要物品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铜冰鉴,可以用作冰镇食物、酒,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雏形。
西周时期的冰窖大都建在地表下层,并用砖石、陶片之类砌封。考虑到从冬天到夏天,冰块会有损耗,因此存储的冰量,大约是需要用量的三倍。唐代的深井贮冰法则不同,在地底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规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
由于凿冰、存冰不易,夏季取出来的冰块也并非寻常百姓可享。不过,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深井贮冰法等新方法的诞生,天然冰块的存储效率大大提高,民间开始有商人藏冰。尽管如此,“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作为一种如此昂贵的商品,普通百姓很少有人消费得起。
真正使“冰爽一夏”的福利为民间享用,要归功于硝酸钾。唐代末期人们发现它的用途时,它的名字叫“硝石”。本来是为了生产火药才开采的硝石,却意外发现它在溶于水后会吸收大量热量,制冷效果足以让水结冰。
而后,冰块的使用逐渐变得平民化了。《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有了出售“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等各类消夏品的小贩。到了清朝,《大清会典》规定,“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今天,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冰窖口胡同,便是因其地原有清代内宫冰窖而得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几乎可以称之为古老梦想的“夏造冰”。这一想法最早出现在《庄子·徐无鬼》,鲁遽的弟子说: “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这原本只是一个构想,《淮南万毕术》却提出了一种实现方案:“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从那时至今,无数爱好科学的人和科学家纷纷展开研究,希望能够给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实现其中提到的场景。
不可否认,在炎热的夏季与高温“搏斗”,争取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本能。但与此同时,在消暑的需要之下,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加深。从冬贮冰夏用到用硝石制冰,再到研究至今的“夏制冰”之说,又如何不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呢?
沉李浮瓜冰雪凉
姜喜颜
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民间便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疗保健作用。
大约在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夏天将酿制好的米酒滤去酒糟,进行冰镇,清凉味甘,身心皆爽,可以驱暑避热。《周礼》中也有提到:“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枕席消夏 摇扇生风
瓦洛伽
与现代的空调、电扇相比,古人消夏的“小物件”充分体现他们的智慧与巧妙心思。
《水浒传》中有“公子王孙把扇摇”的说法,可见扇子在当时称得上是凉爽、舒适与安逸的象征。人们对于扇子的发明者说法不一,但扇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却是事实,其材质经历了从羽毛、竹条、苇叶、绢纱到纸张的“进化”过程,被称为“凉友”。更有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赋诗作画,“题扇面”渐成一种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赏玩。
“摇风”则是风扇的原始形态,即在一个轴上安装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快速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旋转生风。在古装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便有这样一幕,侍女转动着安置在冰块上的“摇风”为身份尊贵的妃子纳凉。可见,即便是在皇宫之中,这样的“冰摇风”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除了扇子外,另有一种延用至今的纳凉方式值得一提——凉席。在古代,凉席又称“夏簟”或“凉簟”。簟是一种竹制的席,亦指用细芦苇编织的席。古时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区别的:席子性温,为冬天使用;而簟性凉,为夏天使用。三国时期东吴的张纯在其《席赋》中所说的“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就是这个意思。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在宋元时更受欢迎,这之后人们干脆将夏簟直接称为“凉簟”,编织精美的“凉簟”甚至被称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竹簟。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更为高明的度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用瓷器做摆件、盛器,还制作了瓷枕。中医养生讲究“头凉脚温”,而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凉舒爽,夏天枕于其上,既舒服又健康。
而在炎炎夏日,躲避蚊虫同样是一件大事,一般都要躲在蚊帐中睡觉。长此以往,就有了花样和情调。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还会将艾叶做成鲤鱼等吉祥物的形状挂在纱帐里,利用艾叶的气味驱赶蚊虫,堪称一种“环保蚊香”。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罗衣”便是古代女子钟爱的夏季服饰,轻薄且透气。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中的“纱”就是“罗”,衣服较大却轻若无物,重不足一两。“罗”织造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每根纬纱投入织口后,相邻的经纱相互扭绞,使组织结构中有一定的空隙。这一空隙不仅可以防止经纱和纬纱发生滑溜和位移,也具有极佳的透气性。
围坐而谈 泛舟赏荷
山兰
与如今的清凉避暑相比,古人外出避暑消夏则显得颇为浪漫。为了避暑而搭建凉棚,众人围坐其中,饮酒作诗,好不热闹。
就避暑场所来说,皇室的避暑地最佳。西汉未央宫有清凉殿,十六国时期有“温宫”和“凉殿”,以备冬夏更替使用。在唐朝,皇宫中有专门避暑的宫殿,叫“含凉殿”。史书记载,室内和殿宇四周安装了水力转动的风扇,转动的风扇将檐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雾。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含凉殿内也非常凉爽。
避暑山庄素来是皇家之地,到唐代时,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杂曲歌辞·宫中乐》中描述的便是这类“凉屋”。而后在宋代开封出现的“凉殿”则比唐代的“凉屋”更豪华,它不仅通过机械输送凉意,还在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满各类鲜花,让人们在享受凉风的同时还能闻见扑鼻的芬芳。
为了舒适地度过炎炎夏日,古时民间提出了“纳凉”的概念,大体都是寻找或搭建遮阴的去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从而降低体表温度的方法。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中记载了不少古人纳凉的场景:“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纳凉的人多了,便慢慢形成了“避暑会”,人们在棚下吃着清凉的食物侃侃而谈。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京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赏荷、泛舟、垂钓、登高赏景等是古人常见的户外避暑休闲娱乐方式。古时南方人最喜好水上纳凉,还常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轼《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了明代,“大暑赏荷”之风更盛,苏州人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作为荷花的生日,这一天泛舟赏荷最为壮观。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撰写的《清嘉录》中记载:“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除了亲水作乐,走到大自然中也是古人的最佳避暑方式之一。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难忍盛夏酷暑,来到山间,让山间的清凉与身体接触,这是何等的惬意。
除了遮阴纳凉的物理避暑之法,古人还提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心理“疗法”。暑天里人极易激动上火,所以古人认为热天要“静下心来”,要调整心态,以“顺四时”,这被古人称为“精神养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古人在避暑过程中达到的“心静身自凉”的惬意境界。
(转自:中国气象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