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西服业(二)

147小编 73 2025-02-14

(接上文)

有一次,一位外国牧师订做三件麻布单西服上衣,由于交活日期只有三天,验收组长同意承做师傅提出的面料不下水的意见。在交货时被经理发现,虽然当时顾客穿着满意,并要当时取走,但经理一再向顾客道歉,说明今后会影响质量规格,不让顾客取走,请求顾客宽限两天,重做三件。顾客同意后离去。经理亲自下车间,督促将衣料下水烫干、熨平、连夜赶制,次日下午经理亲自送货到顾客住处。过了一段时间,那位顾客从美国寄来一封信,赞扬了这种认真负责的好店风。经理通过这件事,教育了全体职工,并按规章扣发了组长一年奖金,把扣的奖金发给了重新赶制衣服的工人。

新记一向重视交货期限,严守信誉。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在这里做了两套西服,定于某日下午3点来店试样。到了那天,经理提前一小时在店堂等候,直到快3点了仍不见顾客前来。职工们对经理说:“人家住在西郊,哪能准时来到?”经理回答说:“做生意必须严守信誉,只准顾客到时不来,我们不许不按时等候。”说话间,司徒雷登推门进来。拾头一看壁上挂钟,时针正指3点,说明对方也非常遵守时间。通过这件事,职工的信誉意识得到加强。

1923年至1937年,李秉生经营新记达十四年之久,这段时间是新记西服行的鼎盛时期。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新记被人诬告不用日本生产的呢绒面料,李秉生遭到日本宪兵队的迫害,经友人营救后携眷返回上海。新记交由其妹夫陈世华代为经营,业务趋于守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端痛苦。新记不幸又遭盗窃,损失惨重,被迫停业,由大师兄阎增贵负责看守,直至北平解放。

1950年,李秉生长子李世杰(辅仁大学学生)重新开业,改店名为新丰西服行。在经营管理方面,除沿袭旧制继续经营外,为争做苏联及东欧各国客人生意,聘请苏联人石金为翻译,同时招聘了一批大连、哈尔滨的老师傅进店,从事裁剪、加工,并从上海购进一批进口呢绒面料,新记又在第三代李世杰经营下复兴。1956年,新记随全行业公私合营,并入东华服装店。

华茂女子服装店——经理印常荣(字华亭),满族人,16岁在东单一家宁波人开设的周记女子服装作坊学徒。他聪颖伶俐,学艺认真,从师学到一手好活,能裁能做,出师后自己开了个女子服装作坊,带着几个徒工专为东升祥绸布店承做门市加工活。由于做工精细,样式新颖,得到众多大户人家太太、小姐们的欣赏,于是生意十分兴旺。几年后他用手中积攒的资金,于30年代在米市大街开设了华茂女子服装行,专门承做各式应时女服。由于他在技术工艺方面造诣很深,并不断从规格样式方面应时创新,顾客不断增多,名声远扬,于是由承做加工扩大到销售各种成品,使企业成为有名的女子服装专业店。

后来,印常荣启用其胞弟印子余负责经营管理,由其表弟王振卿掌管技术,聘请技术高超的康玉墀师傅担任车间主任,掌握裁剪制作,并把这三位组成一个领导核心,负责全店的业务、销售、生产和技术工作。凡店中重要事宜,三人共同协商处理。他本人则集中精力,专门从事搜集信息和研究国内外新潮款式的工作。他订购了大量中外服装新式样本、杂志,还经常到芮克电影院(即后来的红星电影院,现已拆除)去看外国新片,从中观察国外新式服装样式。为此,他经常连看多场,默记于心,回来后便伏案绘制图样,琢磨如何剪裁、选料、制作。当时,应元泰服装店的经理应元勋也经常出入芮克电影院,俩人经常在芮克碰面,一个是收集女服式样,一个是收集男装式样,俩人见面会心一笑。可见当时服装行业的经理人为钻研新式服装式样,用心何其良苦。

华茂每制作一个新品种前,首先由核心组和试制组共同研究式样、规格、选料、配色,大家意见取得一致后,先做出三至五件样品,挂在店内衣架上,广泛征求顾客意见后,再决定生产数量。这样生产出的新式服装常常供不应求。

华茂在天津设有分号,在上海设有采购站。这三个点每三天交换一次信息。由于华茂坚持质量第一、式样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且在各方面较同行业先进,因而名扬远近,深受同行业各店的仰幕。华茂出来的师傅,常被它店聘请去做指导工作。

解放后,华茂为了争做苏联友人生意,把店迁至王府井大街,专门经营女大衣和裘皮女大衣。印华亭被选为服装同业公会主委和北京市工商联合会常委。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他担任了北京市服装公司副经理。

发昌祥西服店——经理郑顺和,是位缝纫工人出身的师傅。20年代从上海来京,在东单苏州胡同开了个连家小铺。由于他技艺精湛,受到几户富户顾客的欢迎。同时他生活俭朴,逐渐积攒些钱,在东单长安街上租到一幢二层楼的铺面房,成为一家典型的前店后厂的西服店。他店资金不大,但在技术工艺上,足可与各大店相竞争,甚至超过某些大店。尤其在制作中老年服装上,更有独到之处。他吸收英美的绅士服装式样,结合国人的体型特点进行裁制,做出来的服装,款式既美观,又潇洒大方,颇受当时银行界、戏剧界的欢迎。如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和银行界的名流,都到该店做西服,发昌祥也因此受到同行业的称道和尊敬。加上郑顺和为人忠厚老实,同行业都愿和他交往,并向他学习裁剪技术。

由于发昌祥生产的西服、大衣款式大方,做工精细,50年代东交民巷外商福记洋行经理石克门,把该行西服加工业务,交由发昌祥承包,直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发昌祥并入东华服装店。郑顺和到该店负责技术,培养出一批技术高超的缝纫工,如彭家鑫,在合营后,被北京市商业局评为先进技工。而董庆元等则均成为服装业骨干。

应元泰西服店——位于米市大街,与华茂隔街相对,是个具有生产能力的大型连锁店。经理应元勋是上海来京的技术较高的师傅,他性格刚强,精明干练,头脑清楚,对业务、技术既肯于钻研又富有创新精神。该店经营方式与发昌样相似。该店也是因为店址较差,资金较少,不能与王府井各大店竞争。为了在王府井地区打开一条新的出路,立于王府井服装行业之林而不败,他在新款式上花费了很大精力。他是芮克电影院的常客,对美英影片中的男主角的新式服装,特别注意。他能连续看十几场,把服装式样以至袖口大小、钉几个钮扣等细微的地方,都要看得清楚明白,回来照样画下制出样板。如果顾客能提供他一本美国的新式服装样本,他肯于为这位顾客免费做一套西服。由此可见他对追求新式西装的苦心。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创出一条新路,独树一帜,被誉为“流行新潮摩登派”,受到当时金融界、戏剧界青年们的欢迎。如李万春、李少春、叶盛兰、叶盛章等都是这个店的常客。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有些空军将领的西服也出自该店。凡顾客到该店做西服,在款式上必须听应元勋设计,如顾客不同意,他便请顾客到其他店去做。当时王府井同业中都向应元勋学习裁制摩登派西服。50年代该店因应元勋患病无人继承店中营业,即告停业。但应元泰对于钻研服装新潮摩登派的刻苦创新精神,在同行业中产生极大影响。

徐顺昌西服店——位于东单二条。经理徐慈仁,精明干练,手艺高强。20年代在业务竞争中,他独辟蹊径,在制作中山装和日本的和服方面下功夫,创出一条新路,被誉为做中山服的专家。他根据顾客的不同体型和要求,研究出一整套裁剪制作方法。如胖人脖子短,要裁得领口低、反领窄。对大肚皮则用收、搡、归、拔等方法。对鸡胸、驼背等特殊体型,他都能在裁剪制作中,设法弥补缺陷,使顾客穿着合体舒适,美观大方。对领子的大小、高低,子口归直,五个扣子的距离,上衣的口袋大小等项都视顾客的体型有不同的尺寸规格,并且要求做工精细,不能有分毫差失。1950年,徐顺昌迁至王府并大街,除增加部分外侨西服制作业务外,仍以制作中山服为主要经营项目。公私合营后,该店并入东华服装店,徐慈仁任技术副经理。

上述各店,由于各具经营特色,产品质量、式样规格均优并且培养出大批服装制作、裁剪人材,为王府井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王府井一带服装店竟达四十余户,除前述各户外,还有新源、东华、惠罗、美琪、协昌、海燕、惠康和中天等,东安市场内增加了大陆、青年,金鱼胡同有兴鸿,加上经营裘皮、革皮服装的建华等八户,形成了东城区王府井地区服装行业系统的网络。在解放初期新崛起的服装店中,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是东华、美琪和海燕三户。

(未完待续)

上一篇: 民国时期最个性最刁蛮的顶级名媛-孔二小姐
下一篇: 花儿朵朵开,宽松舒适的云清网格钩衣(附图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