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够野,耳后水蜜桃抢镜!炸出一波儿奇葩耳饰,戴法清奇
109 2025-02-14
众所周知,时尚是个圈,每年夏天都会流行一种你想不到的单品。
今年夏天,轮到勃肯鞋来完成这场鞋履界的大一统。
从北京到台南,从川西到浦东,勃肯鞋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大家的新宠。
有多夸张?有人一进地铁,还以为自己坐的是勃肯专列。
坐在工位,随便把两位穿同款勃肯的同事连起来,整个办公室都能原地消失。
它就像洞洞鞋,完成了审美和命运的同步。
喜欢的人为它建宗立派,一入勃门终身不出,不喜欢的人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丑鞋焊在脚上。
“这不是我老爹珍藏的二十年的陈年老拖吗?”
“太丑了,看着就一股老人味儿。”
它甚至在大荧幕被实名攻击,看过《芭比》预告片的勃门信徒表示,多少有点辱勃了。
虽然爱恨在勃肯分明,但只要你对它感到好奇,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一眼丑、再看顺、三眼上脚的全过程,勃门永存。
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选择勃肯,他们会看向远方,轻吐嘴里并不存在的烟雾,淡淡地说出两个字——
松弛。
这年头,最流行的感觉不是crush,而是松弛。
在勃肯之前,丑鞋南波万洞洞鞋就依靠松弛感独占街区。
现在勃肯鞋异军突起,占据丑鞋界的半壁江山,原因也和洞洞鞋类似。
众所周知,松弛感的精髓在于简单随意、舒适。
而勃肯的松弛在于它比洞洞鞋多了一份正式,又比普通凉鞋多了一些自在。
没有后脚跟的设计,简单随意,趿拉一下就能走。
上班搬砖下班遛狗,没有换鞋的尴尬也不必担心在工位脚趾头不能呼吸。
鞋款选择性少,因为洗尽铅华,给的就是不加掩饰的便利。
无需纠结外在,全包和半包的设计非常具有指向性,照顾了冬天保温夏天透气。
全包适合秋冬,保暖且显得更为正式,半包适合春夏,透露出一种随性的的轻盈和脑子丢掉的狂喜。
一言以蔽之,人生就是一场应付,两双勃肯应付四季。
但支撑勃门信徒说出那句“穿勃肯鞋,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还在于它舒适。
毕竟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路是用来走的,鞋是用来穿的,鞋子的发明就是为了走的更舒服的。
而勃肯,造型简单,没有任何复杂设计,又称松弛版足力健。
你能穿着它在办公室加班,也能趿着它去大自然加班。
毕竟它特殊材质的鞋底,足底、足弓都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有曾误解过勃肯鞋的网友表示,从看不懂到心悦诚服,她只用了一个夏天。
这并不是个例,现如今,勃门文学如雨后春笋,向互联网蔓延:
“一旦穿过勃肯鞋,你这辈子就定型了。”
“一个觉得勃肯鞋好穿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若是你早早就知道了勃肯鞋的好,你此生再也不会穿昂贵的鞋了。”
因为,自从有了勃肯鞋,就再没有什么能阻止人类穿勃肯鞋。
天塌了要穿,世界末日了要穿,包浆了继续穿,踩水踩泥汤瞎搞也要穿。
没有人能拒绝一双炒鸡舒服的勃肯,正如没有人能拒绝布梦露的索吻,和疯狂星期四套餐。
也许有人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功能相似的洞洞鞋?
〓 图源:小红书用户@程二蕾
那是因为勃肯鞋独特的天赋——优雅。
勃肯有一种松弛的秩序感。
它不同于洞洞鞋,松弛得上不了台面,再有质感的搭配到洞洞鞋上都能去演流浪马戏团,运气好还能碰上俩仨钢镚的施舍。
勃肯鞋是优雅的,有着最适合工商社会的装逼属性——以绒面或牛皮等优质材料做成的鞋面,这透露出一种讯息,“这个人松弛得很讲究”。
你能穿着高定礼服、静奢三件套搭配勃肯而不显得端里端气,无论是和甲方谈合作还是会见前男友,它都精致得不用力。
一言以蔽之,讲究。
哪怕它不像洞洞鞋一样可以diy选花色,但正因为简单纯粹才验证了时尚界的第一定律——less is more。
仿佛穿上它,就想起自带松弛感的法国女人,一勃在脚,chill了bro。
以至于很多人本来不感冒,在一瞬间突然被种草。
高铁、地铁、公交、健身房、咖啡馆,勃肯占领了大街小巷,幸存者躲过互联网却躲不过线下的真香vocal。
甚至还分成了两派,因为穿不穿袜子各执一词。
不穿袜子的,是原教旨主义者,主打一个理解白人,成为白人。
穿袜子的,是现代主义,中西合璧,老祖宗说的不让寒入脚底。
而当你以为勃肯是丑鞋的复辟时,事实却告诉你,
“Too young too simple,醒醒吧土狗。”
初见勃肯鞋,正如校园文里的欢喜冤家,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毕竟这玩意儿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流行过,满大街又土又Low的山寨勃肯,被穿着北京比基尼的老头趿拉着,童年印象里属实辣眼睛。
刻板印象的形成造成直到去年,勃肯鞋还被认为是丑鞋。
改变发生在《芭比》的上映:电影上映后,勃肯鞋的需求直接暴涨了340%,是不是石头姐同款粉色不重要,因为全球断货了根本就买不到。
似乎在大众眼里,它突然不丑了,成了真实生活的象征。
还传出了要上市的新闻,估值高达80亿美金。
这就让大家觉得,勃肯这是翻身农民把歌唱了。
但现在过得太好,不意味着它之前过得不好。
70年代垮掉派盛行,美国的嬉皮士们相中了舒适的欧洲老字号拖鞋,勃肯鞋成了嬉皮士们的代表单品。
德国老头心思一动,勃肯就从德意志老家搬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几年内,勃肯迅速开店占据了嬉皮士活跃的西雅图等城市,也针对美国市场推出了“Boston”等新款式,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全包绒面款。
同时因为皇家老字号的噱头,尽管玩票过不同产品,但勃肯还是死磕“凉拖”不放松。
就跟Barbour似的,不拓展产线,不更新款式,一招鲜吃遍天,把“舒适凉拖=勃肯”的公式刻进用户DNA。
发展到现在,勃肯直接成了欧美街鞋。
从嬉皮士年代走过来的美国中产和千禧小年轻,最爱的就是脚踩一双勃肯来遛狗,问就是“穿勃肯不遛狗,等于吃麦麦不要甜筒。”
而在它欧洲老家,法女的ins尽是勃肯与红色指甲油与白裤的松弛感窍门。
德意倒是没那么讲究,却做到一年四季把勃肯Arizona焊在脚上,仿佛没了勃肯就不会走。
就连怼天怼地的teenager也要在勃肯面前低下自己昂贵的头,不禁让人怀疑勃肯鞋的普及率也许比白人的过敏率都高。
当然,能成为Old Money除了血统古老也少不了名流的背书。
作为鞋圈隐形贵族,勃肯鞋统治着时尚圈和上流社会。
2022年,一双被穿得包浆的勃肯鞋,被拍卖出了220000美金的天价。
原因无他,鞋仗人势,这双发酵老勃肯是乔布斯的生前最爱。
硅谷大佬热衷低调可以理解,但时尚先生小姐也早就加入勃门……足以证明鞋不可貌相。
卡戴珊抓马家族是勃肯鞋的头号拥簇,刷街要穿,参加别人婚礼也要穿。
在2019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影后麦姨(演过《冰血暴》那个)通过礼服搭勃肯的妙穿,让勃肯鞋登上最正式的场合,还促成了Valentino与勃肯鞋的联名。
今年作为大年,爱马仕、Dior都跟勃肯有了合作款,主打放弃高贵冷艳,拥抱真实凉拖。
而它也终于在中国迎来了网红时刻。
如何把勃肯鞋穿出高价感,成了城市新中产们的必备课程。
47w多篇笔记、几亿次浏览,标志着勃肯鞋在中国赛博世界的重生。
为了彰显自己资深信徒的身份,晒出几排勃肯鞋还不够,必须得是包浆勃肯鞋。
重点是一定要假装谦逊地表示,“算不算Birkenstock爱好者?”
有人在数量上下功夫,就有人在资历上下功夫。
穿得包浆只能证明穿得够久,买入时间够早才能证明入股的先见之明。
两张“三年前原价才799,三年后回购不起”的截图,是真吐槽,也是真股东。
说这些都是为了引入,“我早就看出这双丑鞋大有作为”的粉头性。
也是因为勃肯鞋真的火了,勃肯穿搭教学被正式纳入教程。
年轻人follow时尚博主,在九宫格构图下拍出一张张日系美系韩系穿搭,美其名曰:
“一双勃肯鞋既能Cover城市骑行对轻户外功能性的要求,又能匹配去喝咖啡吃早餐的松弛感。”
80、90后则在回忆里复盘,看着1994年星爷在《国产凌凌漆》的搭配,睡袍搭勃肯,这叫松弛港风。
而看着《皆大欢喜》的露姐和《赌圣3》的陈法蓉,又惊觉袜子配拖鞋原来都是千禧年TVB玩剩下的潮流。
兜来兜去我们才发现,勃肯鞋是平等的,它包容了时代、性别、资产与态度,一切有差异的个体都能在勃肯鞋中找到平静。
它就像《瞬息全宇宙》中的贝果,一切都“Sucked into a Birken!”
虽然勃肯名声正盛,但也有一小撮人对它嗤之以鼻。
“小心翼翼的松弛也算松弛?不过是中产的装腔新品罢了。”
对于吃过勃肯鞋苦头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勃肯还要娇贵的鞋了。
皮质的材质彰显了质感,也意味着不能湿水和不能弄脏。
当你下雨天穿勃肯,会明白什么是“鞋废了,脚底板也换了个新皮肤”。
〓 图源:小红书@屁蛋
它非常不适合南方,那种毫无预兆就下起雨的城市。
暴雨会把脚底板染黄,在鞋上留下仿佛在西伯利亚挖了煤的黑脚印。
甭管什么款式的勃肯,只要淋雨都会露出一样的面目。
歌里唱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现实却是“刻在你脚上的黄渍”,cosplay小黄人的第一步,是勃肯在雨天的痕迹。
作为鞋圈著名反骨仔,脚背脚面染黄只是平A,街头杂技水上漂,滑得六亲不认才是它的恐怖之处。
〓 图源:小汪同学瘦十斤
有人以为贴上透明胶就能防水,套上塑料袋就能防滑,殊不知勃肯会用实际行动表示:油麦了啊。
〓 图源:不想上班女士
最麻烦的是后续,又不能水洗,脏了就不容易清理,皮会变色还会变硬,比豌豆公主还难伺候。
只能靠空气滋养,接受它灵魂已逝的现状。
当然也可以努努力,在暴雨天抱着它狂跑三条街。
“我的脚可以死,但我的勃肯鞋不能。”
〓 图源:YeahitsLanny
只是伺候娇贵的勃太子尚可忍受,但反勃肯人士受不了的是它日复一日的伤害——
穿的是松弛,磨的是脚皮。
别说适合足弓主打舒适了,那是对有足弓的人来说,稍微没对上一点,那是脚底脚面全方位的磨。
作为新款磨皮神器,有人在五分钟被勃肯double kill。
“走路上感觉不对,换了脚的姿势还是不对,一阵阵疼痛感扑面而来。”
出了问题,要从别人那找原因。
为啥德国人没事,自己每次穿着遛弯都磨出几个水泡?
鉴于此,有好心人给出了勃肯选择教程,但这无济于事。
“鞋底还是很有个性,根本不屈服于你的脚型。”
直到大家悟了,勃肯同Dr.Martin一样,是一双需要人类驯化的鞋,而穿勃肯鞋,就是一场意志力的军备竞赛。
有人加了创可贴,还珠格格能给自己的膝盖做“跪得容易”,就有属于勃肯的“穿得容易”。
因为被磨太狠,网友们干脆出了《勃肯十诫》:
别买旧款,要求区店里换新款,因为Sale说加了海绵垫能好些。
去迪士尼千万不要穿勃肯,迪士尼会平等的惩罚每一个不穿球鞋的人。
牢记高脚背要调宽一点,不然“你好,我的新鞋”就会变成“再见,我的老足”。
〓 图源:小红书 总吃不si吧
有人已经悟了,一双不适合自己脚背的勃肯鞋,
就像一段门当户对但是没感情的婚姻,一种每天都想辞职但硬着头皮也要上的班,或者千疮百孔然而需要继续的人生一样。
主打一个硬扛。
而在这个讲究“松弛感”的年代,勃肯鞋的舒适性虽然在感官上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它的风靡。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勃肯鞋自2022年以来逆风起飞,每天产量高达80000双的勃肯鞋,仍随时处于售罄状态。
预期业绩的提高,似乎也证明了勃门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时尚是个圈,排在等位区的丑鞋都有可能出人头地。
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同“lululemon”、“德训鞋”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营销胜利。
而对讲究体面的中产而言,“松弛”和“舒适”也许不一定划等号,但和“腔调”一定有关系。
让·鲍德里亚说,消费社会里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商品的物质价值,更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和意义。
而那些为符号和意义支付的额外溢价,标明着我们的精神税负的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