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好个性,酒红色“睡裙”配牛仔裤,却霸气得不像26岁
132 2025-02-13
作者:阿黄讲故事 素材:小梅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雨水季节快过了,奶奶还是走了。
收拾奶奶遗物时,我在她枕头底下找到一个蓝布包袱。打开一看,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背面写着:"1989年春节"。
那是一张全家福,一家老小簇拥在一起。我的目光落在照片右下角,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姑姑身边,穿着一件对他来说明显大了一号的红毛衣。
这个男孩,就是我表哥王强。那年春节,他跟着姑姑来我们家认亲,却让奶奶转身就进了厨房,一整天都没露面。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村叫杨家湾,就在沂蒙山脚下。说是山脚下,其实到县城也就十来里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里人大都靠种地为生。我爷爷是村里的能人,不仅会看天气,种的地也是一把好手。
那时候我刚出生不久,家里的事都是听大人们说的。姑姑李秀兰排行老三,上头有两个哥哥。按村里人的话说,姑姑长得可是"水灵",十里八村的媒人踏破了门槛,可姑姑就是不应。
"你姑姑啊,年轻时可神气了!"村里王婶子经常这么说,"那年她刚满十八,隔壁孙家大小子托了好几回媒,你姑姑连看都不看一眼。"
可姑姑后来去了南方,一去就是好几年。等她再回来时,已经带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娃,说是她在外地收养的。
"这孩子,随了你姑姑,长得可真俊!"村里人都这么说。
那年春节,我躺在炕上,听见院子里有说话声。掀开窗帘一看,是姑姑领着个男孩进了院子。男孩生得白净,眼睛大大的,怯生生跟在姑姑身后。
"娘,我把强娃带回来了。"姑姑站在堂屋门口喊了一声。
奶奶正在灶上煮饺子,听见姑姑的声音,转身看了一眼。那一眼,我至今记得清楚:奶奶的手顿了一下,锅铲掉在了地上。
"哐当"一声,汤水溅了一地。
奶奶二话没说,转身就往厨房里钻,连地上的锅铲都没捡。爷爷倒是笑呵呵地迎了出来,拉着王强的手,一个劲地夸他长得壮实。
那顿年饭,格外沉闷。奶奶全程都在厨房里忙活,说是要给姑姑和王强熬鸡汤。可等鸡汤好了,她又说自己头晕,回屋躺下了。
后来王强跟着姑姑回了南方,偶尔过年才回来。每次回来,爷爷都高兴得不得了,可奶奶总是躲着走。
直到爷爷生病住院那年,王强突然回来了。那时是2004年,我刚上高中。王强已经二十多岁,在南方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不错。
"二爷,我来照顾您。"王强站在病床前,声音哽咽。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奶奶对王强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她不光让王强住在医院,还亲自下厨给他送饭。
"这孩子,命苦。"有天晚上,我听见奶奶在房里低声啜泣。
村里人都说奶奶是个犟性子,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可那段时间,奶奶愣是变了个人似的,对王强百般疼爱。
"强娃啊,这猪肉炖粉条是你最爱吃的,快尝尝。"
"强娃,这毛衣是奶奶给你织的,天冷了记得添衣裳。"
看着奶奶忙前忙后的样子,爷爷躺在病床上露出欣慰的笑。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爷爷笑得这么释然。
没过多久,爷爷还是走了。临终前,爷爷拉着奶奶的手说:"老婆子,这些年委屈你了。"
奶奶没应声,只是低着头抹眼泪。
葬礼那天,王强跪在爷爷的灵位前久久不起。我注意到,他的手紧紧攥着一个信封,后来又悄悄塞回了口袋。
从那以后,王强来的次数多了。每次来,都会给奶奶带些南方的特产。奶奶总是笑着收下,然后叮嘱他:"路远,少来几趟,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直到去年夏天,村里来了个熟人。
那天,我正在院子里给奶奶择菜,就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拄着拐杖进了院子。定睛一看,是村里的老稳婆刘婶。
"刘婶,快进屋歇会。"我忙迎了上去。
谁知刘婶一见奶奶,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李家嫂子,我这把老骨头,今天是来赔罪的!"
奶奶脸色一变,忙把刘婶扶起来:"有啥话,进屋说。"
我被支出了屋,但还是听见了些零星的对话。
"当年要不是我多嘴,也不会..."
"都过去了,别提了。"
"可我这心里过不去啊!那晚上,孙家大小子..."
"住嘴!"奶奶突然提高了声音,"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提它作甚!"
后来刘婶走了,奶奶一个人在堂屋里坐了很久。那天晚上,我听见她在房里翻箱倒柜,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第二天一早,奶奶就病倒了。
在医院里,奶奶总是念叨着一些往事。有一次,她拉着我的手说:"小梅啊,你去把你姑姑叫来,我有话要跟她说。"
姑姑来了,奶奶让我们都出去。那天下午,病房里传出压抑的哭声。等我们再进去时,姑姑的眼睛哭得通红,奶奶却躺在那里,嘴角带着一丝释然的笑。
直到奶奶去世,我才从那个蓝布包袱里找到了所有的真相。
包袱里除了那张全家福,还有一封信。信纸已经发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依稀能辨认出是爷爷的笔迹。
"秀兰,这些年苦了你了。你是我的好闺女,替爹背了这么多年。那年的事,不怪你,都是爹的错..."
原来,三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爷爷和村里的寡妇赵翠花有了首尾。那时赵翠花才三十出头,丈夫死得早,一个人带着个小闺女过日子。
赵翠花怀孕的事很快传遍了村子。刘婶是个大嘴巴,一下就把这事捅了出去。奶奶知道后,差点跳井。
就在全村人都等着看笑话的时候,姑姑主动揽下了这件事。她说,孩子是她的,在南方打工时和人好上了,现在那人跑了。
"我不嫁人了,就带着这个孩子过。"姑姑跪在奶奶面前说。
奶奶气得几天没吃饭,可最后还是同意了。毕竟,这是保全家面子的唯一办法。
就这样,姑姑替爷爷背了这个罪名。她带着刚出生的王强去了南方,一待就是七年。
"你姑姑啊,打小就懂事。"村里老一辈的人都这么说。现在想来,这话里藏着多少心酸。
再后来,赵翠花也离开了村子。听说是去了东北,再也没回来过。
这些年,每次看见王强,奶奶心里就难受。一方面是愧疚,一方面又怕事情败露。直到爷爷生病那年,她才彻底放下了。
"都是我的错,连累了你们娘俩。"奶奶在给姑姑的遗书里这样写道。
昨天,我们给奶奶上了坟。姑姑难得回来,鬓角已经斑白。王强搀着她,两人默默站在坟前。
"姑姑,这些年,你..."我欲言又止。
姑姑笑了笑:"傻孩子,都过去了。"
回村的路上,阳光暖暖的。我看见一群孩子在田埂上追逐打闹,不由想起那张老照片上怯生生的小男孩。
人这一生啊,有多少事是非说不清的?又有多少情,是用一辈子来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