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持针舞布30多年 针线之间传承壮绣手艺

佚名 119 2022-10-03

蓝淋(左)在刺绣

千年南宁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邓色迎

核心提示

蓝淋是壮族刺绣、壮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马山一个壮族传世手艺世家。蓝淋的奶奶、外婆也都是这门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淋从小就耳濡目染壮绣之美,自幼就持针舞布跟着老人学习壮族这门女红,至今已有30多年了。

传承壮绣手艺

成立壮绣工厂

1974年,蓝淋出生于马山县一个壮族传世手艺之家,奶奶和外婆都是壮族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壮族刺绣是壮族传统手工技艺,壮族人一般用刺绣制成背带、被、头巾等用品。壮绣一般用棉线、麻线,先用绣花架将绸缎绷紧,绘出图案剪下图形后,用米糊将图形粘在绸缎上,再用各色丝线在绸缎上绣制。手工制作的壮族刺绣作品,比机器刺绣图案更精美壮族服饰,更有立体感。壮绣运用多种刺绣技法,如平绣、堆绣、插针绣、盘绣等。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绣娘,需要5-10年的时间。

蓝淋从小就看着奶奶和外婆在刺绣,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喜欢上了刺绣。在她8岁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壮族刺绣,妇女们空闲时间都在刺绣。”蓝淋说,小时候,只要一有空,自己就跟着大人学刺绣。

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壮绣这门壮民族特有的文化技艺,也一度濒临失传,年轻人几乎对刺绣不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蓝淋就感到周边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会壮绣了,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看到外婆、奶奶保存的以前的绣片,很漂亮,要是我不传承,以后就看不到这么漂亮的绣片了。”

蓝淋读初中时候,开始学习做衣服,那时候,看到衬衣,想到自己会刺绣,于是就在衣服胸口位置手绣了一朵花,朋友们见了都夸好看。这让她感到,大家还是很喜欢壮族刺绣的,运用得好,壮族刺绣也有市场。

后来,不时有人找她定制桌围、枕套等物品。从事服装制作的蓝淋,萌生了要把传统壮绣继承和发展下去的念头。1998年,蓝淋在哥哥和亲友的支持下,在马山县城成立了壮美坊壮绣工厂。后来,壮美坊成了壮族刺绣、壮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三羊开泰

坚持民族特色

融入时尚元素

壮美坊开起来了,但蓝淋面临的压力不小。产品刚开始找不到销路,蓝淋就带着员工到处上门推广壮绣产品。因为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绣品却依然难以找到市场,仓库里曾经堆积了近万元的绣品。想传承发扬壮族刺绣,但是市场却不认可,蓝淋为此非常苦恼。有困难就要找出路,蓝淋带领团队四处搜集壮绣绣品,学习他人的长处,还请来多位专业设计师,设计出更具实用性、时尚感的作品。传统的壮族刺绣,融入时尚的元素,增加了实用性后,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传统壮绣主要有富贵花、太阳纹、水波纹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图案,花纹图案多为花卉、蝴蝶、鸟兽鱼虫等,用色浓艳。蓝淋的壮绣作品不仅坚持民族特色,还融入时尚元素,设计新的图案壮族服饰,这样的产品受到欢迎。2008年,壮美坊壮绣手工艺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指定礼品。2011德中文化交流年的时候,80幅壮美坊壮绣作为中国最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在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壮美坊出品的壮绣手工艺品还在东南亚、欧美、南美销售。

蛙鸣吉祥(背带)

广泛传授技艺

带领妇女脱贫

在蓝淋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马山妇女开始学习壮绣,传承起这门古老的手艺,1000多名妇女经过培训,成为壮美坊壮绣工厂的绣娘,其中,技术精湛、能长期固定在工厂工作的绣娘有200多人。绣娘们通过壮绣这一技艺,增加家庭收入,实现脱贫。2016年,壮美坊被授予“全国巾帼巧手脱贫示范基地”,仅2016年至今共开展了60多场的技术培训。

2016年,工厂先后多次组织绣娘设计与生产的刺绣工艺品参加国家、省、市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和对外交流活动。其中《吉祥太平》荣获2017广西八桂天工奖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2017“金凤凰”产品设计创意金奖,在同年参加西班牙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荣获银奖。这些奖项,对生活在马山的绣娘们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蓝淋除了积极参加对外交流,还努力开拓市场,带动周边200多名妇女参与生产,实现年生产销售180多万元,增进了绣娘的收入,改善了部分人生活状况,同时也让壮族刺绣这门手艺得以传承。

现在的蓝淋,在忙着制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纪念品,希望通过作品来表达大家对家乡广西的热爱。蓝淋说,今后,她将继续从事壮族刺绣,让更多人学会壮族刺绣,传承技艺,另外,还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壮族刺绣,展示民族的传统技艺之美。

(图片由壮美坊提供)

上一篇: 特写:品美食、穿服饰、跳竹竿舞 两岸媒体人走近彝族民俗
下一篇: 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组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