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新烫了卷发年轻20岁,穿西装+半裙去度假,美得像换了个人
145 2024-12-23
苗族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服饰特点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服饰种类
盛装
雷山长裙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
便装
雷山苗族服饰,历来是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麻棉料布和丝绸料布维面料。男便装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最为普遍。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裙和长裤,色多为青色、藏青色、蓝色、黑色。
雄衣
雄衣,苗语叫“翁背”,汉语意译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其特征是无领、无钮扣,对襟开,以布带、围腰束之。衽上缀有花边、绣袖,其花纹有勇士搏斗,双牛牴角,以及各种鸟禽、猛兽,有的还绣着人、兽、龙、鸟、花草及几何形图案,同在一个画面上,借以铭记苗族先民与鸟兽同居、茹毛饮血的历史,以及征战的历程。
出嫁衣
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岁时就精心绣制的带须花长衣。胸、背以花布贴镶边,袖口为多条彩色横杠,开襟,不着花帽,而是用蓝或黑布片裹包,头插银花。服短齐腰,下着围片,小腿裹花裹脚,脚穿水纹船头鞋。这套装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时才由阿妈从箱柜里取出来,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
褶裙
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种繁多而外,褶裙也是纷繁。就长短而言,有拖齐踝的超长裙、齐膝半长裙、齐腿半短裙以及齐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发展到用围片代裙子的条群。裙子的长短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环紧平坦、宽敞之地的苗族妇女大多穿长裙。半长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倾斜的坝子里,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环境。苗族妇女所穿裙子,不论长、中、短裙,均为百褶,其寓意是表现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建立家园。
飘带裙
它是在彩带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飘带是四至五厘米宽的半单根绣制,上窄下宽,下端形似剑头,每根花带分五段,段以珠相连56个民族的服饰,都统一绣有花鸟鱼虫图样,各段图案不一,特别醒目,因舞步或走动,经风吹拂而飘洒,秀丽无比,一身盛装,有若天仙。笼裙系着25条彩带,共五节,第一节绣有各种蛇虫飞鸟,上端为火焰花或鸟羽毛。把每根带连起来就是一笼锦绣围裙,当姑娘们在舞场上飞步旋转的时候,仿佛白花争艳,色彩十分艳丽。
船鞋
雷山苗族的布鞋用麻线扎布为底,鞋帮按脚形开大口接近脚趾,脚腕关节处大缀一指宽绑带。从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翘,像一叶小舟,故称船鞋。
浪花船头鞋
雷山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妈就为她们精心制作数对船头鞋,又称“元宝鞋”或“云纹鞋”、“浪花鞋”。这种鞋像一只小游船,前高后平,多以绿色作底,少有红色,鞋跟与鞋头为浪花纹,有如一只装饰非凡的微缩彩船,像在碧绿的波浪里游弋。
鸡冠船鞋
鸡冠船鞋是在麻线扎布底船鞋的基础上,在鞋前脚趾布顶上方缀织鸡冠而得名,有的也称为鼻梁鞋或老人鞋。老人鞋,因多系老妪平时穿着,死后亦用作寿鞋安葬而得名。有的无脚后跟护邦,鞋口缀几何形花边,鸡冠或鼻梁两侧有的织绣素白花,有的套上银饰。据传,从前先祖住在东方系河湖海地带,来往多用舟船。故老人穿着穿鞋,死后灵魂回归老家与祖宗团聚。
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
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 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来,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
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从文山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情况看,其服饰款式已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宽而松的样式发展到扬各支系服饰之长的服装样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线美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刻在苗族女性头脑里而反映在服饰上的内在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情趣。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苗族馆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56个民族的服饰,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位于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是荣程集团文化板块为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非遗保护所搭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共享的平台。其紧扣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大核心要素,围绕生命、生活、生态、生产四项人类核心诉求进行场景设置,全景式输出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生活化、场景化的生活方式。
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根据各民族独特风俗分为56个民族非遗手工艺场景展示馆,每个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各民族生产生活场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态的呈现,也是56个民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