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四五十岁的女人冬季如何穿搭?这些穿搭好高级,优雅又有品味
72 2025-02-11
央视版水浒传被很多网友奉为经典,但是近年来有些人越吹越离谱,号称央视水浒还原北宋风貌的人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只要有人反驳,便会从审美、知识、人品等层面进行多向攻击。
说出的话无外乎就是“古代就是这样的”“你仙侠剧看多了才不喜欢这种写实风格”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好像古代的百姓就应该灰头土脸,穿不起干净的衣服一样。
实际上央视版水浒传在服化方面有很多瑕疵。不论是还原原著还是还原历史它都没有做到!
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得出来的结论,剧中大部分的服化错误下面我都会一一列举,也会放上对应的文物以及古画进行佐证。
央水的第一集是“高俅发迹”,真正作为原著开头剧情“洪太尉误走妖魔”被删得一干二净。当然,这里暂且不讨论剧情,第一集的开头便是剧中汴梁的远景长镜头,布景倒是非常用心。而后高俅等人出场,这里给了诸多的分镜,后续的远景镜头中,出现了一大堆围观的汴京市民,他们的服装是这样的:
仅仅开场不到两分钟,央视水浒就展示出了一堆极其明显的服化缺陷。我也不知道剧组是怎么胆大到敢把清明上河图放到开头明里暗里吹还原的,光说那图里的服装,跟清明上河图里所展示的庶民服饰可以说没有一点关系。
宋代是古代冲国头巾文化发展的高峰,至明代头巾的地位一部分被帽类取代,二者合称为“巾帽”(原著称为“巾帻”)。北宋平民几乎人人戴头巾,在实用性方面能起到防晒吸汗的作用,在美观方面则是能有效遮掩秃发或高额头。宋代头巾大多为黑色,斗浆图中的宋代平民就是这种形象:
图中平民的头巾皆为全包式,类似现在的毛线帽,并且样式很多,也都不是紧扎住发善的。央水这边要么是只包发髻的乡民打扮, 要么就是颜色乱七八糟的抓瘤影楼帽。上文已经说过古代平民的头巾约定俗成皆是黑色,就好比现代人不可能戴个绿色的帽子上街一样。目前只有一个《太平风会图》中出现了大量颜色各异的平民头巾,但也只是个例。
自隋唐及之后,古代平民服饰便分为三个大类,一者幞头巾帽,二者衫袄衣袍,三者旋裙裤鞋。这种固定搭配直到清代才出现变化。北宋平民的上衣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交领,第二种是圆领。水浒原著将圆领服饰称为“战袍”或“团领”(图为某墓壁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诸多圆领平民形象,但央水几乎一个没有。
还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这边的服装颜色属实暗淡过头了。古代服饰皆用植物熬水染制,天然染料的颜色大多鲜亮。以古代的技术,染这种灰暗的颜色,是需要额外加铁锈水或者五倍子熬水的,在成本方面明显要高于单纯的草木染。这里放一幅没掉色的古画,参考一下古代平民的服饰颜色究竟什么样:
宋代平民多穿绿色、橙红、淡黄色衣服,至明代靛蓝产量上升就变成了蓝色为主。这里放的是清代仿明画作。即便假设剧照里的人设定上都是贫穷者,那央水也照样有致命缺陷。《漂海录》里记载古代平民的服饰是窄短白衣,白衣不比带色的衣服更能显示贫穷?更何况这里是开封府,整个北宋的首都,你拿这破衣烂衫来拍,是在黑自己的文化?
平民服饰的槽点暂且吐槽到这里,因为太长。中间一大段乱改的剧情我跳过了,直接到高俅打王进这块,年轻高俅穿着官服颐指气使。
这里央水又犯了好几个低级错误:太尉属于高品级官员,按宋代服制应该穿紫袍(宋代的“紫”相当于现在的深绛红色)这里搞成了中阶官员的红袍;第二点就是宋代官员的帽子上没有装饰,给官帽加装饰纯属是戏曲服装搞出来的特征。
旁边的配角服装也很搞笑,先不说为什么议事的时候也穿一身盔甲,历史上就算是穿盔甲站在两侧,头上戴的也都是这种三山帽,哪有戴头盔的。
这回来到第二集,史家庄和少华山的剧情又被编剧删光了,以叙事台词的形式被一带而过。
所以现在出场的就是我们的一号主角史进字文恭。水浒传对人物服装都是有描写的,书里对于史进的服装描写是这样的:“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项上明黄缕带,身穿一领白纻丝两上领战袍,腰系一条揸五指梅红攒线搭膊……”
这里的“白纻丝两上领战袍”就是一件白色的缎料圆领袍。纻丝就是后世所称的缎子,“两上领”就是宋圆领,因为宋代圆领本身依然是对称结构,内外襟穿的时候都需要在肩上系扣,故而得名“上领”。
很明显,我们伟大的央水制作组又在自作主张,不仅连脖子上的黄领巾都没有做,连最简单的白色圆领衣服都不愿意搞,哪怕不搞缎子,搞个普通白布衫我也能接受。范阳笠倒是做了(背在身后)但又是典中典的没有头巾。
水浒传中的头巾大量使用俗语称呼,所以查典籍肯定是查不到,只能通过用词来从古画里查找分析对应的头巾。史进的这个“抓角软头巾”通假的应该是“挝髻软头巾”或者“抓揪软头巾”。就是指一种绑住发髻的头巾,在水浒里多为武人所戴。我在古画里发现符合这种字面意思的头巾大概是这样的:
没错,这种头巾央水其实是还原了的,但是给了旁边的路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根据古画来看普通平民很少戴这种头巾,一方面是不方便,另一方面就是丑,好像顶了个勾八在头上。不过这种头巾也有好处,因为绑得非常牢,所以发髻不会因为外力因素散开,也符合武人们天天拼搏的需要。水浒传里戴这种头巾的好像也就史进一个。
然后出场的就是鲁达了,镇关西原著没写服装,所以就不说他了。先来说说鲁达原著里的装束: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很明显我们的央水又没按原著拍,或者说戴敦邦没按原著画,反正这形象我看不出来哪里跟原著有关系。
这个“万字顶头巾”很多人都没查出来是什么,我在这里说一下。明代乐工的规定装束中就有一个万字顶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往前翻,一种是往后背。往后背的造型就是宋代常用的造型。
然后来说说为什么它叫“万字顶头巾”,不是因为古籍中所说的上窄下宽什么的,是因为这个巾帽的顶部缝线形似“卍”字,还有些是“X”形。中兴瑞应图中有不少戴着这种巾帽的军士。
“鹦哥绿”顾名思义,就是本土虎皮鹦鹉一样的绿色,属于偏黄一些的绿色,非常鲜艳。“鹦哥绿纻丝战袍”就是绿色的缎料圆领袍,结果到鲁达这里弄了个灰蓝色的粗布长袍来穿。央水不光把鲁达的服装搞错了颜色,几乎全篇都没有出现过比较鲜艳的绿色。
接下来出场的是金氏父女,书中对于初期金翠莲的服装写道:“蓬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
戴敦邦的原画服装是按照原著来的,结果央水偏偏没有采用这个设计,整了个这莫名其妙的灰调粗布衣,红裙也没有。咱就是说整个白衣服有那么难吗?(另外还有一个槽点就是原著金翠莲十八九岁,这里妆造和打光搞得像三十岁的。古代人再怎么显老也不至于这样吧?更何况老照片里也有少女,跟当代大差不差,没有所谓古代人更老的说法。)
下面就是鲁达逃至山西的段落了,这里有个非常难蚌的事情——央水里的鲁达在逃跑的时候仍然保持军官装束,真要这样怕不是还没出潼关就已经被人抓了。
接下来就是金翠莲2.0版本的皮肤了,书中描写道:“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素体轻盈,红绣袄偏宜玉体。”绿罗裙想都不用想肯定被央水删了,红绣袄这里也被央水自作主张改成了鹅黄袄。
原著金翠莲穿的这一套是典型的古代女性正装,红袄绿裙,结果央水这一改完全忽略了原著的巧思和对宋元风貌的反映,你说气不气人?
赵员外的服装原著里没说,这里跳过,先说这五台山的僧人穿的僧服也是足够让人吐槽,用的都是现代的款式,连明清时期的都算不上。北宋僧人穿的僧服都是黑色的,原著中的鲁智深和武松也都是一身皂衣,皂色就是偏黄一些的黑色。现今的日本倒是保留了黑色僧服。
然后就是央水酒蒙子鲁智蜃的个人特写镜头,原著里鲁智深的僧服装束也有描写:“皂直裰背穿双袖,青圆绦斜绾双头。鞘内戒刀,藏春冰三尺;肩头禅杖,横铁蟒一条。鹭鹚腿紧系脚絣,蜘蛛肚牢拴衣钵。嘴缝边攒千条断头铁线,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又没按原著来整。
原著里写鲁智深僧服装束的句子透露出了非常多的信息,比如开头一句“皂直裰背穿双袖”。这个“背穿双袖”被大部分画师忽略了。
北宋有一种东西,名为“襻膊”,有些衣服的袖口太大,撸上去不久就会掉下来,不便劳作,因此宋人就整出这么个东西。其固定方式正好就是绑在后背,吊着两条袖子防止下滑。此物如今也被日本保留。
光这一句描写就能作者对于时人日常着装的观察有多细致,甚至可能亲自用过这种小物件。结果央水是完全没有还原出来,作者在服装设计这方面的所有巧思几乎全被丢弃,没原地复活真的已经很保守了。
接下来是四集,大相国寺遇林冲。没错,亲爱的央水把桃花庄和瓦罐寺剧情又都删了,这次是连提都没提。这回出场的就是央水的狸子头林中,原著写他衣装道:“头戴一顶青纱抓留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双磕爪头朝样靴,⼿中执⼀把折叠纸西川扇⼦,生得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结果央水整出来个这。
这基本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这套压根没还原原著,居然还有人吹。原著林冲穿的是“单绿罗”衣服,罗属于夏季布料,读者第一眼看到便知此时应是夏季,结果这里搞成了粗布,团花也没有。再者就是头巾的问题,原著的“抓留儿头巾”还被央水搞成了绑发髻的带子,这个“抓留儿”放到现代应写作“抓瘤儿”,就是一种把发髻末端绑紧,让顶端蓬松起来的头巾扎法,属于宋明时期最普及的一种头巾样式,大概长图下这样,这央水整出来的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中间大闹野猪林之类的都没啥需要细讲的,直接跳到沧州剧情这里,一群骑马的乞丐佯装打猎围住林冲讨要买路财(划掉)原著中对柴进随从们的服装也有描写:“数十匹骏马嘶风,两三面绣旗弄日。粉青毡笠,似倒翻荷叶高擎;绛色红缨,如烂熳莲花乱插。”
这里绣旗和毡笠都没了,意料之中,身上的衣服原著没写所以不作评价。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原著中柴进随从的毡笠可能并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范阳笠,这里作者将其形容为“倒翻荷叶”。宋代的毡笠有很多种,而高平寺的壁画中正好出现了一种与这里描写极其相似的帽子,倒翻的荷叶确实也是呈三角形的。
次后出场的便是央水的老旋风柴进,这也是经常被吐槽的一个央水角色,扮相问题就不说了,光服装问题也很大。原著写他:“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 ,花呢,绣呢,绦呢,靴呢???
北宋男子喜欢戴花,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了。但原著中的柴进直接来了个“簇花”,而北宋画作里的簇花巾长这样:
另外原著中柴进穿的是“紫绣团胸绣花袍”,央水理解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紫。前文已经说过,宋元时期的紫实际指深红色。某位昵称叫“子每”的画师还原得很好,据说这位还是李云中的徒弟。
后面柴进的衣服倒是正常了一点,起码帽子变成正经的黑帽了,而且衣服也变成了缎料。就这衣服爆杀前面那一套了,也不知道央水为什么不用,是怕缎子刮坏?
接下来是这旱地忽律朱贵,原著里的深檐暖帽和貂皮大衣也没还原。意料之中
顺带吐槽一嘴梁山泊的小兵,原著不论是梁山泊还是别的什么山头,小喽啰都是“头巾都戴茜根红,衲袄尽披枫叶赤”,和元末红巾军的形象是一样的,这里穿的都跟要饭的一样。不过历史上的匪寇衣服倒确实跟央水里的差不多破。
接下来就是林冲劫道的片段了,这里出场的是全篇第一倒霉蛋青面兽杨志。原著中写他服装道:“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又没按原著来,习惯了。
我不知道央水制作组是跟白衣服有仇还是跟缎子有仇,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不还原?姑且算缎子和皮袜成本太高,就青白行缠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不肯还原?
顺便提一嘴这个青白行缠是甚东西,行缠指绑腿,青白行缠就是青白相间的绑腿。这个东西在明初绘画里也有出现过另外这央水杨志穿得莫名其妙的,在交领衫外面还套个布背心。我反正没见哪个古画里有人这么穿的。
后面是大名府斗武的剧情。这盔甲我就不吐槽了,毕竟哪怕光按历史来,还原一套盔甲的成本就都够高的了。所以这里单纯放一下原著描写。(顺带一提这索超扮相跟赵本山似的)杨志:“头戴一顶铺霜耀日镔铁盔,上撒着一把青缨;身穿一副钩嵌梅花榆叶甲,系一条红绒打就勒甲绦,前后兽面掩心;上笼着一领白罗生色花袍,垂着条紫绒飞带;脚登一双黄皮衬底靴。”
索超:“头戴一顶熟铜狮子盔,脑后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前后两面青铜护心镜;上笼着一领绯红团花袍,上面垂两条绿绒缕颔带;下穿一双斜皮气跨靴。”
府尹这里倒是出现了白缎子,哎,可怜的水浒……
从这里开始就是晁盖的剧情了,先出场的是雷横。原著中没写雷横的服饰,但在武松章节,作者写出了都头的服饰,和提辖是一样的,都是“鹦哥绿纻丝衲袄”和“万字顶头巾”。这里姑且算央水失误了,毕竟我之前要是不细读原著也注意不到。
然后是我们央水的痣多猩无用,晁盖原著没写他服饰所以这里跳过了。央水吴用刚出场的服饰其实挺好的,正是原著中所写“皂罗沿襈”的“白道服”,为数不多地还原了原著。
不过央水这里吴用的装束在原著中其实是偏后期的,初期吴用所着为“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这里少了銮带,变成了后期的丝绦。
这才叫宋代服饰嘛,也不知道央水为什么不多搞搞这种风格,明明图里吴用这一套挺好的。
央水的入云虫蚣狲胜,服饰是按戴敦邦的画设计的。原著中的如意冠还原了,但跟吴用一样又把后期服饰挪到前期来了。谁家道士整天穿个法袍到处晃悠啊。
这里所绘的公孙胜应该是采用的后期“如意冠玉簪翠笔,绛绡衣鹤舞金霞”的打扮。但戴敦邦把公孙胜服饰的颜色搞错了,原著公孙胜穿的是红袍,“绛”就是大红色,“绡”则是一种由生丝织成的丝绸。这里搞成了黑袍。
生辰纲剧情暂且跳过,接下来我们央水的代表性人物——天撅星·投降派·送功名正式出场。他的服饰槽点也很大,因为宋代吏员的服饰根本就不是下图这样的,结果后续所有电视剧都按央水这一套整。
首先,宋代吏员的服饰跟官服没差多少,都戴展脚幞头且都有銮带,只不过吏员的服饰是窄袖,且颜色为黑色,央水这里弄成了莫名其妙的灰色(宋代很难染出灰色)小吏的服装可以参考宋代画作:
央水宋江戴的交脚幞头在宋代画作里都是些仆役或军隶戴的,并不高级。所以请各位积极辟谣,不要再让央水的错误考证继续遗毒后世。
后面是何涛带领官兵追击晁盖团队的部分,这里的军士戎装非常难蚌,之前的起码还有基本的宋代服饰的形,图里这玩意我都不知道是依据啥玩意设计出来的。
还有一点就是历史上宋代士兵作战的时候是不戴范阳笠的,这玩意仅限于训练站队和行军的时候遮阳用一用。南宋有幅画叫《豳(bin)风图》,里面所绘的军士形象应该就是两宋时的厢兵形象了:
这里孙二娘的服饰倒是还原了原著的红衣,但红裙没跟着还原是个败笔;张青的服饰则是完全错了,原著张青的服饰是“头带青纱凹面巾,身穿白布衫,下面腿絣护膝,八搭麻鞋,腰系着缠袋”,这里央水制作组又跟白衣服有仇了。
这里的“凹面巾”我暂时不敢确定形制,但根据字面结合古画分析应该是下图这种,没有发髻顶出来的瘤子,整个就一加勒比海盗同款。
顺便附上古画中的护膝形制。原著中张青这一套好像随时准备打架的样子,连护膝都装备上了……
然后不出意外,蜈蚣岭和孔家庄的片段又被我们的导演给删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大刀宋江。这一段我忘截图了,反正没还原原著,原著中宋江流浪时的装备和后面卢俊义挺像的:“宋江戴着白范阳毡笠儿,上穿白段子衫,系一条梅红纵线绦。下面缠脚絣,衬着多耳麻鞋。”,不知道这白衣服会不会让宋江显得更黑。
之后宋江被捉,绑在柱子上,央水的清风山就好像经过了一场火并,让王英当上了老大。
这里王英的服饰基本跟原著王英不沾边,跟燕顺倒是有几分相似。原著中写王英服饰道:“驼褐衲袄锦绣补,形貌峥嵘性粗卤。”
大部分人看书时多有误会,将这个“袄”字当成近代那种又短又肥的棉袄。其实水浒乃至古汉语的“袄”字就是指双层或多层的衣物,没有限制长度,长袍一样可以叫“袄”,至今中原到关中地区的方言仍然保留了这种叫法。
原著中写王英的驼褐长袍还特别写到了“锦绣补”,这个应该不是指补丁,而是指金元时期北方各民族的一种绣在衣服上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启发了后续的明清官服,明代官服胸前的那一大片图案就叫作“补子”。
王英这套装束的画风大概就跟下图这位一样:
后续出场的是央水的没毛虎燕逆以及黑面狼君郑地寿。这俩人的服化也没必要深究了,就俩背景板。原著中写他俩的服饰道:“头上绾着鹅梨角儿,一条红绢帕裹着,身上披着一领枣红纻丝衲袄”“绿衲袄圈金翡翠,锦征袍满缕红云。”
原著郑天寿的服饰是真鲜亮啊,这里一向对白衣服有仇的央水竟然破天荒地给郑天寿穿了白布衫。
后续出场的是央水的没毛虎燕逆以及黑面狼君郑地寿。这俩人的服化也没必要深究了,就俩背景板。原著中写他俩的服饰道:“头上绾着鹅梨角儿,一条红绢帕裹着,身上披着一领枣红纻丝衲袄”“绿衲袄圈金翡翠,锦征袍满缕红云。”
原著郑天寿的服饰是真鲜亮啊,这里一向对白衣服有仇的央水竟然破天荒地给郑天寿穿了白布衫。
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央视水浒传在服化方面实在称不上那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