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坦克炮发射后是如何完成抛壳的?

147小编 200 2025-02-08

如果观察一下大口径牵引大炮的发射,就会发现炮弹在飞出去后,操炮手会打开炮闩,也有的现代火炮是可以自动打开炮闩,从炮膛里面会立即把硕大的弹壳自动往后抛出来。而陆地上使用的牵引式大炮的炮弹壳多用价值比较高的黄铜制作,因此这种大口径炮弹壳的造价比较高,可以多次充分使用;因此是需要回收的。不过刚刚退出炮膛的炮弹壳仍然是滚烫的,而且内部还有少量的残留火药继续往外冒烟。这些刚刚退出炮膛的黄铜炮弹壳是绝对不能用手去接触。操炮手中会有人专门手拿铁掀把这些炮弹壳先铲到旁边,不要影响下一步的装填和发射。而这些被移动到炮位旁边的黄铜炮弹壳,会在冷却后等后勤车辆再次送炮弹到炮位时,把这些空炮弹壳顺路带走,最终送回兵工厂进行处理后再次装填成完成的新炮弹。

而海上主力舰的主炮往往比陆炮的口径大得多。比如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就普遍在203毫米以上,最多可以做到300毫米以上;而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普遍在380毫米一直到406毫米,最大的曾经有460毫米的。如此巨大的口径,即将炮弹本身的自重就有1.2到1.5吨,长度在1.8米以上,搬运起来已经非常不方便。如果再和陆炮一样的采取带弹壳的全装弹药,那么炮弹全长将超过5米,全重将达到4到5吨,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大口径舰炮一般采用炮弹和发射药完全分离的模式。发射药采用药包的方式,根据射程可以采取不同的药包装填数量,每个药包外面都用丝绸包裹。除了比较容易防潮,丝绸燃烧后还不容易有残留物产生。这样会保持巨炮炮膛和炮管内部的整体清洁度。历史上的,

战列舰炸膛事故,几乎都是炮膛的炮管内部残留杂物太多导致。而坦克诞生以后,一开始只有机枪。到后来很快安装上了中小口径的火炮。到了二战后,发现用高射炮反装甲效果很好,于是二战中期开始,大部分坦克开始安装长身管的高初速炮当坦克主炮。坦克内部总是比较封闭的,而用大口径高射炮改造而来的坦克炮发射后,也需要退出较大的炮弹壳。这些炮弹壳同样会一开始比较滚烫而且有残留烟雾冒出。这会导致坦克内部的作战环境非常恶劣。炮弹壳会烫脚而浓烟会呛人。为了防止坦克炮弹壳刚刚退出时烫伤坦克乘员,一般坦克乘员都会穿上专门的防烫皮靴。即使天气很热,过去坦克里面也没有空调,也一定要穿。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坦克兵一直不是一个多么享受的职业。坦克炮发射次数多了,炮弹壳就会在坦克炮塔的底板上堆积,会影响后续战斗。此时的装填手就会把底板上冷却后的炮弹壳一个个的重新装回已经空了的炮弹储存装置内。

等战斗间隙重新装填炮弹的时候再把这些炮弹壳取出来换成新的完整弹药。而现代化的多种坦克,特别是具备自动装弹机的3代坦克,比如99式,采用半燃烧式分装弹。坦克炮发射后只留下一个带底火的底壳,会通过自动装弹机从抛壳窗当即自动抛掉。这样会大大净化坦克内部的作战环境。而像M1A2等,仍然有装填手,继续采用黄铜弹壳全装弹的坦克,还在重复上面装填手对炮弹壳的全程人工处置。

上一篇: 真正的手工打造:盘点那些用铁锤和锉刀“手搓”出来的坦克们
下一篇: 中国坦克帽发展史,曾经仿制了美国的却不好意思拿出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