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直播赢好礼!本周五中山这堂安全课带你直击庭审现场
73 2025-02-07
又到了炎炎夏日,空调、风扇、冷饮成了我们消暑的必备神器,身上的衣物也恨不得减到最少,短裤、短裙、短袖齐上阵。可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这些现代科技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酷热难耐的夏天呢?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人思想保守,穿衣总是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实际上,古人的夏日穿搭远比我们想象中开放,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现代人还大胆。
为了在炎炎夏日寻得一丝清凉,古人们在服饰材质的选择上可谓煞费苦心 ,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葛藤纤维的妙用,用其制成的葛布衣,成为了夏日里的清凉担当。《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足见葛布衣在当时夏季服饰中的重要地位。葛布质地轻薄柔软,透气性极佳,穿在身上,仿佛有微风轻轻拂过,带走了夏日的燥热。而且,葛布的吸湿性也很好,能够及时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保持皮肤干爽 ,让人倍感舒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夏日服饰材质的探索从未停止。到了唐代,纺织技术的进步使得纱衣、纱袍成为了时尚潮流。唐代的纱衣薄如蝉翼,用 “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种纱衣不仅轻薄透气,而且具有半透明的效果,隐隐约约地展现出人体的线条美,在当时的贵族女性中十分流行。 白居易曾用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来形容他送给元稹的夏衣,可见纱衣的轻薄程度。而纱袍则既有气派又凉快,是达官贵人夏日出行的首选。穿着纱袍,行走间衣袂飘飘,既展现了身份地位,又能享受清凉。
除了葛布和纱,古人还会用麻布来制作夏日服饰。麻布的原材料容易获取,成本较低,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虽然相较于葛布和纱,麻布的质地略显粗糙,但它的透气性和吸湿性也相当不错,能够满足普通人在夏日里对清凉的需求。在炎热的田间劳作时,穿着一件麻布短衫,通风又透气,干活也更有劲头。
为了进一步提升夏日服饰的清凉效果,古人还会将一些特殊的材料融入到衣物中。比如,用竹子编织的竹衣,就是古人的又一消暑神器。竹衣一般做成背心的款式,穿在里面,竹子本身的清凉感能够迅速传递到身体上,而且竹衣的孔洞较大,通风效果极佳,就像给身体安装了一个天然的小风扇,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在清朝后期,竹制服装开始广泛流行,甚至被作为贡品赠送给皇室 。
古人的夏日穿搭,因性别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也展现了男女在追求清凉与保持形象之间的不同选择。
在炎热的夏日,男性的穿着相对更加自在随性。在家中,男性赤裸上身是较为常见的场景,他们毫不掩饰地享受着这份清凉,摆脱衣物的束缚,让身体与微风亲密接触。这种在家中的随性穿着,体现了男性对舒适的追求,也反映出家庭环境相对私密,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展现自我。
然而,一旦出门,男性就会注重自身的形象和礼仪。他们会穿上一件简单的马甲或宽松长衫,这样既能遮住部分身体,符合社会礼仪规范,又不会过于闷热。马甲通常材质轻薄,透气性好,穿在身上活动自如;宽松长衫则款式多样,其宽大的袖口和下摆,在行走间能形成自然的风动,带来丝丝凉意。比如在一些古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穿着宽松的长衫,手持折扇,漫步在园林之中,既不失文雅风度,又能在炎热的夏日里保持舒适。
女性在夏日的穿着则更加注重优雅与清凉的平衡。她们常穿短衫长裙,短衫一般选用轻薄的面料,如纱质或丝绸,质地柔软,贴身穿舒适又透气。短衫的款式多样,有的领口设计较为精致,有的袖口采用独特的剪裁,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细腻。长裙则多为宽松的款式,裙摆宽大,行走时随风飘动,不仅增添了几分优雅的气质,还能促进空气流通,让身体更加凉爽。
唐代的女性在夏日穿着上更是大胆开放,流行的 “袒胸装” 成为了当时的时尚标志。这种服装领口开得很低,能露出女性的胸部和颈部,展现出女性的自信与魅力。虽然这种穿着在现代看来也颇为大胆,但在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下,却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不过,这种袒胸装一般在特定的场合或家中穿着,外出时女性还是会搭配一件轻薄的披肩或外套,以保持端庄的形象。
除了短衫长裙和袒胸装,女性还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服饰来应对夏日的炎热。比如,宋代女性流行穿背心,背心通常穿在里面,材质轻薄,贴身透气,既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又不会过于闷热。在炎热的夏日,女性还会在外面披上一层薄纱,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美感。
古人在夏日服饰的色彩选择上,也蕴含着独特的消暑智慧,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在炎热的夏季,古人更倾向于选择淡色系的服饰,如白色、浅蓝、淡绿等。这些颜色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清爽通透的感觉,仿佛能让人联想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丝凉意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浅色能够反射更多的阳光,减少热量的吸收,使人体表面温度相对较低,从而达到消暑的效果 。
白色,在古人的夏日穿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纯净无暇,象征着高洁与素雅。《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素带朱里,终辟。” 可见白色在古代就被视为一种尊贵的颜色,常被用于制作贵族的服饰。在夏日,白色的衣物更是备受青睐。李白曾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色的服饰就如同那出水的芙蓉,清新自然,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穿着白色的葛布衣或纱衣,在夏日的微风中,衣袂飘飘,既凉爽又尽显高雅气质。
浅蓝和淡绿也是古人夏日喜爱的颜色。浅蓝色如同天空的颜色,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淡绿色则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虽然这里描述的是冬日的场景,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绿色在古人心中的独特地位。在夏日,穿着浅蓝或淡绿的衣物,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除了这些常见的淡色系,古人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场合,选择一些其他颜色的服饰。但总体来说,在夏日,他们更注重颜色的清爽和淡雅,以达到消暑的目的。而且,古人在服饰色彩的搭配上也非常讲究,注重色彩的协调与和谐。他们会将不同颜色的衣物进行巧妙搭配,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比如,白色的上衣搭配浅蓝色的裙子,或者淡绿色的袍子搭配浅黄色的腰带,这些搭配既清新自然,又不失时尚感。
在古代,贵族阶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在夏日时尚的舞台上尽显奢华与尊贵,将清凉与高雅完美融合。
贵族们的夏日服饰,多选用丝质等高档面料,这些面料质地柔软光滑,触感清凉,宛如山间清泉流淌过肌肤,给人带来丝丝凉意。丝织品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一寸布料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其细腻的质感和独特的光泽,无不彰显着贵族的身份与地位。用丝绸制成的衣物,不仅轻薄透气,能让身体自由呼吸,还能随着身体的动作轻轻飘动,展现出一种优雅的姿态。 李白曾在诗中描绘贵族女子的服饰:“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 那如石榴花般鲜艳的丝绸裙子,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尽显女子的妩媚与高贵。
除了在服饰材质上追求极致,贵族们还会修建避暑山庄,作为夏日避暑的胜地。承德避暑山庄,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 564 万平方米,是清代帝王的避暑行宫 ,也是清朝政府的又一个政治中心。山庄内宫殿、园林、湖泊、山川相互映衬,景色如诗如画。宫殿区的建筑庄重宏丽,融合了汉族和满洲的风格,彰显着皇家的威严;园林区山水交融,绿树成荫,仿佛是人间仙境;湖区碧波荡漾,乘坐小船在湖面上悠闲地划行,感受微风拂面,聆听水鸟歌唱,惬意无比;山区峰峦起伏,登上山顶,俯瞰整个山庄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在避暑山庄中,贵族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炎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清凉。
为了进一步降温,贵族们还会使用冰块。在冬季,他们会派人到江河湖泊中采集冰块,然后将这些冰块储存到冰窖中。冰窖一般建在地下,利用土壤的隔热性能来保持冰块的低温。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冰块使用。贵族们会在房间里放置冰盆,让冰块慢慢融化,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室内温度。有的贵族还会在庭院中搭建冰屋,在冰屋中避暑,仿佛置身于冰雪世界。《延禧攻略》中,就有这样的场景,贵族们在夏日里享受着冰块带来的清凉,而一旁的丫鬟们则忙着为他们扇扇子,端茶倒水,尽显贵族生活的奢华。
与贵族的奢华相比,平民百姓的夏日装扮则更加注重实用与简约,他们用有限的资源和智慧,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清凉夏日。
平民们多使用葛布、麻布等天然材质来制作衣物。葛布,以其轻盈透气的特性,成为了平民夏日的首选。它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普通百姓都能负担得起。穿着葛布制成的衣物,在田间劳作时,能感受到微风的吹拂,汗水也能迅速蒸发,让人感到清爽舒适。麻布同样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虽然质地略显粗糙,但却十分耐用。在炎热的夏日,平民们穿着麻布短衫、短裤,行动自如,方便进行各种劳动。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描绘的平民生活场景中,人们穿着朴素的葛布、麻布衣物,在田园间辛勤劳作,享受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除了葛布和麻布,平民们还会利用竹子制作竹衣来降温。竹衣一般由细小的竹管串接而成,质地轻盈,通风性极佳。穿着竹衣,就像在身上安装了无数个小风扇,能让身体时刻保持凉爽。而且,竹衣还具有隔汗的功能,即使在炎热的天气里大量出汗,也不会让汗水浸湿外层的衣物,保持了身体的干爽和整洁。虽然竹衣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平民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消暑选择。
在款式上,平民的夏日服饰也力求简洁实用。男子通常穿着短衣、短裤,方便活动;女子则多穿着简单的短衫和裙子,既凉爽又不失端庄。这些服饰的设计注重实用性,没有过多的装饰,以满足平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需求。
平民百姓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他们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用简单的材质和款式,打造出了实用又清凉的夏日装扮,在炎炎夏日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舒适与惬意。
古人的夏日穿搭,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交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人们严格遵循。从先秦时期的 “礼义之邦”,到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再到明清时期的礼教规范,不同朝代的服饰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礼仪要求 。在重要的祭祀、朝会等场合,人们必须穿着符合礼仪规范的服饰,以表达对天地、祖先和权威的敬重。
然而,面对夏日的酷热,古人并没有被传统所束缚,而是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更加清凉舒适的穿搭方式。在材质上,从葛布、麻布到丝绸、纱罗,再到竹衣等特殊材质的运用,每一次的创新都为夏日穿搭带来了新的可能;在款式上,从简单的短衣短裤到袒胸装、开裆裤等大胆设计,古人不断突破传统的界限,追求舒适与自由 。这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古人的夏日穿搭智慧,也为现代时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现代设计师们可以从古人的服饰材质、款式、色彩搭配等方面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时尚作品。 一些设计师将传统的丝绸、麻布等材质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打造出具有复古风格的时尚单品;还有一些设计师借鉴古人的色彩搭配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清新淡雅的夏日服装系列,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