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一家现身机场,硬核接防疫措施上线,竟用瓶子自制防护面罩
113 2025-02-07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说起汉服,不少人会想到星女郎“徐娇”,也有不少人想到了同袍聚会时,裙摆飘飞的浪漫。在西安,1994年出生的24岁小伙金少白,8年来坚持日常穿汉服上学、上班。为了让自己穿汉服更好看,4年前他开始蓄发,如今已经长发及腰。
日常穿汉服出行 不在意别人目光
西安地铁二号线是金少白上下班经常搭乘的交通工具之一,他总是一身白色的汉服和黑色裘衣,常常手提装着笛子的长袋子。即便是地铁上有座位,他也几乎不坐,只是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安静地站在车厢里。一身与众不同的装束,总会吸引同车人的目光,有好奇、有羡慕,也有诧异和不解。
金少白走在人群中,回头率很高 记者 陈飞波
“我知道有人在看,没关系。穿出来,给更多人看,让人们认识汉服,也是我的初衷之一。”金少白说:“我觉得就应该全天穿着,而不是有活动时才穿,平时高高挂起。”
他老家在咸阳,2017年从西安工程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一家新媒体做编辑。不过最近他辞职了,又从事起乐器培训教学、策划,在文化活动沙龙上分享所学的礼仪知识。早在上大学时,金少白所有的学费、生活费基本都靠自己赚取。别人卖衣服、化妆品,或给中学生带家教,而他的兼职大多与科普传统礼仪文化有关,他也很愿意与别人分享。
金少白与汉服结缘,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标新立异。从小就特别喜欢古诗词的他,参加过不少诗歌朗诵节目,高一的时候,一次因为要在学校表演,他在网上找到了和汉服相关的服饰,从此便爱上了传统汉服文化。
喜欢更多传统文化 最幸福有家人友人支持
爱上汉服并决定日常穿着它,金少白也经历过不少挑战。大一时家人不太支持他的想法,第一次穿汉服回家,爷爷奶奶问了好几次,他们以为是戏曲的表演服装。还好父母比较开明,即便大二起他开始留起了长发,并利用课外时间,接一些与介绍传统文化相关的演出活动,父母也并未明确反对,只是叮嘱他:“男儿要自立,爱好要能养活自己。”
他的衣柜里有30多套汉服 记者 陈飞波 摄
如今,金少白从事的中国古典乐器培训教学、传统文化活动沙龙,更加与自己的爱好相契合,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热。今天上午,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金少白的租住房,打开衣柜,只见里边挂满30多套各种款式各个季节的汉服。在另一间屋里,则摆着很多的竹笛。担心空气太干燥竹笛开裂,金少白还特意摆上一台加温器,24小时开着,使室内保持恒定的湿度。
在他的家里,除了笛子,还有埙、洞箫等乐器。为了有更多时间来练习这些乐器,金少白坚持每天早起,从7点半开始,每天上午整整练习4个小时。对古诗词的共同爱好,也让他收获了爱情,在一次文化沙龙上,他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服饰承载着文化 可以体现人的精神修养
眼下,汉服热在西安等一些城市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每到节假日,一些爱好者甚至不远千里来到的古城一些地标性建筑或走在大街上秀一把。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也有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有点作秀炒作。针对这一现象,今天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热点专家王晓勇博士。
金少白现在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乐器培训工作 记者 陈飞波 摄
王晓勇表示:“男子8年穿汉服,这在过去可能会觉得很怪异,但在今天文化多元的时代,反而有一些积极意义。首先,汉服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载体,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次,汉服不仅是一种服装,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精神修养;第三,汉服爱好者以这样的形式,能够影响到他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义。所以,汉服承载着文化,日常穿着汉服不应该被视作奇装异服,反而有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