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混搭”还是“乱搭”? 当下街头的汉服搭配之我见

147小编 162 2025-02-06

苏刚

《论语·先进》篇“(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志向简单朴实,富有生活情趣: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这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成为风俗的游春景象——阳光下,春风里,人们更衣沐浴、吹风远眺、歌咏而归。这种春风和煦中的无忧无虑、身心自由,令今天的我们向往……当然,仅有向往是不够的,当下春天的街头上、公园里、景点中,经常见到一群群身穿汉服的少男少女,在花海湖畔之间欢声笑语、拍照纪念……孔子几千年前的理想穿越时代,活生生展现在眼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也有不完美。修长下裳之下时隐时现的高跟鞋、圆袂臂弯之间的各种当代名包、与汉服格格不入的各式发型等等,如同很好的电影在细看之下穿帮一样,多少有点扫兴。然而,这既不是拍古代片的现场,也不是专门复古的时装秀——春天的气息加上青春的活力,外加一丝恍惚穿越的惊喜,这对大多数人平凡的生活来说,已经是一抹亮色。然而,如此不搭调的组合,青年男女们经常使用一个貌似新名词“混搭”来定性自己的风格,同时,对质疑的人一轮白眼,以示对老套的不屑。

其实,“混搭”并不是新鲜词,它的英文是Mix &Match,专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最早的混搭潮流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垮掉的一代”身上,这些青年不屑于主流文化,将各种亚文化的服饰用到自己身上,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进而流行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混搭”并不是“乱搭”。区别是混搭将各种本无关联的服饰元素进行搭配,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新组合体;但“乱搭”却是毫无章法的组合。换句话说,“混搭”是在一定目的之下的“拿来主义”;而“乱搭”则是没有明确目的或者缺乏整体设计的胡乱搭配。

本来,穿着汉服游春是一项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抛开发扬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它只是一个春天的约会、一场青春的盛宴、一次个人版的“穿越”、一次引起关注的表演、一次“吸粉”的展示……如果可以的话,希望那些少男少女们在穿汉服的时候可以再用心一些、再专业一些、再整体一些。毕竟,在细节上的一点点进步,都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求更深入一些、在融入春天的仪式中更有品位一些、在确定自己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上更有内涵一些。因为上升到文化层面上,汉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套服装。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它定型于周朝,在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并成为用以教化众生,并为人民所接受并使用的重要生活内容。从此以后,各个华夏朝代均以宗周法汉,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具体的例证是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服通过文化交流渗透了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今天兴起的汉服热是一件好事,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但汉服的背后是有着一整套传统文化内涵的,这一整套的服饰系统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等都有着相应的规则。如果对它缺乏深刻的理解,穿汉服和穿洋装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追赶时尚,只是将其视为一种审美潮流来追捧而已。

回归穿衣最一般的底线,把汉服当做潮流来追捧无可厚非,但总觉得有些遗憾,这样一个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遇被错过了。简而言之,“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不是一种简单的服饰,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那么,能否因势利导,借此机会让青年们深入学习传统文化,避免对汉服、对传统的理解流于表面,并以此理解“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所具有的内涵,这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流于民族和历史的虚无主义,才能在心底真正竖立起文化自信。

上一篇: 宋祖儿穿搭汉服像俏皮可爱大小姐,洋装造型变身端庄淑女,绝美
下一篇: 从《2022秋冬流行趋势白皮书》里,解读Z世代潮流穿搭新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