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旅行怎么发朋友圈?没有手机记录,他们如何分享给朋友

147小编 168 2025-02-05

现在很多旅行者都喜欢在朋友圈分享他们的旅行经历,或者与好朋友分享他们旅行过程中的精彩瞬间。然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没有手机、相机这些记录旅行的过程,古代人旅行是如何与朋友分享的呢?

既然无法拍照记录,古人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文字记录,形成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各种旅行笔记。根据史记,古代人非常喜欢旅行,也有关于旅行神的传说。其中一个版本是黄帝的儿子,他非常喜欢旅行,最终死在旅途中,所以他也被后代称为“旅行神”之一。

古代人旅行最需要时间和记忆的方法:绘画

既然古代没有相机,那看到好山好水,觉得用文字无法描述出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古人说:“那就画出来吧!”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油画,它包含了作者在旅行过程中的感受,有时是现场素描,有时是旅行后记忆的描述。

起初,中国山水画并不追求逼真,而是追求意境之美。画面还注重虚实、阴阳协调、雄浑等美。画家基本上对山水表示感激,但他们不复制。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到了宋朝,山水画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宋代画家更注重自然之美,注重融入个人主观感受。比如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的范宽,他的画大多是山水全景构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整体风格。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部分。

此时,虽然照片无法记录,但它可以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全国的美丽河流和山脉。然而,绘画包含了作者的经验和精神,与实际景观肯定有一些差异,可以被视为古代版的“美丽的图片秀”。

古代人旅行最原始、最通用的方法:写游记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应该是九鼎。据说是大禹治水后铸造的。它记录了各地的山脉、河流、道路分布、鸟类、动物和一切不利的旅行,帮助人们在远行时避免厄运。

西周时期,一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乘坐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的交通工具,由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司机驾驶,进行了一场至今让历史学家仍然不敢相信的旅行。这个人就是周朝的第五位天子——姬满,也就是周穆王,也有人称他为“穆天子”。

周穆王旅行历时三年多,他声称要让世界充满他的足迹。随行的历史学家记录了他的旅行生涯,留下了《穆天子传》,这可以被视为游记的原型。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王刚解体。“士”阶层开始参与旅游团队,但目的不是娱乐,而是审时度势,寻找靠山,最终间接带动了当时的旅游业。

西晋末年,天下一片混乱,上层基本上由门阀贵族统治。大多数底层知识分子只能游山玩水,所以有很多完整的游记,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盛行,调动了中下层士子远游的热情。同时,也有出国旅行写游记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高僧唐玄奘。他口述了自己西游的过程,徒弟辩机写了《大唐西域记》,这是当时最著名的游记。

当然,说到游记,我们不得不提到最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的杰出旅行者,被称为“游圣”。

在他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参观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等19个省市。在此期间,他写了60多万字的游记,堪称古代游记中的大师。

据统计,在《徐霞客游记》中,有17本著名的山地游记,记述着540多个洞穴,60多个泉水,240多个题名、碑杰和悬崖石刻。他先后调查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170多种动植物和1259座著名的山川

可以想象,如果这些东西转换成图片,它们会不会每天爆炸你的“朋友圈”。估计徐霞客很快就会被“屏蔽”了。

古代人旅行最能体现“文艺范”的方法:赋诗刻碑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绘画。更多的文人会选择写诗,有些人会把诗刻在石碑上,以表达他们对山川的感受。

说到山水诗,我不得不提到东晋的谢灵运。他是第一个创作大量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虽然出身名门望族,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所以经常游览山水,堪称旅行家。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描述他所做的,比如永嘉、会稽等地。

唐宋时期,山水诗的艺术手法已经成熟,诗歌创作的高潮产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大诗人基本都描写过山水,如李白、柳宗元、欧阳修等。正是因为这些人的诗,一些地方才成为热门景点,如黄鹤楼、庐山、寒山寺等。

古人有时像现代人一样刻在石碑上刻记,但他们刻的不是“某某到此一游”,而是诗歌。当古人参观山川时,当他们看到美丽的山川时,他们会在周围的石碑或山墙上刻字,以表达他们的感受。

我们都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就是桂林独秀峰的悬崖石刻。独秀峰下的读书岩上刻有两首南宋诗人王正功的七律《劝驾诗》,其中第二首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古代人旅行最奢侈的方法:把景点搬回来

说到旅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非常热衷于这一点的人,那就是乾隆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这位“盛世天子”曾六次前往江南。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达江苏无锡后,他看中了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回到京都后,久久不能忘记,于是命令大臣根据当时实物绘制的图片在北京重建同一个花园。地点选在刚刚建成的清漪园,这个园子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

据史记,乾隆南巡6次,每次都会去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烧香拜佛,欣赏风景。当时,金山需要乘船渡船才能到达。当爬上金山远帆楼,河水波涛汹涌,与天空相连。风景非常壮丽。

乾隆皇帝看到这景观太喜欢了,该怎么办?就命令大臣们“搬”回京了。回京后,乾隆又下令“搬回”北海琼岛北面的远帆楼。

在记录中,乾隆皇帝最喜欢的风景是苏州的狮子林。直到乾隆22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乾隆才有机会参观。在得知狮子林的旧址后,乾隆皇帝非常高兴,立即去参观了。

在接下来的四次南巡中,乾隆几乎每次都参观狮子林。乾隆36年至37年(1771-1772年),他干脆在长春园模仿建造了一座狮子林。然而,他还嫌不够。乾隆39年(1774年),他在避暑胜地再次模仿建造了一座文园狮子林。

当然,乾隆皇帝的这种旅行方式对普通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更多的是去见识各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增长自己的见识。除了能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之外,一声应景感叹,一次赏心悦目,一场友情邂逅,一回精神放松……都是旅行的收获。#头条创作挑战赛#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踏青春游?假如可以穿越,会发现古人比我们会玩多了!
下一篇: 古人也喜欢秋游!5篇经典游记带你领略秋游之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