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季流行的几种穿搭,你这样穿也好看
136 2025-02-03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将作于少监
马背上的旋风将为世人播撒毁灭,并宣告世界末日的到来
因为游牧民族的很多部队都是非常平庸的命名,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挑那些有名有姓的来考据。匈人是本作的主角,这一代的爸爸,他们的纹章来自于目前发现的一件匈人金器。
猛禽是在草原民族的艺术里很喜欢表达的一个主题,匈人也是这样,这件金器大概是属于一个匈人部落成员的。猛禽的艺术形象大概发源于东亚的草原,例如在内蒙古发现的战国匈奴贵族头上的鹰顶金冠。
男人,女人,小孩,统统化为恶魔铁蹄下的尘埃吧!
在阅读了三部今天业已散佚的古代著作之后,6世纪时期的拜占庭史学家约达尼斯(Jordanis)在他的著作《哥特史》中第一次向我们描述了匈人民族的外貌与生活习性:
“……那个野蛮至极的民族就这样诞生了。这个奇丑无比、不堪人目、个头矮小、长相全然不似人类,除了一些乍听上去有些像人类语言的嘀嘀咕咕之外,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的民族,从此开始居住在沼泽地里……虽然他们长着近似人的形状,但生活方式却如同禽兽那样野蛮。”
匈人
对于当时的哥特人以及罗马人来说,匈人仿佛是来自东方的恶魔,有关匈人的恐怖故事是如此可怕,以至于他们的敌人根本无法相信匈人也是人,游戏中的凶蛮仅仅只是形容其恐怖而已
身披重甲御千军,手持利矛破万马
虽然介绍上“身披重甲”,但它其实是个轻甲单位,而且很脆,陷进去就出不来了,并不是那么好用。不过介绍他其实纯粹只是想说……这个名字翻译的不错(是这样的,他也没什么好考据的)“First wave”翻译成陷阵,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
对于未知的恐惧要远甚于刀伤
严格来讲这个词是个拉丁语,准确的拼法是"Unni gardae"。希腊语中匈人名字的标准拼写是"Ounnoi",拉丁语拼写通常是以“h”做首字母的"Huni/Hunni","Unni"和"Ugni"则是这个名字的变体。至于"gardae"这个词,在拉丁语辞典里是这么个意思:
因此这个这个词其实可以翻译成“匈人护卫骑兵”
在古典晚期,"Unni gardae"被用来指在罗马境内被雇佣作战的匈人防御部队,东至埃及,西至不列颠的文本记录里都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身影。昔兰尼的席尼西斯(Synesius,370-413,海佩蒂亚的高徒,史书记载是位多才多艺的哲学家主教)曾经这样评价他们:
“我不会对忠于我们的骑兵和步兵作任何贬斥,但安尼西斯(驻守昔兰尼的罗马将领)却认为比起这帮匈人佣兵,他的手下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有看戏的份……要是我们能有更多这样的部队,我敢保证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早就把战火烧到别的国家去了……”
来去如风,杀人如麻,没有哪支骑兵可与其匹敌
语焉不详的一个词……在查找了大量内容后就是连这个词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如果有哪位热心大佬了解的话,可以在评论里做一个对Nokkor的考据。
斯基尔战士们名扬四海,当之无愧
接下来就到匈人“皇协军”的部分了……斯基尔人(Scirii)是东日耳曼人中的一支,他们最早可能生活在今天的波兰北部靠近波罗的海的区域。公元4世纪时,迁徙的斯基尔人已经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周围定居下来,在被阿提拉击败后,斯基尔人归附了匈人,成为了他们部落联盟中最靠西边的一支。
斯基尔人
有关斯基尔人的最早记载来自公元3世纪末,他们骚扰了位于黑海附近的一座城市,之后他们就消失在了北方。
斯基尔人追随阿提拉入侵了高卢和意大利,但随着阿提拉的离去和匈人帝国的解体,小群小群的斯基尔人也慢慢失去了他们的组织,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出现在记录里。最有名的斯基尔人大概是公元476年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的军阀奥多亚克(Odoacer,433-493,他大概来自东日耳曼的一个部族)但前提是他真的是个斯基尔人。
安静的突击者,行动十分迅速,可以有效进行战场侦察
阿卡茨里(Akatziri)是一支居住在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西部的部落,他们是匈人部落联盟中的一员。根据记载阿卡茨里人的一名领袖库里达克(Kuridach,就是匈人开局时一支部队的将领)曾向阿提拉警告罗马人试图用金钱收买其他阿卡茨里酋长,阿提拉挫败了这一阴谋,余下的阿卡茨里人则臣服于阿提拉,并追随着他一同征战。
据说阿卡茨里人也许是阿迦杜尔索伊人(Agathyrsi,下文里会提到)的后代,大部分人都是持这样的观点
有关阿卡茨里人的族源是一个谜,5世纪的历史学家普里斯库斯(Priscus)认为他们属于斯基泰人,也有一说他们属于匈人中的一员,近代之后的一些民族学者认为他们是突厥人的一个部落,因为他们的名字可以和突厥语中的ağaç eri(即“森林人”)联系在一起。传说阿卡茨里人还是卡扎尔人(Kazhars,即可萨人)的祖先,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凿的证据。
这些强大的黑海战士们以高超的技巧挥舞着罗马短剑和标枪
博斯普鲁斯王国(Bosporan Kingdom)又被称为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Cimmerian Bosporus,就是罗马2里面的那个辛梅里安)是一个从公元前五世纪起出现在今天克里米亚半岛的希腊化国家,都城在今天的刻赤(Kerch)随着罗马的不断崛起,在公元前1世纪博斯普鲁斯王国归附了罗马,成为了罗马的保护国。
由于紧靠草原,博斯普鲁斯的军队受到了很大的游牧风格影响,萨尔马提亚风格的鳞甲和长剑,罗马风格的盾牌和长矛在博斯普鲁斯部队里都存在着,让这里成为了一个非常多元的地方。
在公元370年,入侵的匈人洗劫了克里米亚,灭亡了博斯普鲁斯王国。当时的罗马皇帝迪奥多西将博斯普鲁斯王国的残余人口和资源向克里米亚半岛的南方转移,整合为了新的陶里加行省(Taurica)
阿瓦尔人骑术精湛,堪称传奇,他们盯上的目标往往只有数秒可活
虽然日后在潘诺尼亚平原上崛起了大名鼎鼎的阿瓦尔汗国(Avars Khaganate,567-822)但是在阿提拉的那个时代,阿瓦尔人(Avars)恐怕还只是东方草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有关阿瓦尔人的来历是一个谜,事实上当“阿瓦尔人”的大名第一次传遍西方的时候,阿提拉已经去世接近十多年了。
阿瓦尔人
5世纪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里斯库斯(Priscus)记载在遥远东方的南俄草原上有一个被称为“阿瓦尔”的强大部落,不过他们在不久之后就迅速消失于记载中了。
在一个世纪后的565年,另一支同样叫“阿瓦尔”的部落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他们和一百多年前的阿瓦尔人并没有联系,只是借用了他们的名号(这是西突厥派去罗马的使者说的)他们也被称为“潘诺尼亚阿瓦尔人”(Pannonian Avars)总之不管是真阿瓦尔人还是后来的阿瓦尔人,都不能确定他们和柔然人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这些人虽然算得上是游牧民族里的“文明人”,但他们的嗜杀习性依然丝毫未减
白匈人所使用的纹章并不是目前所发现的器物或是某种文字,这是一种被称为Tamga的在古代欧亚大陆的草原游牧民族里广泛使用的标记符号。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识别一个部落的印记,游牧民一般会把它烙在家畜身上或是印在钱币上,由于游戏里白匈人开局的老大叫馨孽(这是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嚈哒可汗)因此这个纹章是馨孽自己部落的印记。
馨孽所属的部族是阿尔浑匈人(Alchon Huns或称艾肯匈人),因此这个Tamga也是阿尔浑匈人所属的印记。
这些匈尼特战士早已远离了阿姆河畔,并掌握了娴熟的杀戮技巧
匈尼特人(Xionites)或者希奥尼泰人(Chionites)是一个居住在里海附近的游牧民族。在中古波斯语中被称为Xyon(这个词是对伊朗东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在历史上曾经和萨珊波斯打过交道,根据罗马史学家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的记载,他们在356至357年与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二世作战,并在359年跟随了沙普尔二世一起攻打了罗马。
虽然名字里都带一个匈字,但是匈尼特人并不是匈人,在人种上,二者差的还挺多的。
先是一阵箭雨,然后是迅捷的冲锋,敌人往往看不清他们的面貌便已经丧失性命了
整个游戏最超模的部队。低级兵的招募条件,顶级兵的数据,人称白匈吕布骑。49伤东方弓搭配70甲塔盾,在前中期就是无敌的存在(扯远了)
上面我们说到,波斯人把匈尼特人称为Xyon,细分则可以分为Karmir Xyon(红匈人)和Spet Xyon(白匈人)其实Xionites本身就是一个泛称,后世所提到的寄多罗(Kidarites)阿尔浑(Alchons)以及Hephthalites(一般认为这个部族就是白匈人)等在匈尼特人消失后出现的游牧民族,可能就是匈尼特人不断分化的结果。
“白匈人”这个名字其实是6世纪的拜占庭历史学家起的,在罗马人看来,他们也属于匈人的一部分,只不过他们长得不像匈人那么丑陋,白匈人肤色白皙,相貌英俊,是一个守法和正义的民族……至于白匈人和中国史籍里的“嚈哒”,我们接下来讲。
嚈哒之矛会将恐惧深深插入敌人的心脏
嚈哒国(又称滑国、挹怛国)是一个活跃在我国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西域国家,根据史书的记载,嚈哒人起源于塞北,随后进入中亚,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国王称可汗,王后称可敦,此外还有叶户、特勤等称号,后来被突厥所征服,消失在历史之中。
“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北史·西域传》
“囐哒国,大月氏之种类。”——《周书·异域传》
“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梁书·西域传》
“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大月氏之种类也。”——《隋书·西域传》
“挹怛国,汉大月氏之种。”——《新唐书·西域传下》
“滑国,车师之别种。”——《通典》6世纪时期的嚈哒使者
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中国史书上记录的嚈哒人,和西方所记载的白匈人,或者Hephthalite其实就是同一批人。但是实际情况到底真的是不是同一批人,其实也不能完全确定,因为现存的史料还是太少,而嚈哒本身又更像是一个泛称,白匈人周围的部族可能都可以被归进去(比如出身阿尔浑的馨孽就被归为嚈哒人了)这样越说其实只会越绕,总之大家还是姑且先认为Hephthalite就是历史上那个嚈哒吧。
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第一勇士
大体上讲经过考证,“Uar”(也可以被拼为"Var"或者"Warr")大概也是一个生活在里海附近的部族,可能也是白匈人(spet xyon)的另一种称呼。总之这几个不同语言的名词要想一一对应上去,其实是很难的,可能连古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因此游戏里的白匈人更像是数个不同游牧民族的统称。
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发现的“Hephthalite bowl”上面有着游牧民族常用的艺术主题
持可汗之剑,卫可汗之身
在中亚历史上至少有两位名叫Khingila的国王,一位是嚈哒钱币上所记述的公元5世纪的嚈哒可汗矜羯罗一世(Khingila I,430-490,就是白匈人开局的老大)另一位是新唐书所记载公元7世纪初的罽宾国王馨孽。这里所说的馨孽,明显是指嚈哒的可汗了。
“罽宾,隋漕国也……国人共传王始祖曰馨孽,至曷撷支传十二世。……天宝四载(745),册其子勃匐准为袭罽宾及乌苌国王。”——《新唐书》
矜羯罗一世时期所铸造的钱币
至于汗达(Khanda)则是是古代印度所使用的一种刀剑,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打破、分割、毁灭”等,在今天锡克教的符号中间就是一把汗达。印度人将这段时期的中亚入侵者统称为Huna人(这是一个泛称,匈尼特、嚈哒以及阿尔浑之内的部落都可以被称为Huna,此外还有对应白匈人的Sveta Huna)游戏里他们手上拿的剑真的就是长这样的……
汗达
汗达是一种双刃直剑,在孔雀王朝以及笈多帝国时期就已经被用于作战,但在后来汗达的仪式性越来越强,印度教和佛教的诸天就经常表现出挥舞汗达的形象。
文殊菩萨(Manjushri)大黑天(Mahakala)以及不动明王(Acala)手持汗达的形象
草原上的生活要求达到人马合一之境界,此举甚为艰难
阿兰的纹章来源是公元2世纪时期发现的萨尔马提亚(Sarmatian)工艺品,这上面的狮鹫头(Gryphon)应该是受到了来自波斯的影响
阿伽杜尔索伊人以视死如归为荣
阿兰的精锐步兵,顶级菜刀。阿伽杜尔索伊人(Agathyrsi)是一支最早生活在今天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地区的民族,属于斯基泰人的分支。这是一个凶悍的民族,在公元5世纪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就曾经记载过他们:
阿伽杜尔索伊人在所有的人当中是最奢侈的了,他們非常喜欢佩戴黄金饰品。他們是乱婚的,这样他們相互之间都是兄弟,相互间既都是一家人,这样他们便不会相互嫉妒和忌恨了。在其他的风俗习惯方面,他們是和色雷斯人接近的。
根据公元1世纪的罗马作家庞培尼乌斯(Pomponius Mela)的记载,那个时代的阿伽杜尔索伊人生活在今天乌克兰西部的草原,而到了4世纪,这一地区又变成了亚速海沿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之前会提到阿卡茨里人可能就是阿伽杜尔索伊人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生活区域在那一个时代大致上是重叠的。
阿伽杜尔索伊人的习俗
和所有的斯基泰人一样,阿伽杜尔索伊人也有将死去敌人的头皮剥下的习俗,除此之外在罗马人的记载中,阿伽杜尔索伊人的战士还会将面部和头发染成蓝色
这些骑兵是龙之子,敏捷且致命
蛮族的通用骑兵,虽然名字起的是挺酷的,但是这个翻译完全没到点上……日耳曼部族精选骑兵在《罗马2:全面战争》的帝国分裂dlc里其实是也有出现的,不过泰法里骑兵才是他比较准确的译名。
这些骑兵……也是龙之子,敏捷且致命
泰法里人可能是日耳曼人或者萨尔马提亚人的一支。在公元三世纪时生活在多瑙河下游的达契亚地区。在与罗马帝国接触之后,叛服无常的泰法里人成为了罗马人的自治盟友。罗马统治者把他们安置在了如今的奥尔特尼亚(Oltenia,在多瑙河以北)一带,成为罗马人与愈演愈烈的蛮族活动之间的缓冲区。
泰法里人与哥特人
泰法里人与当时的哥特人关系密切,甚至还与瑟文吉人(Thervingi,东哥特人的前身)组过了一个部落联盟。
随着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泰法里人也因生存空间被挤压而被迫迁徙,他们被重新安置在意大利北部,原先他们生活的区域则被后来的匈人占领。部分的泰法里人选择追随匈人,他们参与了公元451年的沙隆会战。但不管这两批人的结局如何,在6世纪后,就再也没有文献提到过“泰法里人”的名字了。
现代爱好者重现的泰法里人骑兵,生活在大平原上的泰法里人以其出色的骑兵而闻名,他们是罗马骑兵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