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请你们盐系半永久好吗
129 2025-02-03
中国封建王朝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饰制度。明代恢复施行汉制服制,明代较前朝的工艺技术水平、审美等都有所进步,尤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类型的服饰和靴鞋都呈简单大方、实用为先的特点。
而清代打破了两千多年汉制服饰形制,依照满族服饰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清代是蒙古族部落服饰的形成期,较前朝变化非常大,蒙古族靴的款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继承元代和明代靴鞋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舒适且多样的款式,在结构、造型、色彩和装饰图案上有许多创新与发展。
明代蒙古靴资料非常有限,实物资料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可以从明代保留下来的壁画中探寻其造型特征。在内蒙古地区,明代保留至今的壁画有五当召、乌素图召、美岱召等召庙壁画,从这些壁画的世俗画面中穿靴形象进行分析,他们有共同特点,均为白底、翘尖款式,靴子的颜色有红色、黑色和棕色。
但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些靴子均没有任何装饰,外观简约、朴素、大方。由于美岱召和乌素图召穿靴者为坐姿,袍服较长,因此靴口以及靴子的长度无法确定,但五当召壁画中的穿靴者为站立,从中可清晰地看出靴子长至膝下,靿口为“斜口”样式,与元代靴子造型除靴底外,其余均传承古老的造型。
除壁画外,作者并没有找到蒙古族靴子的实物,但从中原民族的靴子实物可以推测一下蒙古族靴子的情况。明代靴子实物有定陵和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毡靴、贵州惠水明墓出土的绸面布里长筒靴,这些实物的结构与《明宣宗上马图》《朱瞻基行乐图》中靴子的分割基本相同。
由此可见,明代靴子继承了元代靴子的优点的同时,对靴底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良,又将结构进行更加合理的分割,形成舒适与美观融为一体的靴子造型。明代蒙古族对靴子非常重视,在美岱召“太后庙”中供奉三娘子的就有“大中小相套的女士靴7只,据说代表三娘子的人生旅程。”
这一现象说明靴子在蒙古族心中的地位。明代靴子与元代靴子相比,靴底较元代有所改变,最显著的改变是靴底为白色;这种靴底应该是以白色棉布做袼褙,衲出的千层底,使人们行走时更加舒适,穿着耐久。由于明代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布织造的扩大,棉布已经成为当时最为低廉的一种纺织品,以此做成的非常厚实的千层底,既结实,又保暖,成为明代蒙古族靴底的主要材料和工艺。
明代蒙古靴的靴帮结构分割虽然传承了元代靴子的特性,但有明显的改良之处,更适合双脚的活动,舒适且合理,更加适合当时的环境和生活状态,具有这一时期的风格特色,从中可体现出明代制靴工艺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知,随着朝代的更迭,靴子发展的更加舒适且合理。
清代是蒙古靴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由于清代统治阶级对蒙古族的盟旗制和联姻制度,促使蒙古族部落服饰的形成,导致不同部落之间袍服的差异化,同时也使不同部落的蒙古靴出现了差异,从而靴子的形制更加丰富。
清代蒙古靴按材料仍分为皮靴、布靴(蒙古语:马海)和毡靴三大类,多数部落为皮靴,少数科尔沁系和鄂尔多斯部落为布靴。靴子的材质不同,装饰及工艺也不同,皮靴装饰简约而大方,而科尔沁系的布靴装饰丰富且华丽,而毡靴的形制及制作工艺基本没有变化。
清代政治制度是决定蒙古族部落服饰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受盟旗制和满蒙联姻制度的影响较深。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坏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颁布了一系列封禁令,严格划旗定界,禁止越界游牧,施行“分而治之”的统治,甚至主张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
对蒙古各部的隔离,使蒙古各部之间的联合行动和人口流动减少。据《绥蒙辑要》载:“各旗虽不一致,以赤、紫、黄色为普通,外衣颇长,解束带则达地,故就寝之际,往往可用代被……靴则革制,或布制,常戴帽。”蒙古族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有些部落服饰还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多样的服饰风格。
虽然不同部落的服饰有自身的独特性,皮靴的造型、款式、装饰等有一定差异,但各部落“不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足必踏靴,身必着袍,腰必束带。”由于蒙古族与清代宫廷的特殊关系,蒙古族的部分部落服饰受满族服饰的影响较深。
据清皇家族谱《玉碟》《星源集庆》记载,蒙古族与满族上层联姻从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开始,至清朝末年,清宫廷与蒙古上层在300年间进行近600次的联姻。“满蒙联姻”不是单纯的联姻,其中具有两个民族的政治因素,具有双向性。清朝宫廷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立“北不断亲”的国策,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满蒙联姻”制度的确立使与清廷联姻较多的蒙古族部落中已婚妇女服饰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较大,可以说满蒙联姻是推动蒙古族部落服饰形成的因素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影响了部分与清代宫廷联姻较多的蒙古部落已婚女性服饰的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蒙古族在清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生活用品到服饰品都或多或少的吸收满族文化,科尔沁系的布靴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制度的建立对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影响巨大,从这一时期开始蒙古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靴子也不例外。
清代蒙古靴的造型和款式基本定型,装饰丰富多彩,且趋于稳定阶段。款式与现代蒙古靴没有太大的区别,据关晓武教授的“蒙古靴传统制作工艺调查”得知,清代蒙古族皮靴可分为:大板尖(军样)、小板尖(三报)、大仙(朝靴)、皂样(鸡蛋头)、武步员(朝靴)、抓地虎、八宝(童靴)等。
这些名称主要是按靴头、靴靿和靴底之间的关系命名。皮靴款式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帮、靿和底的组成形式不同,靿口仍延续元明以来的斜口和平口两种类型,靴靿有高、有低,靴头有圆头和尖头,而尖头又分大翘尖和小翘尖,靴底有大底和小底之分,因此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皮靴款式。
这些款式的形成与蒙古族生活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在这些款式中出现较多的是大板尖(军样),这一款式更加强调翘尖造型,更适合草原地区的生活环境。此外,清代皮靴靿口的造型多为斜口,已经成为蒙古靴的特定符号。
蒙古国查干哈囊岩洞墓出土的清代靴子,一只保存较好,结构清楚,另一只残损严重,只剩靴筒,该皮靴是大底、尖头、斜靿口,是清代蒙古族皮靴中较常见的一类。由于岩洞墓地处徒崖山岩,自环境形成特有的屏障,因此才得已保存。清代蒙古靴的色彩仍以黑色和棕色为主,其它颜色极少见到,包括元代流行的红色皮靴在此时已经难觅。
黑色或棕色的纯色靴子最为常见,也有的靴子是由棕色与黑色皮子拼接制成,由此可见,人们开始灵活运用颜色,不同色彩使靴子的外观更丰富。此外,由蒙古国出土的清代大底皮靴,这双靴子上有精美的补花装饰,可体现清代蒙古靴的发展状况和制靴工艺的提升与进步。
靿口有明显的装饰边,这一特点是将元代皮靴配袜的特点延续至今,既满足人们对靴子审美的需求,又能体现出清代制作靴子技艺的提升。
清代皮靴在继承了元代和明代靴子的造型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良,使皮靴的结构与款式更加适合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在提升功能性的同时,清代蒙古族皮靴的款式更加丰富,促进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进步。
清代蒙古族布靴特点的形成是在继承元明布靴和清代部落服饰特点的基础上,经过较长的发展阶段才得以成熟。清代蒙古族布靴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从款式的变化可看出它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伴随演变的过程,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
清代,一些部落的男女都穿布靴,但女子穿布靴更普遍。男子布靴朴素、大方,以黑色为主,绿色嵌条,基本没有其它装饰。女子布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科尔沁部为主的科尔沁草原的各部落,另一类是以鄂尔多斯部为主的内蒙古西部蒙古族部落。
科尔沁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部落主要有科尔沁部、扎莱特、翁牛特、阿鲁科尔沁、敖汉、喀喇沁、巴林、扎鲁特、奈曼等,统称为科尔沁系。由于满蒙联姻影响了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包括靴子。这些也是与清代宫廷通婚最多的部落,由于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科尔沁系各部落妇女以穿着具有满族风格的布靴为主,布靴以大面积绣花为特点。
其纹样以花草为主,赋予靴子生命的活力,黑色布靴装饰五颜六色的花草纹样,十分艳丽。阿拉善部、鄂尔多斯部的布靴上没有过多的装饰,以简约为主。这两种女子布靴从款式、装饰上均不同,但结构均为五片构成。女子布靴具有柔美的外形,可体现出女性温婉的性格特征,从造型到装饰再到面料,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蒙古族妇女的女性美。
清代蒙古族布靴的发展较为完善,按照不同季节,有单靴和棉靴之分;按造型分为尖头和圆头,尖头靴分为两种款式,一种翘尖,另一种与“鹰嘴”十分相似。翘尖造型的靴子是较为传统的样式,蒙古族传统皮靴的翘尖相比形式有所不同,皮靴的翘尖为向上翘且底与靴帮相同大小,而翘尖布靴的外形为底小、帮大。
二者形成明显的差异。翘尖靴对蒙古族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折射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造型。布靴的靿口造型与皮靴一样,也分为平口和斜口,平口靴靿较矮,也称为“矮靿靴”。
斜口造型是蒙古靴特有的样式,是依照人的活动状态和身体结构进行设计的,最主要是为满足骑马挡风的需要而设计,能体现出蒙古族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清代布靴结构基本与皮靴相同,为五片靴。清代蒙古族布靴是蒙古靴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是蒙古靴发展的标志之一,可体现出时代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
文化是通过时间来传承,不同民族间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熟。虽然早期蒙古靴资料极少,但从辽金时期的靴子也可以大致推测出早期蒙古靴的款式造型。辽代布靴的装饰十分华丽,能凸显地位的高低,以及对刺绣工艺的掌握程度。
从大蒙古国时期,到元代,蒙古族的皮靴是主流,但由于皮子装饰工艺技术的限制,无法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因此元代贵族流行在皮靴外配靴套,不仅保暖,且十分精美,能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刺绣工艺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