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就会的男生拍照技巧,跟着拍还怕找不到女朋友吗?
180 2024-12-23
明清时期,明代以汉族民族传统服饰为主,清代则以满汉服饰为主,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都有明显的等级。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禁胡服,恢复汉族服饰习俗,以袍衫为主要服饰,朝臣百官的官帽衣履,也恢复了传统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设立,明朝服制中锈绘龙饰的袍服,沿承前制为帝王专用。
明朝由于皇帝姓朱,于是以朱为正色,又因 《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因此从官服中废除不用,官员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
所谓补服,是指在前胸喝后背各补有一块刺绣图案。文官的补子用飞禽古代服饰,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用袍衫颜色喝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
补子
明代男子最常见的便是“道袍”,道袍又称褶子,也叫青海,是大襟、右衽、宽袖、长度过膝的袍衫,尤其以明中后期最为流行。道袍的领口通常缀有白色的护领,既能保护衣领又方便拆换,道袍为日常穿着,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为衫袍,因为禁黄、紫而以青、黑色为主,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男子的帽子沿袭了唐宋以来的样式,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两种颁行全国: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以此来寓意明政权统治安定;另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流传下来,俗称瓜皮帽,后来在清朝广为流行,成为男子戴用的便帽。
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
明代女装主要装束仍是背子、衫、袄、襦、裙子,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上襦下裙在明代妇女装束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缠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腰带上往往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借以压裙辐,使其不致于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背子一般分为两种式样:一种是合领、对襟、大袖,属于贵族妇女的礼服;另一种是直领、对襟、小袖,属于普通妇女的便服。
比甲形似背子但没有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到妇女们的喜爱,成为日常的服装。
比甲
明末,民间你曾有一种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布帛拼接缝制的外衣,看上去像一块块的水田,因此称为水田衣。因为样式奇丽,赢得明、清妇女的普遍喜爱。
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清代衣制,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服饰上也是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与近代服饰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长袍马褂,女士旗袍的前提。
清代还是一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
清初,满族统治者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法令,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令汉族男子按满族习俗改变发式,剃去前额部分的发饰,把脑后头发编成辫子。汉族传统服饰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并最终被满族服饰所取代。
汉民族某些服饰礼俗、程式及标识纹样等,也逐渐被清代服制所采纳,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但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坚持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制度,视为固国之本,所以清代数百年来始终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本模式,形成了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衣制。
清代官民服饰泾渭分明,官服主要为长袍马褂,马褂是加上长袍上的外褂,因起源于起码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有一方补子,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
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军人、差役以上的军政人员都戴类似斗笠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帽带视品级高下而装有不同材质的顶戴,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称为花翎,上面有眼形的图斑,翎眼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一般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赐。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清代一般男子的服饰有袍衫、马褂、马甲、裤装及各类便帽、鞋靴等。清代平民男子也常穿长袍马褂,款式与官服有所不同,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长度只到腰际,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
马褂一般为圆领对襟、大襟或琵琶襟,满族妇女的典型装饰为衣裳连属的旗人长袍,即旗袍。清代满族旗袍与后世旗袍有很大区别,但后世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下摆的长度多盖住脚面古代服饰,只露出鞋底,旗袍外习惯加罩坎肩,坎肩形式有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因为汉人的衣冠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才缓解矛盾。清政府宽允汉族妇女沿袭明代的服饰,因此,清代汉族妇女的服饰变化比男服要少,以披风、袄裙为主。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为对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清代汉族妇女普遍穿着袄裙,袄为右衽大襟,长至膝下,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装,同时,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满汉服装间的区别已经很模糊。
总体来看,清代服饰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摒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其内在却并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