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峰搬上舞台?湖面原型竟然是它?舞美设计师沈力:一双巧手里藏着创意巧思
勃朗峰怎么搬上舞台?波光粼粼的湖面“原型”竟然是它?在“虚构”的舞台之上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除了要有优秀的演员之外,还离不开许多幕后英雄。他们在有限的时空里,将文字书写的世界由“虚幻”变为“现实”,这就是舞美设计师的魅力。
然而,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是怎样的?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大剧院,一台戏刚刚落幕,观众陆续散去,舞美设计师沈力从幕后走到台前,向记者揭开了舞台剧《弗兰肯斯坦》的秘密,也道出了舞美设计师一双巧手下的创意巧思。
舞台上变魔法
有限空间里呈现无限精彩
舞美是舞台美术的简称,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诸多内容,具体到一部剧中往往细化为多个岗位。那么,舞美设计师的工作究竟有哪些?沈力环视了舞台一圈笑着说,“从装置的设计、吊杆的运作到特效的呈现,你现在看到的几乎都在我的工作范畴内。”
这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工作,沈力已经走过了20余年。自2000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一直深耕舞台空间创作。从话剧《狂飙》到《枕头人》,从音乐剧《伪装者》到《一句顶一万句》,沈力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经典场景。
然而接到《弗兰肯斯坦》的邀请,这位经验十足的“幕后推手”依然颇有压力。“将这样一部宏伟的科幻小说搬上舞台并不容易,我是最早一批进剧组的。”沈力告诉记者,舞美设计有几大难点,其一就是“舞台空间有限,一座山、一片海,许多场景都无法1比1呈现。”如何取舍,就是舞美设计师的首要任务。
沈力喜欢这个剧本,希望尽可能地实现导演的设想,于是决定利用视觉差和空间延展关系给观众变个“魔法”。“比如小镇景色可以用幕布进行写实还原,小镇里的场景则通过不同的装置浓缩到舞台上。”
手绘设计
30多张图纸一稿成型
沈力相信,有限的空间里也可以创造无限的精彩,不过,从设想到现实还要经过很长一段路。比如《弗兰肯斯坦》中有一个重要场景,就是维克多的实验室,里面有三个放置化学试剂的架子,远远看去立体而真实。
然而,记者走进才发现,这些看似庞大沉重的架子其实只有六七公分厚,一个个瓶子也只是一层层薄片。沈力告诉记者,这些装置最初都是从一个个线条慢慢勾勒出来的。
“前期画图时非常痛苦,既要从观众视角提前考虑,怎么体现透视感和立体感,又要顾及到装台的可操作性。”为了避免给之后的道具制作带来不必要的更改和浪费,设计图基本都要一稿完成,而这样的舞美图纸加起来共有30多张。沈力记得,单是实验室的那三个架子他就画了24小时,架子上的所有化学试剂瓶也都要手绘草图,前后差不多历时4天。
还有巨大天幕下的瑞士勃朗峰和英戈尔施塔特镇,也是从沈力笔下的一张张草图中诞生出来的。为了看起来更加真实,沈力还舍弃了LED屏、投影、喷绘等科技手法舞台彩化妆教材,坚持找到老师傅手绘完成。
轻盈还要安全
一块黑布“变身”灵动湖面
静置时所有装置逼真而精美,但一台大型舞台剧必然要有多个场景的快速转换。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几个大型体块及时准确地被推到下一个位置,“轻盈”成了沈力的另一个设计目标。
记者在大剧院舞台上看到舞台彩化妆教材,《弗兰肯斯坦》的最后一幕有四个庞大的道具体块,它们合在一起可以拼成一条向上的跑道,但只要缓缓推动,跑道又会迅速转换为四个独立的格子,代表不同的空间。
为了让观众沉浸其中不出戏,沈力在几米宽的装置下特别安装了三向轮,并用电子锁替代了人力锁,这样一来,既方便固定场景,两名女演员也可以在剧中轻松完成场景转变,安全又自然,人力操作的方式还迎合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不过,并非所有的设计都一帆风顺。沈力告诉记者,相比于舞台机械和灯光布景,水和火是舞美设计师最怕碰到的东西,然而在《弗兰肯斯坦》中,这两者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怎么办?沈力卖了个关子,带着记者走到侧台,道具区里的一艘木船和一块黑布揭开了谜底。原来这就是湖面的原型。
“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会把真的水和火放到台上。这块布类似防水雨衣,褶皱后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加上船只,观众很自然就会相信这里是一片湖泊。”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沈力从工厂挑选了六七块材料小样,反复实验筛选出了最终的版本,黑色的设计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幕剧中的悲伤气质。
做好“守艺人”
舞台上有个“隐形演员”
沈力告诉记者,舞台设计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一部戏的创作前期,一般到作品首轮首演结束后就完成了。但此次在上海大剧院连演十几场,他还是坚持来到了现场。“作品巡演,各种装置搬来搬去难免损坏,要及时修补。南北方气候不同,道具的呈现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作为舞美设计师,沈力早早想到了应对方法,“所有颜料、制作材料都有充足备份,布皱了要喷水,破了不能细补得用大针口,这样更符合剧本特色。”在沈力看来,舞美设计师虽然是幕后工作者,但他们创作的一个个场景却是舞台上的“隐形演员”,是一台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边边角角都不可忽视。
的确,搭一个台,演一出戏。舞美设计师将剧本中的故事一笔笔画在图纸上,再将脑海中的设计搬上舞台,一步步将“虚”变“实”,背后大量的工作细致而繁琐,又充满了创意和巧思。
尽管科技进步带来了更多创意呈现方式,但沈力始终记得,在曾经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许多幕后工作者就是靠着智慧与一双双巧手,成就了那些舞台经典瞬间。在《弗兰肯斯坦》中文版中,沈力有意避开了一些科技手段,也是希望向老一辈“手艺人”致敬,在传承中成为新一代“守艺人”,为舞台创造更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