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儿子半夜偷穿丝袜妈妈知乎求助,网友高赞回答:多买点给他穿

147小编 63 2025-02-03

看到知乎上有篇引起热议的帖子,

是个妈妈发帖求助,标题非常引人关注:

“发现15岁的孩子半夜偷穿丝袜,家长该如何做?”

15岁,半夜,偷穿,

一眼读去,连续几个敏感词,

影射出母亲的焦虑,

贴里还询问

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原本担心评论里,

会是乱七八糟的毒舌,

和不懂孩子心理教育的毒汤,

但令人欣慰的是,

评论一边倒的,

都是劝妈妈放下焦虑,好好沟通,

甚至建议“顺势而为”的。

“男生穿丝袜真的没有什么,他说好奇大概就是好奇。”

“淡定一点,与其到处咨询,让孩子难堪,不如和孩子好好沟通。”

“中国的家长一贯作风就是绷得太紧了,孩子只要稍微表现出一点与众不同,他们就觉得如临大敌,其实都是大惊小怪!”

很欣慰,

也为那些网友的孩子们觉得庆幸。

有个这么开明,理解自己的父母,

真的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但同样身为一个男娃的母亲,

我也对这个妈妈的焦虑感同身受。

毕竟传统教育里,就是

”男生该有男生的样子,

女生要有女生的样子。“

这句话太根深蒂固,

包括我家的男娃,

也逃不开这句话的魔爪:

他对我的指甲油感兴趣,想给自己涂,

被奶奶一顿”娘娘腔“严厉制止;

喜欢冰雪奇缘的公主和娃娃,

被爸爸打压“男生怎么喜欢女孩子家的东西”。

孩子的天性,

有时抗争不过传统错误教育观念的误区。

男孩子为什么不能喜欢粉红色?

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洋娃娃?

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尝试穿裙子?

因为那不符合大众心中男孩子该有的样子。

不符合传统中对男生的性别设定。

一旦触及,恐慌引发的焦虑,

就会让家长瞬间担心,

这孩子是哪不对了,

会不会有奇怪的癖好,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但我想说的是,

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健康的性别观,

真的不在于去人为主观地鉴定

哪些行为是男生或者女生可以做,

哪些是不能做的。

成长为一个

有温度、懂得去帮助弱小,

有自信、愿意为了理想去不顾一切地努力,

有勇气,知道何时该挺身而出、责无旁贷的孩子,

才是最最重要的。

而无论他喜欢什么颜色,从事什么行业,

是刚正不阿,还是温柔若水,

他只需要成为他自己本来的样子。

在这件事上,

如果真的要寻求帮助,要深刻思考的,

其实不是“青春期儿子穿丝袜”,

而是为什么孩子不能

大大方方地和家人交流他们好奇的事。

当家里真的有个爱化妆、爱穿女装的男娃,

我们该如何应对?

比起随意贴标签,我们更该给孩子尝试愿望的机会

要知道,

被压制的好奇和欲望不会消失,

只会换做另一种方式更强烈,更深地隐藏在内心,

机会来时就会爆发。

扪心自问,

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

不要孩子一有点什么你理解不了的行为,

就往“有问题”、“看医生”、“谈话拯救”这些上面靠。

还在心里惊恐焦虑地给孩子打上

“恋物癖”、“娘娘腔”、“跨性别取向”的标签。

像这篇帖子里妈妈描述的情况,

比起四处发帖求助,把事情扩散,

倒不如就大大方方地,

坦诚相信孩子真的只是出于“好奇”。

青春期男生本来就好奇心强,

对异性的用品产生兴趣,想要体验一下,

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别让孩子觉得,对异性的东西好奇就是错的,

而“毫不关心,一点兴趣也没有”就是对的。

而事实上,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对错。

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既然孩子有这样的“愿望”,

那就索性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买几条弹力裤,再多买几条丝袜,

和孩子一起体验,

看哪种效果好一点,哪种穿着好看一些。

在知乎的评论里,

有一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哥16岁对我妈胸罩好奇的很,

锁着门试穿了一遍我妈不要的内衣,

把我逗得咯咯笑,

被我妈破门而入发现了

但我妈翻了个白眼只吐槽了一句你这也太丑了吧,

就扭头走人了。

现在我哥是个阳光帅气的钢铁直男呢,

并没有什么问题。”

让孩子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把事情给理解透,

给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光明正大的出口,

或许就是最健康的处理方式。

也或许他从此对某个领域产生研究的兴趣,

想要进一步地探究,那也很好啊!

任何理想,都是从兴趣开始的,不是么?

比起严正以待,我们更该给孩子顺势的成长

万物皆遵从”道法自然“,

成长更是如此。

好的教育,

是让玫瑰长成玫瑰,让松柏长成松柏。

但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我们以为对的标准,

去要求“玫瑰”只能是女孩,“松柏”只能是男孩。

如果你的这个男孩子,

恰巧天生就是一朵玫瑰呢?

天生就是一个柔软的灵魂呢?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他长成松柏?

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

“你是男孩子!你不可以这样”!

如果我的男孩,

天生有一个“玫瑰花的灵魂”,

那我愿意让他有“柔软的资格”。

我会微笑地看着他成长为一个阳光直男,

也会欣然接受他生来柔软。

刚硬有刚硬的好,

柔软有柔软的好,

每一种个性都有它的两面性,无关对错。

如果他有细腻温柔的内心,

有极强的共情能力,

能关注到别人的内心感受,

懂得适时的提供帮助,

那是非常珍贵的心灵,

值得我们去好好保护和引导,

这有什么不好呢?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一种什么活法,

都是孩子的权利。

让他成为他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才是做父母的我们,

最该花百倍的力气去做的事啊!

没有什么比内心的快乐更珍贵。

做自己,并且尊重别人做自己。

哪怕这个“别人”,是你的亲骨肉。

比起四处求助,我们最该给孩子的是充满安全感的家

孩子每一个不寻常行为的背后,

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帖子里的男生,

害怕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接受。

才会有了“半夜”、“偷穿”的行为。

也许在外头,他曾和自己的知心好友讨论过,

却得到一片讪笑;

也许在家里,

曾听到过父母批评其他打扮不符合社会主流的男性,

察觉到自己也同样不会被父母接受。

在外,不被社会接受,

在家,也不被家人理解的时候,

孩子会是怎么样的心境?

我希望,

如果孩子想要成为他自己,

起码,家里是他永远的避风港。

没有暴跳如雷的父母,

没有群起攻之的批判,

没有泾渭分明的规定,

他可以在家里自由地谈论想法,

可以随意地对任何事物提出好奇,

可以随时对我寻求帮助,

因为我爱他,这里是他的家。

有一位叫NilsPickert的德国爸爸,

在facebook上的一篇文章

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

由于5岁的儿子喜欢穿裙子,

为了支持儿子,让他的小心灵健康强壮,

爸爸也穿上裙子,和儿子一起上街。

“儿子因爱穿裙子交不到朋友,那我就帮他挺起胸膛。”

太为这位爸爸点赞!

如果家里的男孩,想要尝试女装、化妆,

那妈妈贡献一下脸蛋或者衣服又何妨?

无论男孩女孩,

能和父母一起闹,

能得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才是心理健康成长最最有用的灵药啊!

再说回开头,我家男娃的故事。

虽然家人反对,

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他网购了儿童指甲油,

还尊重他的意愿,挑选了粉色和橙色。

我永远忘不了,

他拿到指甲油,兴致勃勃地给自己,

又给我涂指甲时,眼中冒出的光芒,

(虽然涂得一塌糊涂)

就这样,我们愉快地过了一个”指甲派对“的周末,

当第二周我再次拿出指甲油,

并建议他继续练习,精进他的技术时,

他却拒绝了我,

他的兴趣已经又回归到恐龙和机械战甲上了。

但他会陪我进美甲店,为我挑选颜色,

仔细监督美甲师(也是个男的)为我涂色。

我很高兴,

在培养”暖男“的路上,我又近了一步。

这样不好么?

上一篇: 我该怎么跟青春期的儿子沟通?
下一篇: 被上海阿姨的“大衣叠穿”惊艳了,回头率高还很时尚,特洋气保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