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西藏|藏帽与藏鞋,既精美又考究,色彩斑斓

147小编 77 2025-02-02

杨辉麟/文

藏帽,色彩缤纷

藏帽,藏语称“霞帽”。藏族人很讲究戴帽子,一般来说,视头颅为神圣,严格地保持洁净,不得玷污。因此,戴帽不只有保暖护头的作用,也因身份、地区、气候的不同而有着差异。

藏帽的种类繁多,式样各异,主要有喇叭形、直筒形、圆形,有的饰以镂金,有的用彩绸作飘带。在拉萨民族商店里,有一个藏帽专柜,出售的帽子更是款式众多,色彩缤纷。

其中有史诗说唱艺人戴的羽毛帽、藏戏女艺人戴的扇形仙女帽、法师戴的铜盆帽,以及藤竹帽、木石帽、兽皮帽,等等。

赛马时,成年骑手着黄袍戴红璎帽,周围垂以缨络,或称为“素霞”,意为蒙古王公帽。当雄孩童骑手戴红色尖顶的白色毡帽,红色象征太阳初照雪山,此帽是念青唐拉山神的化身,使骑手显得英俊潇洒。

图案精美的金花帽

金花帽,藏语称“霞莫嘉赛”(zhwa-mo-rgya-sil),意为“汉地金丝缎帽”。男式金花帽称“霞牟佳丝”;女式金花帽流行较晚,大约是从1940年开始流行。

据藏族史料记载,吐蕃赞普戴的称“朝霞巾”,是用一幅红绸在头上缠成宝塔形状。在壁画《吐蕃赞普图》中,有一个随从人员就戴着一顶金花帽。到了元朝时期,藏族人戴金花帽已相当普遍,在《紫钗记》中就有“帽结朝霞,袍穿氆氇,剑弹金镂”的描述。所以说,吐蕃赞普的朝霞巾就是金花帽的雏形。

金花帽用金丝缎、金缎带和银丝缎作装饰,用当地生产的氆氇和皮毛作料,以毡为帽环,帽顶覆以绣有各种图案的金丝缎,边缘饰以金线,帽翼4支,前后翼较大,左右翼较小。撑起帽缘可挡阳光,放下帽缘则可护耳保暖。

年轻人戴时大多只展放前翼,显得英俊潇洒;老年人戴时喜欢四翼并展,犹如一只金凤凰昂头竖尾,微展两翼欲从人头顶上飞起。帽沿空隙还缀以皮毛,煞是漂亮!

松软豪气的狐皮帽

一张完整的圆桶式的狐皮,头朝前,身子盘踞成帽,长尾拖在后面,看上去像只活狐狸卧在牧民的头上。颜色有红、黄、灰、花几种,既雄健又漂亮。

据说,狐皮帽(wa-zhwa)从前是给打了败仗的俘虏戴的。据《朗氏家族史》记载,当元朝大司徒绛曲坚赞(byang-chub-rgyal-mtshan,1302—1364,帕竹地方政权的创建者)被萨迦王朝押往后藏时,“狱卒们拿来一些劈成碎块的柱墩,砍成圆形,拣两牛眼大小的塞入我口中,用一方巾帛捆住嘴巴,在脑后打结,将我押到南杰厅的西门。

在西门口给我戴上插有狐狸尾巴的帽子,我摇动头把它抛到水沟里;在村子的上部地方,再次给我戴上插有狐狸尾巴的帽子,我抖动头把它扔到断崖上。在伽萨佟地方又给罩上,并系紧帽子的绊绳,我只有一直戴到吉邢地方”。可见,戴狐皮帽是具有侮辱性质的。

但是,狐皮帽毕竟是美的,人们终于冲破了习俗的束缚,戴起了狐皮帽。冬天骑马坐车时戴上狐皮帽,当放下帽缘时极为轻软暖和;而翻起帽缘,红色狐毛焰焰向上,犹如顶着一朵大红花或似一盆烈火,豪气十足!

富丽灿烂的工布帽

工布帽流行于林芝巴宜区、米林县和工布江达县。男式帽称“甲霞”,女式帽称“贡霞”(kong-zhwa)。老年妇女戴圆形“工霞”;中青年妇女戴双翅“工霞”。

帽由氆氇缝制,帽面饰以锦缎,以金、银线镶边,富丽灿烂;帽檐伸出,两翼似燕尾,戴帽时帽沿的两尾朝后,两尾中饰的锦缎也朝后,初看好像帽子戴反了,因而人们形象地称为“燕尾式反向帽”,别具特色。

豪迈气派的牧民帽

夏季,藏北牧民戴的帽子有布帽、毡帽、礼帽、长顶帽、短顶帽、红缨帽、箕形凉帽等。有的地方还兴用紫红色茧绸缠头,藏语称“阿尔地”,据说是巴基斯坦高僧阿底峡(a-ti-sha,982—1054)的装束。

女子则很少戴帽,只是在雨天披一件用白毡或白色氆氇织就的连帽衣,藏语称“果秀”(mgo-shubs)。冬季,男女都戴狐皮帽或羔皮帽,有的还系羔皮围巾。盛装时,男子戴红缨帽、铁环帽和一种相似红缨的帽子,据说是念青唐拉山神的头冠。女子则喜欢戴长寿金丝缎帽。礼装时,男女都戴礼帽或狐皮帽。

此外,安多一带流行的“四缘红缨帽”最具特色,人称“果细玛”,做工用料都很讲究,一般用狐皮或上等羔皮制作,男女都喜欢。

南如、那仓等地流行一种女帽,很独特,称“桑杰查仲”,意为“五彩佛冠”,为圆筒状,用羔皮作里、红绿薄呢作面,上绣五彩花卉和吉祥图案,非常漂亮。

高雅华美的康巴帽

康巴人讲究戴帽子、包头帕。康巴帽大致分为金毡帽、狐皮帽、毡笠帽、遮阳帽等。

金毡帽,康巴方言称“朗西霞莫”,意为“四耳帽”。过去用印度进口的黑色毡呢制作,帽环15~18厘米,圆筒形,下缘有对称的两大两小耳翼,耳翼以黑呢为面,里料为黑色皮毛,筒以金丝缎作面,缠枝纹、卷叶纹、水波纹为饰。男帽筒高,纹饰素净,戴时四耳外翻,高雅华贵。

狐皮帽有两种:一种是用整张皮做一顶帽子,戴时包缠头部,其头尾相系于后脑部或尾垂于肩,颇似活狐盘于头上,令人畏惧三分;也可作围脖,美而威严。

另一种是用一张狐皮做两顶帽子,面料一般选用金丝缎,筒式开叉,叉口于后。此帽男女皆宜,只是男式叉口为飘带。

毡笠帽,以白色毛呢为料,呈圆锥形,防水御寒,主要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遮阳帽又称“博士帽”,用于春、夏时节,为康巴人所喜爱。

此外,昌都、巴塘等地的妇女多顶头帕,尤其是昌都一带的男子,普遍包赤色、紫色头帕,有“红帽绅士”之称。

藏鞋,绚丽斑斓

藏鞋,是藏族传统服装的重要特征之一,鞋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外观上,藏鞋像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子,底高6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粗看似舞台道具。

精致考究的松巴鞋

藏族的松巴鞋(zon-pa)式样有多种,其中较为高级的称“松巴梯呢玛”,做工精致考究,喜庆节日时穿用。

鞋底用牛皮制作,用粗毛线密密缝钉,厚约3厘米;鞋邦用红、黄、绿、蓝等8种颜色的丝线绣花边和花瓣,色彩绚丽斑斓;鞋面绣花朵,十分艳丽精致。

鞋邦用氆氇呢做长腰,长腰与鞋面间用红、绿毛呢相接,颜色协调得体。长腰上端靠腿肚部位竖开一条约10厘米的口子,便于穿着和提携。这种鞋,很适合高原寒冷气候穿用。

此外,还有一种用牛毛捻的绳线缝制的松巴鞋,高6厘米,宜于天气暖和的季节穿用。松巴郭多鞋,鞋底用牛皮包起来,多在冬天穿用,颇受牧民喜爱。

结实美观的嘎洛鞋

林芝、山南河谷地带的妇女喜欢穿用。以牛皮作底,鞋邦用3层氆氇粘贴缝制而成,鞋跟和鞋尖缝黑色牛皮,鞋面用染黑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使之结实美观。

鞋邦用黑氆氇和围裙料子做成,黑色氆氇在下,高约33厘米;彩色围裙呢在上,约6厘米,花纹竖立。后邦开15厘米竖口,口边用染红羊皮加固,便于提携。此鞋的特点是鞋尖朝上耸起,宛如木船的前端,很有特色。

牧民自制的牧靴

牧区各个地方和村落都在牧靴的款式和花样上有明显的区别。共同点是必须具备靴筒、里子、面子、边带、后开、条带、靴头、下筒、靴底等十多种条块组成;不同点在于颜色的调配、上下的程序配制以及线条的装饰、缝制方法等。

尤其是藏北安多一带产的“西扎”牧靴,它的颜色搭配及款式更具特色。

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低腰靴“博托”、底层靴“索巴”、织头靴、双头靴、彩靴等。冬靴、夏靴的区别在于靴筒用料的厚度不同,旧靴夏日穿,新靴冬天穿。

平时,藏北妇女只穿普通靴;盛装时,牧民对靴带是十分讲究的,大都系自制的特制彩带,带面上织有各种图案,以示家庭主妇的灵巧手艺。

康巴人自制的马靴

马靴的靴筒至膝,多系皮革制作,款式多样,男女有别。有长筒靴和短筒靴之分,长筒靴在雪地行走时防水保暖,骑马方便不易脱落。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彩色皮革、呢子制作的马靴。红色皮革、白呢子两色的软靴为僧靴。

黑红皮革、红呢子制作的靴为普通靴,靴底厚3厘米,靴邦似船形,靴尖圆形,顶向上翘,尖似犬鼻,靴筒以软呢料制作,长至膝盖,有专用靴带束之。靴带宽约3厘米,有毛织品、丝织品、棉织品,并有多种图案。

另一种是极为普遍的自制原色皮革制成的马靴,靴底为一张厚皮,靴邦呈船形,靴内垫有牛羊毛或软草。这种简易靴多流行于农牧区。

【作者简介】——杨辉麟 藏族名玛米多杰(ma-mi-rdo-rje),1952年生,重庆铜梁人。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3月进藏,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役。西藏作家,文化领域创作者,已出版《西藏东南角》等书17部。

上一篇: 读走西藏|藏帽与藏鞋,既精美又考究,色彩斑斓
下一篇: 藏羌传统纹样在鞋类设计中的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