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穿搭我只服袁泉,大衣配筒靴保暖又洋气
141 2025-02-02
戏曲舞台重写意
“一桌二椅”便能让人
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之中
一条马鞭
既能体现出人物策马奔腾的样子
又能体现出人物骑着驴子
悠闲自得的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
马鞭是如何表现人物骑马的?
骑马和骑驴又怎样来区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戏曲中的骑马,又称“趟马”,多以马鞭来代替马。再配合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等动作。有单人的趟马,有双人的趟马,有四人的趟马,也有八人或十三人的趟马(马舞)。
骑马在舞台上很常见,虽然只是一套程式动作,但是生角和旦角的骑马动作可是有差别的哦。
生角骑马
第一步:牵住缰绳
一手持马鞭,一手半握拳,往后轻轻一拉,表示这时已经牵住马了。
第二步:认镫
左腿抬高,向前一个小蹁腿认镫。认上之后,转身扎一个马步,就骑上马了。再将马鞭高高扬起,表示骑的是高头大马。
第三步:识路
骑上马之后,左手再轻轻将缰绳拉回来,目视四周,看看前方的道路。
旦角骑马
动作幅度较小,动作较圆,轻轻勒马、别腿,扎一个马步,就代表已经上马了。再环顾四周,看清楚走的道路。
看完了这些方法,是不是觉得挺简单的,但是实际表演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首先,要求脚底下、身上、手上、脸上要有功夫——脚下的圆场跑起来要快、要稳,身上要保持不僵、不懈,还要掌握住骑马上下相随,左右相合的规律。手中的马鞭要做到抱、背、勒、举、托、涮、缓招式清楚,不慌不乱,脸上要做到传神。
例如“观路择行”的亮相,先是表现甩头变脸的刚健,然后通过双目远望来表现行至路口时的选择。“马腾前蹄”,除了双手抱鞭、吸腿,身向后仰的身段动作外,更主要是通过炯炯有神仰视目光的亮相,勾起观众对马惊急拉缰的惊险情景的想象。
丑角骑驴
骑马和骑驴用的是同一个道具,我们如何在舞台上区分呢?首先唱词中会有所体现,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演来加以区别。
驴较马矮小,但和马一样,也需要缰绳和马鞭。牵驴和骑马的动作类似,但动作幅度比较小,表演也更加滑稽,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艺术家王辅生老师曾在《看女》中将任柳氏骑驴这一动作演绎得活灵活现。
骑马比较威武和正式,而骑驴则比较诙谐和幽默。骑驴多用于丑角表演,在戏中人物幽默的骑相与抽象的“驴子”相辅相成,意趣盎然,形神兼备。
戏曲舞台上需要演员来表演程式动作,因此很少出现使用真动物的情况。但是在1999年林肯艺术节舞台上,《牡丹亭》的导演为了凸显舞台的自然,在舞台旁边放了一群鸭子来替代鸳鸯。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鸭子叫了起来,并且比演员唱的还大声。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说:“真想冲动一下,把这群鸭子都烤了吃!”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戏曲之美
美在它的程式化动作
很多戏迷正是因为
能看懂这些程式动作
才能品味人物的表演
和比较不同演员的艺术水平
只有能看懂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
才会有剧情的代入感
如果连这些程式都看不懂
那可真的是看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