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长下短”怎么穿才时髦?跟徐璐配中筒靴,早秋这样穿准没错
58 2025-02-02
参加宴请穿着有哪些讲究?
穿衣戴帽与饮食有什么关系?有关系。比如“服”,就有吞食的意思,我们说服药,白开水送服,服毒等等。“服”如今不过仅用于服药、服毒,饮食就不在之列了。但是饮食和服饰确实有许多瓜葛,而且还很重要。
春秋时期,有个名叫褚师卫子的卫国大夫,就因为穿戴不整前往赴宴,差点儿丢了脑袋。
在齐国,卫出公与诸大夫们饮酒作乐,褚师声子穿着袜子前来参加国君的宴会,他的国君卫出公大怒。褚师声子再三解释:“臣有脚疾,异于人若见之,对君是不敬。”但无济于事,卫出公听了越发更加生气,非要斩断他的双脚不可,吓得褚师卫子落荒而逃。最终落个被削去南氏邑,撤掉亥乘司寇之职的下场。脑袋保住了却丢了“饭碗”。
原来,古人席地而坐,进门必须脱鞋。脱不脱袜子,则要看身份而定。如果身份想当,可以不脱。如果是卑者见尊者、臣下见君主、儿媳侍翁姑,就一定要脱掉袜子光着脚,叫做“跣足”。褚师生子“袜而登席”,实属大不敬,能够死里逃生,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塔西佗是古代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与希腊的希罗多德齐名的历史最伟大历史学家之一。
有一次,塔西陀应邀赴宴,他随便穿了一身旧衣服去了。主人见了对他非常冷淡,爱理不理。于是他立即回家去,换了一套崭新的衣服,还披了一件高级皮大衣,又回到东道主家里。
人们见到塔西陀这身打扮,纷纷站起来表示敬意,一边恭敬他,一边让他坐到了首席,还把许多美味佳肴往他盘子里送。
塔西佗拎起他那件皮大衣,冲着皮大衣说:“尊贵的客人,你们吃吧,别客气!”
宴会桌上的人都问道:“尊敬的先生,您这是干什么?”
塔西佗说:“我的皮大衣最清楚,而你们却不了解。它比我更应该享受宴席的美味,因为一切礼貌和尊敬,都是冲着它来的。”
塔西佗不应该一味地怨天尤人,首先是自己没有认识到服饰在交际场合的重要性,给别人的印象自然也就会截然不同了。我们常说的“衣食住行”“衣食父母”等等,“衣”都是排在“食”前面的。衣不遮体,不是和食不果腹同样悲惨吗?
当今社会更是如此,说是一“土豪”接到宴请,以为有钱就有人尊重,服饰无所谓。穿着拖鞋、短裤、背心儿来到了酒店,门童却将他拒之门外,原因是“衣着不整,谢绝入内”。不巧地是,这时候进去了一位穿“吊带”、身着超短裙的小姐姐。
“她怎么能进哪?”“土豪”发怒了。
门童笑了笑;“人家那叫,时尚!”
别说“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也别说“狗眼看人低”,老百姓还有一句话哪:“人敬有的,狗咬丑的。”衣冠不整,丑态百出,狗见了都咬,何况人呼?
酷暑夜晚,露天饮酒,尤其是“文身汉”总喜欢赤身裸臂,也就光大膀子。应该说,肉袒体裸都是严重的失礼行为。禽兽有皮毛,野人不穿衣服,由谁愿意与野人、禽兽相提并论,以丑为伍呢?体面,体面嘛,先有“体”,后有“面”,没有“体”那有“面”呀?如果什么都不要了,结果也不会好到那去。
无论大小酒宴,都应该是个较为庄重的场所,既应该典雅,又不要失大家风范。尤其是宴会、庆典、商务、社交、聚会等活动,如果组织者没有具体着装要求,参加者就应该应该穿着较为整式的服装。这样,既能体现你对组织者的尊敬,也表明对聚会场合的尊重。
“人靠衣服马靠鞍”吗,尤其是初次相见,仪表形象就是成功的基础,也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干净、端庄、整洁、得体的穿着会让人有一种可靠、可信的感觉。
古代人是十分看重服饰的礼仪的,一旦失礼,瞬间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公元前559年,卫献公约请孙文子和宁惠子吃饭。既然国君有请,两位大夫不敢怠慢,早早穿好朝服在朝堂上等候,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不见献公的影子。原来献公正在园囿里射雁。两位大夫得知后,只好饿着肚子来到园囿里。
卫献公与其见面,连皮冠也不脱,还装模作样地说:“两位大夫,这么晚了过来有什么要事吗?”似乎真的忘记了请人吃饭之事。
孙文子和宁惠子见卫献公传着猎装接见自己,已经觉得受到了侮辱,又听卫献公对爽约一事满不在乎,心中顿生怒火。君视臣为禽兽,则臣视君为寇仇。离开后,孙文子便发动了政变,卫献公被迫逃往与齐国,直到12年后才得以回国。看来穿衣戴帽之事,确实含糊不得。
衣服不简单地只是衣服,它不仅具有物质方面的意义,也具有精神方面的意义。不仅属于肉体,也属于心灵。服饰、礼仪、道德是三位一体的。失仪必失礼,失礼必德,失德必失国。一个又修养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身份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就不能随随便便,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应该本着穿着大方、整洁、美观、和谐的原则才是。
所谓和谐主要有两点;一是与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与环境的和谐。比如说,参加婚宴就不应该穿白色服装,尤其是套装。参加丧宴就不应该穿艳装,扎红色领带。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应该着制服赴宴,再忙也应换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