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风谈“新中装”:根植中华传统 彰显文化自信

佚名 100 2022-09-30

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由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办、民革北京市委协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天下为公,衣以载道”“新中装”主题服装展演日前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活动旨在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同时传承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山装蕴含的改革创新、民族独立的文化内涵,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时代形象。

C20161118001-zx10

何为“新中装”?既2014年APEC上,出现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

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的独特始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特质。

服装不仅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对社会行为起规范作用的文化表征。就这一方面来讲,具有五千年文明和高度政治智慧的中华文化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在中华文化中,服装作为一个独特的显性文化元素,是彰显民族文化、表达民族自信、汇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服制辅佑国家治理、引领礼仪风范,服装关乎世道人心、族群凝聚和文脉延续。服装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历来关系重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显性表达。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中山装代表由传统转向现代

中山装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承载着特殊的表达意义。回顾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例如,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了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

回顾中山装的诞生,那是20世纪初的中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服装由繁复的装饰、宽松的结构向更适宜当时社会发展与生活节奏的“简洁、便利”的方向发展。“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等服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的剪裁方式,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因孙中山先生的创制、率先垂范,并且极力倡导而得名“中山装”。中山装由于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精神、符合社会革命思想、满足时代生活需要这三个主体需求成功的统一起来,进而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

中山装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韧、挺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经历了“拿来”与“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造型风格,代表着中国服饰风貌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服饰文化转折。

协同创新“新中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的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山装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融入了外来服饰的造型及其技术手段,这一点对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根为“中”、魂为“礼”、形为“新”的“新中装”应运而生。

2014年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1个经济体领导人着“新中装”集体亮相。“新中装”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代文化相适应的元素提取出来,与当今的服饰文化、审美需求和流行时尚相融合,使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既能在礼仪场合穿着,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穿着。

服装的成风成俗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而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新中装”在未来的3-5年,首先要以新的面貌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5-20年,成为中国主流消费群体的重要着装;20-35年,成为受世界瞩目的穿着方式而融入国际服饰文化的主流。社会各界的参与,是唤醒传统文化元素和文化共识的基础和保障,“新中装”的推广需要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力量多种维度的共同推动,通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市场运作、媒体传播等多种途径共同促进。在此建议,政府要通过政策疏导和重大文化工程来引领;企业要丰富服装造型、提升服装品质,让新中装可视、可买、可穿;高校要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整理和创造,进行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播,进行文化的传承和时尚的创新。

文/北京服装学院院长 刘元风

上一篇: 以衣为桥传承文化 “汉服风”席卷海外华人圈
下一篇: 广西近1600名小学师生着民族服饰迎“壮族三月三”
最新文章